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本草纲目.ppt_第1页
第五章 本草纲目.ppt_第2页
第五章 本草纲目.ppt_第3页
第五章 本草纲目.ppt_第4页
第五章 本草纲目.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本草纲目,第一节纲目的成书背景第二节纲目内容概要第三节纲目选读,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学史上贡献最大的药学著作。它是在宋、金、元本草学大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充分反应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本草纲目的出现也是历史发展、医药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一节纲目的成书背景,自证类本草以降,至本草纲目问世,这期间本草学有了大发展,并多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或深入探讨药性理论,著书立说;或侧重生药全面研究,实物考查,产地采集,辨析真假优劣,功用主治等;或侧重食疗,防病治病等。侧重某方面的本草增多,使本草研究更加系统、深入。,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1本草衍义宋寇宗奭2珍珠囊金张元素。3用药法象元李杲4汤液本草元王好古5本草衍义补遗金元朱丹溪6本草发挥明徐彦纯7本草集要明王纶8、本草会编明汪机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1本草蒙筌明陈嘉谟2救荒本草明朱橚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1日用本草元吴瑞2饮膳正要元忽思慧3食物本草明卢和汪颖撰4食鉴本草明宁原四、其它方面的本草1药性赋暑名李杲2庚辛玉册明朱权3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等,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1本草衍义宋寇宗奭(1116年)寇氏做过承直郎澧洲(今湖南澧县)司户曹事。在此之前,“从宦南北”,留意医药,“采拾众善,诊疗疾苦”,针对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中的疏误,撰成本草衍义二十卷。政和六年(1116),转奉朝庭,申报皇帝,圣旨,“寇宗奭特与转一官,依条施行,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书成三年后(1119年,宋宣和元年),由其侄冠约镂版印行,书凡20卷,药470种,未曾增新药,重在原有药品考证论述上,本草衍义,对一般常用药的性味、功能、鉴别、炮制、用量、服法等都一一做了重点研究。如:批判服石之风,见水银条,“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祈不死,乃速得死,谓之智,可不可也?”(衍义P28)其后李时珍进一步说“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言哉”。(纲目P526),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衍义,阐明药性理论,见大黄条,论泻心汤。半夏条,“今人唯知其祛痰,不言益脾也。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利水。经曰湿胜则泻。”以生姜半夏大枣治“一男子夜数如厕”,数日便已。这正是经验用药向理论指导下用药转变的开始,用药精华之所在。此亦是后世所谓“开支流之法”。后人谓其:“发明良多,盖翻性味之说,而立气味之论,东垣、丹溪之徒多尊信之。本草之学,自此一变。”(见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衍义,生物学成就,见蠮螉(诗经名蜾蠃、庄子名细腰蜂)条,“诸家所论备矣,然终不敢舍诗之意。尝析窠而视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色白而微黄,所负虫乃青茶菜虫,应是诸虫皆可。陶隐居所说近之矣。”实系细腰蜂,力辨经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误。(P126),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衍义,理化方面成就,见磁石条(P32),“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硝石条(P25),硝石“惟能发烟火。唐本注盖能消化诸石”。宋代即认识到磁针指南,并非全南,而是偏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认识到硝石能发烟火,这在当时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本草衍义,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对药物深入考证,本草衍义(P80):“桂,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需此药,是专用辛甘发散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疗寒以热药。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即别录)言甘辛大热,此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之说,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各执已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慮后、世为别物,故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衍义,在医学理论方面,寇氏强调“善服药,不如善保养”的治未病思想。提出治病先明八要(虚、实、冷、热、邪、正、内、外),继乃望闻问切,实质是后世四诊八纲的较早雏形。正因本书科学价值大,而被合偏入重政和流传至今。,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衍义,2珍珠囊金张元素。张元素(11151234年),字洁古,金之易州人。以内经的理论为依据,兼收中藏经及钱乙“五脏辨证”理论,用脏腑寒热虚实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从病机探讨,到遣方用药,自成家法,为易水学派的鼻祖。