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课堂PPT)_第1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课堂PPT)_第2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课堂PPT)_第3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课堂PPT)_第4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新闻史,新闻媒介,新闻事件,新闻活动家,新闻思想,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到清代前中期,已经达到顶峰。但由于受到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限制,没能突破古代报纸的模式。,西方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世界意义上的近代化报刊是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在背景下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报纸的雏形手抄报(为贸易服务)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政治确立初期“政党报刊”时期资产阶级政权稳固(工业革命后)“商业报刊”时期,西方近代报刊向世界各地的扩散是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带来的一种结果。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中国的近代报刊不是从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出来,是舶来品。,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以两次鸦片战争为界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创始阶段(18151840),外国人来华办了6家中文报刊、17家外文报刊。这一时期办报活动局限于东南亚一带和中国的澳门、广州等沿海地带。2.初步发展阶段(1840186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创办报刊,办报中心是香港。3.迅猛发展阶段(1860189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口岸扩张到整个沿海并且沿长江深入内陆腹地。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也逐步深入扩展到中国腹地。办报中心是上海。形成了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上海、香港为主要基地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1、马礼逊的来华传教活动:1804年,年仅22岁的马礼逊主动上书布道会请求到中国来传教。1807年9月抵达广州。马礼逊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翻译圣经全本。编著华英辞典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字典。,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马六甲,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封面序文,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雕版印刷。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传播策略:中国本土化。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文风通俗浅显。发行:每月出一期,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停刊,共出了7卷(一年一卷)。,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朗,呷地(即马六甲)诸人俱可见之。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米怜来华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马礼逊蔡高梁发合编书报,梁发(1789年1855年)出生在高明三洲西梁村(现属荷城区),15岁由于生活所迫,到广州做印刷店的雕版工人。由于雕刻基督教书籍,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结识,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中国传教士,此后40多年为传播西方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1832年,梁发编印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劝世良言。该书浅显易懂,流传甚广,影响很大。1837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试时无意中得到了此书,阅后爱不释手,对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研究洪秀全就离不开研究梁发著作。”梁发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报人。1815年,马、米在马六甲创办了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身梁发兼责任编辑和木版刻字员二职,向人们宣传教义、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张中文报刊。,编辑米怜先生最早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察世俗停刊不久,伦敦布道会又继续在南洋地区出版了两种中文报刊,一为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一为天下新闻。前者是察世俗的续刊,创办人是麦都思;天下新闻的主编是纪德。,1823年7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926年停刊。,1828年,英国传教士纪德在马六甲创办天下新闻月刊。1829年停刊。形式:白报纸活字印刷,散张内容:中外新闻为主,宗教退居次要地位。,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蜜蜂华报周报,1822年9月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1823年12月终刊,共出版67期。澳门因此成为中国境内最早有近代报刊的地方其他葡文报刊:1824年1月1826年12月的澳门报(澳门钞报),此份蜜蜂华报现藏于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间大多很短。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二、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杂闻篇(1833年4月),创办人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形式:不定期,共出版3期,每期四页。单页双面,不分栏、加标点,活字印刷。内容:宣扬基督教义。第二期曾由梁发带入广州,散发给应考的士子。其中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广州杂志(1831年6月)澳门历史上第一份英语报刊。英文月刊。共出版5期。,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中国境内第一份商业性报纸。英国鸦片商人创办,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为主,但也广泛刊登新闻和评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丛报(1832年5月),月刊,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三地出版近20年。