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_第1页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_第2页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_第3页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_第4页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作者:黄卉艳 转自:一秀论坛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简言之,社会性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1979年6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这标志着中国人口中一个特殊群体-现代独生子女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也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严重危害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方面、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 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也是制定社会性教育目标的依据,它体现了社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全面培养时,应该突出一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让幼儿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旺盛的兴趣和自信心。我幼儿园在2000年开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到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前的混龄班大多是由于条件有限、师资生源不足等现状而造成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和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今天,我们却是针对现代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幼儿无兄弟姐妹的现状,思考试图通过混合的组织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近似家庭组织方式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开辟的研究和尝试。试验班开设到现在近两年了,我们对混龄教育倾注极大的关注,以下我就在混龄班级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混龄班中幼儿们的亲社会力的发展:孩子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情、助人和宽容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例如,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抓住了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伴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调查表明:约有60%的亲社会行为来自同龄人。幼儿心理发展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幼儿期心理发展是逐渐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最初完全无意的本能反射到心理活动的自觉提高,经过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要是通过实际生活的熏陶和生活经验的无意体验与积累而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混龄的教育模式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的孩子交往环境。在平时的生活中,因为幼小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老师经常会比较关注他们的生活,并教育大孩子要照顾他们,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大孩子则更愿意和他们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有人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助人观念发展有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在混龄班中,大小幼儿能力相差大,大的幼儿能力强,小的幼儿能力弱,我们利用这种特点,有意识地编排吃饭和睡觉的位置,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充分发挥大孩子的能力,也让能力弱的小孩子得到帮助,如:将班级的孩子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有大有小,每周评出一个优秀组,奖励每人一朵小红花,一个组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大孩子很自然地关注组中小孩子的表现,如吃饭时,大孩子会不断地推促小孩子要专心吃饭,小的吃得满地满桌子他们也不生气,帮忙擦桌子,甚至喂他们吃;在午睡时,帮忙叠被子,穿衣服等;在其他混合的活动中,较大的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玩好,走好。使得较小的幼儿能体验到被人照顾的情感,看到较大孩子所做的榜样。促进了他们亲社会性的发展。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也能通过帮助小年龄儿童,获得快乐的体验。研究发现,同伴教学对扮演教育者的儿童有正向的影响,他们也慢慢地开始具备了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中的孩子慢慢的学会了帮助别人、宽容别人。共处分享是幼儿重要的社会品质,这一品质的获得不是成人教的结果,而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伴交往)体验、模仿来的。幼儿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感到与人交往是快乐的,在交往中与他人分享,并为此得到过积极强化(即鼓励、夸奖和愉悦的体验),或者由于强化,而逐渐模仿形成的。有一次,上舞蹈课,我们把活动室的桌椅搬开,腾出一块很大的地方,难得在班级上有这样的宽阔的场地,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课上完了的时候,我们休息5分钟,这时候,我看到班上一个组的共16个孩子,自发地组成一个圈,中间蹲着两个孩子当荷花,玩起“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来。围圈的孩子拉着手不停的转圈,一边转一边说:“荷花,荷花几月开?”,蹲着的孩子答:“一月开。”,转圈的孩子又问:“荷花,荷花几月开?”,蹲着的孩子答:“二月不开三月开。”孩子们一直问、答,到真正荷花开的月份蹲着当荷花的孩子就跑起来抓转圈的孩子,被抓到的孩子就蹲圈子中间当荷花,游戏重新开始。