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词4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词4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词4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词4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词4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南湖早春 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返照:阳光倒影。不道:不是说。【赏析】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前三联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思考】诗的前三联,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单音字皓(ho)腕碧苔(ti)垆(l)边人冰澌(s) 鸣笳(ji) 堪嗟(ji)笙(shn)歌 帘栊(ln)多音字恶嚼露 伧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释义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皓腕:洁白的手腕。断肠:形容非常伤心。新社:指春社。春社社日在立春后、清明前。巧笑:美好的笑。芳思:由春色而引起的情思。行人:出门在外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烟暝:夜雾迷漫,暮色苍茫。栖鸦:归林的乌鸦。四、名句默写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走近作者 (1)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乾宁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2)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3)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其词远受西蜀南唐,近受柳永的影响,词风俊逸精妙,情味隽永,情韵兼胜,语言淡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饶有余味,艺术成就很高,是“出色当行”的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写作背景(1)菩萨蛮(此为异于课本注释的另一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各藩镇之间攻伐不断,加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流寇盗贼作乱,中原和北方一带战乱频繁,很不安宁。被黄巢起义军困在长安三年后,韦庄从长安逃到唐东都洛阳,但这一带也不是安宁之地,于是他携家眷离开唐东都洛阳,来到比较安宁的江南避难。当时的江南相对于中原和北方一带,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并非当时中国的发达地区。虽不如长安和洛阳繁荣,但江南一带比较安定,并已开始走向繁华。韦庄在江南一住十年,足迹也遍及江南山水。江南的安定富足使他忘却了先前的离乱,他开始安于江南的安逸快乐,对江南充满依恋。于是写了一组菩萨蛮的词,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2)破阵子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晏殊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3)望海潮这首词写的是秦观重游洛阳,回忆旧时游踪,以抒发感旧伤今的复杂情感。词大约作于被贬后重经洛阳之时,词中因此又充满了痛感世事沧桑的抑郁情怀。相关知识风物景色描写主要指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太阳星空、风花雪月、城镇村落等景物的描写。这类词作者还往往要借景抒情,即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主观的感情。词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词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何理解“人人尽说江南好”这句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点拨】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韦庄这两句词,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一样“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径直地劝他留下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词有何含意?【点拨】“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有极大的概括力和生动的形象性,词句准确精到,仅用十二个字便写出了从初春到暮春整个过程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征,生动地描绘出春的气息、春的色彩。首句描写“早春”的景象。词人抓住了候鸟燕子来写,是很具代表性的。因为“燕子来时”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燕子是报春的使者,句中用了一个“来”字,有一种传神之妙。接着点明时令“新社”,“新社”就是“春社”,它在立春之后,说明春天已经来到人间。把时令与燕子互相配合起来的写法,自然而又贴切,构思十分巧妙。读了此句,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回大地的脚步声。在破阵子中,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词中没有写斗草的具体过程,而着眼于闺阁中少女们的群像和特写。前两句写邻居女伴们的群像和特写,前两句写邻居女伴们按约到采桑路上聚会,“采桑路”,见出农村少女的本色;后三句写斗草胜利者的心理活动。前后两处写到“笑”,是点睛之笔。开头“巧笑”,突出了参加踏青斗草的少女们兴高采烈,她们一路有说有笑,那清脆的笑声在春野上回荡,更使人感受到春的美好。后面“笑从双脸生”,更是意味深长。这位姑娘如此喜悦,似乎不仅仅是因为斗草赢,她将“今朝斗草赢”与昨夜所做的一个美好的“春梦”联系起来,似乎获得某种心愿即将实现的喜兆。“春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留待读者去揣摩、体味了。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的效果。“兰苑未空,行人渐老暗随流水到天涯”这几句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特点?【点拨】“兰苑”以下,转笔伤今,化密为疏,又觉空灵荡漾,余韵不尽。今者名园犹昔,而人已老,追想当日风流,能无嗟叹。“兰苑”三句,说明物华如旧,自身已老,与“暗换”呼应,并发出愁深情浓的感喟。以下转入眼前景,暮色苍冥,天宇无尽,栖鸦掠过,面对远谪天涯前程,亦如栖鸦无奈,何枝可依。词中以“陈隋小赋”手法极力铺叙过去的欢乐,句法丽密,而目前的凄清寥落,却只以疏笔错景点染,形成强烈对照,感人至深。末以思归之意作结,颇有四顾苍茫之感。这几句极写当今之悲慨,是全词主旨之所在。悲慨的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行人渐老”,岁月无情流逝;二是“重来”洛阳,物是人非,满目凄凉;三是虽然“归心”依旧,却身世“无奈”,只得随同“流水”,飘零“天涯”。读此词令人怅惘至极。请简要赏析秦观望海潮一词的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点拨】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客居洛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继写重来旧地时的颓丧情绪,虽然风景不殊,却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倚楼之际,于苍茫暮色中,见昏鸦归巢,归思转切。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替,虚实交融,含蓄委婉。语言字斟句酌、千锤百炼,对比的运用效果显著,明艳的春色与肃杀的暮景对照,昔日“俊游”与今日“重来”感情相比,幽婉而凝重地表现出词人凄苦郁闷的愁情。足见功力之深厚。对菩萨蛮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对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各抒己见】A认为: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家乡正值一片战乱,作者为避乱流落江南,如果当时即还乡,只能目击离乱,令人断肠,故暂不还乡。由此我们得知,作者不还乡只是无奈之举。“未老”二字我们也不可忽视,古人云“落叶归根”,中国人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故土情节是根深蒂固的,未老尚可忍受思乡之痛,可当年华日渐老去,乡土是最终的归宿。