西方在华各界人士通力合作。撰稿人是那些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外国人,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重视。,在广州出版的5家英文报刊英国人办:广州纪录报1827-1834,创办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双周刊周刊商业性报纸)广东(州)杂志(1831年);广州周报(1835-1844,英国鸦片商颠地支持创办商业性报纸)。美国人办: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1831-1832,创办人是美商伍德);中国丛报(1832-1851),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美商创办的,主编(美传教士)裨治文。政治性报刊,广州纪录报TheCantonRegister,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郭士力。原籍普鲁士,1827年受荷兰布道会的派遣到东南亚传教。后脱离荷兰布道会转为伦敦会工作,1831年来到中国。郭士立一个集传教士、鸦片贩子和间谍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物。,形式:款式、封面设计和内容结构,与察世俗基本相同。,这份刊物与察世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都使用雕版印刷和中国线装书款式、采用同样的封面设计,内容结构也都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但是,东西洋考里面,宗教的内容已退居其次,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郭士立在一份创刊意见书曾谈到:刊物的宣传目标,是宣传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以消除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宗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内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新闻业务:具有近代化报刊的一些基本特征。重视言论,设言论专栏。重视新闻,设新闻专栏。编辑上,文风简洁、文字通俗;每期刊有目录;栏目基本固定。宣传策略:附会儒学,迎合中国人的性格、习惯。,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新闻纸略论p76,东西洋考在业务上也有所改进,开始设新闻专栏,每期都刊有新闻、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新闻。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领土上第一份出版时间较长中文近代报刊。按照清庭禁例,这种刊物是不允许出版的,但东西洋考在广州公开出版了两年之久未遭干预。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场贿赂成风,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设新闻栏目,继东西洋考之后,在广州出现的中文报刊是各国消息月刊,创办人是伦敦布道会的麦都思。创刊时间是1838年10月。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相似,只是宗教内容完全消失。鸦片战争前的六种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记传、天下新闻、杂闻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成为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出版的报刊中,外文报刊的发展远远超中文报刊。中文报刊才6种,外文报刊则达17种左右,且一般(主要指英文报刊)规模都较大,出版时间也较长。最先出版的是葡萄牙文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刊,1826年停刊,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外文报纸。此外,鸦片战争前还出现过几种葡文报刊,但都影响不大。影响大的是英文报刊。,这些英文报刊与同时期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比起来,内容风格迥然不同。中文报刊宣传的是科学、博爱、友谊,而英文报刊则是商讨如何对付中国,谩骂中国官吏如何昏庸腐败、中国人如何愚昧野蛮。在新闻业务上,英文报刊比同时期的中文报刊要先进得多。中文报刊保留了许多旧式报刊的痕迹;外文报刊则更具有近代报刊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以提供情报、传递信息为基本任务。中文报刊则是以宣传西方文化为宗旨,对于传播新闻信息缺乏兴趣;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是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之后,外报迅速发展,香港成为外报最先崛起的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外报向中国内陆城市拓展,上海成为报业中心。,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南京条约签订前创办的香港钞报(HongkongGazette),1841年5月1日在澳门创刊,不久迁往香港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创办人是马礼逊的儿子小马礼逊。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重要基地。香港钞报,鸦片战争结束后,大批英文报刊在香港先后问世。中国之友,1842年3月创刊。第二期起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作过系统报道。广州纪录报1843年由澳门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1848年停刊。,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周报。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该报政治上持亲政府态度。德臣报馆,孖剌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停刊。孖剌报馆编辑部,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办,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1856年5月停刊,共出33期。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内容: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中外新闻报道和评论。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遐迩贯珍封面目录1、2号,第2号近日杂报(新闻内容),遐迩贯珍的业务特色:,1、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闻数量比以前增多,有“近日杂报”的新闻栏,篇幅占到1/3;内容结构上,即刊登国际新闻,又刊登国内新闻。2、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方面也有重要改革:所载新闻从总体上看,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基本上能体现新闻的特点。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新闻形式。,在中文报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1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近代中文报刊的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布告篇率先在近代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3在近代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板印刷的时代。