其代表作是医学启源、珍珠囊等。,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珍珠囊,张元素所著珍珠囊,是金代医药名著。该书虽然只讨论了100种药,(明永乐年间,收入医药辑览中,只有90种),但内容却很丰富,包括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对发展中药药理学说颇多贡献。归经学说虽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真正加以提倡和阐发还在张元素。李时珍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见纲目),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珍珠囊,珍珠囊原书,现已不存。其内容可散见于后世医书。现有其医学启源可资参考。张元素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之师,易水学派的鼻祖。正由于他及其徒李东垣、王好古等人,重视中药性药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加以阐发,才使本草学的发展实现了从经验用药向在理论指导下用药的转变。,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珍珠囊,3用药法象元李杲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故晚号东垣老人,后世多称李东垣。早年业儒,以母病为医误而死,遂挟重金从张元素学医,数年后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倡脾胃之说,为补土派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述甚多,用药法象是其本草代表著。李时珍曰:“用药法象,书凡一卷,祖述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诸经向导、纲要活法、著为此书。”实际汤液本草引用有药类法象、用药心法两篇。原书成书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1251年。,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用药法象,药类法象内容有:用药法象、药性要旨、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升降者天地之气交、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五味所用、药类法象、标本阴阳论、五方之正气味等。用药心法内容有:随证治病药品、用药凡例、东垣报使、诸经向导、制方之法、用药各定分两、用药酒洗曝干、用药根梢身例、用圆散药例、升合分两、君臣佐使法、治法纲要、药味专精、汤液煎造、古人服药活法、古人服药有法、察病轻重等。,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用药法象,此外,汤液本草中、下卷,还引用了“象云”(药类法象)、“心云”(用药心法)单味药的具体内容。如柴胡条,“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心下痞,胸膈痛。”“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行,苦寒以发其热。”又如防风条,“象云,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心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用药法象,“东垣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虽与黄芪相制,乃相畏而相使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中引用了:气味阴阳(P69)、标本阴阳(P71)、升降浮沉(P73)、随证用药凡例(P120)等内容。此书比珍珠囊更为广泛、系统,简明易懂,对后世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用药法象,4汤液本草元王好古纲目时珍曰:“书凡三卷,元医学教授古赵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已、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已意,集而为此。”,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四库全书提要曰:“汤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曰汤液者,汉志汤液经方义也。上卷载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附以五宜、五伤、七方、十剂。中下二卷,以本草诸药,配合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仍以主病者为首,臣佐使应次之。每药之下,先气,次味,次入某经。所谓象云者,药类法象也。心云者,用药心法也。珍者,洁古珍珠囊也。其余各家各有采辑,而好古受业于洁古,而讲肄于东垣,故于二家用药,尤多征引焉。考本草药味不过三品,三百六十名,陶弘景别录以下,递有增加,往往有名未用,即本经所云主治,亦或古今性异,不尽可从,如黄连,今惟用以清火解毒,而经云,厚肠胃,医者有敢从之者哉。好古此书所列,皆从名医试验而来,虽为数无多,而条例分明,简而有要,亦可云适乎实用之书矣。”,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汤液本草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书中首揭“五脏苦欲补泻药味”,次列“脏腑泻火药”,皆来源于其师张洁古,所谓述而不作者。东垣先生“药类法象”及东垣先生“用药心法”两章,亦系秉承师门之授受而笔之于书。这部分是对张、李药学学术思想的全面继承与阐述。第二部分为药品各论,计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九部,收载常用药242种。每味药条下,首述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良毒归经等,次集诸家功用主治之论及已意,皆标明出外,共有四十余家之多。其个人发挥者,则题为海藏云,不致混淆。如:,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桔梗,气微温,味辛苦,阳中之阳,味厚,气轻,阳中之阴也,有小毒。