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93.080.20 P 66 备案号:59149-2018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27852017 水泥混凝土抗冻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ntifreez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ement concrete 2017 - 12 - 11 发布 2018 - 04 - 01 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冻融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2 5 抗冻等级 . 2 6 原材料 . 2 6.1 水泥 . 2 6.2 粗集料 . 2 6.3 细集料 . 3 6.4 水 . 3 6.5 矿物掺合料 . 3 6.6 化学外加剂 . 4 7 配合比 . 5 7.1 设计原则 . 5 7.2 配合比设计 . 5 8 混凝土拌制 . 6 9 混凝土运输 . 6 10 模板工程 . 7 10.1 模板 . 7 10.2 模板布 . 7 11 混凝土浇筑 . 7 12 混凝土振捣 . 8 13 拆模及养生 . 8 13.1 拆模 . 8 13.2 养生 . 8 14 硅烷浸渍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密实骨架堆积法. 1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最大紧方密度法. 11 表 1 水泥的技术指标. 2 表 2 粗集料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3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II 表 3 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3 表 4 硅灰技术性能指标 .4 表 5 粉煤灰技术性能指标 .4 表 6 磨细矿渣粉技术性能指标 .4 表 7 矿物掺合料掺量范围 .5 表 8 硅烷材料技术指标要求 .8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吉 林省公路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志国、闫秋波、秦卫军、鲁亚义、张广庆、胡雪峰、刘贤辉、魏志刚、于丽 梅、王书娟、董书奎、姚冬冬、赵士辉、田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1 水泥混凝土抗冻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抗冻水泥混凝土的术语和定义、 冻融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抗冻等级、 原材料、 配合比、 混凝土拌制、混凝土运输、模板工程、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拆模及养生和硅烷浸渍。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有抗冻要求的水泥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JTG/T B07-01-2006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T D31-06-2017 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GJ 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63-2006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T/T 736-2015 混凝土工程用透水模板布 JT/T 819-2011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 3 术语和定义 JTG/T D31-06-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泥混凝土抗冻等级 frost-resistant grade of cement concrete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水泥混凝土抵抗反复冻融破坏能力的分级。 JTG/T D31-06-2017 2.1.16 3.2 抗冻水泥混凝土 frost-resistant cement concrete 在使用环境中和设计年限内具有抵抗自然冻融破坏能力的的混凝土。 一般在设计文件中对抗冻能力 提出具体的等级要求,或设计无说明时,通常情况下抗冻等级不低于F100的水泥混凝土。 3.3 引气水泥混凝土 air entrained cement concrete 拌合时使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使其内部产生分布均匀的微小气泡混凝土,强度等级用Ca表示。 3.4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2 混凝土含气量 air content of concrete 水泥混凝土拌合物或硬化混凝土中的气泡体积与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3.5 密实骨架堆积法 dense framework stacking method 通过不同比例粗集料的容重试验确定最大容重和最小空隙率的方法,用以确定粗集料的级配。 