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_第1页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_第2页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_第3页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_第4页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我十分羡慕那些艺术家们,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总是把美轻而易举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美随心所欲地注入人们的心间。他们在创造美的同时又肆意播洒着。艺术家在我的眼里似乎成了美的化身然而刘显国老师却说“教学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这让我心头一震“什么,难道教师也可以像搞艺术的人一样彰显美,挥洒美吗”当我合上书本时,我已经深深明白刘老师那话中的含义了。在这里我领悟到教学艺术的美,我知道教师就是这种美的缔造者书中有这么一则例子一堂阅读指导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看书几分钟后提问“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举起了手,的有抢着说“是因为沙”“是没有地下水”“是海市蜃楼”教师责问“谁叫你们乱哄哄的不知道纪律吗”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是因为沙漠被晒热了产生的。”回答显然不完满,但并不离谱。教师冷冷地说“是这样吗我们这里也有沙,也有晒热的时候,有那些现象吗片刻,见一位学生眼望窗外出神,“某某你说说看。”“我说不清楚。2/6”这个同学站起来嗫嚅地答道,老师责备道“那你还心不在焉我以为你懂了呢。站着想清楚了再说。”全场默然,不知所措。以后,这位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常常无语相对我想,从中足以看出教育者智慧的重要性了艺术是需要智慧的,缺少了它,美感也随即消失了课堂美不美,教师的提问和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普遍存在着这一现象越是到高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越不积极,即使有人发言也是寥寥无几。或许从中我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以及对学生回答时的评价方式。我们是否追求过课堂教学美扼杀了美即便是扼杀了学生回答的兴致和情趣,必然会激起厌学的心理。学生厌学乃教学的最大失败。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老师要精心地预设,备课前进行精雕细琢,把自已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倾注于课堂,抓住兴趣点、疑难点、发散点进行提问。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课堂提问艺术这本书列举了好些案例供我们参考,我想这正是作者良苦用心所在,因为这些案例就如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吸引着读者,从中我收获颇多。爱思考的你或许能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呢3/6如教鲁迅先生的药一课时,在交待了写作背景后,就可提问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一“药”字有什么寓意药这篇课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什么暗线写的是什么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作者的用意何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这样提问,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交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不用详细讲析,学生经过钻研,就能理出课文的艺术结构,领会其内容,阅读能力也就会自然得以提高。再如教学项链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法外,你能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法吗你设想的这种结尾法和课文的结尾法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经过这样的一问,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教师设想了好几种结尾法,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同学们明白了课文的情节到最后作者来这样一个意外的结尾,叫人感到惊奇。“谜底”不在小说中间揭晓即借佛来思节夫人在结尾处的几句话来点明“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样即有余味可寻,又升华了主题,使读者从结尾处回溯全文。这种结束之妙,远非其他任何结束之法可比。4/6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优秀的教师都十分讲究“提问”艺术,总是想方设法投石激浪,通过提问启开学生思维闸门,让其自己提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去努力的。课堂美不仅对提问有讲究,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好比是制作艺术品的一道工序,做好了便可以锦上添花了用欣赏的眼光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吧,不要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正确理解学生的发言。倾听时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及时做出总结,使学生获得明晰的结论。确切表扬正确的回答,要鼓励学生补充或纠错。若回答得好的不表扬,有错误的不纠正,听这任之,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不恰当的回答,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对回答加以保护。象文中第一个例子中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否定,面露不悦,5/6语含讽刺,无疑会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何况教师提出的问题实在来得太突兀,必然要全文了解透彻,然后须善于概括,才能回答得较完美。如果注意学生心理,以平等和蔼的态度、真诚热情的语言,把他们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就既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又能保护其发言的积极性。再说学生的回答方式,举手发言固应大力提倡,有时七嘴八舌未尝不是好事。它正是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反映,正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良好心理特征的表现。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作者说理举例相结合,如此生动又简洁明了的表达最讨我这种人欢心了。当然,这得归功于笔者的精思巧设。他说提问应坚持“四忌四宜”。忌俗宜新。一个小故事,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口溜引出的提问,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反之,提问落入俗套,久而久之,则令人生厌,顿生乏味之感。忌碎宜精。问,要问在点上,多而散是提问之大敌。它不能民展智力,反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耗费在无滋无味的提问当中。忌灌宜导。提问应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同步”关系,吃透教材,因利就势,徐徐“导”来。忌平宜曲。把“文如看山不喜平”换成6/6“问如看山不喜平”,“跳一跳,摘到桃”,教师的提问要拐几个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多跳跳,而不是送给学生“摘桃子的梯子”。朋友,当你读了这小段文字是否也有所感所悟呢读过此文,我对照了一下自己在平时课堂时的提问,感触颇深。看来提问还真是一种艺术,能塑造课堂的气氛美。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快乐,个个心驰神往。加上教师语言美以及教学时的节奏美,将会令课堂教学充满艺术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