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主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套_第1页
人教版初中主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套_第2页
人教版初中主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套_第3页
人教版初中主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套_第4页
人教版初中主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诗两首一、 定标依据1、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 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其中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教学目标3、中招考点现代诗歌近些年在中招试题上并未怎么涉及。不过它和必考的古诗词在鉴赏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学习中应着重把握诗歌语言、诗中艺术形象以及情感主旨。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二、 学习目标1、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主要内容或思路。 2、 通过感悟诗中的艺术形象,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中意象,能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艾青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答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1)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思路和主要内容。自学指导一:内容:诗歌方法:诵读标注时间:8分钟。要求: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自学检测一: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能说出主要内容1.找关键句2.抓关键词学习目标2:通过品味诗中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自学指导二:内容:诗歌方法: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抓住意象进而理解情感主旨。时间:15分钟。要求: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5)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6)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自学检测二:(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5)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明确: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6)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能结合对诗中意象的理解体悟出诗人的情感。1.看意象2.抓修饰语3.明主旨句(四)当堂训练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汹涌( ) 吹刮( )2.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同义词,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2)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3.写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4.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什么?(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六)课后作业2. 诗两首一、 定标依据1、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 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其中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教学目标3、中招考点现代诗歌近些年在中招试题上并未怎么涉及。不过它和必考的古诗词在鉴赏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学习中应着重把握诗歌语言、诗中艺术形象以及情感主旨。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二、 学习目标3、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主要内容或思路。 4、 通过感悟诗中的艺术形象,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中意象,能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1)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答案: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乡愁咏叹了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1:通过听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自学指导一:内容:诗歌方法:诵读标注时间:8分钟。要求:“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自学检测一:“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能说出主要内容1.找关键句2.抓关键词学习目标2:通过品味诗中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自学指导二:内容:诗歌方法: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时间:15分钟。要求: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自学检测二: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能结合对诗中意象的理解体悟出诗人的情感。1.看意象2.抓修饰语3.明主旨句(四)当堂训练1.第一节诗中的“这头”指-, 那头指-, 第二节诗中的“这头”指-, 那头指- 第四节诗中的“这头”指-,那头指-。2 .这四节诗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3 .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以升华? (五)课堂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六)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板书设计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学会朗读诗歌,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学习本单元,重在进行欣赏。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中招考试不考现代诗歌赏析阅读,写作中也明确要求“诗歌除外”,但“赏析词句”几乎每年必考。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学习现代诗歌可以在这一点上做句子训练。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时重在进行点拨训练,提升欣赏能力,把赏析词句作为重点目标。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2、通过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学会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自由朗读,把握感情线索,学会激情诵读诗歌。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锦 幛 荇藻 蓬 蒿 蝼 蚁 憔悴 蘸 着灰 烬 堤上蹂躏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一:把握感情线索,学会激情诵读诗歌。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方法:听录音,把握语言的速度、重音、停顿、节奏,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时间:8分钟自学检测一结合背景资料,把握作者感情,分组练习朗诵诗歌,学会朗读诗歌的技巧。能学会激情诵读诗歌。诗歌朗读技巧1、感情充沛:高昂 低沉2、语速合理:快速 缓慢3、重音准确:4、停顿恰当:5、字音清晰:6、抑扬顿挫:学习目标二: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自学指导二:内容:课文方法: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时间:8分钟要求:自己默读,给优美的语句做批注。自学检测二:思考下列问题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 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能总结出赏析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1.看修辞2.抓关键词3.明主旨句(四)当堂训练1、戴望舒, 诗人。因创作了一首诗歌 被称为“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五)课堂总结(六)作业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品味诗中情感。板书外国诗两首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能正确朗读诗歌,初步理解鉴赏诗歌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2.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为外国诗歌。现代诗的语言高度凝练且跳跃性较大,意境深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3. 中招考点在河南中招中,一般不考现代诗。4.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鉴赏水平相对较低,意象的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对诗歌的主题和感情把握不准,最终导致学习无兴趣。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诗歌,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自由朗读,把握感情线索,理解诗人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乏抒发爱国之情的作品。但是今天,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爱国之作-祖国。(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作家,普希金的继承者。三岁丧母,由外祖母抚养长大,27岁决斗中中弹身亡。代表作品诗人之死帆等。高尔基评价他“一曲未唱完的歌”。2生字注音虔信 镶嵌 潺潺 瞰望 (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目标1通过朗诵诗歌,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目标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自学指导1 内容:诗歌一、二、三节 方法:听读、诵读,再思考。 要求:注意节奏 时间:5分钟 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2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 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自学检测一: 1.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明确:(1)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2)“奇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说教式的情感:诗人的爱国热情既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产生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别的感情所能替代的。这一句统摄全诗。 2.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 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明确:农家生活:草原、森林、河水、小路、夜色、灯光,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诗人用平实的笔调描写景物和农家生活,隐含诗人对祖国真挚的感情。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自学指导2 内容:诗歌第二、三节 方法:品读 时间:5分钟 要求:语气亲切,并思考下列问题:诗歌二三节描写了俄罗斯的哪些景物和风情?