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康观发 公共管理学院 7102113011 公共关系学131班摘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分析论述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赣南客家民居及其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客家建筑“聚居”的社会形态内涵,同时也揭示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是在客家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形成的。论文介绍了赣南客家聚居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俗文化背景,分析了聚落构成的自然形态要素与社会形态要素,指出赣南客家聚落的基本形态结构团聚型的特征,认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单体本身也是一个微型的聚落系统。总结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启示。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建筑 第一章 背景与研究问题一、背景 客家是我国汉族民系中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一个民系。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心理结构、语言文化与生活习俗。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即人们通常说的客家大本营,全国33个纯客家县均位于此。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客家民系逐渐由一个留难、迁徙的群体演变成一个目前遍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一亿成员的庞大民系。客家民系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以不同形态的客家先民迁入大本营地区(赣南、闽西、粤北)为基本前提的。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移运动,至明代中叶客家民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系。客家先民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方面在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的同时,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固有文化,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创造新经验,历经磨难,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文化客家文化。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中最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是客家人生存方式的载体,更是客家文化的结晶。它反应着客家人的思想和观念,记录着客家人的心理和追求,因而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赣南客家民居。赣南是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主的南部客家分布地区,本文中的民居是指普通百姓出于生存、生产、生活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自发建造形成的建筑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包含宗庙、住宅、聚落等在内共同构成的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历史及经济、社会等文化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二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形成的背景民居是一种普遍的综合文化现象。任何形式的民居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地理环境中,经过一定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它包含着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出文化成果,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形态和价值观形态,以及一切外来文化影响的综合文化现象。赣南客家民居有自己特定的背景。(一)、自然环境一、地理环境 赣南处在中国陆地第三阶梯的东南边缘,在地形地貌上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中国“东南洼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古代或称“南赣”,北宋以后分别属于南安、赣州管辖。位于江西南部,地处赣江上游,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上看,明显地呈现出四周高而中间低、南面高而北面低的态势,宛若一个缺口朝北开的“U”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多丘陵。东面的武夷山山脉,自北而南蜿蜒于宁都、石城、瑞金、于都、会昌和寻乌等县东侧,成为赣南与闽西的天然分界线;南部九连山和大庚岭,东西横置于大余、信丰、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寻乌等县,比邻粤东北的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西侧的罗霄山脉诸广山山脉,自北而南,透逛于井冈山、遂川、上犹、大余等县的西边,与湖南的郴州市接壤。故素有“界四省之交”,“扼闽粤之冲”之称。赣江及其支流几乎贯穿赣南全境,境内千余条河流呈辐揍状向中心汇集成章江、贡江,在赣州城八境台下汇聚为赣江,北流经吉安、南昌注入都阳湖。“屹然为三湘、八闽、五岭之奥区”(【清】周令树:序清同治版赣州府志旧序)。处于群山环抱之中的赣南之地,其内部大大小小的低山、丘陵、盆地星罗棋布。平均海拔300-500米,最高峰齐云山(位于湘赣边界)海拔2061米,最低处在赣县,海拔82米。其中,山地总面积86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丘陵总面积24000多平方公里,约占赣南总面积的61;盆地(包括谷地、岗地)面积6700多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17%。“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正是对赣南地形的生动描述。 赣南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部,境内多丘陵山峦,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溪水密布,河流纵横。境内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南面高而北面低,其水系呈辐揍状向中心汇集。全境一千余条河流,经弯转曲折之后,汇集成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江、桃江、镰江、平江、绵江和湘江等九条支流;上犹江与章水汇成章江,而其他支流则汇集成贡江,章江与贡江再汇集成赣江,流经都阳湖,最后注入长江。章江发源于赣南西侧的崇义县聂都乡,流经大余、上犹、赣县,于赣州市入赣江,主河长200多公里,流域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贡江发源于赣南东侧的武夷山脉,流经石城、会昌、兴国等12个县,最后在赣州市八境台汇章江之水而成赣江;主河长近300公里,流域面积达26000平方公里“。密布的河流,充沛的雨量,湿润的气候,为赣南地区的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二、气候 赣南地靠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周高山环抱,可有效地阻挡季的热浪和冬季由北而南的寒流;域内多丘陵山地,冬夏季风盛行,春夏多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7月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70C, 1月份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 0C,无霜期长,少有冰雪。境内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农作物长势良好,是典型的山区小盆地耕作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火耕水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二)、客家文化 一、客家文化渊源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五大民系之一,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流媒介,有着中原血缘和地缘历史渊源。