他们一边说,一边笑,一边跑,有时候手拉脱了又接上去,有时候怕被抓住想先逃脱,放了拉着同伴的手自己又拉回来。游戏不断地重复着,在游戏中,我一直在旁观,感染着他们快乐的气氛,可并没有参与他们。只是发表意见说好像荷花不是4月开的啊,他们就将开的月份改为7月。我发现在16个孩子中,有3个跑开自己到一边玩去了,有一个孩子在旁边按着说话的节奏拍掌,剩余的12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了,他们没有谁来当领导去组织他们,只是自发地去玩,在我组织下一个活动让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我看看时间,他们已经玩了10分钟了。这只是一件小事,我却深深地被他们所具有的良好的合作性所感动,就算是大人,有组织有领导地12个人一起玩游戏也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每个人都玩得那样开心。混龄班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孩子能理解别人、控制自己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生活着、活动着、交往着,逐渐掌握一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由自然人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的、文化的、理性的人。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而冲动性时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行为通常缺乏思考。所以,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正如谢军研究所指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儿童的社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是相铺相成的。”从总体上看,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在35岁之间。3岁的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因此,表现位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起来,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这就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另外,随着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的延长,一些外在的教育因素、强化手段和训练也使得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不断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规则意识,进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1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所以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从培养习惯入手,习惯成自然,长期地、经常地去作,就会形成动力定型,幼儿就能够学会良好的社会规范。Bandura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教养等因素对儿童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Atwood)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的因素的观点。他们都肯定了榜样是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混龄班级中,在幼儿园里已经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的大孩子就是小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的较小的孩子。所以,我们在平时注意利用大孩子的榜样功能,让他们从小事上做好。例如;“吃饭前要洗手”、“吃完饭要漱口”,“脱衣服要整齐地叠好放在一边”“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用打人来解决。”等,长期地作,这些良好地社会规范行为就形成了。在新生入园时,刚刚走进幼儿园,孩子们都要有一段适应时期,同龄小班来的都是新生,孩子们在离开父母的伤感情绪中相互影响,在开学的前一两周,常常是哭声一片。而混龄班中只有一部分是新生,其他都是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老生,新生常被老生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而且得到他们的照顾,很快就适应了园内的生活。如去年我们班上的新生中共近十个只有两个孩子在哭,都是在第三天就不哭了,能愉快地来园。在一次家访中,Willy家长提到,Willy好动,在上幼儿园前经常与人产生矛盾,不管是比他大还是比他小,谁惹到他了,他就不高兴,照打不误,孩子上了幼儿园,她一直担心他在幼儿园会不会整天跟人打架。Willy到我班近一年了,她惊奇地发现,这类现象竟有所减少,对比他大的孩子他已经有所顾忌,对比他小的孩子也不会轻易去欺负别人。由家长所说的这现象,我们思考和观察了良久,可以说这个孩子的行为的改变和在混龄班级中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班级的小社会中,面对班级中的比自己大的强群体,他算他有什么不满或和别人发生纠纷,他不敢轻易动武,因为他感到了对方的强大,如果打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保护自己的潜意识下,他学会了克制自己,寻求帮助,去报告老师。而面对比他小的孩子,在平时耳染目睹大家对幼儿孩子的照顾和保护影响下,在老师不断的教育下,他也学会了控制自己。而且,小孩子没有还手之力,换来的可能是别人的哭泣和老师的再教育。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更容易发展孩子的自控能力。混龄教育,我们就是让孩子在我们可以控制的小范围内更多地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社会舞台中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着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位的社会规则。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尚无法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去让幼儿模拟社会生活,预演一些角色,使幼儿在扮演中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们班级中,孩子最喜欢做的就是角色游戏,他们将他们所看过的喜欢的角色都往自己的头上套,“我来当妈妈”“我来当爸爸”“我是阿拉丁”“我要当Jasmine”。他们不用角色分配而发愁,因为总有适合的孩子去担当需要的角色,大的乐于指挥小的,小的喜欢听大的。