入足少阴经,入手太阴肺经。象云:治咽喉痛,利肺气。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用。珍云:阳中之阴,谓之舟辑,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心云:利咽嗌胸膈之气,以其色白故属肺。辛甘微温,治寒呕,若咽中痛,桔梗能散之也。本草云: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痛,下盅毒。,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易老云:与国老并行,同为舟辑之剂。如将军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铁石入江,非舟辑不载,故用辛甘之剂以升之也。衍义云:治肺热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本草又云,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硝石、石膏疗伤寒。畏白及、龙眼、龙胆。今世传汤液本草大多为三卷、六卷本,内容相同。现有崔扫尘、尤荣辑点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5本草衍义补遗金元朱丹溪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义乌(浙江)人,居丹溪之畔,故称丹溪先生。早年从许谦习理学,以母病而去学医。先后四处访明师,后受业于罗知悌,得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之学。深研医学经典,创滋阴降火之说,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创始人。,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纲目曰:“此书盖因寇氏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所发明”。该书不分卷,载药153种,各药叙说无定式,针对衍义而言的地方较多。好象研究本草衍义写下的笔记,是元代一本有特点的名家本草。该书原有单行本,今或附于丹溪心法及丹溪心法附余之中。有铅印本。,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汤液本草,6本草发挥明徐彦纯徐彦纯(?1384),字用诚,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客居苏州。元末(一说明初)辑成此书。该书将张洁古、朱震享、成无已等在本草方面的论著综合在一起,内容偏药理叙述,明初的行医者大部依此为用药根据。书中分类沼用宋元时期草、木、菜等,似无大改进。,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发挥,7本草集要明王纶王伦(约14601537),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今浙江宁波)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迁礼部郎中,历广参政湖广广西布政使。正德中,以副都御使巡抚湖广”(见明史吴杰传)。精于医,为人治病,无不效。弘治壬子(1492)年,取证类本草及李东垣、朱丹溪诸书,相互参考,删繁节要,历时四年,三易其稿,1496年写成本草集要。,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集要,全书分三部八卷。上部卷一为总论。辑录本经序例、陶氏论汤药丸散分两修制、及药性气味、法象天地、阴阳、配合人身脏腑、制方之法、随证随经随时用药法等。中部五卷,以“本草各药莫多于草”,故改玉石列于首的旧例,以草为首。又以“人为万物之灵”,故后列人部。共收药545种。下部“药性分类”二卷,列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十二门,各门又有细分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四类。各类所列相应药物,以数字或二、三十字简述药性。这是值得注意的新分法(这部分内容尝被本草真诠袭取)。由于具体药物新增内容少,故李时珍曰:“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但其分类对纲目就有很大影响,对后世药物学的功效分类也有很启发。,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集要,8、本草会编明汪机李时珍纲目曰:“嘉靖中,祁门医士汪机所编。机字省之。惩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状,乃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诸家序例二十卷。其书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检阅,掩去诸家,更觉零碎。仅有数条自得,可取尔。”,一、侧重于探讨药性理论的本草,本草会编,1本草蒙筌明陈嘉谟陈嘉谟(14861565?),字迁廷采,新安祁(今安徽祁门)人。自号月朋子,人称陈月朋。以体弱多病,留意医术。鉴于当时流行的本草集要、本草会编,各有所长,遂取诸家本草会通而折衷之,间附已意,编成本草蒙筌,又名撮要便览本草蒙筌,是证类之后纲目之前又一部重要本草专著。,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本草蒙筌,是书编写历时七年(15591565)。全书十二卷,卷首一卷,共载药742种。分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十部。卷首绘伏羲皇帝、神农炎帝、轩辕皇帝、天师岐伯、太乙雷公、神应王扁鹊、仓公淳于意、医圣张仲景、真人孙思邈等十四幅画像。(取自熊自立医学源流1476年)。此后为总论为传统药性理论内容:出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藏留防耗各经主治引使、用药法象等。,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本草蒙筌,各论单味药大致分两部分,前为正文,依次为性味、阴阳升降、良毒、反忌、归经、形态、炮制、功效、用药配伍方法等。后部分为按语。语言,采用不规则对语,易于习诵。某些药物条文与药图之间,附载“谟按”,重点讨论辨证用药。如人参条(p24-26)大谈虚火病机,黄芪条(P29-30)详释气药血药配伍关系等。,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本草蒙筌,明嘉靖乙丑许国序中云:“今蒙筌之作,盖本会编之例,广集要之遗,约大观之繁,以绍神农之绝。