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ppt_第1页
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ppt_第2页
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ppt_第3页
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ppt_第4页
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约公元190265年,其间魏、吴、蜀三国鼎立),概况:父子三人齐名的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史称“三曹”、“建安三杰”,一门三文豪曹氏父子多少故事,读者心目中的曹氏父子形象,三曹,三曹: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与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产生深远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三曹”。曹操: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的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长于诗文,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其风格清通沉雄。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文学理论典论论文等,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一篇,代表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点。,痛苦的乱世,离合悲欢、风云变幻中所滋生的文学家,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共约四百年,史称“魏晋南北朝”(公元189589)。的感受与对和平的期望,先后催生出这数百年战争频仍,动荡加剧,分裂割据日显(魏、蜀、吴,西晋、“八王之乱”、东晋、南北朝),现实问题繁多。严重的时候,“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广大民众生活居无宁日,命如草芥,痛苦不堪。文学同样经历了许多变化。复杂、深沉、痛苦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如:建安三杰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文姬)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另还有晋代的陶渊明、左思、刘勰、钟嵘、庾信、江淹、鲍照、谢眺等等,集一时之盛。堪称“国家不幸诗家幸。”,刘勰论“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慷概以使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三曹”与建安风骨,所谓“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建安文学乃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经久价值。,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怨愤,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清峻,通脱,华丽,壮大”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第一节、一代枭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影响最大,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省亳(音博)州市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后曹丕继位,尊父王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又称魏武帝。,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曹操生平,官僚家庭崭露头角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烈士暮年,少年曹操传说,1、逞强好胜,率性而为。少年曹操曾在大宦官张让的庭院中,当着张让的面,舞了一通手戟,尽兴之后便翻墙而出,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擅闯私宅。2、劫持新娘,胆大包天。看着别人家正在举行的盛大婚礼,曹操竟心生“歹意”,等到夜幕降临,大喊一声“有贼”,来了一个声东击西,在大家寻贼之际,曹操抽刀在手,劫了新娘就走。3、游手好闲,耍小聪明。曹操的叔父对曹操游手好闲、惹事生非,大为不满,经常向曹嵩告状,让他管束好自己的儿子。一次,曹操碰到叔父,假作中风。叔父赶忙去告知曹嵩。父亲匆忙赶来时,曹操已恢复了常态。控诉叔父的造谣中伤,父亲对叔父失去了信任,曹操便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自由。,曹操的个性,多才多艺:精通书法;深爱音乐特别是民间俗乐;喜好围棋,深谙酿酒技术和烹调技术,懂得养生及建筑设计。“多才多艺之士,于三国时仅得两人,一曰蜀武侯(诸葛亮),一曰魏武帝。”清代学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酷爱文学,喜欢读书,雅好诗文。“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政治家曹操,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军事家曹操,让孙子兵法流传至今:曹操十分推崇孙子兵法是今存孙子兵法的第一个注本的作者。孙子兵法言简义深,一般人不易读懂其中道理。经曹操的整理与注释,方使孙子得以流传全今。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因精通兵法,谙熟孙子,著有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书。并校正注释孙子兵法、司马法等。,曹操注解的孙子兵法,文学家曹操,曹操作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为建安文学之首。毛泽东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的传世佳作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碣石篇)是他对人生观、价值观形象而生动的描述、真实而深刻的概括,掷地有声。,曹操之死,曹操患有脑疾,时有发作。时近晚年,脑疾发作异常频繁,经常痛得通宵难以入睡。当时的神医华佗就给曹操出过治疗的建议,但是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而且把世上唯一能够救他的神医给轰了出去。,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曹操墓考古确认,原本陵墓位置一直是谜团,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2010年2月4日,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DNA寻找曹操后人,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课题组经过三年研究,最终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再通过对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的比对,双重验证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T突变类型为O2*-M268。该项研究成果也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分布全国曹操家族后人应在五百万以上,曹操诗歌悲凉慷慨,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诗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诗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诗歌,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本课见解:悲凉慷慨,壮志难酬曹操的文学风貌,一、洋溢英雄壮士气概与顽强斗志:曹操戎马一生,“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志在天下恢复统一,他“登高必赋”,以乐歌见长,深刻影响并促进了建安时代文学慷慨耿直的风格形成与发展。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激烈冲突、消磨,困扰着他的心志,也激发着他的悲壮情怀,“伤时悯乱”,令其直抒胸臆,“缘事而发”,关心民生疾苦(如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明钟惺评:“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慷慨悲歌,作品内蕴丰富深沉。