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文件:DB 36/T 576-2010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1页
标准规范文件:DB 36/T 576-2010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2页
标准规范文件:DB 36/T 576-2010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3页
标准规范文件:DB 36/T 576-2010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4页
标准规范文件:DB 36/T 576-2010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20P66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 36/ T 5762010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echnique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Expressway Asphalt Pavement in Jiangxi Province2010 - 05 - 18发布2010 - 09 - 01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6/ T 5762010目次前言II1总则12术语及符号13设计依据54沥青路面结构设计115路基与垫层166底基层与基层167沥青面层188路面排水设计289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34附录A(规范性附录)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36前言本标准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有关要求。本标准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西省交通厅彭湖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润龙、胡钊芳、雷茂锦、孙斌、廖晓锋、江涛。39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1 总则1.1 目的为适应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使沥青路面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路面质量,提高工程耐久性,制定本规范。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收费站路面结构设计、服务区路面结构设计、桥面铺装加铺层结构设计、隧道路面结构设计。在实际工程中,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推荐采用本规范中的相关设计内容和技术要求。对于特殊工程路面结构,可在本规范推荐的路面典型结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对其路面类型、结构组合及厚度做出适当调整。本规范的未尽事宜请参照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执行。2 术语及符号2.1 术语本规范仅给出需特别说明的有关术语。对于沥青路面及其设计的其它有关术语,请参照交通运输部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具体定义。2.1.1沥青面层(asphalt surface course)采用沥青材料修建的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2.1.2基层(base course)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以下,用符合技术标准要求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底基层或路基上。2.1.3底基层(sub base course)在沥青路面基层以下,用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材料铺筑的次要承重层称做底基层。2.1.4垫层(bed course)介于路基与底基层之间的路面结构层,其功能是改善路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底基层之间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路基水温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基层传下的车辆荷载加以扩散,以减小路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2.1.5封层(seal coat)在沥青面层之上或基层之上或在沥青层之间,铺筑的阻止雨水下渗的沥青薄层。2.1.6粘层(tack coat)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2.1.7透层(prime coat)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2.1.8沥青混合料(bituminous mixtures(英),asphalt(美)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31.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26.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mm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按制造工艺分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等。2.1.9密级配沥青混合料(dense-graded bituminous mixtures(英),dense-graded asphalt mixtures (美)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对不同交通及气候情况、层位可作适当调整)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以AC表示)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以ATB表示)。按关键性筛孔通过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细型、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等。粗集料嵌挤作用较好的也称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2.1.10开级配沥青混合料(open-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open graded asphalt mixtures (美)矿料级配主要由粗集料嵌挤组成,细集料及填料较少,设计空隙率18%的混合料。2.1.11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gap-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gap-graded asphalt mixtures(美)矿料级配组成中缺少1个或几个档次(或用量很少)而形成的沥青混合料。2.1.12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 (英),stone matrix asphalt (美)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2.1.13最大粒径(maximum particle/aggregate size)最大粒径是指矿料(或石料)中筛孔通过率为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方孔筛)。