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何谓有效_第1页
有效教学何谓有效_第2页
有效教学何谓有效_第3页
有效教学何谓有效_第4页
有效教学何谓有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教学:何谓“有效”?,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一、“有效”的实质是有价值,“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概念,在没有赋予其特定价值之前它只是一个中性词,但在教育的现实背景和具体场景中,有效教学总是具有其价值取向的。某种教学行为在一种教育价值观看来是有效的,而在另一种教育价值观看来却可能是无效、低效乃至是负效的。,一种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是有效的,但对能力培养并不一定有效,反之亦然;一种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是有效的,但对兴趣激发并不一定有效;一种教学对激活学生思维是有效的,但对结论认同并不一定有效;一种教学对这部分学生是有效的,但对另一部分学生并不一定有效;一种教学对当下目标是有效的,但对长远目标并不一定有效;一种教学对应对考试是有效的,但对素质发展并不一定有效。有效教学有意识、无意识地总有一个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取舍(包括价值综合)的问题。,教学总是指向人才培养的,人才总有一个质量的问题,而人才质量归根到底是一个人才的价值问题。比如按中国教育价值观来说是好学生,按美国教育价值观来说就未必是好学生,甚至是差学生。中美基础教育质量孰高孰低?,所以,“有效”的关键是有价值,离开价值谈“有效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任何教学都想追求效果和效率,这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要追求什么价值的效果和效率。对于指向培养顺民、奴才的教育来说,灌输、接受、积累、理解、重复、求同的一元化教学就是“有效”的;对于指向培养具有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的人的教育来说,多元化教学就是有效的。基于知识功利和知识应用的教学对受教育者的近期谋生和社会的稳定是有效的;基于兴趣和为真理而真理的教学对科学发展和文明进化是有效的。,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如果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饶毅.中国科学水平还有很大差距N.文汇报,2012-6-8),有效教学的价值指向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内在、深层素质的健全、和谐发展,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兴趣的生长、思想的积淀、智慧的养成、思维的改善、情感的丰富、个性的形成、潜质的开发、人格的涵养。“有效”的关键是“有效益”(效果和益处,有用功),而不是简单的“有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尽管“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有效”的实质是有价值,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量上的“多”和时间上的“快”。价值取向有误,越有效率越有害。,“1+1还能等于几?”,一中学校长到德国考察,去一间小学听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1+1=2”:老师用苹果、糖块教完1+1=2后,竟轻声地问孩子:“请同学们再仔细想想,1+1还能等于几呢?”这一问,孩子们都来了精神,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歪着脑瓜想。不一会儿有只小手举起说:“把两个1并起来就等于11。”老师热情地鼓励了他后问道:“并起来是不是加啊?”“不是!”“对,要加才行。”这时又一只小手举起来。老师让他站起后,他大胆地走到讲台前拿起一块糖剥了纸放进嘴里,接着又拿了块糖举高向同学们示意后,剥了纸又放进嘴里,然后鼓着嘴巴说:“一会儿糖化了,1+1不就等于0了吗?”看到他的表演和令人绝想不到的回答,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老师夸奖这孩子肯动脑筋,会想点子,先让同学们为他鼓掌后,才指出糖即使化了,但吃到肚里的仍然是“两块”,“1+1只能等于2。”接着他又简单介绍了以后学电脑要用到的二进制中,1+1=10,但这10还是常用十进制里的2。,二、有效教学与教学的多元性,教学的多元性主张教学的民主、平等、自由和开放,提倡结论的多样性和获得结论的方式的多样性,强调求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鼓励创新,反对教学的单一性、专制性以及无条件的求同和以循旧性与强制性为前提的统一性。而一元性教学充斥的是专制性、等级性、强制性、封闭性、循旧性和排他性,一味地和无条件地强求认同和统一,追求结论和获得结论的方式的唯一性。一元性教学是封建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古代要求三年治丧(实际上从未成为普遍,但总是提倡)。一次孔子上课,说到此话题。一个叫宰我的学生对孔子说,三年守丧时间太长(实为25个月,进入第三年的第一个月即结束),三年君子不问礼、乐,礼必坏,乐必崩。孔子说三年不长,你不守三年,能安吗?宰我不给老师面子,说:“安!”孔子很生气。宰我愤然离开教室。孔子在其他学生痛斥宰我。,按照传统教育或封建教育的价值观,一元性教学是比较有效的。因为这种教学不仅在培养学生无条件的顺从性、认同感方面很有效,而且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方面也比较有效,既有效果,也有效率。一元性教学对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的要求也不高。,按照现代教育或自由教育的价值观,多元性教学是比较有效的。因为这种教学从根本上符合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符合培养学生主体性、个性、创造性的价值需求,也符合人性的规律,同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但在传统教育和封建教育来看,这种教学至少是不经济的,费时的,因而也是低效的。,演绎法与归纳法,杨振宁先生在对中美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时说,他刚到美国时对美国学校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应,原因是中国学校的授课总是先将一种无可置疑的理论提出来,然后再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相关的现象,以此来证明这个理论的唯一正确性。比如,先学了某种电学理论,再用这个定论去解释闪电等有关电的现象。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演绎法。