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1页
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2页
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3页
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4页
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MACRO/ 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黄骅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五章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一、新基建产业分析(一)新基建概况全球经贸摩擦加剧,叠加海外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外需不足,内需承压,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出口。投资作为与出口和消费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基建,将成为“稳投资”战略的重中之重。消费和出口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效果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投资能够有效提振市场预期,刺激经济增长。首先,出口层面来看,2018年3月以来,由于特朗普的单边贸易主义带来的中美经贸摩擦,我国贸易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在2020年1月15日,伴随中美达成第一接阶段经贸协议,取得阶段性成果,贸易摩擦而暂时得以缓解,利于我国贸易出口企稳回升,但是仍要正视后续由特朗普反复多变的个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贸易出口要想平稳回升或进一步升级需要时间。另外,受疫情影响,2月份PMI出现大幅下滑,外贸领域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环比降20.0%和17.1%,外需大幅削减。国内方面,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降低,出口贸易存在挑战。另外,当前贸易发展方向也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的倾向,传统贸易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跨境电子商务正快速发展。以5G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新基建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领高地。其次,从需求层面来看,2019年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7.8%,比上年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城乡二元性、传统消费权重大、居住成本过高、以及投资结构与需求错配的问题使得消费贡献率增长势头承压,内需潜力有待持续释放,但短期内难以通过政策刺激显著改变。消费结构上,内部出现高级化发展趋向,但受到居住成本挤压。2019年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50.2%,超越货物消费权重,与发达国家60%-70%的服务消费比重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居住成本方面,房价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的教科文娱、医疗保健等新型服务消费空间,2018年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居住收入比分别为23.7177%、10.3679%、9.2314%。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范围为4-6,房价收入比越高,则房价越高,偏离合理范围越严重。2019年居民部门杠杆率达55.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0.2万亿元,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居住占比已经达到24.82%,新兴服务消费可用资金不断被房价压缩。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载体,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令人瞩目,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然而,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82%到91%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城乡融合战略的推进,城镇落户门槛的不断降低,城市化进程也将快速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农村地区劳动力将加速流向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与之匹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在2018至2019年度仅为3.8%,该指标2009年曾经达42.16%的水平。5G基站、特高压的建设将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基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将进一步帮助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加速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搭建,大大提升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新基建将改善就业情况,培育人力资本。第一,新基建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部门,能够有效集聚劳动力,发挥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缓解失业等社会性问题。1979-201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69.8%降至26.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17.6%增长至27.6%,从业人员总量实现反超。从GDP不变价数据来看,2019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40%左右,远远高于农业7%-8%的GDP占比。工业部门的劳动要素生产率明显较高,并且仍有较大空间吸纳剩余劳动力。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溢性和网络效应,新基建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以及触发的新的行业机会都能够有效吸纳社会劳动力。第三,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以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新基建的科技化的发展导向,能够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培育,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当前我国传统基建存在重复建设、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结构错配、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新基建的发展将会对传统基建形成补充,有着较大向上发展的动能。