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 郭 锐 捷 学 号 专 业 心理咨询 班 级 2 班 指导教师 李 文 莉 2009 年 5 月目录内容摘要1关 键 词1Abstract1Key words11. 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21.1 家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21.2幼儿园对幼儿的性别教育52. 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方法和策略62.1 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指导家长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62.2 学校是幼儿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教师的性别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9参考文献12致谢13内容摘要: 通过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研究发现,许多幼儿对自己或他人的性别的由来很感兴趣,但家长和教师对此避开不谈,幼儿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但都没有从大人那得到证实。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性别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有些儿童性角色畸形和成人变态。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主要因素为家庭和学校。对此,我们提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性别角色教育。幼儿早期的性别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关 键 词:幼儿 性别角色 教育 Abstract: B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role of gender study found that many children of their own or other people a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origin of sex, but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avoid talking about this, the children tell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but from the adults that have not been confirmed . Now the family of the child sex educ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resulting in some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deformities of the role of metamorphosis. Impact of child sex-role behavior of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family and schools. We propose: the need for proper child education, gender rol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the gender of the child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Key words:Childrengender roleseducation1. 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公认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方面,生理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心理性别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益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能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学校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定向的主要因素。1.1 家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关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1.1.1 单亲家庭与不和睦家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和孩子同床而眠至孩子十多岁,从小孩子喜欢与母亲搂着睡,自己也愿意抚摸母亲的身体。母亲一直放任孩子的行为,他到十几岁后养成一个怪毛病,特别渴望抚摸异性,后来将手伸向了年幼的表妹。虽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给两个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一直被内疚、犯罪感和本能冲动困扰,不能自拔,成年后,他对异性的兴趣只停留在抚摸的欲望上,而无性交的冲动,并想通过自残解脱自己。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孩子一生下来本能地具有占有欲,他们允吸母亲的营养,煽诱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错过孩子受教育的关键期。单亲家庭里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而很多家长对这种缺憾的影响却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或父母关系不和,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和无所适从状态,无法确定认同偶像,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35岁之间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家长分开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不清母爱与情爱的界限。 1.1.2 孩子的性别与家庭的期望不相一致时,家长对幼儿的性别教育 金蕾是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他长得很结实、高大,说话粗声大气、整天穿背心短裤,其他季节的服装,无论从色彩到款式一律男性化,且坐姿、站姿均像男孩,喜欢与男孩玩、打闹、追逐、甚至打滚、捣拳击。可一天她来幼儿园时穿着裙子,我们都很奇怪:怎么男孩子也喜欢穿裙子且愿意穿,后来才知道她本人就是女孩子。 据了解,金蕾的妈妈一直喜欢男孩子,期盼自己能生个男孩,可生下来是个女孩子,家长们都感到失望,所以一直把金蕾当成男孩子来养,言行举止都按男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她们家的邻居也感叹:金蕾的妈妈果然生了个儿子。当邻居们错认时,金蕾的妈妈还倍感骄傲,并不做任何解释。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有部分家庭非常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而一旦与期望不符,就可能出现教养偏差,而异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方式。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幼儿作异性打扮,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爸妈让家中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举例来说,有性别认同问题的男孩子,会喜欢穿女生的衣服,他也会认同周遭的女性,他觉得当女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些人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而且会用梦境来表现幻想,例如,小男孩会梦到自己是女孩,并且享受各种当女孩的好处。通过以上的问题,家长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让孩子从小养成与自己实际性别相同的行为习惯,这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并不是一味追求女性就必须温柔、文静,男性就必须果断、勇敢,我们的目的是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使儿童逐步意识到性别无好坏、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1.1.3 “阴盛阳衰”型家庭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小羽是一名高二女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梳过长发,没穿过裙子,言谈举止都大大咧咧的,俨然是个假小子。