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_第1页
煤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_第2页
煤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_第3页
煤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_第4页
煤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目录第一章 概 述5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5第二节 安全评价依据5第三节煤矿建设项目概况8一、建设项目历史8三、安全条件13第四节煤矿生产情况24第二章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定性、定量分析53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53第二节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55第三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存在场所68第四节 事故隐患及其存在场所70第五节对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721、瓦斯爆炸、煤尘爆炸74第三章 安全管理评价88第一节 安全管理体系概述88第二节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99第三节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与分析102第四章 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价105第一节 安全设施“三同时”情况说明与分析105第五章 安全检测检验评价110第一节 安全检测检验概况110第二节 安全检测检验评价115第六章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117第一节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过程1171、矿井开采系统安全检查表(标准分100分)118第二节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的评价结果139第三节 矿井综合评价结果141第七章 安全措施及建议143第一节 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及建议143第二节 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146第三节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156第八章 安全评价结论173前 言系国有控股公司。煤矿为斜井开拓,设计能力15万吨/年,1970年6月破土动工,1975年7月建成投产,1980年达到设计能力,1994年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企业难以经营,经贵州省煤炭工业厅黔煤生字(1994)497号文件批准收缩转产,矿井于1995年5月正式关闭。2004年12月经水矿集团提出申请,2006年10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并颁发了采矿许可证,2007年6月,贵州省国资委批准复采所属剩余储量,2007年7月,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批准对剩余储量进行复采,并于2007年10月首次批准了矿井复采设计;2008年7月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城分局首次批复了复采安全专篇;于2009年12月由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对原开采方案设计进行了修改,编制了关于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开采复采方案设计(变更)的说明书并由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煤规字2009345号关于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进行了批复;2010年4月由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对原开采方案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进行了修改,编制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并由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毕节分局文件毕煤规字2010号关于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的批复进行了批复。2008年9月经贵州省国资委批准,成立“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有限责任公司”。矿井自2008年8月开始建设施工,截至2010年1月,历时17个月,复采矿建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已全部完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六条、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第6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是煤矿建设项目申请安全设施和安全条件验收的重要依据,是矿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之一。2010年4月,受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安创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有限责任公司复采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一、安全验收评价的对象及目的1、安全验收评价的对象本安全验收评价是以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20032007)及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基准,并依据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开采复采方案设计(变更)的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九年十二月)、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一年四月)、以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复采项目为评价对象,对煤矿复采项目建设工程进行安全验收评价。