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_第4页
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渔 父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石新华 教学目标:1、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2、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生死抉择。教学重点:1、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2、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生死抉择。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1、 查字典或阅读注解,掌握下列生词的读音。渔父(f) 淈(g) 餔(b) 歠(chu)醨(l) 汶(mn) 枻(y) 濯(zhu)2、熟读课文,借助字典和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摘录出疑难词句。教学过程:一、 导入(一) 导入:教师:请大家看屏幕,一起读题目,完成名句填空。(出示幻灯片)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教师:这些名句都出自我们高一时学过的课文离骚(学生集体回答),通过离骚的学习我们对屈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顾印象中的屈原,重温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请大家看屏幕,请一位同学读题并完成填空。(出示幻灯片)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但仍心系楚国。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教师:才能杰出的屈原,屡遭楚王流放,可是当楚国濒临灭亡时,他却毅然赴死,这令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那么屈原为何在楚国濒临灭亡时,要毅然赴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请大家把课本翻到77页渔父。(二)、明确本文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 1、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生死抉择。二、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一)、齐读课文,检查预习字音掌握情况。教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请大家读准字音。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板书出其中读音有误的字。教师:评价朗读,并要求重读有读音错误的句子。(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疑难词句。教师:课前预习,大家还摘录出了翻译有困难的词句。从了解的情况看,我发现大家翻译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中间两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先看第一段:(出示幻灯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问题:1、这一段中第个“而”是表并列还是表转折?第、个“而”的用法是否相同?“推移”、“为”该怎样翻译?2、 画线的句子,该怎样翻译。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而表转折:“而”前后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并列:“而”前后词或句子,位序可以互换,即换了位序意思也不会改变。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表顺承:“而”前后的词语有先后顺序,位序不能互换。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修饰:“而”前面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如,朝而往,暮而归。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第三个“而”也表并列。 “推”就是“移”,“推移”就是“改变”的意思。“为”是句末疑问语气助词。教师:“为”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翻译时一定要译出疑问语气。“为”在古汉语中一般做动词、介词用,做疑问语气助词用的情况我们接触得较少,要特别注意。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一下。学生翻译后明确:圣明的人不被外物拘泥,而能随社会一同变化。世间人都混浊,何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教师:提示句3中“高举”的词义,“高举”即“行为高出世俗”,古今词义不同,文中这样的词还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明确:还有“颜色”、“形容”,“至于”凝滞”、“可以”。教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研究第二段:(出示幻灯片)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问题:1、这一段中第、个“之”的用法是否相同?“皓皓之白”该怎样翻译? 2、画线的句子,该怎样翻译? 学生回答后明确:三个“之”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第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用翻译,“身之察察”即为“察察之身”,第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之”也是结构助词。 “皓皓”是“洁白的样子”,“白”是“纯净”的意思,这里翻译成“纯净的东西”,属于形容词作名词用。“皓皓之白”就是“洁白纯净的东西”的意思。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一下。学生翻译后明确:怎么能拿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接受脏物的玷污呢?怎么能让洁白纯洁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教师:现在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能翻译的词句了。(三)检查课文词句掌握情况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出示幻灯片)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指名完成第1小题后明确:全社会的人都污浊,只有我是干净的,全社会的人都昏醉,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这里的“见”表被动,是“被”的意思。教师:文中的被动句还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明确:还有三个:1、屈原既放;2、圣人不凝滞于物;3、自令放为。教师:被动句的形式较多,课后请大家完成相关练习,总结一下被动句有哪些常见形式。指名完成第2小题后明确:“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使你到了这地步?与:通“欤”,句末疑问语气助词。斯:代词,这。(四)探究文中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教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文意,课前要求大家对照译文阅读了屈原离骚全诗,现在请大家结合离骚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中“举世皆浊”和“众人皆醉”分别指的是什么?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中“世俗之尘埃”比喻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举世皆浊”指官场浑浊,满朝官员为了自己的名利,是非不分,甚至黑白颠倒,互相排挤或勾结,中伤贤良,不顾社稷之安危。“众人皆醉”是说人们都只顾自身的利益,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却浑然不知。 “世俗之尘埃”就是指世俗的那种只有私利,没有是非,为了私利甚至不惜排挤、陷害忠良的恶劣风气。三、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舍身择死的坚定抉择(一)朗读课文,探究屈原、渔父形象。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通过哪些手法塑造了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文中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渔父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文章的题目是渔父,那么,渔父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吗?(出示幻灯片)学生回答后明确:屈原始终不渝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惜舍生取义,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的高尚形象。教师: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节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屈原的这种人格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教师板书)教师:渔父又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从渔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的人。教师:如果渔父的人生态度也用八个字来概括,可以用哪八个字?学生:与时推移,随遇而安。(教师板书)教师:文章的题目是渔父,那么他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吗?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他不是主要人物,塑造渔父的形象主要是为了用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对比衬托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对比 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教师:文中渔父、屈原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体现出来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扮演渔父,一人扮演屈原,一人读旁白。教师:引导学生评判三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注意通过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和语气语调来体现自己对人物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理解。(二)结合离骚、渔父思考屈原面临国亡毅然赴死的坚定抉择。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大家看屏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可见司马迁对屈原毅然赴死,也深感困惑,学了离骚和楚辞渔父后,你能理解屈原为何会毅然赴死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1、从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可以看出他是以死来表现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作彻底的决裂。(教师概括:愤世,并用幻灯片呈现)2、从渔父中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离骚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见屈原毅然赴死是为了保持高洁。(教师概括:洁身,并用幻灯片呈现)3、屈原虽然才能杰出,但效命于他国这条路,他走不通。从离骚可知,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他热爱的是自己的国家,他的政治抱负是要辅佐楚王,复兴楚国,统一天下。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面对楚国即将灭亡,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他毅然赴死,是以身殉国。(教师概括:殉国,并用幻灯片呈现)4、从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可知,屈原即使因为谗言遭到楚王放逐,但他心里担忧的仍是人民和楚国;希望楚王能够醒悟,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朝廷辅佐楚王挽救楚国,可是事实正好与之相反,楚王依旧昏聩,“党人”依然横行,自己再遭放逐。国家面临灭亡,像渔父一样的国民也感到无所谓,随波逐流,想到也只是如何保全自己,对此他感到非常的痛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执着于理想的人,但是他知道靠语言已难以唤醒国君和国人了;所以他想以死来刺激国君和国人,来唤醒他们。(教师概括:尸谏,并用幻灯片呈现)教师:请大家看幻灯片,了解屈原毅然赴死的原因。 愤世屈原毅然赴死 洁身 殉国 尸谏教师:从大家的分析可知,屈原毅然赴死,他是以死来与黑暗的社会抗争,以死来坚守自己高洁的节操,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想以死来唤醒昏聩的国君和沉醉的国民,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三)拓展延伸。结合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投海自沉的事例,了解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对屈原的理解。教师:屈原的死,虽然没能唤醒昏聩的国君,没能挽救濒临灭亡的楚国,但屈原用“死”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作为千古一人,其巍巍人格,感召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当民族处于危难时,这种感召尤为卓著。远的不说,就说近代辛亥革命先驱者陈天华。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纷纷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祖国,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宣传革命,发动起义,但是因为得不到民众的响应,都失败了。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1905年,流亡日本的革命者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在东京成立了革命组织“同盟会”。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留学生纷纷参加。消息传到国内,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要求日本政府取缔革命组织,驱逐参加革命的中国留学生。在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面前,一些向往革命的留学生又开始退缩。面对风雨如磐的祖国,为了唤醒国民,激励同志,陈天华毅然跳海自沉。他在绝命辞中说:“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生而皆放纵卑鄙,则中国真亡矣。岂特亡国而已,二十世纪之后,有放纵卑鄙之人种,能存于世乎?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用幻灯片呈现)像屈原一样,陈天华为救国而自沉。他的壮举不仅深深地刺激了那些良知未泯的留学生和国民,而且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秋瑾从容走向古轩亭口的刑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甘死如饴,千百万抗日军民在枪林弹雨中舍身忘死。为了挽救祖国,一代代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终于催生了新中国。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屈原舍生择死所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