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_第1页
简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_第2页
简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_第3页
简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_第4页
简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马培英太阳系由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构成,其间漂浮着稀薄的宇宙尘埃。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和进化已经探索了250多年,提出了40多种假设。 这些假设都部分说明了太阳系的特征,因为太阳系的真实性无法全面反映出来,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人承认。 研究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必须从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开始,结合近年来太阳系勘探取得的成果,通过严格的数学计算,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一、太阳系的基本特征1 .各行星轨道具有共面性、各向同性和近园性,大行星规则卫星也具有这一特性。 各行星轨道靠近黄道面,除水星倾斜角7和冥王星倾斜角17外,其馀倾斜角均小于3,大致在同一平面内,轨道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相同,轨道偏心率除水星为0.2和冥王星为0.25外,其馀较小,表示轨道接近正园形。 这个特征表明水星和冥王星一定有与其他行星不同的形成过程。2 .各行星之间的距离是tius-Peter定律,即an=0.4 0.32n-2,n的取值是2以上的正整数,表示水星时n=-,但冥王星的实测值和计算值有很大不同,表明水星和冥王星有特殊情况。 行星间的距离只有0.3-0.5天文单位不同,而行星间的距离在4-10天文单位以上。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自转非常有趣。 一般行星的自转与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一致,但金星反向自转。 也就是说,其自转周期比公转周期大,天王星在轨道上自转。 天王星的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成98度的交角,金星和天王星必须经历特殊的演化过程。4 .太阳系角动量的分布各有特色,太阳质量占全系统质量的99.8%,其角动量只占0.5%,各行星和卫星总质量不到0.2%,占全系统角动量的99.5%。 这不是人们想象的分布规律,表明有独特的形成方式。5 .太阳系行星可分为两类。 也就是说,类木行星和类地行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类木行星在小行星带外侧,质量大,密度小,体积大,自转快,有光圈,卫星多,星表面为液体,有发热现象,金属物质成分少,以氢氦和挥发性物质为主,处于低温状态的类地行星在小行星带内侧,质量小,密度大,体积小,自转无环、卫星少或无,星表面为固体,由硅酸盐和含铁物质组成,金属物质比例大,温度高于类木行星。 两种行星的明显差异表明它们不是一次形成相同的模式,而是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6 .太阳系的许多卫星明显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规则卫星,卫星总质量占本行星质量的几万分之几千,绕卫星行星的轨道角动量总和只占行星自转角动量的1%,卫星距离分布也遵守蒂斯皮特定律,卫星轨道也具有同向性和同向性。 第二类是不规则卫星,其特征是卫星轨道斜率和偏心率大,距行星距离分布不规则,是逆行轨道。 第三类卫星在本行星质量中所占比例大,角动量也大,如月球质量为地球的1/81,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角动量为地球自转角动量的5倍以上,三种不同卫星有三种不同模式的形成过程。7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约10万多个,总质量约为31024克,是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五,平均密度为3.5克/cm3,由岩石等金属元素构成,形状不规则,一般直径在数百公里以下,小行星也在自转。 它是如何形成的?8 .太阳系中有一颗奇异的天体彗星,彗星和小行星截然不同,彗星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和水等挥发性物质结成冰,占80%,其馀为硅酸盐和灰尘等,结构松散,形成一个污浊的雪球,温度低,在100K以下,彗星轨道有三个。 在扁平的椭圆轨道、抛物线和双曲线上,彗星接近太阳的3-2天文单位开始发育和早尾时,看起来是巨大的,其实是气体和尘埃,彗星核小,大人数十公里,小彗星分为短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占已知彗星总数的五分之四, 短周期彗星仅占5分之1,短周期彗星根据轨道特征分为木星族、土星族、天王星族和海王星族彗星。 