最大粒径筛孔尺寸比公称最大粒径筛孔尺寸大一号。2.1.14公称最大粒径(nominal maximum aggregate size)公称最大粒径是指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90%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沥青混合料类型通常是以公称最大粒径命名。2.1.15设计年限(design period)在计算累计当量轴次时所取用的基准时间。2.1.16标准轴载 (standard axle load)为路面结构计算所规定的设计荷载。2.1.17当量轴次(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ESALs)当量轴次是指按规定的等效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成与标准轴载相当的作用次数。2.1.18累计当量轴次(cumulative 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在设计年限内,作用在一个车道(即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轴次总和。2.1.19最不利季节 (most unfavorable season)路基路面处于最不利工作状态的季节。对沥青面层而言,全省最不利季节为七月、八月和九月;对路基而言,赣中赣北地区最不利季节为四月、五月和六月,赣南地区为三月、四月和五月。2.1.20非不利季节 (regular season)一年中除去不利季节之外的季节为非不利季节。2.1.21排水系统(drainage system)由各种用于拦截、汇集、疏导、排除影响路基路面和交通运营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排水设施和构造物组成的有机总体。2.1.22路表排水(surface drainage)指路面和路肩范围内的表面水的疏导、排除。2.1.23中央分隔带排水(median drainage)指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范围内的表面水和内部水的疏导、排除。2.1.24路面内部排水(pavement subsurface drainage)疏导和排除通过路面裂缝、接缝或面层空隙下渗到路面结构如面层、基层和垫层内部水,或者由地下水或公路两侧积滞水浸人路面结构内部的水。2.1.25排水层(drainage layer)用于拦截、疏导和排除进入路面中的水的横向排水层,其材料可以是非结合碎石、沥青处治碎石或水泥处治碎石。2.1.26径流系数(coefficient of runoff)径流流量占总降水量的百分率。2.1.27设计降雨重现期(design storm frequency)某一预期强度的降雨重复出现的平均周期。在确定设计降雨重现期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路等级、设计车速、交通量、降雨强度和造价等。2.2 符号AC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M 沥青碎石混合料ATB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PB 铺筑在沥青层底部的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S 面层类型系数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轮组系数C1 以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轮组系数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轴数系数C2 以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轴数系数d 标准轴载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cm)E0 路基回弹模量(MPa)Ei 结构层材料回弹模量(MPa)ni 被换算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N1 路面竣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Ne 设计年限内一方向上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OGFC 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P 标准轴载(kN)p 标准轴载的轮胎接地压强(MPa)Pi 被换算的各级轴载(kN)SMA 沥青玛蹄脂碎石t 设计年限(年)Za 保证率系数 车道系数 结构层厚度(mm)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3 设计依据3.1 设计轴载3.1.1 标准轴载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为双轮组单轴轴载,轴重100kN。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见表1。表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标 准 轴 载BZZ-100标准轴载P(kN)100轮胎接地压强p(MPa)0.70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cm)21.30两轮中心距(cm)1.5d3.1.2 标准轴载换算a)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各级轴载均应按公式(1)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1)式中:N 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d);n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P 标准轴载(kN);P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C1 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C2 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6.4,四轮组为0.38;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公式(2)计算。(2)式中:m 轴数。b) 当以半刚性材料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各级轴载均应按公式(3)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轴次。 (3)式中: 以半刚性材料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d); 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 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18.5,四轮组为0.09;其余符号意义参照式(1)。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式(4)计算。(4)c) 上述轴载换算公式,适用于单轴轴载小于或等于130kN的各种车型的轴载换算。3.2 交通等级3.2.1 设计年限 设计年限应根据经济、交通发展情况以及该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考虑环境和投资条件综合确定。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不宜低于15年。3.2.2 设计年限内交通平均增长率 交通平均增长率应根据各高速公路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结果确定。在路面设计时,设计年限内交通平均增长率应不考虑小客车(客-1、客-2)的增长,而只考虑卡车交通量。3.2.3 车道系数车道系数的确定只考虑卡车交通量,其值可按表2确定。