3.6 最大紧方密度法 maximum tight density method 通过建立不同砂率时集料混合料堆积密度关系,获得最大堆积密度对应砂率的方法。 3.7 气泡间距系数 air-void spacing factor 硬化混凝土中相邻气泡边缘之间平均距离。 4 冻融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分为 7 个等级,分别用 DID7 表示,具体应按 JTG/T D31-06-2017 中 4.2 规定执行。 5 抗冻等级 按照 JTG/T D31-06-2017 中 4.4.1 规定执行。 6 原材料 6.1 水泥 6.1.1 水泥应采用旋窑生产且强度等级在 42.5 及以上。 6.1.2 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可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应符合 GB 175 的规定。 6.1.3 水泥的技术指标见表 1。 表1 水泥的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要求 细度(比表面积) m 2/kg 350 游离 CaO % 1.5 C3A % 8 钢筋混凝土 % 0.1 氯离子 预应力混凝土 % 0.06 含碱量 % 0.6 6.1.4 水泥温度超过 55 应采取措施降温措施。 6.1.5 袋装水泥入场后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存放,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受潮。 6.1.6 水泥应分批检验,质量应稳定,若存放期超过 3 个月应重新检验。 6.2 粗集料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3 6.2.1 生产粗集料的母岩应选用玄武岩、安山岩等中基性岩石,不宜使用花岗岩,严禁使用砂岩、页 岩等。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之比不宜低于 1.5 。 6.2.2 粗集料宜采用 5 mm20 mm 连续级配、质地均匀、坚硬、温度线膨胀系数小、吸水率低、粒形 良好的碎石,且品质应稳定。一般采用 5 mm10 mm 和 10 mm20 mm 两级粗集料配合,形成连续级配。 6.2.3 应先对粗集料进行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粗集料的其它相关技术指标要求见表 2。 表2 粗集料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最大公称粒径 mm 20 针片状含量 % 7 含泥量 % 0.7 泥块含量 % 0.2 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经 5 次循环后质量损失值) % 8 吸水率 % 2.0 6.2.4 粗集料应分批检验,且不得混入风化颗粒;粗集料在生产、装卸、运输、存储过程中,不得混 入有害物质;堆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颗粒级配均匀,并不得混料。 6.2.5 应控制粗集料含泥量。当含泥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水洗法进行处理,水洗后的粗集料使 用时应测定其含水率并在拌合用水量中相应扣除。 6.2.6 粗集料各项检测试验按 JTG E42-2005 的相关规定进行。 6.3 细集料 6.3.1 抗冻混凝土采用的细集料,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洁净的河砂或专门机组生产的机制砂, 不得使用山砂。 6.3.2 采用天然河砂配制混凝土时,河砂性能应符合 JTG/T F50-2011 的规定。 6.3.3 当采用机制砂时,机制砂性能应符合 JT/T 819-2011 的规定。 6.3.4 细集料各项技术指标及相关要求见表 3。 表3 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要求 细度模数 2.62.9 含泥量 1.0% 泥块含量 1.0% 坚固性(试验方法同粗集料) 5% 6.3.5 细集料来源应稳定,进场后应分批检验。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 200 m 3或 300 t 为 1 个验收批次,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 100 m 3或 150 t 为 1 个验收批次进行检验。 6.3.6 试验人员应测定细集料含水率,频率为每台班 1 次,并在拌合用水中进行扣除。 6.4 水 6.4.1 抗冻混凝土的拌合和养生用水,应符合 JGJ 63-2006 的相关规定。 6.4.2 拌合用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 200 mg/L。 6.5 矿物掺合料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4 6.5.1 抗冻混凝土中宜掺加硅灰, 也可采用硅灰与 S105 级磨细矿渣粉, 或硅灰与 I 级粉煤灰的组合外 掺料类型,但应保证强度、工作性、体积稳定性、耐久性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矿渣粉和粉煤灰不宜同 时掺加。 6.5.2 用于抗冻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 4、表 5、表 6 相关要求。 