2、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煤矿复采项目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为煤矿复采项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及条件的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对未达到安全目标的系统或单元提出整改建议及补救措施,以利于提高煤矿复采项目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程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通过对煤矿复采项目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后,主要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通过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采用先进、合理的安全评价手段,定性、定量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存在的场所、可能造成的危险、危害后果,研究在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部位、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提出优化控制、防范对策和应急措施,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从而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安全生产系统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2)通过本项目的安全验收评价,确定煤矿复采项目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安全设施验收的条件,为煤矿复采项目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二、安全验收评价的基本原则及评价内容1、安全验收评价基本原则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遵循安全评价的相关原理、类推原理和惯性原理,坚持安全评价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针对性的原则,自主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2、安全验收评价内容(1)检查煤矿复采项目建设项目中安全设施是否已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检查该复采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是否已按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一年四月)的要求进行配备。(2)检查煤矿复采建设项目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及管理状况与安全专篇、国家现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3)检查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有关内容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规范的要求;(4)通过对煤矿复采建设项目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该煤矿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危险度;(5)从整体上评价煤矿复采项目建设项目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是否正常、安全、可靠,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三、安全验收评价程序本次安全验收评价程序为: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进行安全管理体系评价、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价、安全检测检验评价以及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8个阶段(见安全验收评价程序框图)。安全验收评价程序框图定性、定量评价作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前期准备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安全管理体系评价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价安全检测检验评价四、安全验收评价方法本次安全验收评价采用划分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等级,危险、有害因素的可能性等级,风险评价指数矩阵等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法,对顶拉煤矿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顶拉煤矿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在预先危险性分析中,根据顶拉煤矿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其可能导致的事故。根据定性分析得出的结果,顶拉煤矿建设项目提出合理化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五、安全验收评价主要工作过程本安全验收评价过程主要包括了风险分析和实施评价两部分。1、风险分析在安全验收评价项目合同签定之前重点分析:煤矿复采项目的基本概况,项目规模、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行业风险特性;承担本项目后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回避风险的方法等。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安创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27日与煤矿就复采项目的安全验收评价达成了协议。2、实施评价成立项目组、确定项目组长后,2010年4月5日,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安创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安全验收评价项目组一行到煤矿进行了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2010年5月2日,煤矿复采项目(15万t/a)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初稿)完成,并按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程序要求组织了内部审核、修改、出版。五、安全验收评价结论根据对煤矿复采项目的开拓方式、开采方法、生产系统、辅助系统、生产工艺以及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等分析,矿井目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火灾、水灾、火药爆炸、冒顶片帮、放炮伤害、触电伤害、机械伤害、地面自然灾害、中毒和窒息、粉尘职业危害、其它危害。