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 论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 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 大公害 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 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 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 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 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 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 布状况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 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 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 、化学的(有 机物、无机物) 、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 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 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 集中分布、 生态环境集中分布、 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十大全球环境问题:十大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6.森林资源锐减 2.臭氧层破坏7.土地荒漠化 3.酸雨8.物种加速灭绝 4.淡水资源危机9.垃圾成灾 5.能源短缺10.有毒化学品污染。 一、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一、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随着大气中 CO2 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 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 象,叫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 CO2 等多种温室气体。 人口激增,城市化发展 植被破坏引起了对 CO2 吸收量的减少。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和 岛国的发展和生存带来影响; 造成温度带变化, 进而导致气压、 风和降水的变化, 使旱涝灾害加剧,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影响人体健康;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 应对策略: 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应对策略: 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改变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 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 2. 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2. 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 采用固碳技术 CO2 分离、回收,注入深海或地下 化学、物理、生物方法固定 适应气候变化 培养新农作物品种,调整产业结构等 二、臭氧层破坏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含量减少 1,地面紫外线增加 23 危害 人体健康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呼吸道疾病增加 可破坏蛋白质与 DNA 结构,引发皮肤癌 可使眼睛受损,白内障发病率增高 陆生生态系统植物质量下降,农作物抗病能力下降,产量下降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水面附近生物减少,影响繁殖力下降,幼体发育不全. 城市空气和建筑材料光化学烟雾,加速建筑物、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高 分子材料分解老化,变质,变硬变脆,缩短寿命。 大气结构辐射收支变化,气候变化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国际行动 三、酸雨三、酸雨 主要的酸雨区:1) 北美、欧洲大陆、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 2)潜在的酸雨发展区域: 非洲东部、东南亚 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 淡水湖泊、河流酸化,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 影响土壤特性,贫瘠化 破坏森林的生长 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 危害人体健康角膜和呼吸道刺激 控制酸雨的措施:控制酸雨的措施: 关键是控制 SO2 的排放(针对酸沉降前体物质);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开发低硫燃料,改进燃烧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和分区布局; 加强火电厂等重点污染源的烟气脱硫; 提高民用气化率; 机动车净化. 建立 SO2 排污权交易 四、淡水资源危机、四、淡水资源危机、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五、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 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 组成。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掠夺式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环境污染 4、物种的引入 5、人口增长 6、全球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掠夺式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环境污染 4、物种的引入 5、人口增长 6、全球气候变化 六、荒漠化六、荒漠化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 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 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 急剧缩减可有效利用的土地面积 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 对农业的危害 引起的草场退化 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 破坏交通设施、影响交通 影响健康,可诱发多种疾病 七、能源、资源短缺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1)物种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方面的分布特征。 (2)营养结构:以食物关系为纽带,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得以进行。 (食物链、食物网) (3)空间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 1、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 1、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断地把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吸收,转化成新的物质能量 形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保证生命的延续和增长,包括初级生产和次 级生产。 2、能量流动 。 2、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没有能量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 生态系统。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适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是单向性和逐 级减少。 能量流动的渠道: 能量是单向性和逐 级减少。 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食物链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 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化学能量的运载工具,又是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进 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没有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会自由散失,不 能沿着食物链转移,不能满足有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命会停止。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指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成部分内部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反馈过。 信息流是双向运行的,既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又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 反馈。