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1页
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2页
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3页
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4页
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MACRO/ 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赤峰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五章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一、新基建产业分析(一)新基建概况全球经贸摩擦加剧,叠加海外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外需不足,内需承压,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出口。投资作为与出口和消费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基建,将成为“稳投资”战略的重中之重。消费和出口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效果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投资能够有效提振市场预期,刺激经济增长。首先,出口层面来看,2018年3月以来,由于特朗普的单边贸易主义带来的中美经贸摩擦,我国贸易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在2020年1月15日,伴随中美达成第一接阶段经贸协议,取得阶段性成果,贸易摩擦而暂时得以缓解,利于我国贸易出口企稳回升,但是仍要正视后续由特朗普反复多变的个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贸易出口要想平稳回升或进一步升级需要时间。另外,受疫情影响,2月份PMI出现大幅下滑,外贸领域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环比降20.0%和17.1%,外需大幅削减。国内方面,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降低,出口贸易存在挑战。另外,当前贸易发展方向也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的倾向,传统贸易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跨境电子商务正快速发展。以5G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新基建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领高地。其次,从需求层面来看,2019年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7.8%,比上年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城乡二元性、传统消费权重大、居住成本过高、以及投资结构与需求错配的问题使得消费贡献率增长势头承压,内需潜力有待持续释放,但短期内难以通过政策刺激显著改变。消费结构上,内部出现高级化发展趋向,但受到居住成本挤压。2019年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50.2%,超越货物消费权重,与发达国家60%-70%的服务消费比重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居住成本方面,房价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的教科文娱、医疗保健等新型服务消费空间,2018年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居住收入比分别为23.7177%、10.3679%、9.2314%。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范围为4-6,房价收入比越高,则房价越高,偏离合理范围越严重。2019年居民部门杠杆率达55.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0.2万亿元,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居住占比已经达到24.82%,新兴服务消费可用资金不断被房价压缩。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载体,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令人瞩目,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然而,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82%到91%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城乡融合战略的推进,城镇落户门槛的不断降低,城市化进程也将快速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农村地区劳动力将加速流向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与之匹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在2018至2019年度仅为3.8%,该指标2009年曾经达42.16%的水平。5G基站、特高压的建设将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基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将进一步帮助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加速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搭建,大大提升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新基建将改善就业情况,培育人力资本。第一,新基建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部门,能够有效集聚劳动力,发挥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缓解失业等社会性问题。1979-201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69.8%降至26.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17.6%增长至27.6%,从业人员总量实现反超。从GDP不变价数据来看,2019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40%左右,远远高于农业7%-8%的GDP占比。工业部门的劳动要素生产率明显较高,并且仍有较大空间吸纳剩余劳动力。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溢性和网络效应,新基建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以及触发的新的行业机会都能够有效吸纳社会劳动力。第三,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以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新基建的科技化的发展导向,能够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培育,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当前我国传统基建存在重复建设、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结构错配、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新基建的发展将会对传统基建形成补充,有着较大向上发展的动能。以5G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变革,支撑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全新发展方向,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智能化、互联网+的全新业态,对生产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型基建连接着供需的两端,发展新基建能够补短板,调结构,向前向后发挥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集约化、科技化水平,最终实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二)新基建机遇分析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通俗理解“新基建”就是发力于科技端,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20年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与传统基建项目差别是,“新基”建项目单体投资体量较小,大致以十亿元以下投资体量的项目居多,数十亿元投资体量的项目极少。所以,在社会资本方面,对新基建的投资会采取更具战略性的模式,不是以获取建设利润或做大资产规模为导向,更多是基于自身的产业来布局新的可协同要素,以力争让自身产业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地触达市场和客户,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近期,各地新出台的基建发展规划皆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五网”建设相关的新基建项目,且新基建的占比有上升趋势。而在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等理念、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市场也会自发地将资金聚焦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新基建领域。可以说,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注意力、资源、资金都会逐步聚焦于新基建的发展。故而,新基建的全面落地已是水到渠成。