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方案_第1页
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方案_第2页
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方案_第3页
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方案_第4页
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译基于.3 2.编译范围.3 3.编译原理.3 4.项目概述.3 4.1线路.3 4.2水文地质条件.4 4.3技术标准.45.0申请工作准备.4 6.技术标准要求.4 7.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577.1综合接地.577.1.1设计和施工原则:.57.1.2二级、三级隧道综合接地,带底板衬砌部分.77.1.3四、.8 7.1.4五级围岩隧道综合隧道接地;.9 7.1.5二次衬砌综合隧道接地技术要求.9 7.1.6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注意事项.10 7.2轨道穿越管道.11 7.2.1设备洞室动力、信息轨道交通管道的设置(具体布置见下图).11 7.2.2水平隧道段轨道交通管的设置(具体布置见下图)13 7.2.3通信设备硐室轨道交通管的设置.(具体布置见下图)14 7.2.4入口信息轨道交通管道的设置.(具体布局见下图).15 7.2.5接触网钢轨穿越管的设置(具体布置见下图).17.3嵌入式接触网通道.17.3.1渠道预埋施工方法.18 7.3.2接触线专业防闪络接地.19 8、保证措施.2222 8.1安全保证措施.22 8.2质量保证措施.22 8.3施工中的注意事项.23 9、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2323 9.1文明施工措施.23 9.2环境保护措施.24 9.3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24安德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计划安德隧道综合接地及相关接口施工计划1。准备工作基于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建设2010241号;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待定10753-2010);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待定10424-2010);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建设2010241号;5.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待定10304-2009);6.铁路综合接地系统(2009)9301;7.隧道设备洞室、过轨设计参考图(太焦铁路隧道参数14);8.隧道内预埋接触网槽道通用图太焦铁路网施工-隧道施工-100。9.太焦新火车站工程TJZQ-7标段施工图、总图、参考图纸等设计文件;2.本编制范围适用于太焦高速铁路山西段TJZQ-7标准安得隧道综合接地及连接工程。3.编制原则应严格按照合同文件、设计施工图纸和铁路施工检验标准的要求,优化组织,统筹安排,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4.项目概述4.1线路纵览安德隧道为单孔双线隧道,起止里程为DK175 797DK182 125,全长6328米,隧道主体主要穿越低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陡峭。最高海平面约为1180米,最大埋深为188米,DK 181 420 DK 181 590为浅埋段,埋深约为100米从隧道入口到DK175 800的纵坡为10上坡。在DK 175 800 DK 176 900范围内,纵坡为3上坡。DK176 900 出口内,纵坡为8下坡。设置无轨双车道斜井辅助施工。斜井与主隧道的交叉里程为DK179 200,斜井长度为740米,施工结束后主隧道将作为避难处。4.2水文地质条件4.2.1地表水隧道穿越区域没有地表水系统。地表水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雨季有水,在调查过程中被耗尽。4.2.2地下水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岩溶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4.3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高速铁路;(2)主线数量:双线;(3)设计行驶速度:250公里/小时;(4)行距:4.6m;(5)牵引类型:电力;(6)列车类型:动车组;5.施工准备5.1岗前培训:组织技术人员认真阅读和审查施工图纸,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参加施工人员岗前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5.2技术交底: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实行三级交底制度。5.3施工机械应根据现场需要及时到场。5.4对施工所需的材料进行取样和试验,并提交监理验收。6.技术标准要求6.1接触网轨道槽基础预埋件的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6.2接触网轨槽基础预埋件的锚固抗拔力符合设计要求。6.3接触轨槽的纵向跨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00毫米;横向允许偏差为30毫米。6.4埋入混凝土中的沟槽滑道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不大于5mm。