彗星短命,运行数百周或数千周后自行拆除。 彗星是从哪里来的?9 .太阳基本概况,太阳位于太阳系中心,质量1.9891033克,赤道半径69.6万公里,其自转周期为赤道25.4天,两极35天,太阳自转角动量1.631048克cm2/秒,旋转能2.41042克,太阳物质构成:氢71%,氦27% 其他元素为2%,太阳与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地球元素基本相同,太阳表面温度5770K,中心温度1.5107K,太阳平均密度1.4g/cm3,中心密度160g/cm3,中心压力3.41017达因/cm2,高温高压高密度中心区为核反应区,氢燃烧、 即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反应,放出大量能量的太阳辐射总输出功率为3.831026焦耳/秒,有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高速高温的粒子辐射常被称为太阳风,太阳活动有火炬、黑子、冲浪、烟花、蛙爆炸、电波爆炸和电晕中瞬变现象等太阳系的上述特点是,必须回答每个太阳系的进化说,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解释。二、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太阳系的形成和太阳本身的演化是不可分割的,太阳的形成是三个时期的五个过程,即星云期、变光星期和主序列星期,五个过程经过凝缩过程、快速引力收缩过程、慢速引力收缩过程、耀变过程和氢燃烧过程,行星的形成是太阳演化过程的副产物,即太阳进化到某一阶段才形成行星和卫星等天体。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化过程,有规律,有特殊性,也有偶然性。 本文简述了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不进行理论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计算,只显示计算结果。1 .星云期(包括冷凝收缩过程和快速引力收缩过程)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距离银心2.5万光年,在猎户星臂附近,太阳以250公里/秒的速度绕着银河中心旋转,周期约为2亿年,50亿年前几亿年前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就在这个位置。 她是巨大银河原始气云团(即星际云)冷却后分离的小星云,初始速度和一定温度(非高温),星云直径约为3000天文单位,其实星云没有明显的边界,是弥漫的氢云,密度低,约为10_17克/cm3,星云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5-2倍温度在300K以下,有自转,但慢,与公转基本同步的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氢71%,其次是氦27%,其他元素2%,其中包括超新星爆炸飞来的重元素和金属物质、挥发性物质和尘埃等。 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从一开始就有角动量,在凝缩过程中自转加快,自转与公转不同步。 另外,由于星云的内侧和外侧到银心的距离不同,以银心为中心进行开普勒运动时形成速度梯度,中间出现快慢的、不好的旋转,星云被银心的潮汐力扰乱,形成大小的涡流,撞击各个涡流之间合并,形成大的涡流,最后形成更大的中心涡流星云继续缓慢冷凝收缩,涡旋的自转速度逐渐加快,大量物质聚集在涡旋中心,因此中心部物质密度增大,重力增强,形成中心重力部,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中心旋转,星云的冷凝收缩逐渐被重力收缩所取代, 星云已经从原来的3000个天文单位缩小到70个天文单位,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其间星云温度下降到数十k,物质损失大,部分物质扩散到宇宙空间。随着星云中心重力区的增强,物质向中心的下落加速,星云崩溃形成,进入了快速的重力收缩过程。 星云内的物质从四面八方沿螺旋方向迅速落入中心,形成粗细不同的螺旋状物质流,星云也逐渐变平,形成宽边帽状圆盘,螺旋状物质流逐渐变成四个臂,角动量不足则无法形成圆环,只能形成臂。 从正面看像缩小的银河一样,形成螺旋结构,从侧面看像NGC4594天体(m04 ),收缩不受平行总角动量轴的方向限制,崩溃快,增加的引力势能转化为物质中,收缩受赤道平面限制,这是因为离心加速度的作用引力减弱, 因为收缩变缓,在中央突起周围形成了平坦的旋转臂圆盘,整体上看星云还在继续收缩,角动量还在向旋转臂和中心部转移。 当内旋臂从中心收缩到5.2天文单位时,旋转速度逐渐达到13.1公里/秒,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与中心部的引力平衡,旋臂停留在该位置不再收缩,但中心部的物质继续急速收缩,中心部与旋臂断裂,中心部继续收缩变成原来的太阳,整个星云此时,原来的太阳对手臂有很强的引力作用,同一手臂也对原来的太阳有牵制作用,原来的太阳自转延迟,转速逐渐减慢,原来的太阳角动量转移到手臂上。 此时,只要臂上的物质角动量不足,就会继续向中心旋转,但到达内臂后就无法下落,因此,内臂物质的积累越来越多,外臂物质相对减少。 