而在美国,教师往往是先讲有关电的现象,然后再给出多种理论来解释,至于哪种理论更具有解释力,这需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和选择。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归纳法。这种教学方法不预设结论,倡导教学的多元性。,“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达尔文的进化论菲律宾墓碑的两面(麦哲伦:侵略者与文明的传播者)国民党、蒋介石;半夜鸡叫;刘文彩;雷锋乌鸦喝水潘金莲的选择关于旧教育的性质,钱钟书先生有过精辟见解:“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钱钟书.围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8.),三、有效教学与“教学过度”,教学过度,亦即过度教学。无效或低效教学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过度教学;一是教学缺失。特别是过度教学,有更多的迷惑性,而且对学生发展的伤害也更大。为什么说过度教学有迷惑性呢?因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更容易原谅做事过度的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虽然人人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为什么过度教学对学生更具伤害性呢?因为过度教学很容易导致机械重复、负担过重、兴趣丧失。,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来讲,过度教学的一个表现是多数学生大体听懂了的内容教师却还要反复讲。,案例一:尽管班上已经有超过60%的学生听懂了一个英语句型,但教师仍继续操练这个句型,毕竟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可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却因此而打了折扣。虽然刚开始时,那些已经掌握了句型的学生也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以显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但很快,厌倦情绪就上来了。而那些操练了很多遍都没有听懂的学生,似乎还是没听懂。于是,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下课时,听懂的学生累了,没听懂的学生也累了,英语教师则更累。,案例二:有这样一节数学课,教师津津有味地讲完了例题,然后问学生是否听懂了。这时,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说听懂了。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原本以为教师还会把那道例题再讲一遍,谁知教师却说:“有一半同学听懂就不错了,没有听懂的同学自己课后再看看书,看了书还没有懂的同学就问问听懂了的同学。”后来,学生适应了教师的做法。学生反映,有些学习内容,教师讲一两遍就听懂了。有些内容,教师讲再多遍也听不懂。但听不懂教师讲并不意味着听不懂同学讲;听不懂别人讲,并不意味着自己看不懂。因此,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于自己寻找多种方法来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寄希望于教师的讲授。(记者.寻找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的中间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9-12-18.),过度强调“双基”,很容易导致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造成学生盲目服从、思想僵化;很容易导致教学的机械重复和训练的模式化,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很容易导致评价的一元化和结论的标准化,造成学生过于趋同、从众、死记硬背和谨小慎微。这样的“基础扎实”,总体上讲是得不偿失,代价过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个性、兴趣甚至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在教学中,对于过度教学的教师,即使他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人们往往也会肯定其勤恳的教学态度,而教学缺失更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满,这就使得过度教学更易发生,宁可过余,不可不足。,评价一种教育,不仅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某种特质的人才,还要看它是怎样培养出这种人才的。中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确有其长处,如基础知识比较系统扎实,基本技能比较娴熟老练,理解力认同感比较强,然而,且不说这些素质是不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最需要的,只说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教育的致命弱点。说得激烈一点,中国教育是在以摧残和破坏人的发展的方式促进人的发展,成本过高,代价太大。,四、有效教学与“教学缺失”,教学缺失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到位、不充分,使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教学过程;二是以教代学。,教学的过程是相对于教学的结果而言的。教学的结果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过程即为达到教学的目标所需的必要经历和体验。有效教学不仅要追求结果,更要看重过程。总的讲,我们的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总想千方百计简化过程,直奔结果。对于功利化的中国文化来讲,重结果轻过程也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生活态度。,我国教学所追求的结果主要是具有强烈功利性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缺乏更高远的价值追求。由于结果的功利性,过程就往往被过于简化。过程与结果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由于教学所追求的结果比较单一化和低层次,其教学的过程也就比较单一和低层次。过程的单一是指教学过程过于简单,缺乏必要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被过多地省略;过程的低层次是指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单向的授受、记忆、模仿、重复,缺少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发散等丰富和高层次的体验。