依据煤矿的复采开采方案设计、安全专篇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煤矿安全验收评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现场实际,以划分单元、编制安全检查表等方法分别进行了评价。评价认为:该矿井生产系统、辅助系统构建符合安全专篇要求;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基本适应矿井生产特点;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安全设施的建设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根据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黔煤安监办字200452号文件精神,本次安全验收评价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对煤矿复采项目已建成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煤矿危险级别为B类,基本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可以申请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本报告也提出了事故隐患处理措施及建议、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重要对策措施及建议,请顶拉煤矿在今后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工作,确保生产安全。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本安全验收评价是以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20032007)及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为基准,并依据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开采复采方案设计(变更)的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九年十二月)、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一年四月),以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复采项目为评价对象,对煤矿复采项目建设工程进行安全验收评价。二、安全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为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矿复采项目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环节和工艺过程,包括其生产方式、技术工艺、设备装置、物料及人员管理等。第二节 安全评价依据一、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9、煤矿安全监察条例;10、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11、矿山安全监察工作规则;12、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1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5、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16、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17、贵州省矿产资源条例;18、煤矿防治水规定。1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21、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22、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23、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4、黔煤安监察字(2007)1号关于引发贵州煤矿“一通三防”现场安全监察办法等安全监察办法的通知。25、安监总煤行(2008)2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通知。二、主要行业规范1、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2、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3、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4、煤矿安全评价导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114号);5、贵州省贯彻实施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的指道意见(黔煤安监办字200452号;6、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安监管技装字200345号);7、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94);8、煤炭工业技术政策(99年版);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J8785);10、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定(GBJ8785);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12、矿山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J70);13、矿井防灭火规范煤技字1998第237号;14、煤矿用爆破器材管理规定(1996版);15、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安全规程(1996版);16、矿山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17、煤矿井下热害防治设计规范(MT501896);18、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MT501996);19、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定;20、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煤安字1997第189号);2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2009年版);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3、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版);24、煤矿采掘工作面及主要通用安全检测规范(LD/901996);25、矿井地质规程。2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实施手册。