尝手是编过予而语曰,余之集是书也,徒以觉悟童蒙。今从事于训诂,明君臣佐使之理,而因以探素问之奥,譬渔者之筌云尔,若夫得鱼而妄筌,则存乎其人。余即嘉君之意,又惟山东刻氏本,先商文毅公,当为之序。”(见蒙筌)该书不是一般启蒙药物书,而是一部富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很强的专著,李时珍极赞其功,“颇多发明。”,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本草蒙筌,2救荒本草明朱橚朱橚s(13621425),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卒后谥sh定为周定王。据原书李濂序(1525年)中说,曾将各种植物种植在园内,“躬身阅视,俟其滋长成熟”,由画家根据植物的花、实、根、斡、皮、叶绘图解说。“是书有图有说,图以有其形,说以著其用。首言产生之址,同异之名。次言寒热之性,甘苦之味。终言淘浸烹煮蒸晒调和之法。”这部书对每个植物记载了产地、名称、性质、最后为烹调方法等。,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救荒本草,共记载药414种植物,以备荒年作食品,故名之为救荒本草。在414种药物中,除见于旧本138种,新增了276种,在植物学上有极大贡献。书中记载的若干有毒植物采食法,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如白屈菜加工方法,体现了现代化学中的吸附分离法。正如李濂序中说,“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功于生民大矣。”,二、偏重生药研究的本草,救荒本草,1日用本草元吴瑞李时珍纲目曰:“日用本草,书凡八卷。元海宁医士吴瑞,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为八门,间增数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时(13291331)人”。吴氏从日常食物中取得防治疾病的方法,编写了日用本草,该书分米、谷、菜、果、禽、兽、鱼、虫等八门。共收载食物药540余品。李时珍采用了该书内容。现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泰昌元年(1620)钱允校刻本,书分三卷。,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日用本草,2饮膳正要元忽思慧忽思慧,蒙古人,元代延祐至天历年间为饮膳太医。本书收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造238方,日用谷肉果菜230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及饮食卫生要求,所载汤方所用食物大多具有补益和治疗作用。忽思慧序曰:“臣思慧自延祐年间选充饮膳之职,于兹有年,日有余闲,与赵国公臣普兰奚,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zhun、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从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饮膳正要,该书是元蒙时期重要的营养学专著。全书三卷。第一卷,有三皇圣纪、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及聚珍异馔,收各式饮食名目94种。第二卷,有诸般汤煎、诸水、神仙服饵、食疗诸病等,主要介绍饮膳方238种。第三卷,介绍单味食物为主,分米谷、兽、禽、鱼、果、菜、料物诸品,计230种。,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饮膳正要,该书从营养、治疗角度,介绍了许多食物的性质和膳食的烹饪技术,记载了患者的饮食卫生要求,尤其是其中较多地记录了蒙古族的卫生习惯、食物名称及饮膳术语,带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饮膳特色,对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及蒙古医药善状况提供了丰富了史料。其增收的一些药品被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书转载,丰富了本草的内容。现有上海涵芬楼本影印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饮膳正要,3食物本草明卢和汪颖撰李时珍纲目曰:“正德时,九江知府江陵汪颖撰。东阳卢和廉夫,尝取本草之系于食品者编次此书。颖得其稿,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云。”日用本草虽曰注意食疗,然仍注意治病,所以仍附入许多药方,而食物本草则录入药方甚少,还在每类之后,做了总结性的跋语,例如,在谷类后,主张多种植有营养的黄谷,以增加良好的食物。在菜部之后,主张蔬菜通疏通肠胃,有益于人。自从十四世纪朱震享主张以植物如米谷等为主食,动物的肉能动火,不应多吃。明代医家大约多信奉他的学说。因此,卢和主张蔬食,对于肉食则主张节制,不然便宜生病。,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食物本草,这部书稿本,于正德时(15061521)为汪所得,稍有增减,后题为李东垣食物本草,亦有将卢和食物本草题为薛已食物本草约言者。实质汪氏,李氏,薛氏食物本草均源于卢氏食物本草。但今存食物本草,未见有署名卢、汪二氏撰者。历代中药文献精华(P282)认为,“食物本草实际上是对医学颇有研究的薛已撰,约在正德年间稍前,而不是卢和、汪颖等撰。”,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食物本草,4食鉴本草明宁原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嘉靖时,京口宁原所编。取可食之物,略载数语,无所发明。”该书与上述各书分类方法不同,其次序为动物、果、蔬菜、味等。所载物皆为寻常食品,并录药方于后。这部书记载极简要,而且叙述法,纲目分明,例如以鹿作纲,鹿下分述肉、血、肾、角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叙述法显然与这部书有直接关系。今存有胡文焕文会堂刻本(1592年),北京图书馆等多处有藏。,三、偏重食疗方面的本草,食物本草,1药性赋暑名李杲药性赋不著撰人,最早刻本为医要集览(1421年)本。述药240种,分寒、热、温、平四赋,药性明确,药效简明,取材精审,语言流畅易晓。由明清迄今而流传不衰,足见其生命力,后托名东垣药性赋。