6.5沟槽滑道在混凝土中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单个沟槽倾斜度允许偏差不大于3mm。6.6贯通地线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就近连接和工程实施。6.7接地装置应优先采用衬里中的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6.8衬砌中的接地钢筋应充分利用其结构钢筋。原则上不增加专用接地钢筋,嵌入内衬的外部接地端子接地装置应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6.9隧道内具有接地功能和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符合要求。钢筋截面直径应不小于200毫米或不小于16毫米。当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要求时,相邻两根结构钢筋可以平行使用,使总截面不小于120 mm或200 mm,结构钢筋之间的距离可以局部用16钢筋代替而不改变。6.10隧道内接地钢筋之间要求可靠的焊接连接。6.11各种接地钢筋、接地极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焊接要求单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100毫米,双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毫米,焊缝连续饱满,焊缝厚度不小于4毫米,钢筋交叉时,采用直径为16毫米的“L”型钢筋焊接,焊接长度应满足焊接要求。6.12通信信号和电力轨道穿越管的材料、规格、型号和预埋角度要求应符合设计文件。6.13预埋轨道管成品要求满足三防要求,外漏管口无堵塞、进水和损坏。7.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7.1综合接地7.1.1设计和施工原则1)隧道段的贯通地线敷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直通接地线采用耐腐蚀的接地钢caA.对于隧道和有底板钢筋的明洞段,隧道底板下层的结构钢筋用作接地极;b、复合衬砌断面隧道,采用锚杆和专用环向接地钢筋作为接地极;c、级围岩隧道,采用锚杆、钢拱架(或钢筋网)作为接地极;d、锚杆接地极间隔约一台车长度,作为接地极的锚杆的圆周间距要求为锚杆长度的2倍;接地锚杆采用钢筋网、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焊接而成。3)接地钢筋的连接:隧道内锚杆接地电极、底板接地电极、二次衬砌内接地钢筋等接地装置应通过接地钢筋与线路侧外缘附近电缆槽两侧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4)设置接地端子,隧道内接地装置采用桥隧式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直接浇注在混凝土结构中,表面与结构表面齐平,并对端子头采取保护措施。B、从隧道入口2m处开始,每隔100米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底部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在隧道中间小于100米处设置一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用于连接隧道接地装置和贯通地线。c .从隧道入口2m开始,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近线路侧壁,每隔5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不足50m的隧道中部设置一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用于轨道旁的接地设备和设施。d、综合硐室两侧墙下部设有接地端子,用于室内设备设施的接地。e .上述所有接地端子均通过连接钢筋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f .当接触网基础埋置时,基础应与二次衬砌中的环向或纵向接地钢筋焊接。5)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的线路侧外缘各设置一根纵向接地棒,每隔100米断开一次,用于隧道内的接地极、接触网的短线保护接地和节点钢筋间的等电位连接。7.1.2第二节和第三节隧道的全面接地,带有底板衬砌1)对于带有底板钢筋的隧道,应使用隧道底板下层的结构钢筋作为接地电极。2)在有地面衬砌的地段进行地面混凝土施工时,地面接地极每隔一个停车位(每隔12m)布置一次。每根接地极的两侧各选择一根14横向钢筋,通过16连接钢筋与纵向接地钢筋连接。该14横向钢筋与接地用16连接钢筋之间的连接应焊接成“L”形。隧道底板接地电极按1m间距选用底板底层的结构钢筋,在隧道底板底层形成1m单层钢筋网。穿过中间“十字”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进行双面点焊,其他节点绑扎;根据每个停车位的长度,底板的接地钢网应每隔一个停车位布置一次。3)隧道底板的接地极通过16接地钢筋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4)所有接地钢筋之间的连接应保证焊接质量,各工作现场应根据钢筋与本体的配筋采用搭接焊或L型焊。隧道底部衬砌段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图包括穿地线的纵向接地钢筋 16结构钢筋、中间线、中间线、中间线、中间线、中间线、穿地线的纵向接地钢筋 16结构钢筋和穿地线的接地钢筋3)接地极初期支护施工时,必须在侧壁底部混凝土表面预留连接钢筋,以便与隧道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4)电缆沟施工时,伸出混凝土表面的 16接地钢筋应焊接在纵向 16结构钢筋上,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