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顿罗计量泵检修规程(完结版)_第1页
米顿罗计量泵检修规程(完结版)_第2页
米顿罗计量泵检修规程(完结版)_第3页
米顿罗计量泵检修规程(完结版)_第4页
米顿罗计量泵检修规程(完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米德尔顿街计量泵的维护1设备技术参数参数装备载荷能力模型交通L/h压酒吧力量千瓦序列号酸计量泵(供水)2GM0005 PR1MNN4.5120.25六六六130914-2-0002(南1号)HCBH130805-2-001(北#2)酸计量泵(超滤反洗)21000英镑9463.50.75六六六130913-14-002(南3号)六六六130926-7-001(北4号)碱泵2GM0330 PQ1MNN31550.25六六六140226-12-005(南1号)六六六140226-12-006(北#2)还原剂计量泵2GM0025 PR1MNN25120.25六六六140121-2-003(#1)六六六140103-7-002(#2)阻垢剂计量泵3GM0010 PR1MNN9120.25六六六140105-2-008(#1)六六六140105-2-004(#2)六六六140105-2-006(#3)杀菌剂计量泵(超滤反洗)2GM0400 PQ1MNN40050.37六六六130902-16-004(#1)六六六130902-16-001(#2)杀菌剂计量泵(至原水箱)2GM0025 PR1MNN25120.25六六六140103-7-001(#3)六六六140121-2-008(#4)泵头类型:机械驱动膜片,驱动方式:可变偏心机构制造商汉盛工业设备(上海)有限公司2模型含义3设备描述3.1概述3.1.1通用系列机械隔膜计量泵是一种往复式复合计量泵,输送流量为500升/小时,压力为12巴。这种泵的特点是机械驱动隔膜,取消了材料侧的隔膜保护板。3.1.2行程调节机构基于可变偏心机构的工作原理,取代了传统的有效行程调节的设计形式。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压力和流量的脉动程度。在10%-100%的流量范围内,稳定精度为定额流量的2%。3.1.3通用泵和泵组件如下图所示:包括电机、机械驱动机构和泵头。泵头和机械传动机构之间的油封确保齿轮润滑油不泄漏。3.1.4行程调节手柄可以手动调节流量。通用泵成分1发动机2机械驱动机构3水泵扬程4行程调节手柄5中部6入口止回阀总成7出口止回阀总成8行程锁定螺钉3.2工作原理行程调整示意图1虫5横隔膜2蜗轮6冲程长度=2倍偏心率3偏心机构7最后面的冲程位置4连杆8冲程的最前位置通用泵由驱动端和泵头两部分组成。输出流量取决于驱动端的冲程速度、泵头尺寸和冲程长度。无论泵是运行还是停止,通过调节行程调节手柄可以改变行程长度,驱动端根据可变偏心机构的原理工作。电机通过蜗杆(1)和蜗轮(2)减速驱动偏心机构,偏心机构将蜗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连杆(4)的直线往复运动。当冲程为0%时,连杆轴(B)与蜗杆轴(A)对齐,因此连杆不会线性往复运动。当冲程为100%时,连杆轴(B)和蜗杆轴(A)之间会出现偏心,导致连杆直线运动。膜片组件与连杆机械连接,同时与连杆做直线往复运动。在吸入冲程中,隔膜开始向后移动,泵头中的压力降低。当泵头的内部压力低于吸入管路的压力时,吸入口的单向阀球被向上推,入口管路中的介质进入泵头室。当吸入冲程结束时,隔膜运动立即停止,泵头中的压力与入口管道中的压力相同,并且吸入入口止回阀复位。在排放冲程中,隔膜开始向前移动,泵头中的压力立即上升。当泵头压力高于出口管道压力时,出口止回阀被向上推,以将泵头中的介质“推入”液体出口管道。在排放冲程结束时,隔膜立即再次停止,泵头中的压力与出口管道中的压力相同,出口止回阀复位。然后开始下一个周期。3.3产品特性3.3.1机械隔膜泵压头。隔膜与柱塞直接相连,柱塞推动隔膜添加材料。3.3.2高性能隔膜泵泵头采用专利MARS技术(自动机械补油系统)。3.3.3高性能泵头消除了传统泵所需材料端的隔膜保护盘3.3.5高精度单向止回阀,确保所有流量条件下的准确性;自清洁单向止回阀结构确保在恶劣条件下正常运行。4通用泵结构图通用汽车驱动端侧视图通用汽车驱动端面图5米计量泵的维护5.1准备工作5.1.1将行程手柄调节至0%。如果行程锁定螺钉(零件320)被锁定,松开锁定螺钉。5.1.2切断电源,确保设备不会意外启动。