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井下粉尘防治综合技术规范(AQ1020-2006);28、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2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采掘工作面高压喷雾降尘技术规范(AQ1021-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用袋式除尘器(AQ1022-2006);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3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33、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名录。三、煤矿建设项目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开采复采方案设计(变更)的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九年十二月)、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一年四月)。三、合同文件煤矿安全验收评价委托书。第三节煤矿建设项目概况一、建设项目历史1、设计及审批、开工建设、施工概况、建成及联合试运转情况2004年12月,为回收剩余煤炭资源,并解决水矿集团公司部分人员就业问题,以水矿发2004532号文(关于顶拉煤矿更换采矿许可证的请示)向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请求办理顶拉煤矿采矿许可证,拟恢复顶拉煤矿生产,对未开采煤层进行回采。2006年10月9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矿管函【2006】1083号”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85),后因开采深度修改为+1810m+1645m,于2008年7月11日重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78)。2006年01月,六盘水市地方煤矿设计所完成了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集团)公司顶拉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2007年1月,由贵州科发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交了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2007年6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黔国资复规划【2007】59号”批复了复采所属顶拉煤矿剩余储量。2007年7月9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规字【2007】182号”批准对原顶拉煤矿剩余储量进行复采。2007年10月31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规字【2007】341号”批准了顶拉煤矿复采设计;贵州省煤炭工业协会通过了顶拉煤矿复采设计咨询评估。2007年11月30日,贵州省毕节地区环境科学研究院提交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顶拉煤矿年产15万吨原煤技改项目。2007年12月18日,贵州省国土厅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668号颁发了关于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公司顶拉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2007年12月29日,毕节地区环境保护局毕地环计(2007)114号提交了关于对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15万吨/a原煤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2007年12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提交了“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级评估)。2007年09月,由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了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公司顶拉煤矿复采设计说明书。2008年01月,由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了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公司顶拉煤矿复采设计安全专篇说明书。2008年01月10日,由贵州科发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交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综合意见。2008年7月24日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城监察分局文件“黔煤安监水字【2008】177号”对顶拉煤矿(复采)安全设施设计作了批复。2008年09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同意成立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06月20日,由贵州省威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4058(2-1)。2005年11月15日,由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颁发了煤矿矿长资格证(晏光沮),证号:。2008年04月23日,由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了煤矿矿长安全资格证(晏光沮),证号:010。2009年12月由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开采复采方案设计(变更)的说明书,并由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煤规字2009345号关于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进行了批复。2010年4月由贵州水城矿业(集团)煤炭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并由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毕节分局文件毕煤规字2010号关于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顶拉煤矿复采开采方案(变更)安全设施设计说明书的批复进行了批复。矿井自2008年8月开始建设施工,截至2010年1月,历时17个月,复采矿建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已全部完工。现矿井已形成了“二进一回”抽出式通风系统;已建成并基本完善了瓦斯抽放、粉尘灾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防治、防灭火、防治水、提升、运输、安全监控等系统。