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因,第三单元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主体结构,过程,经济:生产力水平政治:巩固统治,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理论:马克思的设想二、实践:1、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间接)3、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化),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7),斯大林体制(20世纪30年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殊的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智慧的迂回,-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原因(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成效: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内容,(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义),(按劳取酬),(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固定粮食税,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非常的回归,-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1)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2)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1.所有制形式:,2.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4.管理手段:,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积极:1、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引起了西方的重视.,消极: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4、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缺乏积极性。,深沉的思索,5、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1.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关心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证。,让历史告诉未来,2、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课堂小结在小农经济为主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中推行了三种经济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三种模式为稳定政局或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留下了深刻教训。事实证明,在俄国这样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落后国家,强制推行单一公有制并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机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探索中形成,课堂小结:,1(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2(2011海南单科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1(2009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009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高考资源网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2009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4(2009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经济,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2、片面发展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1、背景:A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C斯大林的逝世,1953斯大林逝世,1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1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3.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失败原因-见课本78页),(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造成混乱,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修改,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经济,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2、片面发展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给企业部分权力,给地方部分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1964-1982年执政,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修改,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经济,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2、片面发展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运用价值规律,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被打破,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经济,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2、片面发展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企业自治,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加速发展重工业,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1991年一个没有国家的领袖,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失败原因:,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各抒己见,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不同: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经济体制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反思: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提示:可从政治稳定跟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速度、理论指导、改革方向、配套措施及政策、改革遇到的阻力和矛盾等方面考虑。,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1(2009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成气梭菌发酵乙醇的机制、现状与前景探析
- 合作学习赋能:普通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测试卷带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综合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公务员时事政治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库提供答案解析【历年真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备考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二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动物》课件PPT
- 不干胶贴标机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 《劳动合同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监制(2016.11.15)
- 钢轨检测报告
-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GB/T 11186.1-1989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原理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微纳加工课件
- 危重病人紧急气道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