以5G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变革,支撑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全新发展方向,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智能化、互联网+的全新业态,对生产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型基建连接着供需的两端,发展新基建能够补短板,调结构,向前向后发挥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集约化、科技化水平,最终实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二)新基建机遇分析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通俗理解“新基建”就是发力于科技端,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20年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与传统基建项目差别是,“新基”建项目单体投资体量较小,大致以十亿元以下投资体量的项目居多,数十亿元投资体量的项目极少。所以,在社会资本方面,对新基建的投资会采取更具战略性的模式,不是以获取建设利润或做大资产规模为导向,更多是基于自身的产业来布局新的可协同要素,以力争让自身产业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地触达市场和客户,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近期,各地新出台的基建发展规划皆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五网”建设相关的新基建项目,且新基建的占比有上升趋势。而在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等理念、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市场也会自发地将资金聚焦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新基建领域。可以说,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注意力、资源、资金都会逐步聚焦于新基建的发展。故而,新基建的全面落地已是水到渠成。“新基建”的特点包括:一是基础新,“新基建”更加关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底层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智能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而传统基建主要依赖钢铁、水泥等;二是作用新,“新基建”不仅本身是新业态、新技术,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的收集、计算、模拟、反馈等创造出更多的新市场、新需求;三是模式新,“新基建”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金融手段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优化和改变以往传统基建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固有模式。“新基建”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刺激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不仅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业态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而且加速释放了新能源汽车、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加速补短板,对传统的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电网等领域持续赋能,并间接带动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行业。与动辄上万亿的传统基建项目相比,“新基建”规模太小,对拉动上百万亿元的经济体的增速来说杯水车薪。根据工信部,未来8年国内5G投资总额将达1.5万亿,因此2020-2021年运营商5G投资额度总共才有2000亿-3000亿元。政府可以大幅加快这方面的进展,从而以对数字、信息经济相关行业的作用很大,但总规模还是只有1.5万亿的话,对于拉动GDP实在微不足道。二、宏观政策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十九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领先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本、筑梦之基。唯有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等质量优势,才能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如果说,以前经济工作主要解决“有没有”,那现在着重解决的应该是“好不好”;以前发展主要依靠“铺摊子”,今后则主要是“上台阶”;以前主要是总量情结和速度焦虑,现在要牢固树立质量指标、内涵导向。只有这样,实现现代化的路上才不会走弯路、回老路、上斜路。(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确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我的重要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制造业产出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实现了由小向大的历史性转变。但在此过程中,带来了较高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能源利用看,制造业是“主阵地”,消耗了超过60%的能源。为减少能源消耗,我国大力推进节约能源和能效提升工作,仅“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对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的贡献度在80%以上。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总体能耗水平依旧偏高,特别是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平均能效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资源利用看,制造业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仅水资源消耗量就占全国的1/4左右。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制造业高速发展需求,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天然橡胶、铜、镍、铝土矿、铅锌等工业原料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从污染排放看,制造业在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超过全国的70%。从一定程度上讲,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参照一些发达国家对待与制造业发展相伴而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经验,应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标准引领和市场激励作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集约集聚发展,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的新兴产业,推动能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这样可以逐渐降低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三)xxx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认识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要求,有助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四)xx高质量发展规划做强重点领域,提升产业层次。