具备试运转条件,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的要求,经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同意(批准文号:水矿发2009*号对煤矿复采项目联合试运转的批复),于2009年6月1日开始试运转。在试运转期间,煤矿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安全设施,对电气设备、安全仪器仪表进行了检测检验和性能测定,各系统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管理规范,具备了安全验收评价的条件。3、法人治理结构煤矿经济类型为国有控股公司,法定代表人晏光沮,隶属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魏永柱。二、井田概况1、地理概况交通位置煤矿位于贵州省水城矿区西北端,隶属六盘水钟山区和毕节地区威宁县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43530,北纬264800。在构造单元上位于二塘向斜西南翼。以向斜轴与大湾井田相邻,向斜之东北翼为木冲沟井田。煤矿有公路通威宁、水城;西北去威宁50公里,东南去水城60公里,有公路通往大湾火车站,大湾火车站距离矿井约3公里,有铁路通往六盘水火车站并与贵昆铁路接轨,交通方便。见如下交通示意图:顶拉煤矿图131 顶拉煤矿交通位置图2)井田境界井田形状大致为一不规则的五边形,面积约0.8462km2。开采深度+1810+1645m标高,共由下列五个拐点圈定:矿 井 拐 点 坐 标 表拐点X(m)Y(m)123453)气象条件本区气候温暖多雨,根据威宁气象站提供资料,年最低气温为-12.5。最高气温为+32.5,平均气温为10.5,冬春季节常有间歇冰冻积雪。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毫米,雨季在5月至10月份。近年来,气温稍有升高,气候有反常现象,有时干旱严重,有时暴雨成灾。4)地形地貌特征顶拉煤矿区域为向斜盆地,被海拨+2300m以上的二选系下统及石炭系地层组成高、中山环绕,区内有海拨+17002151m的三迭系下统及二迭系上统地层组成的低中山环境。地形切割甚剧,形成单面山及悬崖陡壁,相对高差200m以上,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冲沟比较发育,具明显的“V”字型沟谷,底部坡度一般1030,对泄水十分有利,地貌成因属构造浸蚀类型。5)河流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区内各支流汇于主干河三岔河;三岔河发源于本盆地内西南部香炉山阳新灰岩洞穴中,流经向斜轴部,在区内蜿蜒曲折达12公里,河曲发育,河床多变,流量变化大。暴雨后形成的洪峰值多在68月,旱季流量显著减少。6)地震本区历史地震少且弱,历史上未有超过六度地震发生的记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2、主要自然灾害(1)地质灾害矿井现状地质灾害情况:该矿从1970年6月破土动工,1975年7月建成投产到1995年5月关闭,至今历年来未曾发生过灾害性地质灾害。矿井预测地质灾害情况:顶拉煤矿地貌形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明显,受地表水的侵蚀,沟槽地貌十分发育,地貌类型为中山构造侵蚀剥蚀沟谷地貌,加之矿区地形高差较大,地形较陡,预测矿井开采有诱发地表山体滑坡、崩塌的可能性,雨季有形成泥石流的可能。(2)灾害性气候矿井地处高寒地区,暴雨、冰雹、雨凇、凝冻等灾害性天气偶有发生,对交通运输、通讯、供电有影响。3、矿区开发情况1、矿井内开采情况原顶拉煤矿于1970年6月10日破土动工,1975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15万吨/年,核定能力为15万吨/年。1991年实际产量为30.5万吨。采用片盘斜井开拓方式,单一走向壁采煤方法,全部为炮采。开采煤层为2、3、4、5、7、8、9、11、12共9个煤层,其中主采层为2、8、9、11号煤层共4层。开采范围:东南翼以F141断层为界,西北翼以F116和F119断层为界,浅部至煤层风氧化带,深部现已开采至+1570米水平。1985年7月第一片盘+1720米水平以上开采结束,1988年9月+1670米水平也开采完毕,1987年越过原地质报告提供的二号断层,延伸至+1570米水平。2、小窑开采及附近采区开采情况本井田小煤窑开采历史悠久,由于浅部地层倾角较陡,大多小窑开采斜深在100200米之内,个别可达300米以上,且在继续延深,对浅部煤层储量的破坏严重,主要开采的煤层为2、7、11号三层煤,其余煤层开采少。小窑多为季节性开采,少部分煤作为农民生活用煤,其余绝大部分作为商品煤出卖。小窑均为人工开采、自然通风较多。近年来,由于开采深度加大,有的小窑采用简易小型水泵和小型鼓风机进行排水和通风。小窑停采原因多为排水运输困难,塌陷冒顶,通风不良等因素,2008年调查正在生产或暂时不生产的小窑多达50余个。对生产矿井有严重影响的小窑有16个之多,其余几个对矿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小煤窑开采,采采停停,许多小窑由于塌陷覆盖其位置与开采深度已无法搞清。有些小煤窑积水严重,给浅部煤层开采带来困难。三、安全条件(一)地质特征1、地层及岩性井田范围内出露地层有: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B)、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三迭系下统永宁组(T1y)、及第四系表土层(Q)。宣威组是本井田的含煤地层,由浅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灰黑色砂质泥岩、灰色、灰绿色钙质细砂岩、深灰色细砂岩及煤层组成,以粉砂岩为主,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角砾状玄武凝灰岩。含煤地层岩相以陆相沉积为主,局部表现为海陆交互相特征,产戟贝及大羽羊齿等动物、植物化石。含煤地层厚207259米,一般厚226米。含煤20至40层,一般22层,由上至下编为1至22号。煤层总厚度18至24米,一般厚20米。其中可采与局部可采9层,总厚9至15米,一般12米。(二)地质构造1、区域地质构造二塘向斜在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杨子准地台(I级),上杨子台褶带(II级),威宁水城迭陷断褶带(III级)。二塘向斜北西自拱桥起,南东至粮坝子,两端延出矿区,全长14公里。轴部由T1y、T1f地层组成,两翼由T1y、T1f、P2x、P2y等地层组成。北东翼宽缓,倾向西南,倾角85左右,轴向北1070,一般为北5065,呈“S”型展布。次一级褶曲不发育,局部有波状起伏,但波幅一般不超过1015米。断裂以正断层为主,一般为角度断层,向斜西南翼断裂大部平行于地层走向,东北翼与地层走向斜交为多。2、井田地质构造顶拉井田位于二塘向斜西南翼,地层陡狭,上部地层倾角一般在2860之间,局部地段直立倒转,倾角变化大,往轴部倾角逐渐减小,在轴部附近地层倾角一般在5左右。根据一号井揭露地层倾角,在+1520m标高以上,一般在2633之间。井田东部由于有F1、F3断层影响,地层倾角较大,在上部一般在4560之间。井田内次一级褶曲发育,局部有小型波状起伏,但波幅一般不超过10m。由于地应力相对集中,因而构造比较复杂,走向断层发育,主要是逆断层,如一号(F1)三号(F3)和F143断层等,其走向均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大部份位于井田东部边缘,对井田煤层破坏较大。斜交断层多为正断层,对井田煤层破坏严重,倾向断层不发育。根据断层发育情况及走向,大致可将本井田内断层分为二组:一组走向东南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这组落差较大的均为逆断层,主要位于井田东部边缘,正断层发育于井田内部,落差较小,大部分在5米以内。