类此情况的还有何岩的药性赋(1894年),为其家传的一种启蒙读物,脱胎于明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变分寒热温平四性,共收载药物334种,各以骈语述其功效,繁简得当,便于记诵。,四、其它方面的本草,药性赋,2庚辛玉册明朱权朱权,号臞仙。明太祖第十六子,封为宁献王。李时珍纲目曰:“宣德中(14261434),宁献王取崔昉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独孤滔丹房镜源、轩辕述宝藏论、青霞子丹台录诸书,所载金石草木,可备丹炉者,以成此书。分为金石部、灵苗部、灵植部、羽毛部、鳞甲部、饮馔部、鼎器部,通计两卷,凡541品。所说出产形状,分别阴阳,亦可考据焉。王号臞仙,该通百家,所著医卜农圃琴棋仙学诗家诸书,凡数百卷。造化指南33篇,载灵药53种,云是土宿昆元真君所说,抱朴子注解,盖亦宋元时方士假托尔。”李时珍引造化指南,时常称土宿本草。,四、其它方面的本草,庚辛玉册,3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等弘治18年(1505年),太医院的刘文泰等承命编写。全书重在收编,忽视收聚更多的新资料,基本因袭了证类本草分部方式及编排方式。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写成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共收载歌载1815种,增补46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壳等,每部都分为上、中、下三品。各具体药物体例,则打破了证类层层加注的旧例,割证类原文,分归为二十四个项目中。,四、其它方面的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品汇、凡例曰:“分二十四则,一曰名,纪别名也;二曰苗,叙所生也;三曰地,载出处也;四曰时,分生采也;五曰收,书蓄法也;六曰用,指其材也;七曰质,拟其形也;八曰色,别青黄赤白黑也;九曰味,著酸苦甘辛咸也;十曰性,分寒热温凉收散缓坚软也;十一曰气,具厚薄阴阳升降之能也;十二曰臭,详腥膻香臭朽也;十三曰主,专某病也;十四曰行,走何经也;十五曰助,佐何药也;十六曰反,反何味也;十七曰制,炮爁炙煿也;十八曰治,陈疗疾之能也;十九曰合治,取相与之功也;二十曰禁,戒轻服也;二十一曰代,言假替也;二十二曰忌,避何物也;二十三曰解,释何毒也;二十四曰赝,辨真伪也。”,四、其它方面的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品汇精要最有特色的是药图,中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本草图谱。工笔重彩,极为精美。国内仅有原书一半残存。(见精要P275)本书定稿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原书四十卷,载药1815种,稿存内府,没有刊行,迨di至清代康熙39年(1700),又命太医院史目王道纯等重行绘录一部,并从纲目等书,增补180条,成为续集十卷。,四、其它方面的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文字简结精要,尤以五彩的实物绘图名闻于世。可是当时并末刊行,稿藏内府,曾一度失传,后落于朱启铃手中,以后又失踪。前北京图书长袁同礼赴欧旅游,发现五彩图原本在意大利教皇图书内,拍得18幅而归。第二次大战后曾向意索还庚子一役劫去古物,对方借口某教主从山东购买而末还,尚需进一步交涉。该书早于纲目70余年,因没刊印,当时影响不大。,四、其它方面的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第二节纲目内容概要,【作者】李时珍(约15181593年),字东壁,晚号濒湖,湖北蕲州人。祖父是一位“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著有月池人参传、四诊发明等。时珍少事举子业,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三岁弃儒学医,医名日盛。公元1551年,因治愈楚王朱英子之惊风,“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后荐至太医院,得遇许多名医,看到大量珍藏典籍和珍奇药材。此时因本草之不足,而产生重修本草之志。后患病回乡,专研药学,搜罗百氏,遍采医籍,走访四方,实地考查,穷物格理,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稿凡三易,编成了旷古未有,切合实际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成书】李时珍子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云:“臣父时珍,幼多羸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仇,右历岁七旬,功始成就。”又云“甫及刻成,忽值岁尽。”本草纲目卷一“历代诸家本草”本草纲目条下曰:“始于嘉靖壬子(1552),终于万历戊寅(1578)。”是知本草纲目费时二十六年,始成初稿,又经十年修润谋梓,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金陵胡成龙刻成初版(即金陵版)。,【内容】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载方一万多首。列十六部,六十类,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正卷之前:首刊“王世贞序”,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等,介绍成书原委。次列“本草纲目总目”,分载五十二卷篇次。再列“凡例”十二条,申明编撰大义。最后为附图,编排次序与后所述物次序同,(人卫本上下卷本,先为分卷药物目录,后附图)寻索方便。,正卷分三部分:一二卷,是“序例”。为本草理论部分,汇集各家精论,间附已见。第一卷,依次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七方、十剂、气味阴阳、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五脏五味补泻、脏府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第二卷,介绍“药名同异”、“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及“神农本草经目录”、“宋本草旧目录”等。三、四卷是“百病主治药”。分例一百三十种病证,按不同病机、治法载录各自适用的主要药物。五至五十二卷,是药物各论。