首先是明确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其次是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传统企业。加强大企业集团扶持力度,鼓励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支持民营传统产业企业做强做精做专。再次是打造一批传统产业品牌。重点是政府、企业共同联手,共同破解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破产矿、资源枯竭矿出路问题;厂办大集体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人员负担重问题这四大困局。要探讨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合作、市场化运营,推进医疗卫生、三供一业系统的市场化改革。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突破,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其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全面突破和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渗透融合,尤其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在新技术革命驱动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央财政近年来在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财政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我国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扩大投资的重要主体,吸纳劳动力和安置就业的主渠道,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智能制造工程,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开展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产业智能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加快传统行业民营企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一、新基建市场分析“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消费和出口受挫,投资则成为政府稳定经济局面的重要手段。投资手段中,“新基建”因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因此,被政府部门频频提及。2018年12月,“新基建”概念被初次提及;2019年,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中,“新基建”又被多次提及;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新基建”被政府强调的频次更高了。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4.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基础建设投资增长3.8%。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7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2018年及以后,基建投资增速提升,也正是在2018年,“新基建”概念政府被提出。初步测算,2020-2025年在我国“新基建”建设涉及的七大产业领域中,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总投资规模最大,投资规模预计达34400万亿元;其次是5G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规模预计达24000万亿元。二、新基建政策背景分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根据相关报道,“新基建”最可能集中于7大领域:一是5G基站建设(5G板块),二是特高压,三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基建和高铁),四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五是大数据中心,六是人工智能,七是工业互联网。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新基建既包含宽口径的广义新基建,也包括窄口径的狭义新基建。201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结合来看,新基建包含了两个口径,一个是旨在创新的狭义新基建,主要包括以科技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网络安全、云计算等;另一个口径是重在补短板的广义新基建,除上述狭义口径包含的领域之外,还包括轨道交通等交运短板、核电等能源短板、垃圾回收处理等环保短板、医院养老院体育场等民生短板等领域。结合来看,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传统基建的投资效率不高,同时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并加速房价回升,“房住不炒”的主线下“新基建”发力顺理成章。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放缓,我国开展了“四万亿”的大规模刺激举措以对冲国内基本面的下行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后果,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库存过剩,传统基建、地产等行业过于强势,居民、企业债务压力逐渐加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问题,立足当下,若继续大规模采用传统的“铁公机”来刺激经济则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并推升杠杆率水平,在此背景下,“新基建”的推出就顺理成章。从专项债流向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约为24%左右,子行业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的比重并不高。从PPP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结合来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从PPP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末,我国共发行了9498亿元专项债,且资金全部流向基建领域(2019年9月国常会规定2020年的专项债资金全部不能流向土储棚改领域)总体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第一,新基建的占比持续升高,但目前传统基建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从新基建的分项来看,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等致力于传统基建补短板的广义新基建占绝大多数,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行业的占比不足50%。因此从短期来看,传统基建仍是当前稳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往后看,随着政策的不断引导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面来看,以5G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政策的广泛支持。