“新基建”的特点包括:一是基础新,“新基建”更加关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底层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智能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而传统基建主要依赖钢铁、水泥等;二是作用新,“新基建”不仅本身是新业态、新技术,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的收集、计算、模拟、反馈等创造出更多的新市场、新需求;三是模式新,“新基建”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金融手段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优化和改变以往传统基建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固有模式。“新基建”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刺激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不仅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业态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而且加速释放了新能源汽车、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加速补短板,对传统的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电网等领域持续赋能,并间接带动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行业。与动辄上万亿的传统基建项目相比,“新基建”规模太小,对拉动上百万亿元的经济体的增速来说杯水车薪。根据工信部,未来8年国内5G投资总额将达1.5万亿,因此2020-2021年运营商5G投资额度总共才有2000亿-3000亿元。政府可以大幅加快这方面的进展,从而以对数字、信息经济相关行业的作用很大,但总规模还是只有1.5万亿的话,对于拉动GDP实在微不足道。二、宏观政策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改革、扶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四大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全省各级把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强化创新驱动和质量标准引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创新趋强、质效提升、氛围浓厚、支撑有力的良好发展态势。(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积极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和依托现有的绿色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针对我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需求,系统考虑生命周期、制造流程、产业链条,全面梳理现有资源能源消耗、清洁生产、环境排放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成立自治区绿色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共同研制绿色制造及评价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补充完善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到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标准。加大标准的宣贯力度,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发挥优势,开展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相关地方标准的研究,细化我区分行业的绿色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推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评价咨询、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为企业、园区开展绿色示范工作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推广、信息交流、咨询、培训、评估等提供基础支撑。(三)xxx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抓住技术和市场的潜在商机,促进技术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聚集,促进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握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机,并确定适宜的赶超战略和实现路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一是全社会的创新投入不断提升。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二是全社会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围绕支持创新不断优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企业面向市场和消费升级,大胆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三是有利于新动能培育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出台了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改革文件,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制度障碍,释放新动能发展的活力。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四)xx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发展、两型引领,坚持“一强化”“两转变”“四结合”,大力实施“151”计划,解决好量质同步提升、新旧动力转换、内外联动发力、扩大投资取向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把产业的长板做优、短板补齐,在更高层次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要突出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发展供给大优化。要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工业发展活力大释放。要突出服务保障,推动工业发展环境大改善。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立足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努力推动传统产业上层次、提技术、创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引导传统产业实现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的“双转型”。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央财政近年来在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财政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我国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支撑增长、促进就业、扩大创新、增加税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粗放,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用不够广泛,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缺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今天,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包容与支持始终如一,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未来的激情也澎湃如昨。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民间投资36条”、“鼓励社会投资39条”、“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10条”、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营造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国家发改委会同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决策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保持在8%以上,前7个月达到了8.8%,始终高于整体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2.6%。从经济的贡献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民营经济未来将继续稳步发展壮大,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着眼大势认识当前经济形势,首先要有全局视野。从外部看,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在减弱,国际贸易增长有所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较多,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对比国内,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平稳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中高端行业增势良好,就业形势好于预期,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由此表明,尽管受到外部因素不利影响,经济运行稳中有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我国发展仍然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一、新基建市场分析“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消费和出口受挫,投资则成为政府稳定经济局面的重要手段。