表2 车道系数h车 道 数车道系数双向四车道0.45双向六车道0.35双向八车道0.303.2.4 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载次数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载次数应按式(5)或计算。(5)式中:Ne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t 设计年限(年);N1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g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h 车道系数,见表23.2.5 交通等级高速公路交通量分为三个等级,设计时可根据累计当量轴次Ne(次/车道)或每车道、每日平均大型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辆/(d车道),选择一个较高的交通等级作为设计交通等级。见表3:表3 交通等级交通等级BZZ-100KN累计标准轴次Ne(次/车道)中型以上货车及大客车(日/辆)中交通31061.21076001500重交通1.21072.510715003000特重交通2.510730003.3 气候分区本规范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方法对本地区作更为具体的气候区划分,以适应地区具体气候条件的需要。3.3.1 气候分区指标的选择a) 气候分区的高温指标:采用最长连续不小于30的平均积温反映高温和重载条件下出现车辙等流动变形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一级指标,最长连续不小于30日数(连续高温的持续时间)可作为辅助参考值。b) 气候分区的低温指标:采用最近30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反映路面温缩裂缝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二级指标。c) 气候分区的雨量指标:采用最近30年内的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作为反映沥青路面受雨(雪)水影响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三级指标。雨日数作为辅助参考值。3.3.2 气候分区指标的计算方法a) 最近30年最长连续不小于30平均积温及最长连续不小于30度平均日数指标按以下步骤求取:1) 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日平均气温不小于30的日数,记录的每一天的平均气温;2) 求取每年最长连续不小于30日数,并计算最长连续不小于30积温;3) 求取最近30年的每年最长连续不小于30平均积温Tsum,作为设计高温分区指标;4) 求取最近30年的每年连续不小于30平均日数Tsd,作为设计高温分区的辅助指标。b) 30年极端最低气温按以下步骤求取:1) 选择当地一年中最冷的月份作为年最冷月(通常是一月份),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该月份记录的极端最低气温;2) 求取30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Tmin,作为设计低温分区指标。c) 30年内最大降雨量按以下步骤求取:1) 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当地年降雨量;2) 求取30年内年降雨量的平均值,作为设计雨量分区指标。d) 确定气候分区指标时宜参考各指标的辅助指标值对计算得到的分区指标做必要修正:1) 当预计重载车特别多、长大纵坡严重影响车速的路段,可将高温气候区提高一级或两级看待;2) 对年雨日数特别长的地区可将雨量气候区提高一级。3.3.3 气候分区的确定a) 按照设计高温分区指标,一级区划分为2个区,见表4。按照设计低温分区指标,二级区划分为2个区,见表5。按照设计雨量分区指标,三级区划分为2个区,见表6。表4 高温气候分区指标高温气候区A1气候区名称夏特炎热区夏炎热区最长连续不小于30平均积温()300-9.0表6 潮湿气候分区指标雨量气候区A1气候区名称重潮湿区潮湿区年降雨量(mm)1600-9.013夏炎热冬冷区-9.0表8 气候分区指标表(加入雨量指标)气候区名最长连续不小于30平均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年降雨量(mm)A3A夏特炎热冬冷重潮湿区300-9.01600A4A夏特炎热冬温重潮湿区300-9.01600A31夏特炎热冬冷潮湿区300-9.0-9.0160013A夏炎热冬冷重潮湿区300-9.0160014A夏炎热冬温重潮湿区-9.01600131夏炎热冬冷潮湿区300-9.01600141夏炎热冬温潮湿区-9.016003.4 路基3.4.1 路基总体要求路基是沥青路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设计年限内路面使用性能。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填方路基的填料选择、路床的压实度以及填方路堤的基底处理等均应符合相应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规定。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面、路基,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宜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应采取换填砂、砂砾、碎石等渗水性材料处理路基,或采取掺入消石灰,固化材料处理,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加强路基排水等,进行综合处治。根据各种路基处理措施,确定路基回弹模量。3.4.2 路基回弹模量要求对于不同交通等级的高速公路,其路基强度要求见表9。实际工程中,原状路基强度若达不到表9的要求,须进行处理,达到标准后方可进行上层路面结构施工,处理方法可参考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的相关规定。表9 路基回弹模量要求交通等级回弹模量 (MPa)验收代表弯沉值(1/100mm)中35260重45200特重551703.4.3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的确定方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路基回弹模量,宜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第5.1.6条确定,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采用本规范提供的百分比法确定。(6)式中:E0 路基回弹模量换算值(MPa);CBR 路基加州承载比(%);对于每一种路基土CBR试验数目不能少于8个。根据交通等级,按表10选择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百分数;把所有回弹模量换算值按从大到小顺序进行排列,见表11中所示的结果序号和模量试验值;按式(7)计算各换算值的百分数:(%)(7)式中:i 回弹模量换算值排序序号; n 回弹模量换算值样本总数n(n不应小于8); Pi 第i个回弹模量换算值百分数。按照选定的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百分数,所对应的回弹模量换算值就是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表10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规定百分数交通等级轻、中重、特重规定百分数87.5%90%表11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计算表结果序号百分数模量试验值(MPa)1P1E0P12P2E0P2iPi87.5E087.5%90.0E090.0%n100E0100%4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4.1 结构设计4.1.1 结构设计原则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两大主要内容是确定各结构层材料类型和确定各结构层厚度。其设计标准如下:a) 在设计年限内提供足够路表抗滑能力。b) 在设计年限内路表不出现过大的车辙。