,教学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以教代学”造成的“教过度而学不足”:过度与缺失同时存在,即教的过度与学的缺失并存。,所谓“以教代学”,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过多地替代了本应而且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而完成的工作。现实中,“学的过度”与“学的缺失”也是并存的(学习负担的过重与过轻并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严重降低了教学的整体有效性。,以教代学的教学观比较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教师习惯于、热衷于越俎代庖,辛苦教师一个,方便学生大家。一堂好课通常要求做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条条有理、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明明白白、细致入微,重点、难点、关键更是要讲透、讲“烂”、讲“化”,讲得学生当堂消化,不给学生留下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就是向40分钟要效率,就是高效。这对于掌握知识来讲的确高效,但对学生发展来讲却可能是低效乃至负效的。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需的经历、体验、感受,以及质疑、分析、判断、选择。,木兰诗上了两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口诵心记,十分喜爱。谁知课要结束时小唐在座位上叽咕开了:“写得倒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话音刚落,教室里开了锅,七嘴八舌,都冲我来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同生活同打仗,怎么会认不出是女的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在一偏喧嚷声中我说了一句:“南北朝时妇女还不裹小脚。”课堂上刹时安静下来。约摸几秒钟光景,小陶首先站起来一本正经地问:“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其他同学顿时活跃起来,说:“是啊,哪个朝代啊?”我被问懵了。备课那会备到包小脚这个问题呢?课后查阅了好些书,在陔余丛考中查到了“弓足”,方知一般地说,妇女弓足起于五代,“李后主令宫嫔(pin)窅(yao)娘以帛绕脚,令纤小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特级教师笔记A.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1.),以教代学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既定的结论。学生基本不用探索、质疑、判断和选择,而主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此外,教学的模式化、套路化也使得学生的学有所缺失。有缺失的学,对学生的发展往往是低效的。,五、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智慧,有效教学,就教学本身而言,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内在素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就意味着,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必须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内功的修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能技巧的娴熟老道和经验的简单积累。,过度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于模式化、僵化,教学样式过于单调、重复,很容易耗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造成教学的低效。教师要实现多种教学方法间的自由转换,艺术地、智慧地、多样化与个性化地进行教学,综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氛围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儿,一会忙那儿,为活动而活动。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一教师在上节约用水一课时,有位学生指出洗车场用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与简单的肯定“很好”,就完了。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不少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给予配合,以使教学更顺畅、更有效率。有位教师在数学课上讲授试商,教师问学生:“500除以63,商几?”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商7”。教师顿时不高兴了。教师认为,既然是试商,就应该体现出“试”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就说出正确答案,否则就打破了既定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几排花,有红花、黄花、蓝花、粉花,然后问学生:“哪种颜色的花多?”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教师立刻示意学生坐下,因为按照教师的计划,学生应该说不知道,然后沿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教学生统计分类。,近一时期,新一轮教改在江苏涌动。以“向课堂要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改革正在进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怪象。,“一节课只能讲15分钟,孩子学不会怎么办?”在江苏不少学校,“教师每节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对此赞同者认为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有力举措。“从制度上对教师行为进行硬性约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讨论、上台发言,比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好多了!”但更多的人表示,“学生都是鲜活的,课程也都不一样,怎么可以一刀切?”来自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