,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出来的。孖剌报馆1857年11月3日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周三刊,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以报道商业行情为主。1865年改名香港中外新报继续出版。1873年改为日刊,之后脱离孖剌报,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报纸。1919年停刊。,香港中外新报启事,1889年的香港中外新报,德臣报馆1861年8月10日创办了中文附刊香港新闻,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要内容,出至8卷停刊。1871年3月18日又创办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1872年4月停刊。改出独立的香港华字日报,陈霭廷担任主编。自备铅字。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1941年停刊,是香港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宗旨: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中外新闻七日报创刊号,中外新闻七日报广告,香港华字日报封面版,香港华字日报,近事编录(1864年)英国传教士罗郞也创办,我国最早的中文日报之一。最早报道报道过巴黎公社起义的消息。著名政论家王韬一度担任主编,并在该报上刊出过不少早期政论。,香港中文商业报纸崛起的意义:,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刊期缩短。进一步促进了新闻编采工作水平的提高突破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形式,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商业报纸的新闻特性更为凸显信息量大、及时、真实。有力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全国的样板商业化程度、办报模式、经验。,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上海报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与澳门、广州、香港报业的发展道路一样,上海也是先有外文报纸再有中文报刊。但是早期发展程度不及香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后来居上,及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中国报业中心。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周刊,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内容:以商业行情为主。,上海北华捷报办公楼,字林西报北华捷报馆出版的综合性日报,1864年7月创刊,1951年3月停刊。上海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加强新闻报道工作,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国之友1866年由广州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继续出版,1869年改名为中国之友及船期杂志。上海差报1868年10月1日华洋通闻1874年文汇报1879.4.17创刊,晚报。最早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报。后并入大美晚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1、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参加过编辑工作。墨海书馆印行。性质: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内容: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无所不包。,2、万国公报1868.9.5创刊,在传教士所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发展三阶段:1、中国教会新报1868.9.5创刊,周刊。1872.8.31(即第201期)改名为教会新报。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主要是传播基督教教义、联络教友、沟通教会间信息。读者局限于教友、教徒。2、1874.9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1876年发行量每期达1800份。1883年7月第750期后停刊。由宗教性报刊变成侧重登载时事政治的刊物。3、1889.1万国公报复刊,另起编号。月刊。广学会机关报。英美传教士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变法运动期间发行量曾达到38400份。1907.5.31林乐知病逝停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前期内容:首载“大清国”京报全录,占一半篇幅,是当时重要的中央政治新闻;次载“辕门钞”,刊登地方新闻;接排“各国新闻”,属于国际新闻;接排“格物探源”,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最后刊载传教文字;末附“告白”。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时事政治色彩变得强烈。读者扩展至社会各界人士,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发行量大大增加。,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期仍由林乐知任主编。协助编辑的有中国人沈毓桂、蔡尔康等。栏目:“论说”、“各国近事”、“杂事”、“告白”等。内容:积极传播西学、西政、西艺等西方文明;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支持变法,倡导新政。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万国公报的影响,(1)客观上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为人们了解西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2)有助于开阔人们视野,用世界眼光看问题。(3)对戊戌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政治改革的进步作用。,格致汇编(ChineseScientificMagazine)1876年2月27日创刊,英人傅兰雅主持的月刊最早的科学杂志,一再重印,重印增补新内容。1882.1停刊。,成童画报1889.1,后改名福幼报中西教会报1891.2万国公报姊妹刊。小孩月报1875年自广州迁至上海。1914年停刊。天主教会出版的刊物:益闻录1878.12.16创刊,半月刊。后改名格致益闻汇报,后改周刊。1938年停刊。圣心报1887.7.1创刊,月刊。1949年停刊。,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1、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上海新报发展三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1868.2傅兰雅、林乐知);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1871.2以后)。版式接近现代日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两面印刷的报纸;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1870年3月24日起),2、申报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报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等创办。