纵观全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本词乃忧时伤乱抒发思乡情感之作。B认为:C认为:一、写法归纳抒情独特,直抒胸臆菩萨蛮这首词作者用四句话来简洁直白地描摹江南的“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春水碧于天”是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是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则是写江南人物之美。这样由景物写到生活再到生活中的人物,有“碧于天”的春水,有画船听雨的生活,有如月皓腕的佳人,多角度全方位地表达了江南的“好”,赞美之情自然流露。二、技法指导文章抒情的方法很多,直接倾诉内心喜怒哀乐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直抒胸臆。这种情感的流露需要与真心相通,与真情相连,决不能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内容充实是直抒胸臆的前提。情感的火花来源于生活,只有细细地去欣赏身边独特的景物,去感悟生活中的感人细节,抒发的胸臆才会美丽动人。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细腻描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二是在动人情节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方法要巧妙多样。具体来说,以下两种方式较为常见:一种是议论抒情法,这是通过议论来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内容深刻而富含哲理,有助于深化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议论是基础,抒情才是目的。另一种是修辞抒情法。为了强调某一主题,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情感丰富的词语或句子,这是反复抒情法;将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用排比的形式引出,这是排比抒情法。这些方法或情动于心,不吐不快;或情感深挚,节奏鲜明;或语势强劲,酣畅淋漓。三、随堂练笔以“生活”为话题,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写一个片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不少于100字。四、他山之石生活像一条彩虹,唯完美璀璨与五彩斑斓,方可成就其绚烂与多姿。人生路上总会遇到悬崖险阻、荆棘丛生,但是只要我们“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记住: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到情如夏花般绚烂,如彩虹般美丽。一、课内素材开发请皇上另出试题宋朝丞相张知白向朝廷推荐年轻的晏殊。朝廷召来晏殊,正逢真宗皇帝御试进士,就命令晏殊参加考试。晏殊见到试题后说:“这首赋我在十天前已作过,请皇上另出试题。”他的诚实博得了真宗的喜爱。之后,晏殊担任了官职。有一天,主事官对皇上说:“近来听说馆阁里臣僚,没有一个不宴乐玩赏的,只有晏殊与兄弟埋头苦读,如此谨慎持重,可以担任东宫官。”皇上便采纳了主事官的意见,又当面说明任命他的原因。晏殊听了后,说:“臣下不是不喜欢玩乐,只不过是因为贫穷玩不起啊。臣下如有钱,也想去玩的。”皇上对他的诚实备加赞赏。宋仁宗时,晏殊做了宰相。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诚实”“真诚与责任”“勇于担当”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类文示例】清代的顾炎武将君子的这份担当演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慨叹,身处乱世的孟子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表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释然。责任时而是杜甫身居陋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时而为北宋范仲淹心系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固然,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成为君子,但我们会成为有所担当的普通人,因为,我们已深深懂得:做人,要有所担当!二、课外素材储备不可造就之才的成功之路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历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父母只好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其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长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学习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次,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才生”。在同类学生中,他遥遥领先,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优势与成功”“发现与欣赏”“转变方向”等有关话题写作中。【类文示例】欣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羡慕的态度。当你读到一首诗或看到一幅画,一首清新流丽、情味隽永的小诗,一幅别有格调、神韵悠然的国画,你不能不激动,你不能不羡慕,除非你是傻瓜。此时,羡慕无需理由。欣赏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独特自在的感悟风格。纷繁世界,无奇不有,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风有雨,时时刻刻,变幻无穷。懂得欣赏,便懂得感悟;感悟愈深,生活得愈滋润、愈轻松;轻松滋润的生活便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既然知道无上生活的秘诀,为何不学会欣赏?利人利己的欣赏,应当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破 阵 子 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答案: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词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答:答案: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巧笑。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菩 萨 蛮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答:答案:“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答案: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一方面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而另一方面实则表达了怀恋故土、有家难回的游子之慨。二、语言运用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心正则笔直。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然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吗?答:答案: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吗?唐代的著名诗圣杜甫,身经乱世,仍然关心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吗?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50字。答:答案: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江面,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一、基础考查下列各句诗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B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C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D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解析:选A。A项,“元”通“原”,原来。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须:应;必B巧笑东邻女伴巧笑:美好的笑C金谷俊游,铜驼巷陌俊游:风景优美、可供游览的胜地D兰苑未空,行人渐老行人:行路之人解析:选D。