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_第1页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_第2页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_第3页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_第4页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四平三中 王延辉陆游有一首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会进入历史教材,也会进入政治教材,也会进入语文教材。在历史课中引用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在政治课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情操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古代有位诗人就是如此。在语文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品味这首诗,品味诗人的情怀,爱国情操的熏陶,这点是和历史课、政治课重叠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独有的是什么呢?对言语形式(字词的锤炼、语序的安排、七律格式、语言风格等等)的欣赏与玩味。这样一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所独有的是“言语形式”。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但是,如果我们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诗意,用音乐旋律来表达诗意,而没有语言的参与,这诗意就没有语文味;只有用语言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 最近几年,数学、物理、英语等教学界相继出现了“数学味“”物理味“”英语味”等说法。但这些提法都没有“语文味”的影响大。2001年“,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程少堂老师,率先把“语文味”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程老师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程老师对“语文味”的精辟解释,让我们感觉到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正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让语文课找回语文味,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义不容辞。那么,怎样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呢?通过比较分析名师课例及相关资料,同时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至少做到以下几点:一、用腹有诗书让师者充满“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语文味”的人。可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师有多少“语文味儿”,直接决定了他的语文课能有多少“语文味儿”。 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语文味是一种美学境界,需要全部情感的浇铸;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体现,没有全部情感的投入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语文味,即书卷气和读书密切相关。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有多少语文味的决定因素。有“语文味”的教师,教材钻研要深,课堂语言要美,环节设计要精,教学形式要活,意境蕴味要雅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用语文之美在课堂上教出语文味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的核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做到:1. 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只有有“语文味儿”的课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不仅文学作品是如此,就是议论文、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毛泽东的议论文,法布尔的昆虫记)所以,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找准课文即作者的情感点,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2.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氛围美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使教师自己课后觉得回味无穷。3. 教师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首先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或者说要教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还应该敢于把自己的情感冲动经常传递给学生。许多语文教师缺乏教学个性,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不敢把自己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4. 是要教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儿”的课。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哭,也要上学生学会美丽的笑。5. 教出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6. 积淀民族文化。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民族文化需要积淀,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所以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7. 丰富生存智慧。语文是交际工具,是让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对话的学科,简单的说,是让人学会做人的主要学科。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哲理性的课文或课文中的哲理,以及课文中的人生智慧,都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的目的。我们要学生从文本中可以读出并学习的生存智慧,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精华。中国人也好,世界其他民族也好,都要去其糟粕,举例来说,语文课要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绝不是要学生学韦小宝。8.提升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中国人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高到底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样凭本能做事;所谓功利境界,即主观为自己,同时又可能客观为他人;所谓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即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所谓天地境界,即为整个宇宙的利益而做事。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语文教学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魔鬼属性越来越少,天使属性越来越多。这一点只有具有“语文味儿”的课才能做到。 三、用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熟读”才会“精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我们对读书有哪些要求呢?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2. 口颂心维,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诵”与“心维”要统一。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对照结构图来背诵理解文言文,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读出语文味。 3. 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唐诗里的中国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综上所述,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可以是教师的真情投入,也可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可以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可以是琅琅的书声总之,语文课教出“语文味儿”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儿”,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语文味儿”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儿”即“文化味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鲁迅先生忘不了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读到动情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魏巍的老师蔡芸芝“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孩子们读诗,以至于魏巍认为她是最美的教师;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连声音都发抖了”,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这些语文课之所以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我想很大原因是这些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语文味。清朝袁枚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遗憾的是,读书不知味,在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里还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