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_第1页
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_第2页
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以阿尔金转换断层为例 1 转换断层的概念Wilson( 1 965) ,Atwater( 1 972 )最早认为 :转换断层 ( Transform Fault)是大型的平移断层 ,其终端是一些其他类型的构造 ,例如中脊、海沟或三联结合点 1 ,2 。传统转换断层都以平移断层被大洋中的中脊、海沟及三联结合点“调节”为特征 ,这在板块运动的解释中起了无法估价之作用。当中脊和海沟分别代表扩张和消耗的位置时 ,伴生的转换断层揭示了扩张和消耗方向 ,绝大多数转换断层趋向垂直于中脊、海沟。这种转换断层的内涵过分狭义 ,使人误入歧途 ,将转换断层理解成为大洋中的产物。平移断层终端为其他类型的构造所“调节”的现象 ,在自然界非常普遍。平移断层终端除了大洋内中脊、海沟“调节”外 ,还可见到大陆内褶皱 -逆冲断裂、拉伸正断等构造类型“调节”现象。因此 ,转换断层实质是指大型平移断层的终端为其他构造类型所调节、平移断层之位移为终端与之垂直或高角度相交的其他构造所“吸收”。转换断层主要组成要素为陡倾“平移”断层及与之终端高角度相交的“调节”构造类型。转换断层的“平移”断层与平移断层具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 :前者走滑运动只发生于断层相对平直地段 ,而后者沿整个断层发生走滑运动 ;前者两终端构造带的水平错动随断裂活动时间延长可以不变、增加或减少 ,而后者错距随断层活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两者特征都具相对平直的延伸和陡倾的倾角。因此 ,两者易混淆。2 .1 转换断层的类型根据转换断层的“平移”断层运动方向和“平移”断层末端“调节”走滑位移构造类型的组合特征进行分类。按“平移”断层的平移运动方向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按“平移”断层末端“调节”走滑位移的构造类型的组合特征 ,每种旋向均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伸展 (正断 )调节型转换断层 (图 1 a)、挤压 (褶皱 -冲断 )调节型转换断层 (图 1 b)、复合型转换断层 (图1 c)。2 .1伸展型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平移”断层终端为拉伸环境的构造类型“调节”,如扩张的大洋中脊、裂谷及断陷盆地等 ,其基本构造组成为正断层。此类转换断层以“平移”断层和终端伸展构造所分割的块体整体作背离运动为特征 ,实质上“平移”断层是“调节”整体背离的“转换”地段。2.2挤压型转换断层“平移”断层终端为挤压构造环境下的构造类型图 1转换断层的分类Fig.1 Classification m ap of transform faultsa.伸展型转换断层 ;b.挤压型转换断层 ;c.复合型转换断层“调节”,如海沟、造山带等 ,其基本构造组成为逆断层或褶皱 -冲断构造。此类转换断层以“平移”断层和其终端挤压构造所分割的块体整体作聚合运动为特征 ,“平移”断层是聚合体制下的一种“调节”构造。此类转换断层自然界非常普遍。因此 ,本文以此类构造为重点 ,结合阿尔金转换断层探讨之。2.3 复合型转换断层复合型转换断层特点为“平移”断层两末端的构造性质不同 ,一端为伸展体制的构造组合 ,另一端为挤压体制下的褶皱 -冲断构造组合。此类转换断层以恰慢左行复合转换断层为典型例证。恰慢“平移”断层北东端转换为帕米尔挤压构造 ,而南西端转换为亚丁海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断层在自然界非常普遍 ,任何尺度下都有发育。按形成的尺度可将其归为巨型转换断层 ( 1 0 3km ) ,大型转换断层 ( 1 0 2 km) ,中、小型转换断层 ( 1 0km) ,微观型转换断层 ( 1 0 -3 km)。阿尔金新生代陆内挤压“调节”型转换断层阿尔金新生代陆内挤压“调节”型转换断层是由阿尔金“平移”断层、西昆仑北缘逆冲构造及祁连山逆冲构造组成。3.1 阿尔金“平移”断层阿尔金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侧 ,分割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该断裂作北东 -南西方向延伸 ,长逾 1 0 0 0 km,在卫星照片上清晰可现 ;而且规模宏大 ,断裂倾角较陡 ,多在 70以上。沿断裂有元古代及华力西期蛇绿岩分布。据物探资料认为是切过岩石圈达上地幔的深断裂 (腾吉文 ,1 974)。断裂切割侏罗系 ,并控制第三纪的沉积。地貌上为一第四纪狭长带状谷地 ,可见断层三角面 5 。过去人们一直将阿尔金断裂归为大型走滑断裂 ,并对其延伸特征、走滑量及演化等争论不休。张文佑 ( 1 978)认为 ,在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 ,北祁连和西昆仑都是拉张构造带 ,阿尔金断裂表现为右旋性质 ;在早古生代末期 ,北祁连和西昆仑都转变为挤压构造带 ,阿尔金断裂表现为左旋性质 5。因此 ,从上述的资料可认为 ,在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表现为拉伸正断“调节”型转换断层 ;在早古生代末期表现为挤压褶皱 -冲断“调节”型转换断层。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左行走滑已广为认可 ,但是对该断裂左行走滑量则众说纷纭。根据陆地卫星影像和地震资料 ,Tapponnier等 ( 1 977)认为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 40 0 km6 ;Tapponnier等 ( 1 986)认为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 70 0 km7。侯珍清 ( 1 981 )根据地质和地震资料 ,认为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 1 2 0km。