行人:出门在外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游人只合江南老B春水碧于天C采桑径里逢迎D山寺月中寻桂子解析:选B。A、C、D三项都是省略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下列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菩萨蛮这首词上阕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运用烘托的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B破阵子中“叶底黄鹂一两声”,不仅是为了和“池上碧苔三四点”对仗,它还有形容莺声阵阵的作用。C望海潮这首词的主旨是感旧,由感旧而思归,以今昔对照为基本表现手法。D造势,即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引弓待发。如柳永的望海潮就写尽了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的生活。解析:选A。A项,运用“烘托”手法有误,应当是“白描”。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醉蓬莱归故山王沂孙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注】王沂孙:号碧山,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宋亡之后,王沂孙仕于元,曾出任学官。此词是作者解除庆元路学正的职事,回到故乡绍兴时的作品。屧:木底鞋。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从秋景写起,首句运用倒装手法,写西风似乎知道主人要归来,所以殷勤地打扫门径以示欢迎。B“黄叶凋零,白云萧散”即西风吹得黄叶凋零,白云冷清离散。“凋零”“萧散”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C“翠蛾眉妩”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故山的山容,以“翠蛾”“眉妩”写山峰状貌,可谓新颖。D本词抒写了生活感受,含蕴丰富,不发空言,表达委婉,耐人寻味,体现了“深”与“厚”的词作特点。解析:选C。C项,“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错,此句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隐微复杂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答案:悔恨之意。“赋归来何晚”句,表现作者对曾经离开故乡到元朝廷做官的悔恨之意。亡国之痛,悼念故友的伤感之情。作者登高怀远,“故国如尘”写出作者对宋室覆亡的感慨,“故人如梦”写出作者对故友不在的伤感之情。惋惜之情。“数点寒英,为谁零落”体现的是作者的自我惋惜。愁苦之情。“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描绘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衬托作者的愁苦之情;“试引芳樽”,写作者内心愁苦,借酒浇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下片写月圆之夜,词人身处良辰佳景,面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D这首词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表现出词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解析:选C。C项,通过“物情潇洒”“已喜佳辰”“忘形共说清闲话”等可以看出本诗的基调是快乐闲适的。“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与整体氛围很不吻合。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答:答案:特点:山居生活惬意闲适。表现:通过壮丽清幽的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来表现;通过描写与山村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清闲生活来表现;通过写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虞 美 人 秦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词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姬,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解析:选B。B项,“以动衬静”错误。“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答案:“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环境中“为谁开”,表达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志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三、语言表达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筛选、提炼五个能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短语。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导文体。散文教学要建立学生和“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与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链接。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情景,揭示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实质上是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综合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散文教学的问题,应实施阻截、分流、正面应对这三种策略。提炼出的五个关键短语是:答案:散文教学、语文经验、人生经验、建立链接、问题与策略(或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仿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另选本体写一段话,字数大体相同。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答:答案:(示例1)窗上有了剪纸,好比浩渺无际的沙漠出现一片绿洲,清澈见底的池塘游来一条小鱼,是柔滑的锦缎上一朵美丽的鲜花,是农家小院中的一点惊喜,一点情趣。(示例2)荒原有了火车,好比广袤无垠的沙漠响起一串驼铃,深邃神秘的夜空划过一道流星,是宁静的大地上一点飘逸的风景,是神奇自然中的一点生机,一点雅韵。谪道上的孤魂 林剑虹清人周济谓秦观的词作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秦观一生,早年类似柳永的落拓风流,后期的政治遭遇却近乎苏轼的坎坷。人生的艰辛凄苦都让他尝遍了,因而词人无所寄托之际,把他那颗凄伤、敏感的心形诸笔端,是极其自然的。秦观早年屡试不中,客游于汴京、扬州一带,为歌伎写词。这段时期写的词虽突破前人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写法,道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高境界,但“身世之感”还不很明显。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章惇等人执政,把所有和苏轼、司马光等有点关系甚至毫无牵连而为他们所嫉恨的人,都视为“元祐党人”加以贬斥。秦观就是因此先后被贬斥至杭州、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52岁卒于藤州。这段时期,是秦观历尽官场险恶、世道炎凉,政治理想破灭之期,其“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最为明显强烈。绍圣元年春,朝局大变,旧党下台,新党再起,秦观被贬往杭州。离京之际,秦观重游洛阳旧地,感慨万千,写下了望海潮。此词通过今昔对比,感慨人生之无常,“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的适意日子已烟消云散,“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以后的日子将会怎样,词人茫然中带着担忧。绍圣二年,秦观再被贬监州酒税,写下了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千秋岁。词中,他把今与昔、政治与爱情的失意交织一起写,使该词具有强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耐人寻味。“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的蒙恩宠的时光已逝去,词人发出“携手处,今谁在”和“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感叹,其情之悲切,谪恨之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