有什么作用?自学检测二:.诗歌二三节描写了俄罗斯的哪些景物和风情?有什么作用?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理解其内涵从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两方面(四)当堂检测1祖国一诗中用“ ”统摄全诗,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 ”。 2 诗人是如何抒写对祖国的“爱情”的? 3 莱蒙托夫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外国诗两首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2. 课程标准能正确朗读诗歌,初步理解鉴赏诗歌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2.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为外国诗歌。现代诗的语言高度凝练且跳跃性较大,意境深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3. 中招考点在河南中招中,一般不考现代诗。4.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鉴赏水平相对较低,意象的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对诗歌的主题和感情把握不准,最终导致学习无兴趣。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诗歌,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自由朗读,把握感情线索,理解诗人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我们热爱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骄傲,那么我们来看看美国黑人诗人休斯是怎样阐述他们的爱国情感的。(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兰斯顿.休斯(1902-1967),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2生字注音 深邃 晨曦 黝黑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三)新课讲解目标1.通过朗诵诗歌,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目标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自学指导一内容: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感。方法: 自由读、品读。时间:5分钟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谢列问题:1. 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诗中列举四条河流,有什么目的?自学检测一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诗中列举四条河流,有什么目的?诗人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到今,每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自学指导二内容:再读诗歌第二、第 节,品味语言要求:体会作者深邃中的自豪感。方法:品读时间:3分钟自学检测二1.诗的第二、第五节诗句有什么含义?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2.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第二节承上启下,第五节运用反复,强化突出了主题,结构上前后照应。评价要点评价要点要点归纳抓关键词 从反复的作用回答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回答(四)当堂检测1黑人谈河流一诗中用对比手法表现河流深邃特点的诗句“ ”。 2 诗人想通过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五)本课总结(六)作业孔乙己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中招考点 历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集中在几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值为3分;对文中语句的赏析,分值为4分;分析人物形象,分值为4分;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值2分;考查人称的作用,分值3分。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小说创作年代相对较远,鲁迅的作品一向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加上这一篇小说篇幅较长,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学生掌握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要点(考点)进行。二、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说出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理解本文揭示的深刻主题。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层次,准确而简洁地概括主要情节内容。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3.针对目标3,设计两个活动: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们的作用;通过阅读文本,能分析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理解小说揭示的深刻主题。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作者)(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981.9.26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附和 h 不屑 xi 拭 sh 蘸 zhn 阔绰chu 舀水 yo 涨红zhng 绽出zhn 哄笑hng 间或jin 打折腿 sh 门槛kn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颓唐不安: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间或:偶然,有时候。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四)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层次和主要情节内容。时间:6分钟。要求:划分层次,能概括主要情节内容。总结出概述故事的方法,并能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自学检测一:(一)、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第二部分(412)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13)小说的尾声,强化孔乙己的悲剧。(二)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所讲述的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1、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层次。2、能准确概括故事内容。概括故事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即:人物+事件(结果)学习目标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自学指导二:内容:课文方法:边读边用笔给各自然段标序号,并勾画出有用信息。时间:8分钟。要求:1、 请在课文中画出从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2、除了正面描写,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孔乙己进行侧面描写的?由此可看出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3、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自学检测二:1、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方法刻画孔乙己的? (请按照你刚才画出的具体句子来谈)2、说说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1)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的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3、除了正面描写,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孔乙己进行侧面描写的?分别有什么作用?(1)、第五段和第十段从侧面,由别人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经历,丰富了人物性格。(2)、旁人的议论和笑声,这也是侧面描写,来表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参考: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5、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四次哄笑:第四段、第六段、第八段、第十一段。这些都刻画了掌柜、酒客、短衣帮的丑陋嘴脸,是侧面描写,可见人们对孔乙己这个凉薄的苦人儿没有关心,没有同情,更多的是嘲笑,充分的暴露了人性的可悲。 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能准确说出描写类型及其作用关于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的作用: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补充,以丰富人物特征,凹显人物性格。 如:全文详细地从正面描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但文中有关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补充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笑料的可怜地位。 (五)课堂小结小说截取了孔乙己一生中的几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中,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六) 当堂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1、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 xi zh bin( )的神气。2、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 wn x ( )的样子。3、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ku chu( )。4、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b yn( ) ,一齐失踪。5、孔乙己很tutng( )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 6、孔乙己便zhng( )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zhn( )出。 二、语句赏析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做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他身材很高大;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话表现出孔乙己轻视劳动、好吃懒惰的性格。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 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孔乙己第二课时(一) 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1: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方法: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们的作用。时间:6分钟。要求:能准确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出其作用。(提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学检测一:(1)、阅读课文13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2)认真阅读下表,说出你的探究结果。人物穿着喝酒地点喝酒方式喝酒目的穿长衫的长衫房里坐喝享受短衣帮短衣柜外站喝休息孔乙己长衫柜外站喝好喝探究结果: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也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与各个阶级都不相融的多余的人。(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第11段)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作用: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