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1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2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3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4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接下来学习千米,学习名数换算,线段长短、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公式的推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一节新课的教学,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2010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因此我以世博会为题材,以能否免费入园设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回忆起认知结构中对于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解释。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从而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基础。认识毫米时,我从一张纸条入手,先估计再测量,发现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从而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顺利地引出毫米,再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来理解1厘米=10毫米,对1毫米有了感知后让学生动手利用1分硬币的的厚度来体验1毫米,最后寻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知1毫米的长度。分米的认识则是让学生通过动手量、剪10厘米长的纸条,对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有了深刻的感知。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刻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学好数学的现实意义。总之,这节课不管是教学例题还是巩固练习,我都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素材,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获得在实践活动中对测量的体验。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粉笔的长约7( ),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超市会员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圆锥的体积”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章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部分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懂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圆锥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为了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在教法学法上有如下设计: 1、利用开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需要自己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得来。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主动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认知的主体,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索、互动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创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以实验操作为主,通过比较、小组讨论从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间的倍数关系,同时教师通过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听、会想、会发言,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系统地规划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上课伊始我出示大小不同的四个圆锥,比较他们体积的大小,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圆锥体积的大小同他们的底面积和高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就需要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计算来比较他们体积的大小。 (二)实验探究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我提供每个小组圆柱、圆锥以及小米等实验用具。让学生在不考虑壁厚的情况下,利用容积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验来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实验中各个小组所拥有的学具具体存在以下四种情形,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此处我之所以没有直接给出等底等高的几组圆锥与圆柱体学具,而是给了每个小组多种情形,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前提条件的必然性,为揭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最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获得大量真实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与科学的研究态度。 在学生分组试验后汇报实验数据,从而让学生总结出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同时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1/3Sh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集中全班的实验数据,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看到自己操作的结果,感受到实践的快乐;二是让学生面对大量的数据,从中寻找线索,寻找必然的规律,这是他们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也必将永留学生心间。 (三).实际应用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自身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所以这里我首先设计利用公式来解决我们刚才没有解决哪个圆锥大的问题。同时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完成设计的判断题、填空题及思考题。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时,借助倒米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 3 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