著名客家学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写道:“至于客家名称的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己有给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代,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则。”而后在他的客家研究导论中进一步阐述道:“从客家的住地各方志所载户口宋时主客分列观察,亦可推知客家先民的迁移运动在五代或宋初是一种极其显著的事象,客家一名必是起于是时。”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大量中原汉民不断南迁,几经磨难,最后来到中国南部山区的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地(即客家大本营),落地生根,重建家园,并在与当地土著民众的不断交往、磨合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在语言、民俗、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而稳定特征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民系。第三章 赣南民居的形态与特色一、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类型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府第式”民居、“围屋”民居及“村围”民居。“府第式”民居分布于赣州、吉安各县市,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围屋”则县市,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围屋”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村围”较集中分布于赣南南片的龙南、定南、全南及北片的宁都、于都、兴国等县。其分布形势:“府第式”东北面分布较多,往西南逐渐减减少;“围屋”的分布则是西南向较多而东北方向较少,围屋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可达明代中晚期;“村围”的分布也呈现出由南往北逐渐减弱的情形,这种分布状况可能基于这样一种原因:越靠近南部地区,尤其是赣闽粤边界山地丘陵地区,当时的流寇窜匪作乱越甚,居民的不安全感越深。(一)、府第式民居府第式民居是赣南民居的主流,也是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学术界或称之为“殿堂式”、“三堂式”。府第式民居由一个个“厅”、一栋栋“屋”和一间间“房”组合而成,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厅屋组合式”。这种民居的原型来自于古代中原庭院式民居,其基本型是“四扇三间”。 在府第式民居中,厅是最高敞部分,一般没有楼层,少数设一层土楼(在楼板上覆一层土)以起装饰和遮挡视线的作用,使人在厅内不能看到屋顶的梁和椽子,是屋的中心,位于整栋房子的中心部位。主要用来供人起居、祭祀的“屋”叫“正屋”,主要用于作生活辅助用房的“屋”叫“余屋”,“余屋”一般建于“正屋”左右两侧,习惯上也称“横屋”;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家族的发展壮大,不断地新建“正屋”和“余屋”,这样由许多栋“正屋”和“余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大屋场”广泛分布于赣南地区的各县市,其中尤以“九厅十八井”最具典型意义。(二)围屋 围屋是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式之一,这种民居,因是四面都围起来了的房屋,故有“围屋”之名,当地人称“围”或“围子”。从整体外观上看,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1、分布状况。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以及安远、信丰的南部,从地图上看,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南端嵌入粤东北的那部分版图(这一现象值得引起关注)。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三县亦零星地分布有少量的围屋。形式形制上除大量方形围屋外,还有半圆形围屋,椭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围屋,此外还有不规则形的村围。 2、主要特征。 典型的围属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炮楼(调堡),炮楼一般高出一层,并朝外凸出约一米左右。外墙很厚,一般不设窗,顶层设有枪眼或炮孔,枪眼呈里大外小的漏斗形。外墙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门外框为条石砌作而成,大门厚实,外包铁皮;外墙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或采用三合土与卵石版筑而成;墙体少有全部石砌,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墙体外皮用砖或石砌,墙体内侧用土坯或夯土垒筑。 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较闽西土楼更为完整。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围门是整个圈屋的安危所在,故门洞厚度1. 5米以上,全部采用条石砌作;门板非常厚实,外覆一层铁皮;门有三重,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储水箱和漏水孔。这种设计体现了追求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平面构成元素与组合方式(一)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平面构成元素 (1)、厅。 厅是民居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是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核心之所在,是客家民居们举行婚丧吉庆、祭宗拜祖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是礼制系列用房的主体空间。厅按其地位和使用性质可分为祖厅、侧厅、花厅等。厅的结构体系一般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在建筑比较简单的民居中也经常采用由山墙直接承重的形式。 (2)、房。 房即房间,是民居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之一,也是赣南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独立完整的私密空间,是居住系列用房的主体空间。它的数量、体量大小及排列方式直接影响民居规模和形态。房间门开向厅,作为卧室用的房间窗户面积小且位置较高,距地面一般在1. 5米以上,故其室内昏暗、采光不足。赣南客家民居在“厅”与“房”的关系处理上一般是:厅开敞明亮、面积及体量大,房封闭昏暗、面积狭小,这是客家人“先公后私”、“大公小私”观念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 (3)、祖堂祖堂是客家民居的重要部分,是中国传统民居内最神圣的空间。它既是敬宗祭祖供奉祖先牌位的圣地,又是宅内喜庆宴居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最集中地体现客家人崇祖观念的地方。因此,祖堂总是位于住宅中轴上居中的位置,规模宏大,形式庄重,其空间体量在整个民居中最大。由于客家民系特殊的形成历史,客家人崇宗敬祖、追本思源的思想表现尤为加强烈和显著,因而祖堂在客家民居中的地位格外突出。“有宅必有祠”,每栋房子必建有祖堂,村庄则建有祠堂,以“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己德之祖,而收见在大族。”(【清】万斯大学礼质疑宗法)“宗祀大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杂,六世之属之竭,脱昭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全祖望,“恒溪全氏祠堂碑文”,结琦亭集外编卷一四,自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余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它是客家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讨论族中大事的议事厅,还是客家宗族的教育中心,在客家建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结论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一个客家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聚合体,它记载着赣南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客家人民的内心心理和精神寄托。通过对它的研究,找到一条探秘赣南客家文化的管线,从中取窥探客家文化的内涵,汲取养分,为客家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