表4 硅灰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要求 比表面积(勃氏法,m 2/kg) 15000 二氧化硅含量(%) 85 表5 粉煤灰技术性能指标 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I 级 细度(0.0045 mm 方孔筛筛余,%) 15.0 需水量比(%) 95 烧失量(%) 5.0 含水率(%) 1.0 三氧化硫(%) 3.0 表6 磨细矿渣粉技术性能指标 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S105 级 密度(g/cm 3) 2.8 比表面积(m 2/kg) 400 活性指数(%) 7d 28d 95 105 流动度比(%) 95 含水率(%) 1.0 三氧化硫(%) 4.0 氯离子含量(%) 0.02 烧失量(%) 1.0 6.5.3 抗冻混凝土中掺入的矿物掺合料应质量稳定、来源固定,产品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检验 合格证书。 6.6 化学外加剂 6.6.1 抗冻混凝土中采用的减水剂应为高性能引气减水剂,质量应符合 GB 8076 的规定,品种和使用 范围应符合 GB 50119 的规定,并应对混凝土和钢材无害。 6.6.2 宜选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不得使用萘系减水剂。 6.6.3 减水剂的选定,应通过减水剂与工程使用水泥的相容性试验进行确定,根据减水剂与掺入矿物 掺合料的胶凝材料的相容性试验对减水剂组份进行微调,使拌制混凝土的工作性达到最佳。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5 6.6.4 应按进场批次逐批对减水剂进行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6.6.5 聚羧酸减水剂应掺入有效的消泡成分。 6.6.6 应掺入质量合格的引气剂。引气剂种类应符合 JTG/T D31-06-2017 的相关要求。 7 配合比 7.1 设计原则 7.1.1 抗冻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冻等级以及施工工艺 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并做到经济合理。 7.1.2 应根据工期要求,提前开展配合比设计试验,且配合比设计所用原材料应和施工中所用原材料 保持相同。 7.1.3 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规定: a) 粗集料级配设计,碎石比例按密实骨架堆积法进行确定。砂率按最大紧方密度法确定。密实骨 架堆积法和最大紧方密度法分别参照附录 A 和附录 B; b)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与最大胶凝材料用量的选择应符合 JTG/T D31-06-2011 中 4.3.4 的要求; c) 抗冻混凝土采用泵送时,控制坍落度在 140 mm180 mm 之间; d) 构件用引气水泥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与最大水胶比应满足 JTG/T D31-06-2017 中 4.3.2 的要 求; e) 抗冻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应按 JTG/T B07-01-2006 中 4.2.4 的规定执行, 氯离子扩散系数应 按 JTG/T B07-01-2006 中 4.2.7 规定执行; f) 矿物掺合料的掺配方法及掺量范围参照表 7。具体掺量应通过试验最终确定; 表7 矿物掺合料掺量范围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掺加类型 硅灰 硅灰+矿渣粉(S105 级) 硅灰+粉煤灰(I 级) 比例(内掺法/%) 58 (58)+(1015) (58)+(1020) g) 抗冻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通常掺量为水泥的 0.31.0;混凝土 含气量应控制在 4.0%6.0%范围内。 气泡间距系数应按 JTG/T F50-2011 中表 6.15.9-2 执行, 气泡的平均半径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平均半径应45m; h) 混凝土各项原材料的总碱含量应满足 JTG/T F50-2011 中 6.8.5 的规定。氯离子含量应满足 JTG/T F50-2011 中 6.8.3 的规定。 7.2 配合比设计 7.2.1 核对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混合材种类和数量等资料,并根据设计要求,初步选定 混凝土的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外加剂、拌合用水的品种以及水胶比、胶凝材料总量、矿物掺合料 和外加剂掺量。当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可参考 7.1.3 的要求进行选定。 7.2.2 按照 JGJ 55-2011 的规定计算单方混凝土中各项原材料组分用量, 其中骨料以干燥状态为基准, 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掺量均以胶凝材料总量百分率计。 