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事情的波澜-教学设计(七年级)_第1页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事情的波澜-教学设计(七年级)_第2页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事情的波澜-教学设计(七年级)_第3页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事情的波澜-教学设计(七年级)_第4页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事情的波澜-教学设计(七年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事情的波澜 教学设计(七年级)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惊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真是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我们要写一个故事,如果对于事件的叙述一览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如果叙事能够像这样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袁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写出事情的波澜”。(多媒体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觉得要写出事情的波澜,有哪些方法吗?(.学生交流) 二、写作指导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些方法。 (一)悬念法 1麦当劳广告视频赏析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来观看一个视频。(播放至12秒处暂停) 大家猜一猜这个做在摇篮里的baby为什么一会儿是笑脸,一会儿是哭脸?他可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看他到底看到了什么?(继续播放视频) 原来他看到麦当劳的广告牌就笑了,看不到就哭了。这其实是麦当劳的一则广告,说说这个视频为何不一开始就拍摄麦当劳的广告牌呢?(给你留下悬念,让人心里产生疑惑,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在我们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在文中设置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赏析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格罗津斯卡 “您看施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道:“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又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极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再次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还是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 (1)朗读感知 请一位学生朗读。大家读到这里有什么疑惑?(部长为什么一直摇头?无论评论家如何评论都摇头)部长的摇头令评论家不解,也令你不解,那么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呢? 出示结果: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2)对比阅读 假如老师把这个故事改成这样: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新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请你对比一下两篇文章,说说这样改编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这样没有悬念,不能吸引人。迎合上级,看上级眼色行事。这样写读者就看不到评论家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没有主见、没有原则、对上级惟命是从的嘴脸。) 3出示希区柯克的话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经典诠释:“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多媒体出示) 4运用悬念时的注意点 当然我们在运用悬念法时要注意: (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 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 (二)突转法 过渡:悬念法是使文章有波澜的一种方法,但是使文章波澜起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习一种。 1赏析猎狮,引出突转法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多媒体出示) 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在情节上有什么特点?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全文掀起三个波澜: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 巴布不幸身亡。(突转)-第一个波澜 2、伊莉薇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顺笔) 却得到一个“狮尸”。(突转)-第二个波澜 3、伊莉薇娜再索夫尸。(顺笔)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突转)-第三个波澜(多媒体出示)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二种方法:突转法 所谓突转法:就是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赏析让座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的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15岁上下的小伙子。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缺乏教养!” “说得是啊,说得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就是没有教养嘛!” “学校里是怎样教他们的!” “说得就是嘛,学校里是怎么教他们的?”老大娘同意我的说法。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着气说。 “真不像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请一生朗读文章。 假如要运用情节突转法,你觉得应该给这个故事加个怎样的结尾? (学生回答) 原文的结尾是怎样的呢? “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情节突转以后你觉得此文的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突转之前的内容读者以为小说的主旨在鞭挞年轻人缺乏教养,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突转以后才知主要是讽刺老太太那种“叶公好龙”的滑稽,对社会公德的缺乏深恶痛绝,但对自己的儿孙却纵容娇惯。 前面,“我”每表示不满甚至愤慨,老太太总有附和,当“我”最后高声正面指斥那年轻人时,有一句对老太太神情的描写,这是一处藏得很好的近伏,这也表明了一个道理-伏笔宜藏,妙在伏得不注意不显露。这样,最后的转折才能陡峭而不突兀。 3续写巧遇 出示原文:不出示标题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留着乌黑的头发,身穿格套服,脚蹬一双高跟棕色皮靴,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那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 男青年见此情景,站在那儿直发愣。 雪仍在下着 请同学们运用情节突转法续写这个故事,注意结尾男青年的反映。 学生写作,师巡视。学生交流。 出示原文: 那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您走走。” 原文虽是如此,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创意。也许你的创意更胜一筹。 (三)简介其他方法 我们刚学了悬念法、突转法,还有很多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