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_第1页
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_第2页
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_第3页
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_第4页
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 点击:169 评论:1(查看)0成昆铁路“三线建设的”重要工程,是西南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线路全长1096km。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4年复工建设,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是国家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全世界无数条铁路中,中国的成昆铁路可谓地位超然。它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神话。这是因为,成昆铁路沿线山势陡峭,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曾被多国专家断言为“修路禁区”。其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均属前所未有。这段铁路的建造难度是当时普通铁路的4倍以上,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成昆铁路的成功修筑,不仅打破了国外专家预言,而且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典范。成昆铁路被联合誉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开路先锋奔赴沙木拉打隧道施工战场。1958年7月,成昆铁路的开工仪式在全线最长、海拔最高的隧道沙木拉打隧道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建设者们,打碎了高原亘古不变的宁静。然而不久之后,成昆铁路就被迫停工了。1959年,新中国遭遇了第一次经济滑坡。当时成昆铁路开工不到一年。然而,成昆铁路毕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意义,此后的三年间,成昆铁路工程三次停工,又三次开工。“三上三下”之后,到1962年底,成昆铁路工程彻底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整整两年。而此时,经过数年的调整,国民经济也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为这一战略决策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帷幕,打通西南经济命脉的成昆铁路首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64年8月,毛主席发出了“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他对即将赴任的大三线建设总指挥彭德怀说:“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没有铁轨,把沿海铁路拆下来。没有路,我骑着毛驴下西昌。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周总理则在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提交的一份报告上批示:修成昆铁路,朱委员长提议,主席同意,使用铁道兵修。“背起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志们,迈开大步朝前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唱着雄壮的铁道兵之歌,18万铁道兵浩浩荡荡地开进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与铁道部第二、第四工程局等组成30余万人的筑路大军,打响了一场“与帝国主义抢时间”的特殊战争。听说新中国要在青藏高原边沿破碎的板块冲突带上修筑一条铁路,有外国专家毫不留情地嘲笑:“中国人简直是疯了!即使建成了,狂暴的大自然也会把它变成一堆废铁!”而我们的铁道兵战士,我们祖国年轻的建设者们,硬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在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时至今日,在牛日河大桥的桥墩上,还能看见当年铁道兵战士刻下的豪言壮语:“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而沙木拉打铁路隧道则是成昆铁路修建是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隧道,更是最为艰难的一段。1968年8月,沙木拉打隧道发生特大泥石流,87名职工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慰问电慰问悼念。“千山万水转战急,工地建在云里边。大渡河水浪里行,悬崖绝壁等闲看。穿云破雾身矫健,险峰之间荡秋千。”这首至今传唱在老一辈参见成昆中隧人的赞歌,不仅反映了修建成昆线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艰险,而且也歌颂了前辈们不怕流血、乐观向上的英勇气概。广大铁路职工筑路肩扛工具奔赴工地。爬软梯,斩荆棘,开辟施工场地。 肩扛人抬把工具、材料送工地。彝族人民送木材支援铁路建设。高山深谷架索桥。隧道洞口开挖。人工风钻开挖。隧道开挖作业。隧道开挖作业。隧道出渣栈桥。隧道出渣。施工中的沙木拉打隧道。繁忙的隧道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全长63.14米,跨度54米的“一线天”石拱桥。 关村坝隧道,成昆线路上的第二座长隧道,全长6107米。奋战成昆。列车首次通过沙木拉打隧道。川滇各族人民满怀喜悦登上火车。修建沙木拉打隧道西南铁路工程局奖的纪念水杯。1968年8月,沙木拉打隧道发生特大泥石流,87名职工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慰问电慰问悼念。成昆铁路通车典礼。修建成昆线时发生过这样悲壮的一幕:一支部队在高山上宿营,白天,一场暴雨冲走了战士的被子,夜里,一场大雪又不期而至。第二天早晨一看,帐篷不见了,战士们蜷曲的身子像一座座雪丘,军号一吹,雪丘里站起了一个个雪人,然而,有两座雪丘却静卧在雪原中,再也没能站起来有人大致测算过,成昆全线每2.5公里就有一名建设者牺牲。一路上几乎每个新建火车站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或墓地,默默注视着来往的列车。一排排朴素的水泥墓碑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字迹杨大毛烈士,云南省沾益县人,男,二十岁。赵远吉烈士,贵州省平节县人,男,二十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