在小羽的班级里,有好几个像她这样的假小子,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经常和一群男生称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小羽说:我们许多女生都喜欢李宇春青春洒脱的形象,觉得那样很帅。也有很多男生喜欢师洋,觉得那样很有味。而某小学教三年级的陈老师则对小学生中的阴盛阳衰感到有些担忧:近几年,我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入校的那段时间,哭闹的学生中男孩占了大多数,女孩反倒很少哭闹,比男孩更能适应环境,独立能力也更强。甚至有的女孩吵嘴、打架也比男孩厉害。现在一些家庭中“阴盛阳衰”的双亲搭配,父亲懦弱、母亲具有男性化特点很容易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倾向。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称,独生子女家庭最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这些男孩子不仅容易缺乏责任心和宽容心,还容易走向自私和斤斤计较。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现在的男孩子户外运动少,大多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这些都造成右脑开发过度,习惯了跳跃式、蒙太奇式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喜欢玩虚拟而不懂如何感受别人和周围的事物,容易变得自私冷漠。实验也证明,婚前的女孩喜欢阴性的男孩,婚后女人喜欢阳光男人,这与激素分泌有关。但事实上,现在一些男孩子到了婚龄仍然是副孩子样,有的结婚后,仍然出去彻夜泡网吧,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丈夫,如何关心妻子,更没有肩膀意识,担当不了重担。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越早培养越好,幼儿班最合适,所以这里应该多一些男老师。杨雄称,父亲对儿子有很重要的榜样力量,所以父亲更应该多与儿子在一起。1.2幼儿园对幼儿的性别教育1.2.1 卫生间的安排与设计 在幼儿园里,经常孩子们几个人躲在厕所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并且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在上厕所,几个小孩子站在一边看,而且一个个一脸的诡秘。且有位家长反映,她的的小孩自进园以来,一直都不敢在幼儿园上厕所,因为在幼儿园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一起上厕所的,很多的女孩子看他,他不敢上。 专家指出: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阶段,由于媒体的渲染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性别意识形成时期正在提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有的孩子3 岁就已经有较强的性别意识了。如果这种蒙胧意识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托幼机构卫生间进行男女分割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同时,正确引导教育他们互相尊重异性行动隐私1.2.2 活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 在 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幼儿扮演妈妈,而妈妈并没有按老师设计好的妈妈形象进行活动,而是坐到椅子上,把它当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另一扮演孩子的幼儿,对着老师大喊到:老师、老师,她不像妈妈。老师看了以后说到:对啊!妈妈是不会到处开车的。妈妈都是买菜,在家洗衣服、拖地板、煮饭的。 儿童生来虽有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儿童。儿童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念,上学后,这种习得在学校的环境中继续,学校的教材,测验工具、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一定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 1.2.3 阴性化环境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在最初的受教育阶段,孩子接触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生存的砝码,很多女性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家长目睹升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残酷竞争,因此提早给孩子打预防针,处处以男孩的标准要求女孩。另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2. 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家长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但幼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认知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男女两性生理机能上的差异是先天性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则是后天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从儿童期开始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性别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2.1 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指导家长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2.1.1 改变错误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男性偏好,重男轻女成为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尤其在农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问题意味着家庭对这个孩子的欢迎和期望程度,决定着孩子将获得怎样的发展支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孩子在家庭中的唯一性大大的、简化了由其性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欣喜的父母仍不免担忧孩子的未来;相反,失望的父母在失望过后,又另寻一条出路,按原来的计划继续行事,依据自己期望的孩子性别为孩子取名,穿衣打扮、购买玩具等。不同性别的孩子一出生,就会受到不同的对待。首先是家长对这一性别孩子的接受程度,然后是针对不同的性别而采取带有鲜明特点的教养方式。幼儿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将是他成人之后健全、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幼儿的性心理健康就像其它方面的健康一样,也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家长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性别,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健康的成长。 在幼儿性别教育中,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反思和修正自己对待性别的观念,以自然的态度对待性别的问题。 首先反思自己有关性别的认识,消除羞耻感、罪恶感、厌恶感和肮脏感,用纯真的、自然的、审美的态度来认识和接纳幼儿的和我们的身体。对于人体,对于人的自然需要,家长的观念和态度会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应尊重事实,承认孩子的性别。尽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性影响。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家长对某一性别的接受程度影响到幼儿自身性别的认可。假如母亲经常抱怨做女人真倒霉,女儿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悲观。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应该传授给幼儿的健康观念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他有权利得到幸福,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2.1.2 给幼儿合适的性别标签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性别教育是从婴儿时候就开始的,比如说男孩子应该培养他独立、勇敢、豁达的品质,除了父亲的形象外,一些力量型的游戏项目也有助于培养这种品性。