c) 沥青层不出现早期疲劳开裂。d) 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路面结构设计的总体原则是,确定一个成本效益合理的路面结构,确保在规定的设计年限内和在预期的气候环境、路基强度、施工和养护条件下,能够承受设计交通轴载的重复作用,并保持行车舒适和安全。在进行路面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按具体的交通、路基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可行的典型路面结构。并在所选定的典型路面结构的基础上,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所提出的方法,对沥青混凝土层、半刚性材料基层和底基层层底拉应力进行验算。4.1.2 结构组合设计a) 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底基层与土基之间模量比不宜大于12.5。b) 沥青上面层应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抗磨损性能。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应采用抗滑型级配,重、特重交通的沥青路面结构,其上面层可考虑采用SMA。c) 对处于夏特炎热区的高速公路,其沥青上面层宜采用SMA,中面层宜采用掺加抗车辙剂等措施提高抗车辙性能。d) 长大纵坡路段上,为防止过大车辙和改善雨季路表抗滑力,其上面层宜采用SMA,并考虑采用掺加抗车辙剂等措施提高中面层抗车辙能力。e) 沥青中面层应强度大、稳定、耐久,以抵抗车辙的发生。f) 沥青下面层应高强且有柔性,以缓和路面结构的疲劳开裂。4.1.3 结构设计步骤图1 设计流程图4.1.4 沥青面层分层厚度沥青面层的分层厚度,不仅影响各层混合料的压实密度和孔隙率,还影响路面透水性及其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最小摊铺厚度起决于矿料最大尺寸。为了防止施工压实时沥青混合料层被撕裂而出现纵向裂纹,沥青混合料的最小摊铺厚度不应小于其矿料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沥青混合料的最大摊铺厚度起决于施工压实机械及其压实功能。对于高速公路常用的沥青混合料,其最小摊铺厚度和最大摊铺厚度见表12。表12 沥青面层分层厚度要求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最小摊铺厚度(mm)最大摊铺厚度(mm)推荐摊铺厚度(mm)AC-109.5305040AC-1313.2406440AC-1616.0507260AC-2019.0608860AC-2526.58010080AC-3031.5951501004.2 典型路面结构4.2.1 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江西省高速公路一般路段沥青路面推荐典型路面结构如表13和表15所示。表13 中交通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典型结构一典型结构二面层面层18cm沥青混凝土10cm12cm沥青混凝土基层基层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8cm12cm沥青稳定碎石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底基层18cm20cm级配碎石18cm20cm级配碎石路基路基回弹模量35MPa回弹模量35MPa表14 重交通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典型结构三面层18cm沥青混凝土基层8cm12cm沥青稳定碎石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8cm20cm级配碎石路基回弹模量45MPa表15 特重交通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典型结构四典型结构五面层面层10cm12cm沥青混凝土10cm12cm沥青混凝土基层基层16cm24cm沥青稳定碎石16cm24cm沥青稳定碎石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18cm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底基层18cm20cm级配碎石36cm40cm级配碎石路基路基回弹模量55MPa回弹模量55MPa4.2.2 桥面铺装典型结构桥面铺装层是指铺设在桥面板系上、供车辆直接行驶其上的加铺层。桥面宜采用沥青铺装,采用双层铺装结构,铺装层厚度为9cm12cm,为便于施工,中小桥桥面铺装结构应与一般路段的上、中沥青面层等厚。对于特大桥也可在混凝土桥面上加设缓冲层,可以起到密实防水、改善层间接触状态、增强层间粘结及抗剪强度的作用。桥面铺装的沥青混凝土一般选用与正常路基段相同的材料和技术标准。对于特大桥梁桥面铺装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材料应进行单独设计。4.2.3 隧道典型路面结构由于隧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路面结构不仅要耐久、耐磨、养护维修少,还要有利于防火和照明,其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见表16。在水泥混凝土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必须设热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沥青面层宜采用阻燃型沥青,长、特长隧道的沥青面层应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铺筑。表16 隧道典型路面结构无仰拱有仰拱面层面层10cm12cm沥青混凝土10cm12cm沥青混凝土基层基层26cm水泥混凝土基层/贫混凝土基层26cm水泥混凝土基层/贫混凝土基层18cm20cm水泥稳定碎石垫层垫层15cm级配碎石15cm级配碎石4.2.4 互通匝道典型路面结构互通匝道路面结构宜与一般路段路面结构相同,见表11表16。4.2.5 岩质挖方路段典型路面结构岩质挖方路段路面结构宜在一般路段路面结构基础上减薄18cm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4.2.6 收费站典型路面结构收费站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见表17。表17 收费站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面层路面面层26cm28cm水泥混凝土面层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垫层15cm级配碎石路基4.2.7 服务区、停车区典型路面结构服务区、停车区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见表18。表18 服务区、停车区典型路面结构面层26cm28cm水泥混凝土面层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8cm20cm级配碎石路基4.3 层间结合设计时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加强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结合,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性,避免由于层间结合不良造成路面结构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和产生层间滑移。4.3.1 透层半刚性基层之上必须设置透层。透层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采用液体沥青、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煤沥青、煤油或轻柴油稀释沥青作透层油,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5mm (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10mm(无结合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4.3.2 下封层沥青层之下应设置下封层,下封层宜采用同步碎石封层或SBS改性乳化沥青单层表处,也可采用热喷改性沥青表处结构。