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走近先贤亚圣孟子1生平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曾效仿孔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遂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2主要成就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学说,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著有孟子一书。3地位影响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南华真人庄子1生平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虽然生活贫穷困顿但也不为名利所惑。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2主要成就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著有庄子一书。3地位影响后世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背景呈现孟子见梁惠王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邹、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以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却行不通。胠箧受绝对自由精神的制约,庄子善于运用意随笔至、随文章挥洒的笔法,以“寓言”为主要创作手法,成为第一个有意识创作寓言的作家。在创作中,针对天下人情物态,常常自觉追求奇特,目的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当然也存在一种论辩和放荡不羁的倾向。国学链接文学常识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是孟轲及其门人所著的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1体例:孟子是孟子言论汇编,基本上采用了对话体。2篇目:孟子有七篇传世,分别为梁惠王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3思想内容:(1)仁政: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2)性善论。(3)民贵君轻。4艺术特色: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道家经典庄子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1篇目: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掺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2思想内容: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3艺术特色: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4价值影响:(1)在文学上,其寓言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开拓了艺术境界。(2)在思想上,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的言行影响了历代的文人。文化常识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 324篇著作。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一、通假字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同“柜”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通“向”,先前,从前3罔罟之所布同“网”4阖四竟之内同“境”,疆界5子胥靡通“糜”6擿玉毁珠通“掷”,扔掉二、一词多义1遗2发3治4国5交6夺7而8其三、词类活用1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名词作状语,对外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3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4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四、古今异义1故尝试论之古义:曾经试图。今义:试着做,试一试。2所以立宗庙、社稷古义:用来今义: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古义:不能通晓。今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4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古义:不能行窃。今义:能力、本事欠缺;不可以。5灭文章,散五采古义:文饰,文辞。今义:独立成篇的文字;事情里暗含的意思。五、文言句式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判断句)译文: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来明示天下的。3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状语后置句)译文: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4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译文: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5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句)译文: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6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译文:天下是没有的。7不夺不餍。(省略句)译文:(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8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译文: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糜烂。六、名句默写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4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6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7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胠箧一文具有强烈的刺世指向意义。庄子不满意所处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象,认为“圣”和“智”是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摒弃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要求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的社会观和政治观消极颓废的一面。其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胠箧第1段聪明智慧是为大盗做准备的第一部分: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第2段大盗盗窃了国政与圣知之法第3段圣人生而大盗起第二部分: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绝圣弃知第4段诸侯偷走了仁义,这些都是圣人的过错第5段绝圣弃知,人人保有本原一、阅读孟子见梁惠王文中语段,完成12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并正面提出君主只要讲“”就不会出现“”“”的严重后果。明确国危仁义遗其亲后其君2概括这段选文的主旨。明确选文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告诉人们“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二、阅读胠箧文中语段,完成34题。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3庄子眼中的“圣人”是指_;“大盗”是指_。明确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典范人物统治阶级的人物4如何理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观点?明确这表现了庄子对战国社会以强凌弱、是非颠倒的现象的强烈不满;在当时“成则王,败则寇”的现实中,无疑是最大胆的宣言。小盗被诛杀,大盗竟安享尊荣,如此,还有什么正义和公理可言?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明确(1)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2)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连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务必加强道德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总之,孟子并没有因义而否定利,他认为应该先义后利,以义为先。2“绝圣弃知”是庄子在胠箧中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绝圣弃知”这个问题?明确庄子提倡的“绝圣弃知”,并不是不论道德、文化、艺术和器物制作而希望人们闭目塞听,也并不是希望人们回到愚昧无知的野蛮时代。因为庄子目睹了人类离开了原始社会以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被统治者所盗用,成为他们追求、争夺的对象和欺骗、压迫的工具,污染、破坏、迷惑了自然本性,所以才会说出“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这样激愤的话。孟子见梁惠王胠箧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曷尝不法圣人哉C罔罟之所布D阖四竟之内解析:选B。A项,“匮”同“柜”;C项,“罔”同“网”;D项,“竟”同“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曷尝不法圣人哉法:效法B为之权衡以称之 权:秤锤C则是重利盗跖也 重:重视D削曾、史之行 削:减除解析:选C。C项,重:增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盗亦有道乎B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是乃圣人之过也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殚残天下之圣法解析:选B。