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此后得到政策的陆续加码,不断引导资金流向新基建领域。2020年度各省市投资计划清单相继出台,基建项目成为受关注的重点领域,同时涵盖新老基建两个范畴,下一阶段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重要力量。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较上年提前下达增加4580亿元,增幅达33%。其中专项债务限额累计12900亿元,传统基建所占份额接近5000亿元。财政政策作为重大投资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托底新基建发展行情。政府专项债中片区开发类的主要流向以园区建设、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为主。从PPP投资方向来看,片区开发、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力,新基建的轨道交通、园区开发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涵盖在内。同时预计2020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增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支持新基建发展。利率方面,Shibor利率存在下行趋势,MLF利率在2月下降10个基点之后,2月20日贷款基本利率下调,1年期LPR从4.15调至4.05;5年期以上LPR调为4.75,前期为4.8。除此之外,央行松口存款基准利率有望迎来四年中首调,在保持流动性充裕合理的同时将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月27日,央行表态要对普惠金融服务达标的银行择机定向降准,降准与定向降准政策近期也有可能落地。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成本低,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投资乘数的拉力,有利于资本流向新基建领域。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一、建设地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3509.96亿元,比上年增长8.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80亿元,增长11.61%;第二产业增加值2176.18亿元,增长9.77%第三产业增加值1052.99亿元,增长8.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99亿元,同比增长8.2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91亿元,同比增长10.88%。国税收入371.04亿元,同比增长8.89%;地税收入亿元64.01,同比增长8.5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5%。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84%,衣着上涨1.08%,居住上涨0.97%,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14%,医疗保健上涨0.9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15%,交通和通信上涨0.90%。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894.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29.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8%。规模以上AA、BB、CC、DD(含互联网设备)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39.03亿元,增长8.09%。AA完成增加值457.44亿元,增长8.81%;BB完成工业增加值365.44亿元,增长7.25%;CC完成工业增加值265.19亿元,增长9.02%;DD完成工业增加值118.41亿元,增长6.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8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4%。实现利润总额548.40亿元,比上年增长6.1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3%。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225.97亿元,增长7.9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39.90亿元,增长6.4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3.29亿元,同比增长8.6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786.06亿元,同比增长9.77%;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96.52亿元,增长11.2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63.55亿元,增长6.63%。民间投资3539.10亿元,增长10.2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50.10亿元,增长9.60%。重点项目1107个,完成投资2146.63亿元,增长9.00%。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6.27%。城镇实现零售额995.15亿元,增长11.97%;乡村实现零售额410.65亿元,增长9.2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351.60,增长12.24%。实际利用外资61020.14万美元,同比增长50.97%。外贸进出口总值302.58亿元,同比增长57.94%。其中,出口总值196.68亿元,同比增长53.23%;进口总值105.90亿元,同比增长52.03%。二、区域内互联网设备行业市场分析以5G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变革,支撑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全新发展方向,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智能化、互联网+的全新业态,对生产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型基建连接着供需的两端,发展新基建能够补短板,调结构,向前向后发挥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集约化、科技化水平,最终实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黄骅市位于渤海湾西岸,河北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704371175117,北纬380854384246之间。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东临渤海,北邻天津市滨海新区、静海区,西靠沧县,西北接青县,南部与西南部和海兴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毗邻,东南海域与海兴县相连。市域东西最大距离67.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5.2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219平方公里。黄骅市地处华北平原东端,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年平均降水量567.8毫米。东临渤海,有子牙新河、捷地减河等12条河道入海,地下水多为苦咸水,盐碱地分布广泛。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地热为主。