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用.ppt_第1页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用.ppt_第2页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用.ppt_第3页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用.ppt_第4页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课用.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两章,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研读课文,根据注释加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城:内城。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环:围。而1:表顺承而2:表转折,却。夫f,句首发语词。是:这,然:这样而: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坚利:坚固锋利。米粟(s):指粮食多:充足委:放弃去:离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但是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因此,所以,限制,凭、靠,巩固,震慑,仁政,到,极点,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通“叛”背叛,归顺,服从,凭借,因此,所以,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个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失败,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失守,地利不如人和,类推,战争需要“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推,总,总,分,结构图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问题互研,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1.本文的中心论点时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用两个例子来证明论点。首先举出了包围起来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的事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举了一个战例,说明即使在占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地利优势的情况下,有人却弃城而逃,进一步证明“地利不如人和”。,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运用排比。用意:作者将范围由战争需要人和推及到治国需要人和。,4.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含义:事例:。,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6.请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结论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周武王施行仁政,引来周公、姜尚的贤人辅佐和人民的拥护,商纣王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被周武王推翻。,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人心齐,泰山移3.众人拾柴火焰高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5.一双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题目补充:,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作者认为得“人和”的实质是: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天下顺之,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中心论点是_阐述了孟子_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中心论点是_.阐述了孟子_的人才观。3.用原文语句填写对“是人”磨练的几个方面:(1)行为方面:_(2)生活方面:_(3)精神方面:_,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练造就,行拂乱其所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其心志,4.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1)兵革之利_(2)寡助之至_(3)天下顺之_(4)得道多助_,短兵相接,寡不敌众,顺天从人,推波助澜,5.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1)谈“天时”:_(2)谈“地利”:_(3)谈“人和”:_,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心齐泰山移,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得道者”的意思是:_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8.文中最能表达“人和”的一句是:_,施行仁政的人,君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孟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_,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_”(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人和,天下顺之,1、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孟子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语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域古义:限制今义:地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课堂练习,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