B项,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A项,“乎”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矣”均为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之”均为助词,的。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选D。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判断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58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庶人:老百姓B上下交征利交:互相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家:古代执政大夫的封邑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解析:选A。A项,庶人:这里指小官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D项,都是助词,表示仅限于此,意为“罢了”。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项,用什么,凭借什么/怎么,为什么;C项,助词,无义/助词,只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何必曰利”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完全否定“利”的。B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主张“重义而轻利”,其学说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一脉相承的。C上下争利,是战国社会的一大特点,社会的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引起的。文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D文章词锋犀利,气势纵横,感情充沛,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雄辩性和鼓动性。解析:选A。A项中“孟子是完全否定利的”的说法过于绝对,孟子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公利。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译文:(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答案:(1)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2)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3)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的君主。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弛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履杖诸物亦如之。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选自晋书,有删改)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B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C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D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解析:选A。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从最容易断句的地方入手。“正衣冠”是一个动宾短语,即“端正衣帽”,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D项。C项的“马正衣冠”显然不符合常理,故可排除。再比较A、B两项,“数百步而策马”解释不通,“而归下马”也不合理,据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后,再仔细品读所选答案,进行验证,可知A项断句正确。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指五种谷物,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指稻、稷、麦、豆、麻;也泛指谷物。B服气,道家的修养之术,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C谶,指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也特指不祥的预兆,如成语“一语成谶”。D拾遗录,志怪小说集,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内容多荒诞不经。解析:选C。谶可指预言、预兆,并不特指不祥的预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嘉是个奇人。他其貌不扬而又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又精通世事,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还曾创作过志怪小说。B王嘉是个隐士。他先隐居于东阳谷,后隐居在终南山,又迁到了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每次都有弟子跟从学习。C王嘉能预测人事。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告诉了使者,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D王嘉因言获罪。姚苌进入长安后与苻登争权,遇事就向王嘉征询意见,但最后因王嘉所言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心生恼怒杀了王嘉。解析:选B。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追随。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译文:(2)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译文:答案:(1)苻坚多次征召,他一直没有应征,公侯以下的人全都亲自去拜会他,喜欢和崇尚他的人无不以他为师,尊崇他。(2)拜候他的人心诚,他就接见,心不诚他就隐藏起来不见。王嘉字子年,是陇西安阳人。不注重举止,形貌丑陋,从外表看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滑稽且喜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追求清净虚无,练习吐纳养身,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在悬崖上凿洞穴居住,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数百名,也全部在洞穴中居住。石季龙末年,王嘉离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隐居,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屋之中。他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而来,他就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一直没有应征,公侯以下的人全都亲自去拜会他,喜欢和崇尚他的人无不以他为师,尊崇他。人们向他询问当世之事,他都随口而答。他很喜欢运用比喻,情状如同在开玩笑;说到还没发生的事,言辞隐晦,当时很少有人能明白,但事后都一一应验。苻坚将要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飞驰返回,脱掉衣裳,丢掉鞋帽回来,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理解,又派人前去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兆。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拜候他的人心诚,他就接见,心不诚他就隐藏起来不见。只见他的衣裳挂在衣架上,鞋子手杖仍在原处,有人想取他的衣裳,却始终够不着,踮起脚跟去取,衣架就会变得更高,但房屋却没有变大,鞋子手杖各物也是如此。姚苌进入长安以后,像先前苻坚对待王嘉一样礼待王嘉,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已经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地说:“能就说能,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之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变故正多,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能离去。”不久,释道安就逃走了,到这时王嘉被杀,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负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应验了,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奇怪,现在还流传于世。四、语言表达13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答案: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甜八宝数据监测报告
- 快递考试题目及答案
- 空中乘务考试题及答案
- 果蔬坚果加工工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炼钢准备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多功能平板跑步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矿用发电车操作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综合布线装维员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精神控制考试题及答案
- 金蝶软件考试题及答案
- 《高铁信号连锁设备》课件-(一) 平面布置图的识读
- 泥浆护壁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
- 初中地理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课件
- GB/T 36287.1-2025轨道交通地面装置直流牵引供电能量利用第1部分:储存系统
- TY/T 3501.5-2024高山滑雪板性能测定第5部分:弯曲振动
-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 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英互译
- 工勤技能考试职业道德试题
- 《红色的天空》话剧剧本
- 2025版地热能钻井服务合同范本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