7.2.3 核算单方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是否满足 7.1.3 要求,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 计算的配合比,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6 7.2.4 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和搅拌方法,通过适当调整砂率或外加剂用量,调配出坍落度、含 气量、泌水率符合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试拌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在 20 L 以上。该配合比作为基准 配合比。 7.2.5 改变基准配合比的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掺量、外加剂掺量或砂率等参数,调配 出拌合物性能与要求值基本接近的配合比 3 个5 个。 7.2.6 按要求对上述不同配合比混凝土制作抗压强度试件,养生至规定龄期时进行试验。其中,抗压 强度试件每种配合比宜至少制作 3 组,标准养生至 7 d 和 28 d 时试压,有条件时可多制作 1 组用于测 量 60d 强度,另外一组用于测量气泡特征参数。抗压强度试件尺寸以 150 mm 标准立方体试件为准。 7.2.7 从上述配合比中优选出拌合物性能优良、抗压强度适宜、气泡特征参数合格的一个或多个配合 比各成型一组或多组耐久性试件,养生至规定龄期时进行试验。若设计文件对抗渗性有特殊要求,需专 门制作抗渗试件。 7.2.8 根据上述不同配合比对应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抗压强度、抗裂性以及抗冻性、抗渗性试验结 果,按照工作性能优良、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从不同配合比中选择一个最适合配 合比作为理论配合比。 7.2.9 当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能、抗渗性能或气泡特征参数的试验结果不满足设计或施工要求时, 则应重新选择水胶比、 胶凝材料用量或矿物掺合料用量, 并按照上述步骤重新试拌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7.2.10 当混凝土原材料、施工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8 混凝土拌制 8.1 抗冻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拌和机在集中站拌制。 8.2 混凝土配料称量所用的计量器具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定,每台搅拌机组的称量系统在使用前应对 其的实际偏差进行标定。 8.3 工地试验室应对首次使用的配合比进行现场试拌,校核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含气量等指标是 否满足要求,并至少留置 1 组抗压强度标准试件,作为强度验证的依据。若配合比不符合要求,应重新 进行配合比设计。 8.4 拌合混凝土前,应测定粗、细集料含水率,频率为每台班至少一次,并根据所测含水率值及时调 整施工配合比;粗集料含水率大于 0.5%时不得使用。 8.5 原材料的投放顺序为:粗集料细集料水泥矿物掺合料,拌合约 0.5 min,加入拌合水和引 气减水剂,再拌合约 2 min,观察检查拌合物和易性和均匀性,满足要求后出料。 8.6 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色泽一致,粘稠而易流动,整体质量稳定均衡。 8.7 发生离析和泌水现象的混凝土应停止使用。 9 混凝土运输 9.1 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速度和凝结时间的需要,使浇筑工作不间断。混凝土从拌合 结束到施工现场使用不宜超过 120 min,运至浇筑地点时应能够保持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 9.2 混凝土应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 9.3 采用拌合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时,运输过程中宜以 2 r/min4 r/min 的转速搅拌。当拌合运输车到 达浇筑现场时,由于引气剂容易导致含气量产生分层现象,因此应高速旋转 30 s60 s 后再将混凝土 拌合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具体时间应参照浇筑前混凝土含气量现场实测值进行调整。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7 9.4 经拌合站拌制完成的混凝土,运输及施工现场浇筑过程中,当确有必要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时,严 禁向运输车内添加计量外用水,应在专职技术人员指导下,在卸料前适量加入外加剂,且加入后采用快 速转动料斗拌合,外加剂添加数量和拌合时间应经试验验证后确定。 10 模板工程 10.1 模板 10.1.1 宜选用定型钢模板,模板板面之间应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保证结构物外露面美观,线条 流畅,并对锐角边进行圆弧化处理。 10.1.2 脱模剂应选用高品质、易于脱模、不改变混凝土本色的清水混凝土脱模漆,不含有对水泥混凝 土和硅烷浸渍材料有害的成分。钢模板在喷涂脱模漆之前应进行打磨除锈,使其露出金属光泽,并应采 取措施,保证模板在喷涂模板漆前后均做到防尘、防雨、防潮。 10.1.3 模板应在钢筋绑扎后尽快完成安装,安装前应首先对待浇部位新旧混凝土界面进行凿毛处理, 同时将其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残渣、松散混凝土及杂物全部清理,用水冲洗干净,确保新旧混凝土接触 面的粗糙度和清洁度。 