投资手段中,“新基建”因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因此,被政府部门频频提及。2018年12月,“新基建”概念被初次提及;2019年,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中,“新基建”又被多次提及;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新基建”被政府强调的频次更高了。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4.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基础建设投资增长3.8%。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7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2018年及以后,基建投资增速提升,也正是在2018年,“新基建”概念政府被提出。初步测算,2020-2025年在我国“新基建”建设涉及的七大产业领域中,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总投资规模最大,投资规模预计达34400万亿元;其次是5G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规模预计达24000万亿元。二、新基建政策背景分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根据相关报道,“新基建”最可能集中于7大领域:一是5G基站建设(5G板块),二是特高压,三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基建和高铁),四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五是大数据中心,六是人工智能,七是工业互联网。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新基建既包含宽口径的广义新基建,也包括窄口径的狭义新基建。201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结合来看,新基建包含了两个口径,一个是旨在创新的狭义新基建,主要包括以科技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网络安全、云计算等;另一个口径是重在补短板的广义新基建,除上述狭义口径包含的领域之外,还包括轨道交通等交运短板、核电等能源短板、垃圾回收处理等环保短板、医院养老院体育场等民生短板等领域。结合来看,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传统基建的投资效率不高,同时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并加速房价回升,“房住不炒”的主线下“新基建”发力顺理成章。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放缓,我国开展了“四万亿”的大规模刺激举措以对冲国内基本面的下行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后果,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库存过剩,传统基建、地产等行业过于强势,居民、企业债务压力逐渐加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问题,立足当下,若继续大规模采用传统的“铁公机”来刺激经济则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并推升杠杆率水平,在此背景下,“新基建”的推出就顺理成章。从专项债流向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约为24%左右,子行业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的比重并不高。从PPP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结合来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从PPP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末,我国共发行了9498亿元专项债,且资金全部流向基建领域(2019年9月国常会规定2020年的专项债资金全部不能流向土储棚改领域)总体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第一,新基建的占比持续升高,但目前传统基建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从新基建的分项来看,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等致力于传统基建补短板的广义新基建占绝大多数,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行业的占比不足50%。因此从短期来看,传统基建仍是当前稳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往后看,随着政策的不断引导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面来看,以5G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政策的广泛支持。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此后得到政策的陆续加码,不断引导资金流向新基建领域。2020年度各省市投资计划清单相继出台,基建项目成为受关注的重点领域,同时涵盖新老基建两个范畴,下一阶段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重要力量。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较上年提前下达增加4580亿元,增幅达33%。其中专项债务限额累计12900亿元,传统基建所占份额接近5000亿元。财政政策作为重大投资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托底新基建发展行情。政府专项债中片区开发类的主要流向以园区建设、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为主。从PPP投资方向来看,片区开发、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力,新基建的轨道交通、园区开发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涵盖在内。同时预计2020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增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支持新基建发展。利率方面,Shibor利率存在下行趋势,MLF利率在2月下降10个基点之后,2月20日贷款基本利率下调,1年期LPR从4.15调至4.05;5年期以上LPR调为4.75,前期为4.8。除此之外,央行松口存款基准利率有望迎来四年中首调,在保持流动性充裕合理的同时将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月27日,央行表态要对普惠金融服务达标的银行择机定向降准,降准与定向降准政策近期也有可能落地。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成本低,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投资乘数的拉力,有利于资本流向新基建领域。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一、建设地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233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15亿元,增长5.07%;第二产业增加值1450.40亿元,增长6.48%第三产业增加值701.80亿元,增长6.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61亿元,同比增长6.8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4.19亿元,同比增长8.01%。国税收入326.59亿元,同比增长7.08%;地税收入亿元65.06,同比增长8.0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5%。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86%,衣着上涨1.01%,居住上涨0.7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8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0%,医疗保健上涨0.92%,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71%,交通和通信上涨0.66%。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660.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5.85亿元,比上年增长5.65%。规模以上AA、BB、CC、DD(含5G设备)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43.74亿元,增长7.33%。AA完成增加值454.37亿元,增长7.91%;BB完成工业增加值318.73亿元,增长9.26%;CC完成工业增加值202.42亿元,增长5.88%;DD完成工业增加值108.56亿元,增长1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76.97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实现利润总额68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6.40%。