黄骅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位置和环京津枢纽地带,是沧州渤海新区的核心区,渤海新区管委会、南大港产业园区(农场)、中捷产业园区(农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芦盐场坐落于境内,是原盐、石化、五金、汽车等工业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特产黄骅冬枣,渔业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黄骅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境内有国际深水亿吨大港黄骅港,是河北省东出西联的出海口和桥头堡,朔黄铁路、沧港铁路、邯邢黄铁路联通腹地,荣乌高速、黄石高速、沿海高速、205国道、228国道、307国道、337国道等干线公路穿境而过。黄骅市地处华北地台,新华夏系北东向断裂结构的黄骅坳陷区。在坳陷内部,平行于坳陷轴向的张性断裂发育,又有几个次级坳陷组成,基岩埋深约2000米。境内油气资源形成于5.1亿年4.38亿年前的奥陶系,一般埋深3000米。经过中生代燕山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在老地层之上发育一套近万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最上一地层为第四纪海相沉积为主,夹有3次河湖相沉积的松散层。自下而上分为下、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后是一条重力异常地壳深断裂带,上面曾有一系列较大的地震活动。现代地貌的基底为太古界建造的结晶片岩、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成陆原因主要为海积作用和冲洪积作用。黄骅市位于华北平原东端,渤海湾西岸,是大陆和海岸的交接处。全境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微倾,坡比约1/15000,西部最高海拔15.7米,东部最高海拔3米。历史上经过3次大的海陆演变,逐渐形成现代地貌。黄骅近海位于渤海湾西部,海域东面有渤海、中央盆地、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北与辽东湾相连,南接莱州湾。平均水温11,水温等值线大致与海岸平行,数值由沿岸向外海逐渐递减。水温变化较大,变化值在0以下至25,年较差25;1月份水温较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初冰,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为冰封期。黄骅港区总冰期约90天,盛冰期58天,固定冰最大宽度7公里,最大冰厚35厘米。黄骅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春季冷暖多变,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潮湿,雨量集中;秋季风和日丽,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全年平均气温12.9,7月平均气温26.6,极端最高气温41.8(2002年7月14日),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21.6(2016年1月23日)。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年降水量的73%左右;冬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严重。年际降水变率大,年平均降水量567.8毫米,最大年降水量937.0毫米(1995年),最少303.6毫米(1989年)。太阳辐射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461.9小时,5月至8月最多,在200小时以上。全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冻害、冰雹、大风、高温、台风、大雾、干热风、风暴潮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具有频发性、区域性、季节性等特点,且常常多灾并发。黄骅属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自古为“九河下稍”之地,是黑龙港流域海河南系河道泄洪排沥的重要入海通道。共有河道22条,境内河道总长564.1公里,总流域面积3613.4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31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南大港水库、黄灶水库、西窑洼水库(已废),总面积249.7平方公里,蓄水量2亿平方米。黄灶水库,又称骅北淀,位于黄骅市东北部黄灶洼(南大港洼),面积49.7平方公里,蓄水量5964万立方米。南大港水库(南大港湿地)位于黄灶水库南侧,库区面积213平方公里,蓄水面积6000公顷,水位5.0米时可蓄水3.4亿立方米。骅南淀,又名滕南大洼,位于滕庄子乡政府南1公里处,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4公里。黄骅市土壤可归为3个土类,7个亚类,15个土属、79个土种,土壤主要养分平均值处于45级中低等水平。土壤质地从西南向东北由砂壤、轻壤过渡到中壤。潮土类分为滨海潮土、滨海盐化潮土、滨海沼泽化潮土3个亚类。滨海潮土分布于吕桥、官庄、齐家务等北部乡镇和南部古河道一带,面积近58.02万亩,是粮食高产区。滨海盐化潮土遍布全市,面积近133.19万亩。滨海沼泽化潮土,分布于吕桥镇低洼地带,面积7145亩。盐土类分为滨海草甸盐土和滨海盐土2个亚类。滨海草甸盐土分布于一些离海较近的边缘地带,面积82034亩。滨海盐土(光板地)在海堡和羊二庄乡东部较高地带,面积88158亩。沼泽土类分为滨海盐化草甸沼泽土和滨海潮土化沼泽土2个亚类。滨海盐化草甸沼泽土分布于吕桥镇东部、南排河镇北部,面积7940亩。滨海潮土化沼泽土,分布在吕桥镇东部低洼地带,面积12960亩。黄骅市地处滨海平原,淡水资源极缺,咸水资源相对丰富。地上淡水资源以降雨为主,平均年径流量8975.9万立方米,入境客水极无保证。地下淡水资源贫乏,浅层淡水储藏面积小,储量少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多年平均开采量为31.3万立方米。深层淡水储量少,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年允许开采量3023.6万立方米,大量超采,用水日趋紧缺。咸水静储量7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储量16亿立方米,矿化度34克/升。咸水资源很少利用,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以及盐业、海水养殖业拓展,咸水成为可开发资源。黄骅市通过建设地表水厂、实施“引大入港”(大浪淀水库至临港园区)工程引入黄河水,在农村建设苦咸水淡化站,水资源紧缺局面得到缓解。2008年,黄骅市实际管辖区域总土地面积卫星遥感测量数据为1717.5平方公里(统计数据为154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4。由于境内土质差,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其中盐碱地和荒草地比例较大,分别占66.91%和31.12%。黄骅市内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矿泉水、黏土、海沙等。1963年在羊三木回族乡“黄3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流后(河北省第一口出油井),陆续在吕桥、滕庄子、官庄、羊三木回族、南大港、中捷、羊二庄、南排河发现油区,成为大港油田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区域,年均开采原油56万吨。黄骅市地热水储量丰富,截至2008年已开发地热水井12处,水量充沛、水温均在70以上,利用其进行鱼虾蟹等孵化养殖和楼房供暖。矿泉水矿位于南排河镇,于1992年发现,日产量126吨,可开采37年。境内粘土矿分布广、含量大,遍布全市。海沙是黄骅特殊的矿产资源,含有多种饲料必需元素。黄骅市地处渤海西岸,海岸线长65.8公里,0米15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1589.3平方公里(合238.4万亩)。浅海中生长有鱼类100余种,虾蟹类90余种,贝类、藻类和其他资源20余种。沿海水域海水浓度为2.5波美度3波美度,质量优于渤海其他海域,是重要的海盐产地。