10.1.4 模板的安装应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拼装过程中应确保模板接缝密实、不变形;注意模板不可 与脚手架或施工便桥连接,避免引起模板变形及影响整体稳定性。 10.1.5 模板的拆除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循序进行。 10.2 模板布 10.2.1 透水模板布的技术指标要求需满足 JT/T 736-2015 的相关规定。 10.2.2 钢模板在黏贴模板布之前需将表面打磨除锈,清洗铁锈和灰尘,并保持干燥。 10.2.3 透水模板布黏贴应避免胶结材料完全渗透模板布而影响排水效果。 10.2.4 黏贴模板布时,先确定好模板布平铺位置,由中心向四周展开压实,确保其密贴于模板表面。 10.2.5 同一块模板如需两块模板布搭接,先将两块重叠 5 cm,再在中间位置直线切开,去掉割下部 位,涂胶量应略微增加。 10.2.6 模板布黏贴完毕需重新检查是否平整,是否存在褶皱和气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0.2.7 黏贴完成的模板,在使用前应注意防水、防潮和防刮擦。 10.2.8 透水模板布不得重复利用。 11 混凝土浇筑 11.1 混凝土浇筑应满足 JTG/T F50-2011 要求。 11.2 抗冻混凝土的浇筑可采用泵送送料。 11.3 护栏底座及伸缩装置预留槽由于尺寸较小, 混凝土可采用一次浇筑成型, 墙式护栏或其它大尺寸 构件可采用分层浇筑。 11.4 各施工标段须在现场配备含气量检测的专职人员, 逐车检测混凝土含气量值, 旁站监理对测量过 程进行监督并记录。 若含气量值不满足设计要求, 应采取加入引气剂、 加大转速、 延长搅拌时间等措施, 使含气量值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试验室和拌合站,以便调整引气剂掺量。 11.5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一般应控制在 5 25 。 11.6 当环境气温高于 30 或低于 5 时,应停止抗冻混凝土的施工作业。夏季高温时期,混凝土 浇筑宜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尽量选择在温度较低的时间进行。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8 12 混凝土振捣 12.1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 12.2 混凝土振捣应使用振频 6000 次/min 的中低频插入式振捣棒, 浇筑现场应根据当日施工任务配 备足够数量、状况良好的振捣棒。 12.3 插入式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 1.5 倍,通常为振捣棒半径的 8 倍10 倍, 一般为 300 mm400 mm,与侧模应保持 5 cm10 cm 距离。振捣棒插入点布置应排列均匀,可采用“行 列式”或“交错式”,按顺序移动,不应混用。 12.4 振捣过程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上下移动变换幅度为 5 cm10 cm,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 15 s 30 s。 12.5 分层浇筑时,振捣器要垂直插入混凝土内,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 5 cm10 cm。 12.6 严禁利用振捣器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或推送混凝土,避免离析。 12.7 以新浇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作为混凝土已振捣密实的标志。 12.8 护栏底座等边角不易振实的部位,应当辅以插钎捣实。 12.9 抗冻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磨平,先用木抹收光一遍,初凝前分 3 次5 次用铁抹抹压 平整,抹面时严禁洒水,混凝土初凝时最后一遍应精细压光,确保大面平整、密实、无裂缝。 13 拆模及养生 13.1 拆模 13.1.1 在气温高于 5 时,拆模宜在混凝土达到 2.5 MPa 之后进行。在气温低于 5 时,应在模 板外采取保温措施并延迟拆模时间。 13.1.2 使用透水模板布的钢模板,拆除时间应在混凝土终凝后 12 h 内完成。 13.2 养生 抗冻混凝土养生应满足 JTG/T F50-2011 中相关要求。 14 硅烷浸渍 14.1 宜采用异辛基或异丁基硅烷作为硅烷浸渍材料,对侧面或仰面,宜采用硅烷膏体作为浸渍材料。 14.2 硅烷材料相关技术参数须满足表 8 要求。 表8 硅烷材料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异丁基三乙氧硅烷含量 % 98.9 硅氧烷含量 % 0.3 活性 % 100 24h 吸水降低率 % 85 混凝土中渗透深度 mm 3 14.3 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在 100%达到设计强度后,可进行硅烷浸渍处理。 14.4 进行硅烷浸渍工序前,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有效处理: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27852017 9 a) 清除混凝土表面碎屑及不牢固附着物; b) 使用鼓风机清除表面灰尘及输送颗粒,再用高压水枪或类似有效方法冲洗表面; c) 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