下封层的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做到完全密水。下封层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碎石,规格为S14(3mm5mm)。4.3.3 粘层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必须设置粘层。粘层油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5.1.1 路基应密实、均匀、稳定,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撑。5.1.2 路基设计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中的相关规定。5.1.3 路堤标高宜超过中湿状态路基的临界高度,使路床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当受标高限制达不到临界高度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填料的水稳定性或降低地下水位。5.1.4 路床顶面横坡必须与路面横坡一致。5.1.5 土质路基的压实度应符合表19的要求。表19 路基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6下路床3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3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63080965.2 垫层5.2.1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内涝地区,应设置足够厚度的碎石垫层以利路面结构内部的隔离和排水。5.2.2 垫层的设计厚度可根据交通等级和路基等级参照典型结构进行选择,一般为15cm20cm。垫层通常一次铺筑碾压成型。对于厚度大于20cm 的垫层,除非采用特殊设备,应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施工,每层施工厚度为10cm20cm。5.2.3 垫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天然砂砾等粒料。排水垫层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垫层宽度应铺筑到路基边缘或与边沟下的渗沟相连。6 底基层与基层6.1 底基层6.1.1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6.1.2 底基层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应符合表20的要求,级配曲线宜为圆滑曲线。底基层级配碎石所用粗集料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20%,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碎石中0.5mm以下颗粒的液限不应超过25%,塑性指数不应超过6。在塑性指数偏大的情况下,塑性指数与0.5mm以下细土含量的乘积应不大于100。6.1.3表20 底基层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项目通过各筛孔(单位: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51.180.60.075要求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100801005687306018461033520010注: 对于无塑性的混合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接近高限。6.1.4 底基层级配碎石CBR不应小于80%。6.1.5 底基层级配碎石混合料宜采用振动压实法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如无振动成型设备,也可以采用重型击实法。6.1.6 底基层级配碎石压实度应大于97%,特重交通下应大于98%。6.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6.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厚度宜为18cm20cm。如果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并经试验段试铺证明切实可行,可将压实厚度提高。6.2.3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稳定碎石,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的缓凝水泥,水泥初凝时间应不小于3h,终凝时间应不小于6h。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6.2.4 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剂量一般为3.0%4.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5%。6.2.5 水泥稳定碎石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粗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30%;碎石中0.5mm以下颗粒的液限不应超过25%,塑性指数不应超过6。6.2.6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对所用的碎石,应预先筛分成34个不同粒级,然后配合,使混合料级配范围符合表21的规定。表21 水泥稳定碎石的碎石级配范围筛孔(mm)31.519.0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688044582740182881503.56.2.7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比。6.2.8 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确定宜采用振动压实法;如无振动成型设备,也可以采用重型击实法。6.2.9 当采用振动压实法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时,混合料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采用振动压实法制备,其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不小于4.5MPa。6.2.10 当采用重型击实法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时,混合料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采用静压成型方法制备,其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表22规定范围的要求。表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要求(静压成型法)交通等级特重交通重、中交通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MPa)3.54.5346.2.1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8%。6.3 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6.3.1 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宜采用密实型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其级配类型和沥青选择要求见表23。