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雷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雷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雷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雷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雨(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真正的艺术家,在于让生活与艺术“不离不即”。语言、情绪、动作要准确真实,是为“不离”;但不在模仿还原上_,不让艺术被拉拉杂杂的现实同化,并且在生活中保留一方自我的天地,是为“不即”。在“仿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让观众得神忘形、_,方能创造“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日常生活中,不少语言大师_、喜剧名家严肃谨慎,他们让生活和艺术保持_的距离,分清彼此,自由出入,这是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意所在。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破解之道,需向生活取经,在生活中积累,如此方有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趋之若鹜得意忘言三缄其口恰如其分B亦步亦趋得意忘言沉默寡言恰如其分C趋之若鹜得意忘形沉默寡言适可而止D亦步亦趋得意忘形三缄其口适可而止解析:选B。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趋之若鹜”,像成群的鸭子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相追逐(多含贬义)。“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一处,语境强调模仿,应使用“亦步亦趋”。“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第二处,语境强调观众对“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的心领神会,应使用“得意忘言”。“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也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第三处,语境中是说生活中的“语言大师”与艺术中的表现不同,应是说他们很少说话,并非是说话谨慎,应使用“沉默寡言”。“恰如其分”,(说话、办事等)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指做事不要过分。第四处,是说语言大师和喜剧艺术家让生活和艺术保持恰当的距离,应使用“恰如其分”。故选B。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B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C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D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不合逻辑,“因为” “所以”构成的内容不能解释“徒不如师的原因”,“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的原因应是“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A项,“是因为很大程度上”语序不当,“很大程度上”作状语,应放在“是因为”的前面;B项,“是因为很大程度上”语序不当,“很大程度上”作状语,应放在“是因为”的前面;“的现象,是因为,所以”不合逻辑,“因为”“所以”构成的内容不能解释“徒不如师的原因”;C项,“的原因,是因为”结构混乱,“的原因”与“是因为”杂糅。故选D。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B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C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D人生如戏过于波澜,戏如人生失之平淡,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解析:选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前面来看,材料是说艺术家要处理好“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即找到“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平衡点,而这也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不合逻辑,“人生”应是“平淡的”,而“戏剧”应是“波澜的”,故“戏如人生”应“失之平淡”,“人生如戏”则“过于波澜”。B、D两项,“生活艺术”与后文的“平衡点”不搭配,应是“生活与艺术”。排除这三项,故选C。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曹禺的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ABCD解析:选B。观察所给句子发现,文段是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文坛的叙述,以曹禺为例进行进一步解说。应相连,是对文坛的描述。是以曹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5请把下面的长句变为几个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6分)我们漫长的可骄傲于任何民族的文明史中,最不文明、最见不得人的创造恐怕当属对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令人心碎的鲁侍萍式的女人的灵与性的扼杀。答:解析:所给长句由两部分组成,“我们漫长的文明史中”为第一部分。先将第一部分展开成两个分句,再将后面的内容切分成三个分句,注意语意要连贯。答案:我们有漫长的民族文明史,它足以让我们在任何民族前骄傲,但我们的民族文明史中也有最不文明、最见不得人的创造,那就是对女人灵与性的扼杀!鲁侍萍在命运困顿中苦苦挣扎令人心碎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6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窦娥和鲁侍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答:解析:颁奖词需要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获奖者的事迹及崇高精神的闪光点,将其浓墨重彩地展示出来,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答题时,要结合窦娥或鲁侍萍的具体情况加以概括。答案:(示例1)窦娥:你是一位柔顺的女性,你用所有的宽容承担了父弃、被卖、夫死、逼嫁的苦难!你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你在生命的火花最灿烂的时候,被罪恶的黑手扼杀!你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大难当前,你用柔弱的身躯对社会秩序猛烈声讨!你倒在了戏剧的舞台上,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示例2)鲁侍萍:“爱你的人却伤害你最深”,你用你的方式选择了隐忍退让,你是柔弱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用你的行动捍卫了人格尊严,你是刚强的。你是现代人物画廊里一道亮丽的风景。7下面是小明陪奶奶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以内。(6分)答:答案:门诊挂号后到门诊室看医生,按医嘱到不同科室化验并做CT、B超、心电图检查,然后把汇总的检查结果拿到门诊室交给医生,医生开出处方,患者携带处方到交费处支付药费后去药房领取药品。二、阅读提升(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还不上楼去睡?蘩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侍萍、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蘩漪(拉四凤向周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周朴园,向四凤)叫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蘩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蘩漪(惊)什么?她是侍萍?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冷冷地)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鲁侍萍不,不!四凤,我们走!周朴园(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鲁四凤(错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侍萍不语)8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这句台词的安排,引领了下面的剧情。B蘩漪有意揭开真相的那些话,多多少少有些温情。C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嫌鲁侍萍是个老妈子,地位低下。D舞台说明“侍萍不语”表明鲁侍萍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解析:选A。B.蘩漪的话满是嘲讽意味,无温情可言。C.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他明白了自己和恋人鲁四凤是亲兄妹,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D.“不语”显示了鲁侍萍无比的痛苦和无奈,“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是对原文的曲解。9.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一句中,他明白了什么?“怎么”隐含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特点?(6分)答:解析:根据舞台提示“明白地”以及周朴园欲言又止的表现总结其心理特点。答案: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了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