为全书的主体部分,详载1892种药物资料。,三大纲目系统:李时珍运用纲目演绎的方法严密组织了全书的内容,故名之曰“纲目”。总体说是三大纲目系统:一是,药物分类纲目系统;二是,诸单味药纲目系统;三是,百病主治纲目系统。首先,分类纲目系统。“列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体现了药物的分类纲目系统。本草纲目“凡例”(P17)中曰:“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汲取了古代哲学思想,如荀况的三界思想及管子的“万物本源唯水说”等。荀况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见荀子五制)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李时珍以继承这些思想而演释本草,从水火土金石至草谷菜果木服器,再至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体现了三界分类,说明了有生之物的进化衍变,难怪达尔文见后惊叹不已。,李时珍曰:“今通列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水部:天水、地水火部土部金石部:金、玉、石、卤石草部: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谷部:麻麦稻、稷j粟、菽豆、造酿菜部:荤辛、柔滑、蓏lu菜、水菜、芝木而r,果部:五果、山果、夷果、味、蓏、水果木部: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服器部:服帛、器物虫部:卵生、化生、湿生鳞部:龙、蛇、鱼、无鳞鱼介部:鱼鳖、蚌蛤禽部:水禽、原禽、林禽、山禽兽部:畜、兽、鼠、寓、怪人部,每部下又“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具体是:区类:其分类原则,各有所因,或按生长形态(木部: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鳞部: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或按生长环境(草部:山草类、湿草类、水草类、石草类、苔类等;禽部:水禽类、原禽类、林禽类、山禽类等)或按药用部位(果部:五果类、山果类、夷果类、蓏类、味果类、水果类)或按性味分类(草部的毒草类、芳草类;菜部的劳荤辛类、柔滑类等)。,柝族:族是同类药物中,自然属性更接近的一组药。如矿物药中,金石部,分金、玉、石、卤,从化学稳定最高的黄金开始,由金属到化合物,由难溶物到可溶盐类。如金的铁、钢铁、铁落、铁精、铁华粉、铁锈、铁热、铁浆、诸铁器等。植物药中,亲缘相近的排在一起。如芳草类中的当归、芎穷、蘼芜、蛇床、藁本、白芷等,均为伞形科;山奈、山姜、姜、豆蔻、白豆蔻、缩砂密、益智仁、姜黄、郁金、蓬莪术等均为姜科;湿草类中菊、野菊、蓍、艾、千年艾、茵陈蒿、青蒿、黄花蒿、白蒿、牡蒿等均为科。有的一类药中,本身就是一个族,如菽豆类、蓏果类、蛇类、鱼类等。这种分类,很多地方与现代矿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分类有十分惊人的相似。这说明李时珍格物穷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实不愧为伟庞大的科学家。,其次,单味药纲目系统。诸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体现单味药纲目系统。“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辨其可疑,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制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以附方,著用也。”同一基原异药,“但标其纲,而附列其目,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梁为纲,而赤、黄梁米,皆列为目。”,其三,百病主治纲目系统。三、四卷是百病主治药,其本身及与全书又体现了百病主治纲目系统。时珍曰:“古本百病主治药,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证治,亦约而不纯。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虽烦不紊也。”这种分类系统体现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又密切结合临床,以方便用药。“百病主治药”专篇总列113个病名为纲,或以病机(湿P150)、治法(火热P151)、病名(诸疮P324)为目。又复以药名为纲,小注为目,如以“胎前”为纲,以“安胎”为目。又复以“安胎”(P367)为纲,黄芩、白术、续断、益母草等为目。“百病主治药”是纲,全书所述单味药内容为目,如“湿”条下“寒湿”有苍术(P151),与卷十二“术”条下苍术“发明”(P738)条内容是相呼应的。,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过程中,“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书考八百余家”,参引的资料十分丰富。除为蓝本的证类本草外,还引用本草医书276种,经史百家440种,合序例中专题介绍的14种本草,共引730家。从序例内容到单味药所述诸项,都是专题通集了明代以前历代本成就,并增补了实践经验和374种药,辨明了本草中的一些疑误,树立了本草学典范。,李时珍非常重视经验,实地考查,亲自采集标本(蘋),品尝药味(钩藤),栽种药物(草石蚕),炼治药品(樟脑),做药理实验(罗勒子、蔓陀罗),解剖动物(鲮鲤),收聚俗谚、俚俗、民事(蚤休、黄鼠、白花蛇),总结自身(黄芩、胡椒)及民间经验(蚕砂、赤小豆、水杨),记载教训(羊踯躅),以丰富的实践充实了本草内容。在药物的产地、种植、鉴别、收聚、贮藏、炮制、制剂等方面及药性理论研究、临床应用、配伍宜忌、用药禁忌等用药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体的总结,精辟而独到的发挥,即示人以规范,又语人以权变,至今,仍为研究本草及临床应用的典藉。李时珍本草纲目为我们查找医药学资料提供了大量线索。但他所引文献资料,为使全书语言流畅,风格一致,往往有文字修改,在转引资料时要注意。,【流传】本草纲目的片版本流传许多学者认为是“一祖三系,”即最早的祖本为金陵本,之后有江西本系统、钱本系统和张本系统。胡成龙刊于金陵之纲目,为后世各种刊本的原始本,约刊于李时珍卒年(1593年),即其子李建元所谓“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江西本,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重刻于江西南昌,增李建元进疏及夏、张二序。