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 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 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大气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 场所。 天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风沙、土壤尘;森林植物释放;海 浪飞沫。 2、人为污染源发生的类型:2、人为污染源发生的类型: 1.工业污染源 2. 生活污染源 3. 交通污染源 4. 农业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飘尘、降尘、烟雾等) 、气体状态污染物(二 氧化硫、硫化氢等) 光化学烟雾现象光化学烟雾现象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 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浅蓝色、 蓝紫色)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现象硫酸烟雾现象 指大气中的 SO2 等硫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在时, 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第五章 水污染及其控制第五章 水污染及其控制 水圈:水圈: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 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 互作用 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水的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 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 水 , 经过使用 , 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 , 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 水排放 , 重新进人天然水体。 水循环的功能:水循环的功能:将所有水的贮库联系成一个动态系统 将地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联系起来 水循环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 水体水体: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 海洋等诸水体,包括水中的物质和底泥。 水质 :水质 : 即水的品质 , 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 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中所含的杂质水中所含的杂质 ,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 :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 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发生不良变化, 从而影响 水的有效利用 , 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水体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 水体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 风化和溶解的矿石产生天然矿毒水污染水体,如昭通牙齿的斑釉病 火山和风的作用 河口地区,海水以咸潮侵入河流、湖泊 水生生物遗体 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废水、废气、废渣、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 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 , 可以将水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 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化学性污染酸碱、重金属 、需氧性有机物、营养物质、有机毒物 物理性污染悬浮物、 热 、放射性 、 生物性污染致病菌及病毒的污染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造成水生态系统破坏 加剧缺水状况 对农作物的危害 水污染类型:水污染类型: 需氧型污染 毒物型污染 富营养型污染 感官型污染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 , 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 力 , 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 表现: 1.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物理净化) : 表现: 1.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物理净化) :是指水体中污染物经稀释、扩散 和沉降等物理作用使浓度逐渐降低的过程。其作用机理是:可沉性固体经沉降逐 渐沉至水底形成污泥;悬浮物、胶体和污染因混合稀释浓度降低。 只能降低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不能减少总量。取决于水体的物理条件。有 可能形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1)稀释与扩散; (2)沉淀 2. 水体的生化自净(化学净化) 3. 水体中细菌的衰亡(生物净化) 2. 水体的生化自净(化学净化) 3. 水体中细菌的衰亡(生物净化) : 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 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 , 这就是 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可使污染物的总量降低,使水体得到真正的净化 生化自净作用需要消耗氧 , 所消耗的氧如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 生化自净过程 就要停止 , 水体水质就要恶化。 生化自净过程实际上包括了氧的消耗和氧的补充 ( 恢复 ) 两方面的作用。 耗氧原因:耗氧原因: 有机物的生物氧化 硝化作用:水中存在氨,硝化作用会消耗溶解氧。 水底沉泥的分解。 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无机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复氧原因:复氧原因: 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 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 促使水中细菌数量减少的主要作用有促使水中细菌数量减少的主要作用有: 水体的生物净化作用使水中有机物量日渐减少 ,细菌将因缺少食物及能 源而逐渐衰亡 ; 水体中生长的纤毛类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等不断吞食细菌 , 使细菌数量 减少 ; 其他作用 , 如日光的杀菌作用 , 对细菌生长不利的温度、 pH 值等 , 均可使细菌数量减少。 水体自净机制:水体自净机制: 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饱和的。污染之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 于复氧速率,溶解氧不断下降。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 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到达最低 值。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 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 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因素: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因素: 污染物质 水文因素 水生生物 周围环境 第六章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第六章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植物营养成分(氮、磷等)不断补给, 过量积聚,使水体营养过剩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引起的水质变化富营养化引起的水质变化 1、藻类为优势物种,并大面积覆盖水体表面 2、感观性状恶化,透明度下降,水质污浊发臭 3、水中溶解氧不足,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4、加速水域的消亡过程 富营养水体中的产毒藻类与毒性 (1)毒性表现:肝毒性(可以引起肝癌) 神经毒性(麻癖) 肾毒性(腹泻) 遗传毒性 胚胎及发育 富营养水体中的产毒藻类与毒性 (1)毒性表现:肝毒性(可以引起肝癌) 神经毒性(麻癖) 肾毒性(腹泻) 遗传毒性 胚胎及发育 (2)主要有毒藻类:毒性铜绿微囊藻(2)主要有毒藻类:毒性铜绿微囊藻 绿色微囊藻绿色微囊藻 鱼腥藻鱼腥藻 颤 藻颤 藻 念珠藻念珠藻 饮用水中的藻毒素:饮用水中的藻毒素: 淡水中常见的蓝藻能产生肝毒素和神经毒素, 与供水安全相 关。 蓝藻微囊藻水华 80%是产毒素的,大部分肝毒素是微囊藻毒素,已知 70 多种亚 型的微囊藻毒素。 