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比较和沟通,在角色扮演中,他们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将社会要求与社会模式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纳入自我概念中,他们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而且在混龄班级中,一个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角色的转换中,他们能更好地体验别人的感受,更好的理解别人,控制自己。混龄教育为儿童的这种角色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儿童的身心同步发展。 混龄班中幼儿自信心的发展:适合的环境令孩子信心大增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人的整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的支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使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说,幼儿教育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我们混龄班在教具的设置中:注意面向全体,并能依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在每个操作中,都从易到难的分几种不同程度、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准备不同材料,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儿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主权,能得到自我选择和决策的权利,高水平的小班年龄组的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龄组的材料,低水平的大班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龄组的材料。通过让他们做适合于他们自己水平的活动。他们可以体验到坚持克服困难实现目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产生积极愉快情感体验,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他们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刚开实验班时,有个别幼儿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往,如Lee,他平时就显得比较腼腆,平时就是问一句答一句,在上课是总是信心不足,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算老师提问,也是不敢回答。而Kevin,她是个好学聪明的孩子,可惜也是不爱表现自己,有一次她妈妈告诉我们,她学了一段舞蹈,很喜欢跳,在妈妈洗澡的时候,她就自己在客厅里自唱自跳,很得意的样子,等妈妈出来了,让她再跳一次给妈妈看一看,她又害羞了,不敢跳。他们两都存在自信心不足,原来他们原来的班级中,有好多其他比他们出色的同龄人,所以他们就算很努力,也只能到班级的中游,周围的人的期望使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越发不敢表现。而在混龄孩子当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有孩子比他能力更弱,在面对比自己更弱的群体里,整个人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了,人变的开朗和和松弛,压力减少了,兴趣反而大增,范围也更广,变得越来越乐与表现自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了。Lee的建构能力好,他带着一些比他小孩子和他一起建构,和他们一起构建一座大王宫。Kevin就特别有爱心,她关心幼小的孩子,教他们做游戏,喂他们吃饭,我们慢慢地发现他们从内向变为开朗,从害羞变得乐于表现。现在在上课时,他们很积极的举手发言,生活上处处带领着小的孩子。Lee还会主动问:“谁喜欢听弹琴?我弹琴给你们听。”Kevin就当众表演她的蛇舞。谁能想象这就是以前那两个腼腆、害羞的孩子呢。像这样变化的孩子在我们班上不止一个。所以说,合适的环境会令孩子信心大增。 混龄是不是真的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首先,我们了解到,儿童更喜欢和自己年纪有差距的孩子玩。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儿童更乐意与异龄的儿童交往,埃利斯等人(Ellis et al, 1981)对436名112岁儿童在家里的活动和在街道活动进行了观察,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儿童与成人、同龄人和其他年龄相差1岁以上的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而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则持续增加。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儿童交往的同伴中,他们与年龄有差异的儿童交往比同龄人交往更加频繁。(见表1) 混龄和同龄的编班,哪一种模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更有优势?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两个测试,一个是发放一份有40个问题的问卷让家长填写。拿回数据后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将社会性发展分成4大因子:亲社会行为、自我意识、情绪和依恋。得表2:从图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混龄班的孩子比普通班的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更具优势,发展也比较平均,虽然从数据中的Sig值中我们看不出混龄班和普通班有明显的差别,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的差异是存在的。另一个是测试是,在孩子自由选择操作材料时,对每个孩子观察一分钟,根据操作定义,分为6类包括: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这6种活动类型分别代表了小朋友不同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合作游戏是代表其社会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测试时,判断每个幼儿当时从事何类活动,记录入表,整理后得表3: 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班的小朋友教实验班的小朋友多倾向于喜欢单独游戏,而实验班的小朋友愿意玩合作游戏的百分比教普通班的要多。 另外,我们要看到,混龄班级中存在异龄孩子,他们和可以和他们不同年龄的人去交往,在此同时,他们也有同龄的人一起生活。所以他们是既有同龄的互动学习,也有异龄的相互促进。所以他们在和人交往中比同龄编班的孩子更具层次性。 当然,混龄编班也有其实施的困难,由于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一样,教育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对34岁的幼儿的教育往往集中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照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