二组走向偏东,与地层斜交,主要为正断层,除F142外,一般落差小于10米。现把主要断层分述如下:F1断层:位于井田边缘,走向长12500m,倾向西南,倾角70左右,落差6050m,为一逆断层。F3断层:位于井田东部边缘,走向长6550m,倾向北东,倾角5070,落差10100m,为一逆断层。F51断层:位于一号井中部,走向长580m,倾向南东,倾角6575,落差2.410m,为一正断层。F52断层:位于910号勘探线之间,走向长4500m,倾向南东,倾角6575,落差1520m,为一正断层。F119断层:位于井田西翼1810号勘探线之间,倾向西北,倾角5070,落差1020m,为一正断层。F141断层:位于井田中部,走向长1300m,倾向北东,倾角52左右,落差1530m,为一正断层。F142断层:在补719号勘探线之间,倾角7085,落差3555m,为一正断层。(三)水文地质1、地表水系:经观测,地表顶拉小河与矿床充水没有重大联系。2、含水层井田内分布的地层有:第四系冲积层、残积层、破积层,三迭系飞仙关组,二迭系宣威组及峨嵋山玄武岩,二迭系下统茅口灰岩出露于井田外围,水文地质分层与地层分层大致相同。1)第四系含水层:井田内主要为冲积层、洪积层、残积层、残积层及坡积层。冲积分布于河谷两岸及较大沟口,由亚砂土、卵石,砾石组成,含隙潜水,透水性极强,具稳定的地下水面,与河水有密切联系,地下水流向与河流一致,洪水淹没范围内的冲积层,洪积层动态受其影响,可视为一完整水平。该地下水埋藏深度浅,含水丰富。据142地勘队在大湾浅井抽水资料;渗透系数97.5336.7m/d,单位涌水量一般大于5m3/s。残积层、坡积层分布于低山缓坡及平缓山岭,由基岩碎屑砾石,亚粘土组成,含孔隙潜水,但流量小,为农民供水主要水源,该地下水动态极不稳定,受气候影响大。2)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该层在井田内广泛公布,覆盖于宣威组上,由紫红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夹薄层泥岩及砂质泥岩组成,厚430590m,一般485米。分布处地形切割甚剧,起伏较大,风化裂隙发育,沟谷密布,岩屑大量堆积于谷坡和谷底。本组主要含裂隙承压水,泉水为下降泉,出露较多。本层浅部水质类型为HCO3Mg型,矿化度增大,显碱性。该组地下水,由于自然状态下起着相对隔水层作用。3)二迭系上统宣威组:该组由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厚207259米,一般226米。地表露头出露不宽,成环带状,有些地方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含裂隙承压水。地下水出露差,多为下降泉,流量一般为0.0220.394 m3/s,多为风化裂隙潜水,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耗水量,一般为00.05 m3/s。地层含水性随埋藏深度加大显著减小,这是由于浅部地层风化裂隙比较发育,地下水易受降雨或冲积层水补给所致,本组为较弱含水层。水质类型为SO4HCO3Ca型,矿化度0.380.79g/l,PH值为7.9,由于泥岩、粘土岩及煤层存在起着很好的隔水作用。3、隔水层:煤系下部茅口灰岩含水性较强,但距可采煤层还有200米以上的玄武岩和155米以上的宣威组下段地层的隔水层。4、断层破碎带的富水性及导水性据顶拉煤矿现有地质资料分工协作,矿井断层破碎带富水性不强,透水性弱。但是,由于煤层回采后岩层的自然状态受到破坏,产生大量裂隙、裂缝,会导致断层破碎带富水性、导水性增强,从而可能与地表发生密切的水力联系,地表水(特别是在雨季期间)渗入井下,导致矿井涌水量明显增大。5、因区内老窑开采历史较久,特别是一些以斜井方式开采较深,形成了一定的采空积水。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测量,煤层开采时有滴水、淋水现象,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但在今后开采浅部时应加强对采空区积水的监测,确保生产安全。综上所述,大气降水的渗透作用是矿井充水的因素之一,经对矿区范围内的老窑调查,其雨季与非雨季的涌水量幅度很大。本矿床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顶板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6、涌水量预测安全专篇预测最大涌水量200m3/h,正常涌水量100m3/h。(五)煤层及煤质1、煤层煤矿复采项目的含煤地层为2#,3#,4#,5#,7#,8#,9#,11#,12#。由上而下分述如下:2号煤层:位于煤系之顶部,煤厚0.764.14米,一般1.80米。纯煤厚0.583.94米,一般1.5米,结构复杂,夹矸25层,一般23层。属较稳定煤层。3号煤层:距2号层1.0913.72米,一般3.5米,结构简单,夹石一般为一层,但夹石厚度大,常分上、下2个层,其中上分层煤厚00.84米,一般0.48米;下分层煤厚01.81米,一般0.45米。煤质较差。灰份超过40%,属于极不稳定煤层。4号煤层:距3号煤层0.4411.03米,一般4.50米。煤厚0.011.55米,一般1.10米,纯煤厚0.011.34米,一般1.0米。结构简单,夹矸12层或无夹矸。属不稳定煤层。5号煤层:距4号煤层1.0112.17米,一般4.13米。煤厚01.99米,一般0.80米,纯煤厚01.73米,一般0.70米,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一层,岩性常为浅灰色泥岩。属于不稳定煤层。7号煤层:距5号煤层4.8323.66米,一般10.14米。煤厚0.172.35米,一般1.0米;纯煤厚0.171.72米,一般0.9米。结构复杂,夹矸03层,厚00.63米,岩性为浅灰色泥岩或黑色炭质泥岩。属于较稳定煤层。8号煤层:距7号煤层2.3421.27米,一般7.48米,煤厚0.220米,一般1.50米,纯厚0.201.88米,一般1.20米。结构复杂,夹矸05层,一般为2层,厚00.84米,岩性为灰色泥岩和综色高岭岩。属于不稳定煤层。9号煤层:距8号煤层1.8726.84米,一般9.0米,煤厚0.254.65米,一般1.55米,纯厚0.254.10米。在一号井煤厚在1.402.0米之间,在西翼出现与11号煤层合并现象,全井田煤层发育较好,仅个别点未达到可采厚度。属于不稳定煤层。11号煤层:距9号煤层0.2038.51米,一般4.63米,煤厚0.805.83米,一般3.20米。结构复杂,夹矸16层,以23层居多,厚01.07米,岩性为深灰色或综黑色高岭石。在煤层中上部有两层层位稳定厚0.05米左右的综黑色高岭石夹矸,可作为确定此煤层依据之一。在一号井两翼有与9、12号煤层合并现象。此煤层层位稳定,标志明显,煤厚变化不大,全井田可采,是最主要可采煤层,属于稳定煤层。12号煤层:距11号煤层0.1110.75米,一般2.50米,煤厚01.32米,一般0.85米。结构简单,常为单一煤层。全井田属于较稳定煤层。各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的煤层特征表见下表:各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煤层特征表含煤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结构 夹矸厚度(m)稳定性视密度(t/m3)顶底板岩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夹矸-层数最小最大顶板底板平均平均平均二 叠 系 上 统宣威组 煤 组2#0.764.14230.050.12较稳定1.81.0913.723#02.653.5100.93极不稳定0.930.4411.34#0.011.554.502不稳定1.11.0112.175#01.994.1310.020.04不稳定0.84.8323.667#0.172.3510.140300.63较稳定18#0.2202.3421.270500.84不稳定1.57.480.589#0.254.651.8726.8400.5不稳定1.55911#0.85.830.238.511601.07稳定煤层3.24.6312#01.320.1110.750较稳定煤层0852.52、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2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的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绿灰色细砂岩,含球状菱铁质结核。