神经毒素分布范围较肝毒素小,危害程度也不及微囊藻毒素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 天然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 天然富营养化:是指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 人为富营养化:人为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退水、水产养殖废水和 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负荷量急剧增加而导致水体污 染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过程: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过程:1、P、N 元素含量过多 2、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浑浊呈黄、绿色 3、藻类死亡, (需氧微生物繁殖)溶解氧急剧降低 4、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厌氧微生物繁殖 5、水变黑发臭。 水体中有机氮的转化过程:水体中有机氮的转化过程:氨化作用(有机氨转化为氨氮) 、硝化作用(氨氮转 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氮转化为气态氮)、同化作用(藻类对水中几 种无机氮都能利用,在光合过程以及随后的同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各种含氮有机 物) 磷的循环过程:磷的循环过程:1、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 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2、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3、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 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4 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 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 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磷在水体中的循环:1、有机磷的矿化作用磷在水体中的循环:1、有机磷的矿化作用:有机物中的磷,在细菌和真菌的降 解过程中,生成无机磷和磷化物。 2、磷的同化作用:2、磷的同化作用:溶解性无机磷首先为上层水中的浮游植物吸收,部分用于生 长, 大部分积累在体内备磷源不足时使用。水生高等植物能从沉积物中大量吸收 无机磷,经代谢转为有机磷化合物。 3、不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3、不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沉积物中不溶性磷不能为水中生产者利用。当水 中 PH 值转向酸性时,可加快磷溶解过程,使不溶性磷成为可溶性磷。 富营养水体的治理技术: *环境技术用水处理技术消除进入湖泊 水体中的 N、P 和有机污染物等;点源 *生态技术改善生态系统和周围环境、 减少不利理化因素(N、P 和有机污染 物)和生物因素面源 *恢复水生植被 根据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规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 选择耐污性强的植物作为先锋种类,然后逐步对水生植被的结构加以优化。 *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生植被本身也发生演替变化,以适应不同 的营养水平和水环境条件。 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生态恢复工程 富营养水体的治理技术: *环境技术用水处理技术消除进入湖泊 水体中的 N、P 和有机污染物等;点源 *生态技术改善生态系统和周围环境、 减少不利理化因素(N、P 和有机污染 物)和生物因素面源 *恢复水生植被 根据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规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 选择耐污性强的植物作为先锋种类,然后逐步对水生植被的结构加以优化。 *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生植被本身也发生演替变化,以适应不同 的营养水平和水环境条件。 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生态恢复工程 *大型水生植被恢复工程 *底泥疏竣工程 *养殖污染控制工程(控制围网养殖、鱼草轮养) *水源地水质保护的物理-生态工程 *藻类收集与利用工程 *环湖绿化生态保护工程 *截污和换水工程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环境容量: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环境容量: 所谓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 , 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 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在卫生学上和流行病学上产 生了有害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特点: 1. 隐蔽性和潜伏性 土壤污染的特点: 1. 隐蔽性和潜伏性 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积累过程 , 一般要通过对土壤污染物、 植物产品质量分析监测 , 植物生态效应 , 植物产品产量 , 以及环境效应监 测。 其后果要通过长期摄食由污染土壤生产的植物产品的人体和动物的健康状况 才能反映出来。 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后 , 便与复杂的土壤组成物质发生一系列迁移转化 作用。 其中 , 许多污染作用为不可逆过程 , 污染物最终形成难洛化合物沉积在 土壤中。土壤一旦遭受污染极难恢复。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的类型 按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 可分为: (1) 水质污染型 (2) 大气污染型 (3) 固体废物污染型 (4) 农业污染型 (5) 综合污染型 按土壤污染物的属性可分为: (1) 化学型 (2) 放射性污染型 (3) 生物污染型 土壤污染源: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物: 1病原体: 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蠕虫卵) 、钩 端螺旋体、炭疽杆菌、 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霉菌和病毒等。 2有毒化学物质 (1)重金属元素:例如镉、铅、锌等。 (2)农药:我国使用的农药有 90 多种,对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是有机磷农药、有 机氯农药及某些含金属的化肥。 (3)致癌物质:例如苯并(a)芘。 3放射性物质 土壤的自净作用 : 物理过程 土壤的自净作用 : 物理过程 由于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 , 因而 , 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可产生 挥发、扩散、稀释和浓集等反应 , 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 化学过程化学过程 (1) 溶解和沉淀 ;(2) 络合螯合作用 ;(3) 中和作用 物理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 (1) 吸附与解吸;(2) 氧化 -还原作用 生物过程生物过程 土壤的正常功能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生物污染以致使植物产品的数量 和质量下降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 , 明 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 , 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 (1)物理迁移:重金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包含于矿物颗粒内或吸附于土壤胶体 表面上,随土壤水分流动而被机械搬运。 (2)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能以离子交换吸附,或络 合-螯合等形式和土壤胶体相结合,或发生溶解沉淀反应。 (3)生物迁移:主要指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某些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并 在植物体内累积起来。 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根本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根本措施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2.加强污灌区土壤质量的监测与管理;2.加强污灌区土壤质量的监测与管理; 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净化能力;4.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第七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第七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固体废物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 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泥状、浆状、糊状等) 。 固体废物的特点:固体废物的特点: 1、直接占用并具有一定空间 2、品种繁多,数量巨大 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分类: 1.按形状划分 块状、粒状、粉状和半固体 泥状、浆状、糊状等废物 ; 2.按来源划分 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 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 3.按性质划分 有机和无机废物 4.按危害程度划分 一般废物、有害废物(危险性废物)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