1889年10月15日以后,申报由外国人独资转变为中国外合资经营的报纸。1909年,成为国人自有报刊。,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申报创刊号,美查等创办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把办报看成是有利可图的事业,靠报纸本身赚钱,这是早期申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最重要的特征。宗教报刊重在宣传宗教。此前的商业报刊是利用报纸宣传,推动报纸主人所从事商业实现盈利,并不计较报纸本身是否赚钱。有钱赚当然更好,经济上有主办洋行的支持。而申报则是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既然以盈利为目的,销售量就成了报纸的生命线。,申报馆的组织机构:报馆最高职务为大班(总经理),由英国人担任。下设编辑部与营业部。编辑部设有总主笔、本埠编辑员、外埠编辑员、译报员、本埠访员和外埠访员等。营业部则管辖财务、广告、印刷等工作,由经理主其事。,版面编排及内容:首载“本馆告白”、“论说”(社论)。次载新闻,包括本埠新闻,外埠新闻选录,香港中、外文新报的译录,并用很大篇幅转载京报及“辕门抄”。申报创刊号本馆告白中最早说明刊登新闻的三大原则:一曰“新人听闻”,二曰“真实无妄”,三曰“明白易晓”。最末为广告及各种货物的价格表、轮船到港日期表等。,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征稿,首开我国报纸支付稿酬的先例,质量不高;主要依靠访员的采访。访员:访事员的简称。又访事人、报事人、通信员。分为本埠访员和外埠访员两类。提高时效性,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重视最早的战地采访。不断拓展新闻报道渠道,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杨乃武与小白菜星使驻英近事东行日记重视言论工作。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官府的陈规苛政有所指责。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和。,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成功经验:廉价销售、雇佣报童,设外阜销售处、委托邮局发行。重视广告。利用其自身人力物力资源从事其他出版活动。1、出版发行各类期刊:瀛寰琐记(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寰瀛画报(1877)我国最早的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1884)我国第一个石印时事画报2、兼营书籍出版:聚珍版丛书(铅印)古今图书集成(扁体铅活字)3、还出版过最早的白话报民报。,申报的成功经验:,1.市场导向的受众观首先,报纸人员和报纸样式风格尽量中国化。他把编辑大权交给了中国文人。其次,为了迎合官、商、学和上海一般市民的要求,吸引各界读者,申报在内容上作了很多的改进:(1)对言论的重视。申报最重视“论说”。它主张言论要联系当前国家与社会的实际生活,反映民生疾苦。,(2)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对社会新闻进行革新,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揭露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与痛苦。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军事新闻也有进步。申报在日本侵略台湾的战争以及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为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也就是文人的兴趣和爱好,申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在版面上特别开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还做出了为作者开稿费的创举。为使申报能适应更多的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阅读,1872年11月创刊了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1876年,申报馆又创办了第一份通俗性的报纸民报。为满足一些考试举子的需求,刊登考试信息。,2.低价策略每份报纸零售价只有8文钱,只相当于当时零售价是每份30文钱的上海新报的四分之一。申报使用土制的连史纸印刷,而上海新报使用的则是比较高档的进口白报纸。申报售价低的优势弥补了报纸印刷纸张差的劣势。经过价格之战申报很快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当时上海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报。,3.发行策略在发行销售方面,精心创建了报纸的商业经销网络。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广告。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系统。,申报从自己的经济支持广告着手:为了吸引华商来登广告,把广告的收费价格定得非常便宜;为了吸引商人作广告,起初采用免费宣传的手法,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4.多元化经营策略美查在申报创刊不久就开始注重创办报纸以外的其他经营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872年创办的月出一册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和1876年创办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小报民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报纸的影响。申报馆还出版过由英国画师绘画,中国报人蔡尔康加上中文说明的瀛寰画报和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编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这些画报专门选择新闻题材绘制成图,并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深受读者欢迎,为报馆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除经营申报馆外,商人美查还创办了申昌书局、点石斋石印书局和图书集成局。1876年开办点石斋石印书局,印刷宗教教义、辞典、地图、碑帖等印刷品。早期申报馆出版过一套铅印的申报馆聚珍版丛书。美查还通过申报馆经营的上海图书集成局,并用三年多的时间(1885年到1888年)将1628册古今图书集成铅印出版,称为“美查版”的康熙百科全书(KangHisImperialEncyclopedia)。,意义: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申报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四、上海早期报业竞争,上海新报与申报之间的商业经营性斗争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首次价格战。上海新报落败。新闻报、字林沪报和申报这三家大报在上海形成“三报鼎立”的格局。字林沪报是1882年4月创办,出版这家报纸的是十年前出版上海新报的字林洋行。这次它吸取教训,仿效申报,聘中国人为主笔。同时字林沪报开始重视言论和文艺,每期都有,并于1897年11月出版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随字林沪报附送,不另收钱。1900年卖给日本人,改名为同文沪报又出版了数年。,字林沪报1882年5月创刊,字林洋行创办,消闲报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是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