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互联网设备企业691家,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从业人员34550人。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互联网设备产值146344.41万元,较2017年128181.14万元增长14.17%。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69844.78万元,较去年59406.97万元同比增长17.57%。区域内互联网设备行业经营情况项目单位指标备注行业产值万元146344.41同期产值万元128181.14同比增长14.17%从业企业数量家691规上企业家13从业人数人34550前十位企业产值万元69844.78去年同期59406.97万元。1、xxx科技公司万元17111.972、xxx有限公司万元15365.853、xxx投资公司万元9079.824、xxx科技发展公司万元7682.935、xxx有限公司万元4889.136、xxx投资公司万元4539.917、xxx投资公司万元349.228、xxx科技发展公司万元2863.649、xxx有限公司万元2723.9510、xxx投资公司万元2095.342018年区域内互联网设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3661.66万元,同比2018年38775.90万元增长12.60%;行业净利润11958.83万元,同比2017年10170.80万元增长17.58%;行业纳税总额46451.98万元,同比2017年40421.15万元增长14.92%;互联网设备行业完成投资56328.87万元,同比2017年48811.85万元增长15.40%。区域内互联网设备行业营业能力分析序号项目单位指标1行业工业增加值万元43661.661.1同期增加值万元38775.901.2增长率12.60%2行业净利润万元11958.832.12017年净利润万元10170.802.2增长率17.58%3行业纳税总额万元46451.983.12017纳税总额万元40421.153.2增长率14.92%42018完成投资万元56328.874.12017行业投资万元15.40%区域内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6000.03亿元,年均增长8.25%。预计区域内互联网设备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221012.09万元,利润总额68002.34万元,净利润25065.05万元,纳税13381.89万元,工业增加值78099.28万元,产业贡献率12.97%。区域内互联网设备行业市场预测(单位:万元)序号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1产值171151.76194490.64221012.092利润总额52661.0159842.0668002.343净利润19410.3722057.2425065.054纳税总额10362.9311776.0613381.895工业增加值60480.0968727.3778099.286产业贡献率7.00%11.00%12.97%7企业数量82910111294序号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1产值171151.76194490.64221012.092利润总额52661.0159842.0668002.343净利润19410.3722057.2425065.054纳税总额10362.9311776.0613381.895工业增加值60480.0968727.3778099.286产业贡献率7.00%11.00%12.97%7企业数量82910111294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一、xxx科技公司通过持续快速发展,公司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长,企业贡献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本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本公司不断创新,勇于开拓,以优质的产品、广泛的营销网络、优良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市场。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公司将“以运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以制造业支持运营服务业”经营模式,树立起双向融合的新格局,全面系统化扩展经营领域。公司为以适应本土化需求为导向,高度整合全球供应链。2018年,xxx科技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33.81万元,同比增长28.72%(2506.79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互联网设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10532.52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93.76%。2018年营收情况一览表序号项目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1营业收入2359.103145.472920.792808.4511233.812主营业务收入2211.832949.112738.462633.1310532.522.1互联网设备(A)729.90973.20903.69868.933475.732.2互联网设备(B)508.72678.29629.84605.622422.482.3互联网设备(C)376.01501.35465.54447.631790.532.4互联网设备(D)265.42353.89328.61315.981263.902.5互联网设备(E)176.95235.93219.08210.65842.602.6互联网设备(F)110.59147.46136.92131.66526.632.7互联网设备(.)44.2458.9854.7752.66210.653其他业务收入147.27196.36182.34175.32701.29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2811.60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27.23万元,增长率28.71%;实现净利润2108.70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29.45万元,增长率25.57%。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指标完成营业收入万元11233.8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10532.52主营业务收入占比93.76%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28.72%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2506.79利润总额万元2811.60利润总额增长率28.71%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627.23净利润万元2108.70净利润增长率25.57%净利润增长量万元429.45投资利润率48.29%投资回报率36.22%财务内部收益率21.53%企业总资产万元15445.28流动资产总额占比万元36.87%流动资产总额万元5693.99资产负债率44.46%二、xxx投资公司公司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推动转型升级,使产品在全球市场拥有一流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形成了完整的内控制度。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新项目的建设及未来产能扩张,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建设、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等环节中。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未来公司将通过自我培养和外部引进来壮大公司的高端人才队伍,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