姜春发 ( 1 992 )根据三叠系分布情况 ,认为三叠纪以来阿尔金断裂相对横推 2 0 0 30 0 km8 。Dewey等 ( 1 988)估算阿尔金断裂新生代左行走滑速率为 1 1 .7mm/a。Peltzer等 ( 1 989)认为全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平移速率为 30 mm/a9。研究证明 :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而引起的反“S”型沉积构造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 ,因而证明阿尔金断裂并非以往所认为的“长期发育的深断裂”,其左行平移的发生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 ,从始新世末一直延续至今 10 。全新世以来 ,阿尔金断裂平移速率为 30 mm/a9 ,该断裂北东端为北祁连“调节”;南西端为为西昆仑“调节”(图 2 )。3.2 西昆仑北缘逆冲构造西昆仑北缘逆冲构造位于阿尔金“平移”断层之西南端 ,地处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接壤处。研究表明 :新生代阿尔金左行“平移”断层在西南端转换为与之高角度相交的西昆仑北缘挤压逆冲断裂带 ,该断裂带主要发育于西昆仑造山带外侧及塔里木盆地过渡带。主断裂呈铲式、倾向南西 ,多级逆冲断层组合成叠瓦状 ,并向盆地内逆冲 ,其特征具有为前陆冲断性。由于前陆逆冲作用 ,在塔里木西南缘形成相应的巨大新生代凹陷沉降带 ,并可见逆冲推覆体逆冲到塔西南凹陷第三纪沉积岩系之上。因此 ,笔者认为该逆冲断裂带形成于新生代 ,是新生代阿尔金左行“平移”断层西南端之转换构造 ,亦即“平移”断层左行位移在此为逆冲推覆构造“吸收”图 2阿尔金转换断层构造略图Fig.2 Tectonic sketch map of the Altyn Tagh transform faultF1 .西昆仑北缘新生代逆冲断层 ;F2 .阿尔金新生代“平移”断层 ;F3.北祁连北缘新生代逆冲断层 ;F4.南祁连南缘新生代逆冲断层3.3 祁连山南、北缘逆冲构造研究证明 :祁连山造山带更新世受到挤压构造变形向南、北分别逆冲到柴达木、酒泉盆地新生代地层之上 ,形成扇状的构造变形带。全新世以来 ,阿尔金“平移”断层的北东端在北祁连转换为聚敛体制下的褶皱 -逆冲作用 ,其聚敛速率为 1 5mm/a9。在柴达木盆地北部 ,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呈“岛链状”低山分布于盆地北缘。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为无根推覆体向南逆冲推覆于新第三纪沉积岩之上 (图3) ,平面上具斜列式分布特征 ,即赛什腾 -锡铁山逆冲推覆构造。赛什腾 -锡铁山逆冲断裂呈北西向展布 ,往西逐渐转换为阿尔金断裂系 ,这说明该逆冲构造无论是形成时间 ,还是大地构造背景都与阿尔金断裂系密切相关。始新世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陆 -陆碰撞作用 ,其远距离构造效应一直影响到青藏高原北部。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受到南 -北向挤压作用 ,使得西昆仑、北祁连造山带形成褶皱 -冲断构造 ,阿尔金形成左行“平移”断层。其中 ,阿尔金“平移”断层为调节挤压体制下的转换构造 ,加之“平移”断层的位移又为其终端挤压构造所“吸收”,因此 ,将其称为新生带左行挤压“调节”型转换断层。4转换断层研究意义从更大尺度看 ,任何大型的平移断层、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构造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孤立产出的 ,它们都存在着转换、调节问题。对大型平移断层的规模、位移量、延伸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其根本问题就是把平移断层孤立看待。在逆冲推覆构造中与逆冲方向平行的小型平移断层命名为侧向断坡 ,是一个调节逆冲推覆的小型转换构造 ,实质上更大尺度上仍然存在转换 ;因此 ,对转换断层的认识是一个地质思维的问题 ,是一个系统、全面思考还是孤立认识地质现象的问题。下面结合阿尔金转换断层的认识对转换断层的地质意义简述之。a.众所周知 ,中国西部阿尔金断裂延伸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不过用转换断层对其解释较为合理。阿尔金“平移”断层两终端分别延伸到西昆仑、北祁连。同样 ,郯庐断裂、“三江”横断山“平移”断裂等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 ,转换断层的研究对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陆内大型“平移”断层的延伸的认识有了合理的解释。图 3赛什腾逆冲推覆构造剖面图Fig.3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Saishiteng thrust- nappeN2 .上新世砂砾岩 ;Pt.元古界变质岩系b.转换断层不同于平移断层 ,前者两终端构造带的水平错动随断裂活动时间延长可以不变、增加或减少 ,而后者错距随断层活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 ,转换断层的研究对于认识长期争论的大型“平移”断层位移量具有重要意义。c.阿尔金新生代陆内挤压“调节”型转换断层的认识 ,对于研究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变形格局具重要意义。 本文是在宋鸿林教授和吴正文教授的启发、指导下完成 ,在此表示感谢 !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以阿尔金转换断层为例王根厚$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李明$河南焦作煤业集团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