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273.11亿元,增长8.0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6.33亿元,增长7.7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5.97亿元,同比增长10.8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26.77亿元,同比增长11.1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06.69亿元,增长7.0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98.45亿元,增长11.98%。民间投资3174.86亿元,增长8.30%。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80.89亿元,增长9.50%。重点项目1345个,完成投资2662.57亿元,增长7.58%。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0%。城镇实现零售额1198.83亿元,增长10.30%;乡村实现零售额550.36亿元,增长8.9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578.42,增长6.77%。实际利用外资61581.53万美元,同比增长57.18%。外贸进出口总值285.68亿元,同比增长52.16%。其中,出口总值185.69亿元,同比增长59.78%;进口总值99.99亿元,同比增长50.83%。二、区域内5G设备行业市场分析“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消费和出口受挫,投资则成为政府稳定经济局面的重要手段。投资手段中,“新基建”因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因此,被政府部门频频提及。“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末,我国共发行了9498亿元专项债,且资金全部流向基建领域(2019年9月国常会规定2020年的专项债资金全部不能流向土储棚改领域)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9个地级市之一,驻地松山区。赤峰为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原为昭乌达盟,昭乌达为蒙语,汉译“百柳”之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2019年常住人口434.12万人。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地区西端,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西南段山脉与燕山北麓山地,内蒙古高平原、西辽河平原的复合截接部位。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横贯赤峰中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赤峰市地跨大兴安岭和华北地台北缘两大金属成矿带,是国内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基地之一。2010年,赤峰市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据专家估测,全市矿产资源远景储量的潜在价值在5万亿元以上。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83种、矿产地1600多处,主要矿产有铜、铅、锌、锡、钨、钼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锰、铁等黑金属,储量丰富,价值可观。境内石灰石、萤石、硅石、电气石、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巴林石已成为四大国石之一。现全市已设探矿权900多个、采矿权857个,已建成敖汉旗撰山子金矿、敖汉旗金厂沟梁金矿、松山区柴胡栏子金矿、喀喇沁旗大水清金矿、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银矿、克什克腾旗银都矿业银多金属矿、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铅锌矿、巴林左旗红岭铅锌矿、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林西大井子银铜矿、阿旗敖仑花铜钼矿、克旗黄岗梁铁矿、克旗维拉斯托铅锌矿、元宝山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型矿山企业。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金271.3吨,银3.4万吨、铜87万吨、铅552.8万吨、锌907.4万吨、钨14.9万吨、锡84.5万吨、钼41.5万吨、铁5.9亿吨、煤30亿吨。截至2019年底,赤峰市常住人口431.5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3.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38%,比上年末提高1.0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0.87%,比上年末提高0.0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5万人,出生率为10.5;死亡人口2.8万人,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4.2。赤峰市有蒙、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2017年,赤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02.7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623.5亿元,增长6.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641元,增长3.5%。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0:35.7:44.3调整为21.6:33.6:4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7%、-1.4%和7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0.1和2.8个百分点。2017年,赤峰市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内资企业投资1487.9亿元,增长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投资7亿元,增长88.5%;外商投资企业投资5.5亿元,增长179%;个体经营投资6.6亿元,下降55.6%。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326.6亿元,增长60.5%;第二产业投资459.4亿元,下降8.8%。其中,工业投资459.1亿元,下降8.7%;第三产业投资721亿元,下降5%。从项目隶属关系看,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454.8亿元,增长5.3%;中央项目完成投资52.2亿元,下降38.3%。2017年,赤峰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1元,比上年增长8.9%。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60元,增长8.5%;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2元,增长8.8%。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868元,比上年增长5.7%。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308元,增长5.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092元,增长6.5%。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建筑面积3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2017年,赤峰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51.6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0.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38.8%,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9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9.5%,其他企业增加值增长24.8%;轻工业增加值增长6.1%,重工业增加值下降1.3%;冶金、能源、食品、医药、建材、纺织、化工和机械八个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1.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05.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2017年,赤峰市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市原煤产量1388.8万吨,比上年下降21.5%;发电量253.4亿千瓦小时,增长11.5%。其中,风力发电80.7亿千瓦小时,增长35%;铁矿石原矿量337.6万吨,下降86.4%;十种有色金属46.2万吨,增长6.3%;钢材241.8万吨,下降26.5%;水泥424.5万吨,下降37.5%。2017年,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利润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产品销售率98.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1.1亿元,比上年下降0.1%。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51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114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竣工房屋面积45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房屋建筑竣工率40%。全年新开工项目2046个,比上年下降24.