婴儿一出生,我们就会毫不迟疑地将新生儿安置在符合他性别的世界中。也许有人会觉得,在21世纪初的今天,我们在为婴儿选择家具、衣服或者玩具中更应该独特和新奇。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加拿大的一位研究人员拜访了100名从525个月婴儿的家庭,研究他们的生活环境。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做法是何等地有生命力!小女孩最经常穿的是粉色或其他色彩柔美的衣服。同样,她们戴的装饰也大多是粉色的,就连奶嘴都是粉色的。男孩主要穿的是蓝色、红色或白色的服装。他们的奶嘴也是蓝色的。女孩的家具一般是黄色的,而男孩的家具是蓝色的。绝对没有混淆的风险!至于给孩子们的玩具,也是根据他们的性别不同精心挑选的。男孩的玩具大多是工具,如锤子、汽车,女孩的玩具则是娃娃和厨房的工具。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尽管还裹着尿布,却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boy 。2.1.3 给幼儿一张“明性片”家长是幼儿早期生活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幼儿性别认同的启蒙者,幼儿在性别认同上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性别教育重视与否。没有天生有错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因此,家长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给幼儿送上这张重要的明性片。(1)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承认幼儿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幼儿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幼儿: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幼儿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幼儿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幼儿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幼儿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2)榜样的作用幼儿在观察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试着运用起来,尽管其中一些信息也许在储存多年后才能有所模仿和启动。父母是幼儿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妈妈习惯大大咧咧地说话做事,都要在幼儿面前有意克服,以免幼儿依样画葫芦。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幼儿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幼儿和异性的友谊,也不可以让幼儿和异性过分亲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幼儿还会在身边寻找同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幼儿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以使幼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他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也有很大的作用。(3)奖励和惩罚幼儿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幼儿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权利上的一种社会准则。培养幼儿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幼儿的性别属性和差异,因为我们不难想像,一个男女角色混淆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请给幼儿一张明性片,使他尽快完成性别认同,进而定位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样,幼儿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2.2 学校是幼儿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教师的性别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2.1 给幼儿一个和谐的身心环境 幼儿一天更多的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老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爱抚、感情和安全感。幼儿期是儿童性欲和性心理发育的依恋期,此期的幼儿具有皮肤饥渴,需要父母、老师充满爱的拥抱,及时的关怀、体贴,都有助于幼儿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在幼年期缺乏体肤之亲、易受惊吓的孩子,成年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夫妻关系。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通过系列活动,陶冶幼儿情操,增进幼儿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尤其是游戏,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形成,加速幼儿的社会的进程,促进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积极的意义。游戏对幼儿的影响是此期幼儿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性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尊重幼儿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差异,注重幼儿优良个性的培养,淡化性别角色意识 。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与女性的行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可以是双性化的,也就是说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既有操作性又有富于表达性,既武断又犹豫,既有竞争性又没有竞争性。假如家长按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幼儿的个性,违背幼儿先天的气质,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 在幼儿性别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性别教育的心理卫生要求,幼儿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以便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2.2.2 对幼儿提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角色期待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拥有人类个体无限发展的潜能,都追求个体自我发展的最大实现。教育的任务就是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因此,教育必须在发现个体优势潜能的基础上对其他发展加以引导和帮助,而不能将一定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个体。要着意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消除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偏见,在个体社会化之初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使个体拥有优秀的性格特质和多元的能力结构。如果男人果断中不乏谨慎、阳刚中不乏温柔,女人温顺中不乏坚强、温柔中不乏创造岂不更增加的人类自身的生存实力及人格魅力。现在“双性化”教育在同性中更具优势。人具有丰富的个性品质,两性之间的差异并非绝对。美国心理学家曾对百名成年男女做过调查,发现近40%的人心理气质是双性,纯男性或纯女性的不到1/3。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两性生来就具有双性化的基因,即两性都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面。 “双性化”教育是美国目前正在流行的儿童性别教育新思路。教育学者们认为,传统“单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