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传承_第1页
苏州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传承_第2页
苏州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传承_第3页
苏州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传承_第4页
苏州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传承 作为世界著名的园林城市,苏州自古重视绿色环境设计,其确立“宜居”的城市地位得益于在传统环境设计中“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指导,而当今的苏州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进一步推进“绿色和谐”的设计理念,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的设计精髓运用到新的高度。通过苏州传统园林和现代环境设计中典型案例的研究,对苏州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的设计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以使苏州的环境艺术设计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苏州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作为二千五百多年的世界文化名城,地灵水秀,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独特的文化代表苏州传统园林,便是环境设计的典范,而其“有若自然” 的环境艺术设计思想,对苏州当今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苏州继承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而居”的城市环境特色,并加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已经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园林名城,发展为“假山假水城中园,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现代化大都市。 苏州传统环境设计中 “有若自然”的设计思想 苏州传统环境设计中“有若自然”的设计思想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浸润和濡染,由此直接影响到苏州传统园林的有若自然、融会自然的造园风格。西晋顾辟疆建立“辟疆园”,(原址在苏州西美巷)“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开始以怪石叠砌来模仿自然的险峻山峦。南朝戴?也在苏州造园,“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奠定了“有若自然”的设计思想:不求景多景全,却注重自然生态野趣。唐宋时期园林设计已有划分景区的设计,“用景物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并以景区为单位,按它的方位展开流动又连续的观赏路线。”整体都透出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设计理念。明清时期园林设计臻于成熟,并渗透到一般百姓的家居环境设计,整个苏州城逐渐发展成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东方园林名城。苏州传统园林的环境设计一般从建筑分布、水石花木、自然意境三大方面入手,精心设计,从而做到“有若自然,人天 合一”。 1.建筑分布 建筑分布一般以厅、堂、楼、阁、榭、舫、亭、廊为主。厅堂坐北朝南,选取居中的主要地势。“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取堂堂高显之义。”故厅堂一般为庑殿形,是全园最宏大的建筑。厅堂北望的景观往往设计为全园最主要的景观,以池水与叠石假山组成。楼和阁巍巍高耸,供园主人登高观景。有楼阁建在土山之上,可眺全园,更有巧妙者建在假山石堆成的石台或石屋之上。水榭即临水的建筑,功能在于水边景色中的点睛之笔,可供游人临水观鱼,赏花析木。舫“原是湖上一种构制精美,装饰华丽的船,又称画舫、游舫”。5石舫完全以建筑来模仿现实中的画舫,集萃了多种建筑类型之美。亭、廊是环境设计中使用最频繁的建筑。亭的设计变化多端,有多角、矩形、圆形、扇形等,亭顶的形式有攒尖、歇山等,设计巧妙。廊有直廊、曲廊、单廊、复廊之别。“园林游廊为园林的脉络,在园林建筑中处于极重要的地位。”6曲折流转,高低错落,全园的亭台楼阁和池桥都有长廊相连,形成整体。“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直,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段境界” 此外还有馆、轩、斋、台、门楼、照壁等,门类繁多,建筑色彩一般均为粉墙黛瓦,“其墙壁以白色灰色为主,间亦涂抹黑色其间,配列漏窗,雅素明净,能与环境调和。”8建筑物在园林中的巧妙设置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园林增色。 2.水石花木 园林以静态水为主,以咫尺池塘模仿烟波浩渺的境界。“园林艺术中的理水,有聚、散之分,小园之水,以聚为主;大的水面,则要适当分散。”9水边或以假山与水互相辉映;或以水榭、石舫互相点景。也设计有小涧细流,瀑布垂挂。游鱼穿梭于芙蕖莲荷中,令人陶醉。“参差错落,胜似自然天成,特别是在岸边还随机地散置一些石矶,伸入水中,使之与池岸有断有连,若接若离”“园林中的水不论是洁净之美、虚涵之美,还是流动之美、文章之美,都能令人意远,一言以蔽之,就是志清意远。”假山石的布局与叠造设计采用概括提炼的手法,以“写意”的方式,用人工叠石来模仿崇山峻岭的意境。 “石无定形,山有定法。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叠山一般用太湖石和黄石,太湖石“瘦漏生奇,玲珑安巧。”瘦、漏、透、皱,具天然雕饰之美。叠山模仿自然的丘壑、涧谷、蹬道、溪泉,奇峰等,还有模仿穹形洞壑,恍如幽壑深穴。 花木运用以“自然之趣”为宗旨,要求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疏密得当,自然合理,达到“形美、色美、香美”的审美标准。 3.自然意境 苏州传统园林环境设计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在于它不以创造一个具体的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而是追求一种形外之意、象外之象,即追求一种人文自然意境。它通过园林设计师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概括,赋予景物以精神情感的寄托,“不拘泥于一地一景的广泛的集中概括,融之于胸,敛之于园,”使人触景生情,激发联想,感悟到事物内在的理念和蕴藏的情感。受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然观的影响,园林设计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和再现,从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其对“有若自然”的追求。 苏州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若自然” 设计思想的体现 苏州传统园林“有若自然”的设计理念尤其符合当今世界绿色环境设计的要求。从传统园林设计精华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的设计理念,来建设一个有深厚的文化特色和浓重的地域风格的城市,从而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绿色和谐”的大园林,苏州开始了现代城市园林化的探索。从“老宅新居”、“桐芳苑”等民居建设开始,又进行了干将路、人民路重建,以及山塘街、平江路、环古城河、盘门、胥门、阊门等老城区的改造,苏州博物馆、群艺馆、新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等的建造等,真正使苏州的城市特色和城市风格做到了“苏州城市园林化”和“苏州城市本土化”。如今,苏州城市建设已颇有建树,其中“绿色和谐”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在此以苏州庭园社区民居、公交候车亭和“苏式”公共基础设施 为例。 1.苏州民居“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代表苏州庭园社区 苏州庭园社区位于拙政园、北寺塔边,属苏州文化核心区,其开发建造既要体现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巷弄街坊民俗特色,又要能体现“绿色和谐、有若自然”的设计思想,以建筑承载苏州的传统绿色居住文化。规划上以巷弄和建筑群落的形式划分小区,采用园林多进式院落住宅特色,结合现代生活理念,街道水陆并行,并以人车分流、地下车库等现代手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 功能。 苏州庭院以院落的形式设置几个庭院,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意境,“把空间作为一种无形的、不可度量的、不能触及又无处不在、深入人心的、宏大又连续流动的存在去感受它。”以现代材质建造的仿传统园林式门窗,构筑出现代而又传统的特色,又以传统园林中的对景、造景、借景、遮景等手法,辅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追求自然恬静、曲径通幽的意境,达到“绿色自然”的设计要求。苏州庭院还吸收了苏州传统园林中照壁、月洞门和漏窗的制式,设计巧妙,施工精细,画龙点睛。庭院设计有前院、主花园及后院等,丰富了入户的视觉感受。水石运用巧妙,虽然水池不大,但却蜿转流淌;假山不高,却也奇峰林立,配以芭蕉、桂树等绿色植物及鹅卵石拼花铺地,有着烟波浩淼、奇峰深远的自然意趣。长廊蜿蜒,移步换景,后院还设有后门设计,保留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特色。客厅和餐厅均围绕主花园而建,设计有大幅的落地玻璃门窗,引景入室,满目自然。卧室和书房宽敞明亮,虽然房屋外形沿用传统式样,室内却是现代居室结构,生活便利,还设计有一小天窗,谓之观星窗。屋顶采用了新研制的陶土青瓦,古典而又防水保温。外墙引进了国际新科技成果EFIS保温系统,可谓绿色 节能。 在苏州的苏式现代民居中,还有拙政东园、东山景园、西山恬园、平江府等,都将苏州传统园林设计“有若自然”的宗旨作为自己的追求,堪称典范,将成为苏州新的城市景观。 2.苏州公共基础设施“有若自然”设计思想的体现 要将苏州建设成园林城市,自然要从苏州传统园林设计中去寻找灵感,而园林建筑式公交候车亭正是以亭子、长廊或轩、阁等一些小建筑的式样为蓝本精心设计,既有候车亭的实用意义,又为古城的“苏州特色”增添了最直接的亮丽风景。候车亭一般采用三段制,或中间高、两侧低;或中间低、两侧高,形成错落有致的亭顶,并沿用亭子的柱式结构,有的候车亭仅以柱子为主,四面透空;有的则在后柱砌墙,墙中央设各式月洞门,有圆形、八角形、花瓶形等,墙上还设各式花窗、漏窗,外形各异。一些候车亭设计成翘檐,亭顶铺以玲珑的小青瓦和屋脊,加上“吴王靠”、 青砖椅,尽显苏州的地域风情。柱子与横梁交接处也有装饰花格,与柱子一样漆成红色。亭间挂有各式园林式宫灯,并设有现代灯光照明,到晚上璀璨亮丽,尤其 好看! 除候车亭外,传统而浓郁的苏州风味的宫灯式路灯、公共电话亭、交通指示牌甚至街边栏杆的设计风格都体现出苏州“绿色和谐”的设计思想,再加上处处可见的街边小游园,苏州不愧为一座宜居的好城市。 苏州传统与现代环境设计中“绿色和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