细砂岩在6勘探线以西和局部地方,厚度一般25米,最厚达12米,细砂岩质硬,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差。其它地方一般为浅灰色的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厚约0.53.0米,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中等。底板一般为浅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厚约0.20.5米。3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厚1.05.5米,节理、裂隙发育易跨落。底板为浅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厚约0.30.5米。4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的泥岩、砂质泥岩,厚0.304.5米,局部地段为浅灰色细砂岩、细砂岩,在8勘探线附近、19-6勘探线、3-2勘探线间发育。底板为灰白色的泥岩,厚约0.200.40米。5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的砂质泥岩或泥岩,厚约1.06.5米,局部地方为浅灰色细砂岩。井田范围内,煤层顶板常见有两层综色高岭质粘土岩,厚0.020.04米。底板为浅灰-灰黑色泥岩,厚约0.20米。7煤层:顶板岩性变化较大,为浅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或细砂岩,有的地方有0.10米的炭质泥岩伪顶,节理、裂隙发育,岩石性脆常易跨落。井田范围内,在回采此煤层时曾多次发生冒顶事故。底板为浅灰色粉砂岩或泥岩,厚1.0-1.5米。8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厚约2.58.0米,局部地段顶直接为细砂岩,厚约5.0米。在1086、1087工作面曾采样对顶板岩石进行力学测试,测得砂质泥岩单向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5.87MPa,粉砂质泥岩单向抗压强度平均值为69.58MPa。底板一般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含菱铁矿层或结核,厚约0.501.50米。9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厚约1.07.0米。底板为浅灰色-灰黑色的泥岩、砂质泥岩,厚约0.200.50米。11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的粉砂岩或细砂岩,以近似等间距夹近似等厚度(0.05米左右)的菱铁质条带为特征。局部相变为细砂岩,但仍含菱铁矿,厚310米,沿7-18-49-3等孔一线发育较厚。底板为浅灰色泥岩含菱铁质鲕状结构,厚0.200.80米,塑性较大,受压常易底鼓。12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的粉砂岩或泥岩,厚约0.115.0米,局部地方顶板直接为细砂岩,厚约3米。底板为浅灰色泥岩,厚约0.30米。3、煤质各煤层均为特高热值焦煤,煤质特征见下表: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煤层编号水分M ad(%)灰分Ad(%)挥发分Vdaf(%)硫分Std(%)Qgrdaf(MJ/kg)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20.681.30 0.9526.8536.34 31.0528.0830.32 28.790.511.81 1.0234.1935.24 34.6431.101.35 1.2326.7744.57 37.0026.3928.25 27.320.661.50 1.0833.9034.84 34.3741.211.94 1.5331.541.24 32.2826.7628.72 27.651.031.97 1.6033.4833.87 33.7151.761.94 1.8520.540.24 31.7427.7227.90 27.811.471.98 1.8233.6233.83 33.7370.641.47 1.1229.6432.0 31.3825.8226.94 26.402.602.84 2.7234.2435.22 34.6080.751.41 1.0726.9339.24 31.7024.5828.90 26.780.191.73 0.7333.2735.15 34.2890.661.53 1.1922.5538.16 28.2825.3227.84 26.601.804.17 2.8233.3035.56 34.75110.741.72 1.0618.0925.19 23.2524.8227.56 26.750.391.79 1.1135.0235.76 35.35121.121.72 1.4224.2625.19 24.7324.2926.52 25.410.390.92 0.6635.1235.29 35.20(六)煤层开采技术条件1、瓦斯矿井未对各煤层瓦斯有关参数进行测定,矿井2009年8月编制了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已报上级部门进行批复(黔能源发【2009】253号),其简单结果为: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64 m3/min、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1.79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5.09 m3/t、二氧化碳涌出量为10.23 m3/t,因曾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因此2009年矿井瓦斯、二氧化碳等级鉴定结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地温本区无地温异常现象。3、煤尘爆炸及煤的自燃倾向性 “2006年3月,据11#层取样鉴定结果(鉴定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鉴定时间:2006年3月),煤尘有爆炸危险性。11#煤层煤尘爆炸性试验结果表煤层号11#采样编号2006-0080爆炸试验火焰长度(mm)70岩粉量(%)80爆炸性结论有2006年3月,据8#、11#层取样鉴定结果(鉴定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8#煤层、11#煤层自燃倾向性属三类,不易自燃煤层。但是,原顶拉煤矿在以前生产过程中11#煤层曾发生过5次自燃发火。8#、11#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表局矿名称水城矿业集团煤矿采样日期 年 月 日鉴定日期2006-3-13煤样编号煤层名称和采样地点工业分析全硫(St,ad)真相对密度(Dtrd)吸氧量(cm3/g)自燃倾向分类MadAdVdaf2006-008011#煤层、行人下山0.5714.58222006-00818#煤层、1720中间石门0.8037.8328.44389387379类备注类:容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