四只胳膊逐一达到开普勒的轨道速度就变成四个园圈,园圈的位置按提斯-彼得定律分布,在树、土、天、海的轨道位置,它们的角动量占星云总角动量的99.5%,是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 这样形成的拉普拉斯环不会缺少必要的角动量。中心部成为原来的太阳,物质密度变高,分子间的碰撞变得频繁,产生的内部压力逐渐变大,压迫中心部的物质形成星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中心温度变高,增加的热能以对流方式向外传播,星云呈微小的散热状态,星云整体呈奥里奥利星云期的快速引力的收缩过程是数千年左右,据说太阳有50亿年的历史。 从这个时候开始数吧。2 .变光星期(包括慢重力收缩过程和模式变化过程)星云形成四个园环后,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中心天文单位范围内,物质密度增大,分子间冲突变得更加频繁,温度上升,压力增大。 当内部辐射压力与自吸引力基本相等时出现准流体平衡,星不收缩或微小脉动收缩,太阳雏形基本形成,中心是快速旋转的坚固星核,核外是辐射区,表面出现对流层,原太阳逐渐进入慢慢重力收缩过程。原太阳内部的物质运动非常复杂,物质是气体流体,与刚体有很大不同,自转中出现很多复杂的运动状态,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赤道物质有变平的倾向,两极物质必定沿赤道方向流动,极地物质减少,但重力的作用通过维持球形水平面,物质向两极流动, 为了弥补这里的物质不足,赤道两侧形成了旋转方向不同的漩涡,是伴随着物质的流动接近赤道的着名蝴蝶的图,这种状态至今仍保持着太阳黑子运动。 随着物质对流与自转的相互作用,角动量向赤道转移,形成星的不良自转。 中心部分的高密度高压和高温增加,扰乱热平衡梯度,通过混合长度向外传递动能和热量,低温物质下沉,形成对流,发展成由内向外的湍流。 中心温度上升到2000K时,氢不能保持分子状态,变成原子,吸收大量热能,压力急剧下降,无法抵抗重力,中心部分崩溃成更小密度的核心,产生强烈的电波辐射,这些能量辐射通过星星稀薄的地方到达星星表面,变得明亮这就是H-H型天体。恒星内部不仅有高速运动分子产生的热能,还有在原子水平放出的电磁能,中心温度更高,恒星的自转变慢,但恒星的核快速旋转,核附近的等离子体也快速旋转,产生恒星的磁场,磁力线从两极附近出来。 星星此时产生电波辐射,内部热能不断传递到表面,表面温度达到1000K,发射红光。 这种能量传递的话,表面温度也会变高或变低,表现出的星星等会变大或变小。 蓄积一定程度的能量会激烈喷发,物质释放,几天之内星星等会上升5、6个等级。 这个时期相当于金牛t型变周和鲸鱼座UV型耀周。原太阳中心部温度逐渐上升,达到80万k时,氢发生核聚变,首先氢和重氢变成氦核,产生光子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突然激增千百倍的能量,猛烈喷发,星的亮度也急剧倍增,这是耀星或新星爆发,原太阳耀变在此期间发生了多次猛烈喷发,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放射物质,具有部分角动量,有4次比较大的喷发。 太阳的质量不大,没有比这更全面的爆炸,只是局部的喷火。喷火是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区开始的。 那里的星核自转非常快,每秒可达数百公里。 因为物质具有极高的能量,喷出物在高温下高速,最初的喷出物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百万分之三,温度在一万度以上,喷出速度高达每秒616.5公里,呈现出熔融半流体的状态,高速自旋在从原来的太阳飞行的期间一边降低温度一边减速,当它到达现在的金星轨道时正好几十年后,原来的太阳再次喷发,喷出物比上次稍多,还处于高温熔融状态,高速旋转,初期速度比上次稍大,它进入现在的地球轨道后围绕原来的太阳旋转。 数百年后,原来的太阳又发生了第三次喷发,当时的星核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了300万度,发生了重氢、锂、铍、硼等核反应,释放能量更大,喷发物质前两次以上都没有,初速度更大,其中最大的一个团块现在更多的碎片在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扩散,经过三次喷发,原来的太阳处于暂停状态,虽然持续了数千年,但是星的中心温度还在持续上升,达到700万度时,四氢发生氦的质子-质子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光子和能量,原来的太阳发生了第四次猛烈喷发。 此次喷发物为太阳质量的千万分之二,初速度大于第三次,因此飞得更远,其中较大的喷发物撞击天王星的边缘,飞散的物质到达海王星的轨道,更多的碎片扩散到太阳系的空间,飞向海王星的外侧。 此时,原太阳的表面温度上升到数千度,发出散热光。 生出璀璨的星星。 原太阳在变星时期约有4亿年。3 .主系列星期(包括氢燃烧过程和未发生的氦燃烧过程)原太阳经过几次耀变逐渐变为稳定状态,进入氢燃烧过程,释放原子能,星核中心核反应区温度达到1500万度,核反应出现碳氮循环反应,大量为质子-质子反应,核中心密度达到160克/cm3,中心压力达到3.41016,阻止星的引力收缩此时,星表面温度达到5770 K,成为g型星,太阳辐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