基本保持了金陵本原貌,为明末清初各版纲目的底本。现有1975年3月刘衡如校点,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钱本,又称武林钱衙本,1640年钱蔚起刻于杭州六有堂。改绘江西本药图,陆吉吉绘。据本草精华统计之后有38种刊本,四库全书本亦是。张绍棠本(味古斋本),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于南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二系,药图则以钱本改绘达400余幅,附本草纲目拾遗,流传甚广,各地多藏。亦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附校刊表、药名索引表、释名索引表。,第三节纲目选读单味药,一、序列1、七情2、十剂3、百病主治湿病机有风湿、寒湿、湿热。P150(术P734苍术P737发明震亨P738)火热治法有郁火、实火、虚火,气分热、血分热、十二经热。P151诸疮(丁疮恶疮杨梅疮风癞疥癣热疮疮手疮足疮行疮小病名P324)胎前(P367)子烦,胎啼。4十六部分类各部前言及单味药“发明”,二、单味药1桑2鹿3茺蔚4柴胡5何首乌6辛夷7曼陀罗花8土茯苓9牡丹皮10甘草11钓藤,12牛黄13茗14莲藕15白花蛇16蛇蜕17鲮鲤18.月季花19.番木鳖20.锁阳,一、序列1、七情,2、十剂,2、十剂,时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独涌越为宣也。是以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湿郁微一则苍术、白芷之属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痰郁微则南星、橘皮之属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之属以涌之。血郁微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则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郁微则山查、神曲以消之,甚则上涌下利以去之。皆宣剂也。,3、百病主治,湿,3、百病主治,湿病机有风湿、寒湿、湿热。P150(术P734苍术P737发明震亨P738)【风湿】草部羌独活防风细辛麻黄木贼浮萍藁本芎蛇床子黄芪黄精葳蕤秦艽菖蒲漏芦菊花马先蒿白蒿庵旋复稀莶苍耳薇衔蒴石龙芮茵蓣防已茜根忍冬苏子南星萆土茯苓龙常葱白薏苡胡麻大豆秦椒蔓椒蜀椒红柏实松叶沉香龙脑蔓荆皂荚枸杞五加皮桂枝伏牛花厚朴与苍术、橘皮同除湿病。石部慈石白石英虫鳞蝎风淫湿痹,炒研入麝香,酒服。鳝鱼湿风恶气,作食。【寒湿】草部苍术除上中下三焦湿,发汗利小便,逐水功最大。湿气身重作痛,膏服。诸方详见本条。草乌头除风湿,燥脾胃,同苍术制煮作丸服。附子乌头芫花王孙狗脊牛膝山柰红豆叩草果蠡实艾叶木香杜若山姜廉姜谷菜葡萄酒烧酒豆黄生姜干姜芥子蒜、葫香果木吴茱萸胡椒子莲实桂心丁香樟脑乌药山茱萸兽部皮木狗皮诸兽毛皮毡火针【湿热】草部山茵陈黄芩黄连防已连翘白术柴胡苦参龙胆草车前木通泽泻通草白鲜莸草半夏海金沙地黄甘遂大戟萱草牵牛气分。大黄血分。营实根夏枯草谷菜赤小豆大豆黄卷薏苡仁旱芹丸服。干姜生姜木部椿白皮茯苓猪苓酸枣柳叶木槿榆皮介石蚬子下湿热气。滑石石膏矾石绿矾,4十六部分类各部前言及单味药“发明”,4十六部分类各部前言及单味药“发明”,十六部分类各部的前言,总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之形性功用分类等。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开头,李时珍曰:“天地造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形焉,金、木、水、火、土。五气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咸。五性焉,寒、热、温、凉、平。五用焉,升、降、浮、沉、中。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著之,汉、魏、唐、宋,明贤良医,代有增益。但三品虽存,淄渑交混,诸条重出,泾渭不分。苟不察其精微,审其善恶,其何以权七方,衡十剂,而寄生死耶?于是剪繁去复,绳缪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除谷、菜外,凡得草属之可供医药者六百一十一种,分为十类: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杂、曰有名未用”。,在第五卷水部目录前,李时珍曰:“水者,坎之象。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锺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又辨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4十六部分类各部前言及单味药“发明”,“发明”者,“疏义也”。纲目单味药的“发明”条,是对该药药性理论的集中讨论。于该条中,李氏首先依历史为序引各家之论,然后阐述已之所见。如黄芩发明条,先引李杲、张元素、朱丹溪、罗天益、苏颂等诸家之言,继之,时珍曰:“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焦火。而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独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少阳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虽曰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中焦脾胃之证。故用黄芩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1、桑、桑根白皮、皮中白汁、桑椹、桑叶、桑枝、桑柴灰(P2063),2、鹿、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骨、鹿血等(P2846),3、茺蔚(释名),【释名】益母本经益明本经贞蔚别录蓷尔雅,音推。野天麻会编猪麻纲目火杴本经郁臭草图经苦低草图经夏枯草外台土质汗外台时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谓之土质汗。林亿云:质汗出西番,乃热血合诸药煎成,治金疮折伤。益母亦可煎汤,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禹锡曰尔雅:萑hun,蓷,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刘歆云:蓷,臭秽也。