表23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混合料的材料选择要求材料类型交通等级中重特重沥青50号或70号50号或70号50号级配ATB-25,ATB-30ATB-25,ATB-30ATB-306.3.2 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的集料、沥青等原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下面层材料的规定。6.3.3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表24的规定。表24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特粗式ATB-3010090-10070-9053-7244-6639-6031-5120-4015-3210-258-185-143-102-6粗粒式ATB-25-10090-10060-8048-6842-6232-5220-4015-3210-258-185-143-102-66.3.4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GTM设计方法或Superpave设计方法。当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时,应采用大马歇尔击实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大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5的规定。表25 密级配沥青碎石大马歇尔试验设计要求试验指标单位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马歇尔试件尺寸mm152.495.3T0702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双面各112T0702空隙率VV%36T0705沥青饱和度VFA%5570T0705稳定度kN15T0709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ATB25ATB30%41211.5T070551312.561413.57 沥青面层7.1 矿料技术要求7.1.1 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等矿料应满足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7.1.2 粗集料碎石加工应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联合破碎设备,配置的联合破碎设备中应设置冲击式整形破碎设备,严禁单独使用颚式破碎机。碎石加工应经过干法除尘和水洗工艺。7.1.3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分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 mm。上面层应采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等符合要求的石料,中、下面层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应采取可靠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当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符要求时,宜对粗集料掺加消石灰、水泥或用饱和石灰水处理后使用,必要时可同时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也可采用改性沥青的措施,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达到要求。其基本技术要求见表26。表26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技术要求检 验 项 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面层中、下面层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2628T 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2830T 0317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602.50T 0304吸水率 不大于%2.03.0T 0304坚固性 不大于%1212T 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9.5mm 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 不大于%10121215T 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不大于%0.40.4T 0310软石含量 不大于%22T 0320磨光值 不小于BPN42T 0321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级5 4T 0616注1: 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注2: 对于35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含量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7.1.4 细集料包括机制砂和石屑,沥青上面层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细集料应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表27的要求。表27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项 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50T 0328坚固性(0.3mm部分) 不小于%12T 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不大于%3T 0333砂当量 不小于%60T 0334亚甲蓝值 不大于g/kg25T 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s30T 03457.1.5 应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不成团块,矿粉质量满足表28的技术要求。不得使用拌和机回收粉尘。表28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的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 不小于g/cm32.50T 0352含水量 不大于%1T 0103 烘干法粒度范围 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T 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 0353塑性指数%4T 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 03557.1.6 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或者矿物纤维等等。纤维应在25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纤维必须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表29的技术要求。表29 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项 目单位指 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 不大于 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 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 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7.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