5.1.3从系统上断开计量泵的入口和出口止回阀。5.2更换止回阀(gm0002 gm0050 pvcf泵头)从泵头(370)上拆除阀体(360)5.2.2拆卸止回阀总成:包括球阀(357)、阀座(360A)、阀套(361A)、O形圈(361B)和垫圈(361)5.2.3清洁阀体(360)和泵头(370)的螺纹开口5.2.4将新垫圈(361)安装到阀体(360)中5.2.5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向组装一个新的单向阀出口侧:将单向阀组件放在泵头的螺纹开口中。O形圈应安装在单向阀体外部,靠近阀座侧,并用手将阀体拧入泵头。不要拧得太紧。入口侧:将止回阀总成安装到止回阀阀体中。O形圈应安装在单向阀体外部,与阀座相对的一侧,并将单向阀组件和阀体拧入泵头的入口。不要拧得太紧。5.3更换球体、阀座和密封件(GM0090-GM0500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泵头)5.3.1拆卸:1)拧开接头压盖(008),由压盖固定的接头(432)可以很容易地与泵头的其他部分分开。2)从泵头(370)上旋下单向阀组件。3)将压盖拧入阀体(003)的阀座侧一至两圈。确保压盖松动,并且压盖和阀座(024)之间有间隙,这样当阀座拆除时,压盖会落入压盖中。4)将阀体和压盖放在一个平面上,压盖在下面。从阀体顶部看,四个大孔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小孔。将一个薄的钝工具如六角扳手插入中心的小孔中,直到它位于阀球(473)的顶部。5)用锤子敲击工具,直到阀球和阀座与阀体分离。警告:如果拆卸的零件仅用于检查,请务必用钝工具敲击,以免损坏阀球。如果在拆卸过程中阀球和阀座损坏,则应更换。为了避免损坏,如果有压缩空气,在阀座(024)的另一端用压缩空气拆下阀球和阀座。6)小心地从阀体和阀座之间拆卸O形圈(438)7)仔细清洁所有重复使用的零件。5.3.2重组:警告:入口和出口止回阀的组装顺序不同。如果装配不正确,将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对计量泵的机械机构造成严重损坏。(b)没有交付任何材料(c)产生反向输注(从出口管道到入口管道的输注)1)将阀球(437)放入阀体(003)的内腔。2)将阀体放在一个平面上,使阀球朝上。将阀座(024)放置在阀体上,斜面边缘的一侧朝外。当阀座压入阀体时,阀球应位于阀座的尖锐一侧,斜面不应位于阀体内。阀座在稳定压力下用平板压入阀体。如果阀座安装不正确,阀球将无法建立密封,导致异常运行。3)在阀体(003)和阀座(024)之间安装O形圈(438)警告:聚四氟乙烯带不能用于止回阀的螺纹,以防止O形环未被压缩而导致泄漏。4)正确复位连接器(432),并确定泵头进口和出口处阀门的安装方向。安装压盖(008),并用手拧紧。5)用手拧入止回阀总成,不要拧得太紧。5.4更换隔膜(GM0002GM0050)5.4.1首先标记泵头的入口和出口,然后拆下泵头螺钉(103)和泵头部件(370)5.4.2拆下电机的风扇叶片盖,用手转动电机,并将行程调整到100%。将流速设置为100%,转动电机叶片,直到隔膜处于最靠前的位置。5.4.3握住隔膜的外缘,逆时针旋转,将其从泵驱动端上拆下。5.45.4.6重置泵头以确保正确的入口和出口,拧入泵头螺钉,装配扭矩为45英寸-磅。5.4.7将流速设置为0%,并转动电机叶片。5.4.8重新安装电机的风扇叶片盖。5.5更换油封(70)5.5.1从系统上断开泵的入口和出口。5.5.2在拆卸泵头之前,标记进口和出口。拆下泵头螺钉(103)和泵头(370)。5.5.3将行程调整到100%,取下电机的风扇叶片盖,用手转动电机,直到隔膜达到最靠前的位置。5.5.4握住隔膜的外缘,逆时针旋转,将其从泵驱动端上拆下。5.5.5从泵头的中间部分拆除隔膜支撑环(700A)5.5.6从泵体上拆下放油塞(20),并排空泵传动箱中的润滑油。5.5.7拆卸安装螺钉(700F)和泵头中间部分(351)5.5.8拆除隔膜座(701)5.5.9从连杆上拔出油封(70)在连杆上安装一个新的油封。5.5.11在油封顶部(连杆侧附近)涂抹一层润滑脂5.5.12以相反的顺序组装隔膜座(701)和泵头中间部分(351)5.5.13给驱动箱加注润滑油(650毫升,美孚630)5.5.14以相反的顺序组装泵头中间部分(351)、隔膜支撑环(700A)。隔膜总成,包括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