臭秽,即茺蔚也。陆玑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思。,4柴胡本经上品(P785),【集解】别录曰茈胡叶名云蒿,辛香可食,生弘农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弘景曰今出近道,状如前胡而强。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恭曰伤寒大小胡汤,为痰气之要,若以芸蒿根为之,大谬矣。颂曰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叶似竹叶而稍紧小,亦有似斜蒿者,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七月开黄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强。生丹州者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其根似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斅曰茈胡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西畔生处,多有白鹤、绿鹤于此飞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间,若有过往闻者,皆气爽也。承曰柴胡以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隹。今图经所载,俗不识其真,市人以同、华者代之。然亦胜于他处者,盖银、夏地方多沙,同、华亦沙苑所出也。机曰解散用北柴胡,虚热用海阳软柴胡为良。时珍曰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其如邪蒿者最下也。按夏小正月令云:仲春芸始生。仓颉解诂云:芸,蒿也。似邪蒿,可食。亦柴胡之类,入药不甚良,故苏恭以为非柴胡云。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殊无气味,不可不辨。,5、何首乌(集解)(P1288),【集解】颂曰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在处有之,岭外、江南诸州皆有,以西洛、嵩山及河南柘城县者为隹。春生苗,蔓延竹木墙壁间,茎紫色。叶叶相对如薯蓣,而不光泽。夏秋开黄白花,如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一云: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曝,乃可服。此药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也。唐元和七年,僧文象迂茅山老人,遂传此事。李熬乃著何首乌传云: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本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子,常慕道术,随师在山。二曰醉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田儿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问诸人,无识者。后有山老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可不服之?遂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七日而思人道,数月似强健,因此常服,又加至二钱。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十年之内,即生数男,乃改名能嗣。又与其子延秀服,皆寿百六十岁。延秀生首乌。首乌服药,亦生数子,年百三十岁,发犹黑。有李安期者,与乌首乡里亲善,窃得方服,其寿亦长,遂叙其事传之云。何首乌,味甘性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风虚败劣,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妇人恶血痿黄,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毒气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6、辛夷(发明)P1935,【发明】时珍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李杲一人而已。,7曼陀罗花纲目(P1211),【释名】风茄儿纲目山茄子时珍曰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名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茄乃因叶形尔。姚伯声花品呼为恶客。【集解】时珍曰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花中坼,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花、子,7曼陀罗花纲目(P1211),【气味】辛,温,有毒。【主治】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时珍【发明】时珍曰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附方】新三。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卫生易简方。小儿慢惊曼陀罗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钱半,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钱半,为末。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御药院方。大肠脱肛曼陀罗子连壳一对,橡斗十六个,同锉,水煎三五沸,入朴消少许,洗之。儒门事亲。,8土茯苓纲目(P1294),根【气味】甘、淡,平,无毒。时珍曰忌茶茗。【主治】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时珍,【发明】机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荚、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