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40.1亿元,增长27.4%;商品房销售面积241.3万平方米,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额115.7亿元,下降20%。2017年,赤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8.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622.6亿元,增长8.1%;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亿元,增长9.1%。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1854.1亿元,增长15.6%。按消费类型统计,批发业销售额942亿元,增长18.1%;零售业销售额778.1亿元,增长13%;住宿业营业额26.5亿元,增长13.1%;餐饮业营业额107.5亿元,增长13.9%。2017年,赤峰市对外贸易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0.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进口44.3亿元,增长3.5%;出口16.6亿元,增长19.5%。全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9%。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5G设备企业978家,规模以上企业41家,从业人员48900人。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5G设备产值127949.71万元,较2017年106847.36万元增长19.75%。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52639.97万元,较去年45571.79万元同比增长15.51%。区域内5G设备行业经营情况项目单位指标备注行业产值万元127949.71同期产值万元106847.36同比增长19.75%从业企业数量家978规上企业家41从业人数人48900前十位企业产值万元52639.97去年同期45571.79万元。1、xxx集团万元12896.792、xxx投资公司万元11580.793、xxx投资公司万元6843.204、xxx公司万元5790.405、xxx投资公司万元3684.806、xxx实业发展公司万元3421.607、xxx投资公司万元263.208、xxx公司万元2158.249、xxx投资公司万元2052.9610、xxx实业发展公司万元1579.202018年区域内5G设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319.12万元,同比2018年21171.60万元增长19.59%;行业净利润12317.39万元,同比2017年10279.05万元增长19.83%;行业纳税总额36725.10万元,同比2017年32491.46万元增长13.03%;5G设备行业完成投资45879.81万元,同比2017年39808.95万元增长15.25%。区域内5G设备行业营业能力分析序号项目单位指标1行业工业增加值万元25319.121.1同期增加值万元21171.601.2增长率19.59%2行业净利润万元12317.392.12017年净利润万元10279.052.2增长率19.83%3行业纳税总额万元36725.103.12017纳税总额万元32491.463.2增长率13.03%42018完成投资万元45879.814.12017行业投资万元15.25%区域内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6000.03亿元,年均增长8.80%。预计区域内5G设备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193194.32万元,利润总额49654.81万元,净利润22128.98万元,纳税17151.42万元,工业增加值68029.48万元,产业贡献率18.49%。区域内5G设备行业市场预测(单位:万元)序号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1产值149609.68170011.00193194.322利润总额38452.6843696.2349654.813净利润17136.6819473.5022128.984纳税总额13282.0615093.2517151.425工业增加值52682.0359865.9468029.486产业贡献率13.00%16.00%18.49%7企业数量117414321833序号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1产值149609.68170011.00193194.322利润总额38452.6843696.2349654.813净利润17136.6819473.5022128.984纳税总额13282.0615093.2517151.425工业增加值52682.0359865.9468029.486产业贡献率13.00%16.00%18.49%7企业数量117414321833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一、xxx集团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善的加工制造手段,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2018年,xxx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098.41万元,同比增长17.09%(1765.61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5G设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10163.11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4.00%。2018年营收情况一览表序号项目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1营业收入2540.673387.553145.593024.6012098.412主营业务收入2134.252845.672642.412540.7810163.112.15G设备(A)704.30939.07871.99838.463353.832.25G设备(B)490.88654.50607.75584.382337.522.35G设备(C)362.82483.76449.21431.931727.732.45G设备(D)256.11341.48317.09304.891219.572.55G设备(E)170.74227.65211.39203.26813.052.65G设备(F)106.71142.28132.12127.04508.162.75G设备(.)42.6956.9152.8550.82203.263其他业务收入406.41541.88503.18483.821935.30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2744.48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21.46万元,增长率18.14%;实现净利润2058.36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9.53万元,增长率17.03%。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指标完成营业收入万元12098.4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10163.11主营业务收入占比84.00%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17.09%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1765.61利润总额万元2744.48利润总额增长率18.14%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421.46净利润万元2058.36净利润增长率17.03%净利润增长量万元299.53投资利润率31.80%投资回报率23.85%财务内部收益率28.25%企业总资产万元20926.07流动资产总额占比万元30.26%流动资产总额万元6331.35资产负债率38.64%二、xxx投资公司公司具备完整的产品自主研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管理及售后服务体系,依托于强大的技术、人才、设施领先优势,专注于相关行业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不断追求产品的领先适用,采取以直销为主、代理为辅的营销模式,对质量管理倾注了强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聘请具有专项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注重研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管理及售后服务全方位人才培养;为确保做好售后服务,还在国内主要用户地区成立多个产品服务中心,以此辐射全国所有用户,深受各地用户好评。公司致力于创新求发展,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并与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长期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同时,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技术后盾和保障,在新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方面,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基于业务优化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通过关键业务优化改善产业相关流程;并结合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推动业务体系提升。公司秉承“科技创新、诚信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出一支成熟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快速的售后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了客户对公司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公司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研发及业务方面的高级人才,健全研发、管理和销售等各级人员的薪酬考核体系,完善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