古人评:“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三、他的作品具有鲜明艺术特色以及突出的时间的意识忧思,写出了宇宙的悲哀,人生时光短促,遗憾咏叹的意味深入人心。千百年来纳入中国经典文学,读者吟诵不衰。,附第一节:涉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学作品管窥,记载与演绎汉魏三国历史与英雄传奇,三位四川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不朽之作。这就是陈寿:三国志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以四川人为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雄才人辈出。我们四川人虽然多是蜀汉后人,但我们胸怀天下,以中华民族子孙为荣,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陈寿与他的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在陈寿死后130多年,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引各家史籍达210种,注文超过原书数倍。这些史籍后来大部分遗失,赖有裴注,才得以从中见到概略。裴注兼容并包,光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例如曹魏屯田,马钧生平等都在裴注中保存了大量史料,补充了原书的遗漏和简略。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称纪,如记曹操生平的为武帝纪,曹丕为文帝纪等,而吴、蜀君主则称传。这是因为陈寿是西晋人,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手中取得的,所以以曹魏为正统,以吴、蜀为僭伪。到了东晋,有个史学家习凿齿,就改以蜀汉为正统。这是因为东晋政权偏安江左,时势与蜀汉相仿,后来到了北宋,上承五代,进而消灭割据诸国,情况又与西晋相同,所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都以曹魏为正统。南宋偏安江南,与东晋相同,南宋统治者把金比做曹魏,把南宋比做蜀汉,所以又已蜀汉为正统,如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就是这样。元末明初,罗贯中以民间评话为基础,写成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因为南宋以来,汉族人民早把北方统治者和侵略者比做曹操,所以生活在红巾起义环境中的罗贯中,根据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来否定曹操。三国演义后来被编成各种戏剧,使三国演义家喻户晓,所以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是个奸佞。三国志是历史著作,是了解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可靠资料;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他以三国志为素材,又加以艺术加工,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使作品更加生动。但他叙述的历史故事有些有历史根据;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则加以夸张,诸如诸葛亮借东风之类,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所以不能按照三国演义来了解历史。,创作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创作临江仙词的杨慎,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今四川新都留有名胜桂湖杨升庵公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杰出的小说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山东)。元末明初著名的戏曲、小说家。父罗锦,任元代河东道肃政廉访司司吏。1350年(元至正十年),贯中沿大运河南下杭州,著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三个剧本。未几,投张士诚起义军中,结识施耐庵,拜其为师。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从鲁渊辞义军,后足涉江、浙、赣、皖等地,搜集三国时期东吴的故事传说。明初与施耐庵居淮安,游览汉代遗址。施耐庵病卒后,贯中携恩师未竟之作宋江和自己未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书稿返故里。罗贯中一生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水浒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和杂剧剧本三种。罗贯中的小说开拓和确立了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新体制。,罗贯中的不朽之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用引了杨慎的作品?,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生活在公元1330年至1400年,而杨慎生活在1488至1559年。原来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而这篇精妙的词正好给三国演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罗贯中写作原版本的基础上时人与后人有过不断的增润与修改。使之更加深入人心。,第二节:曹丕与其名作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等,曹丕(187226),字子桓,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共25个儿子,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与曹植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后为魏文帝。,魏文帝:曹丕,曹丕诗文,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诗文,典论典论是三国时代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已佚,论文是其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它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书信体名篇散文:与吴质书,惺惺相惜一掬同情之泪罹乱时代的友情封建社会身不由己的悲哀书信体散文的名篇,与吴质书,“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对曹丕的评价:,1.钟嵘的诗品把曹植列于上品,曹丕列于中品,曹操列于下品。2.郭沫若论曹植为曹丕的文学成就翻案:“曹丕这个人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可恶,我们看他的典论自叙知道他会骑马,会射箭,而且马术很精,射能左右发矢,又会击剑,善能持双以御单,持单以破双。戏弄之事少所好,惟喜弹碁,颇有自信。喜欢读书,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可见他并不是一位寻常的材料。典论一书本有廿篇,惜已残佚,今仅存自叙和另一篇论文为完整之作。论文同样也提到当时的建安七子,但见解公允,行文亦平正和婉,读来令人愉快得多。”,本课见解,曹丕只活了四十岁,论英雄气概与创作才华似不如他父亲,但他有着同他父亲一样的慷慨悲歌的胸怀、风格,有着文学的清醒认识,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文学论文与散文,直抒胸臆,留下名篇杰作,反映出动乱时代的压抑心情与悲叹,同时表现出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比较清醒的评判标准。“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孟晖),第三节:曹植权力斗争失败,文学创作成功,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植生平,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曹植诗文,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诗文,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洛神赋(节选),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洛神何人?,说法一:洛神就是宓(音服)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她的美貌引起了河伯的垂涎。河伯化作一条白龙,兴风作浪,将宓妃抢到水府之中。可怜宓妃终日郁郁寡欢,靠弹拨七弦琴排遣心中的愁苦。这天,射日英雄后羿来到水宫,将凄苦的美人救出,回到人间。河伯恼羞成怒,发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