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讲义 第1篇 导论_第1页
管理学讲义 第1篇 导论_第2页
管理学讲义 第1篇 导论_第3页
管理学讲义 第1篇 导论_第4页
管理学讲义 第1篇 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学基础讲义Management,2,教材,管理学全球化与创业视角(第十三版) 2011年1月第1版中文版 海因茨韦里克,马克.坎尼斯,哈罗德孔茨 著 马春光 译 经济科学出版社,3,第一篇 导言,4,第1章 管理学:科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管理的性质和目的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思想的演进管理分析方法管理过程的系统方法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性质和目的,Process of coordinating work activities so that they are complet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with and through other people.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任何管理者的目标都是要创造盈余。,6,Technical skills 技术技能 Knowledge of and proficiency in a specialized field.Human skills 人际技能 The ability to work well with other people individually and in a group.Conceptual skills 概念技能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to conceptualize about abstract and complex situations. Research by Robert L. Katz found that mangers need three essential skills or competencies.,管理的技能和组织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不同的技能,ConceptualSkills,HumanSkills,TechnicalSkills,Top Management,Middle Management,Lower-level Management,Level of Importance,8,production rate 生产率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和产出的比率。Efficiency 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完成目标。Effectiveness 效益 完成目标的程度。,生产率、效率和效益,管理思想的演进,古典管理理论(本世纪初到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企业再造时代(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90年代以后),古典管理理论(本世纪初到30年代) 古典理论一: 美国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以“一流工人”为基础,重视培训,激励方式为“差别记件工资制”,提倡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组织结构上:分离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部门; 实行职能工长制; 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甘特: 发明了工作进度和效率的图,“甘特图”,是现代工程管理的工作进度图的前身,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傅勒: 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并把这个想法叫做参与式管理。,古典管理理论(本世纪初到30年代) 古典理论二: 法国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 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工作分工、职权、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 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管理五要素问题,其中,关于管理组织与管理过程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12,古典管理理论(本世纪初到30年代) 古典理论三: 德国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 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他认为科层组织是对个人强制控制最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13,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 30 年代梅奥 - 霍桑实验-结论: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霍桑效应等, 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要的从低到高的5个层次。 赫次伯格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分。麦克莱兰激励需求理论:不同人不同需求,设法提高成就需要. 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 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波特-劳勒模式: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结合到管理系统,15,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 40- 60 年代巴纳德(C.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管理人员的任务是维护好一个合作的系统。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学派:德鲁克(P.F.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案例)学派等,到80年代初发展为十一大不同学派,孔茨(H.Koontz)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管理分析方法与局限性,经验法或案例法管理角色法随机制宜的的方法数学的或“管理科学”方法决策理论法流程再造方法系统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群体行为法人际行为法麦肯锡的7s结构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管理过程或运筹法,17,interpersonal roles 人际关系角色 Managerial roles that involved people and other duties that are ceremonial and symbolic in nature. 包含了人与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informational roles 信息传递角色 Managerial roles that involved receiving, collecting, and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decisional roles 决策制定角色 Managerial roles that revolve around making choices.作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角色方法,决策角色,信息角色,人际关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1.挂名角色(作为组织的代表履行仪式和社会责任)2.领导角色3.联络人角色(特别是同外界人员)信息传播角色:4.信息接收角色(接收关于企业经营的信息)5.信息传播角色(向下属传递信息)6.发言人角色(向外部发送本组织的信息)决策角色:7.创业者的角色8.危机处理的角色9.资源配置的角色10.谈判者的角色(与各类人员和群体打交道),19,计划(P):使命、目标选择、决策完成使命的行动方案。组织(O):维护群体的工作方式,旨在建立一个合适的角色体系,创造一个促进员工完成任务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