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_第1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_第2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_第3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_第4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正雷 第一式太极起势 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 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 呼吸自然。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滁 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 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 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 两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 慢踏平。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肚脐下降于涌泉松胯屈膝下 沉时呼气。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 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 驰下沉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两手上升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由两 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两 臂慢慢抬起。 2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 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部要 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顺督脉上升一部分顺两肩夹贯于两臂一 部分绕风池冲百会达人中顺任脉下降复归丹田这样一起一落 内气在周身通任、督达四梢畅通大小周天由无极生太极产生 阴阳二气疏通经络运行周身浑圆一体。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 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 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 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练 此动作时吸气。 内劲丹田气下降至涌泉随着身体左转由右脚顺右腿缠至腰 间腰左转、使劲通过肩、肘贯于两手形成上掤劲。 用法上势迎接对方用右手击来的拳或掌。右手接拳左手接肘 掤劲不丢。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 90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脚尖 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左前方。 要求右后捋时结合腰劲旋转走外弧加掤劲。重心移动要自 然切忌挑肩架肘。此动呼气。 3 内劲内气由右脚上缠至丹田一部分下缠于左脚另一部分通 过腰脊右转缠至两臂、两手形成捋劲。 用法承上势接住对方冲拳后应迅速转体将其劲引空。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 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掤目视身体左前方。 要求左腿上提身体下沉形成上下相合切忌弯腰凸臀。此 动吸气。 内劲接上势两手掤劲不丢继续后捋劲由左腿缠至右腿 提左膝松胯劲合于丹田。 用法提腿扣膝可起到护裆的作用。另外还可作为蹬对方膝 盖和臁骨之用。 动作四接上势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 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加掤劲目视左前方。 要求向前开步时身法要端正左脚向前开步两手向右上掤 形成上下对称此动呼气。 内劲气由丹田上行劲催至两手加掤劲气下行至左脚。 用法左脚发出可用蹬、铲、踹还可钩管对方脚和踝关节。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 随重心移动向左转 45、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掤。左手掤 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朝后目 视前方。 4 要求转身移重心手前掤要协调一致塌腰旋裆裆走下弧 向前。左臂保持半圆掤劲不丢。右臂切勿夹肘与身体要有一定距 离。左膝与左脚跟上下对照右腿屈膝松胯保持裆劲圆活。立身中 正此动作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里缠裆劲走下弧线移至左腿变外缠至左脚腰 劲左转。 松肩沉肘劲随两臂左逆右顺缠向前形成挒劲。 用法接上势后捋时对方欲感劲空便会随即撤回此时可 顺势打挒劲。 动作六接上势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小 臂内侧左手心朝下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上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相 合右手心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 目视前方。 要求上步时要屈膝松胯轻灵自然稳重两手与身体有上 下相合之意。此动吸气。 内劲劲在左腿腰略左转劲贯左手前撩带动右手、右脚 劲贯右脚尖、右手指。练至内劲充盈饱满时一动即可达于四梢周 身浑圆一气。 用法提右脚上步可踢对方裆、膝、赚骨等左手前撩其面部 及眼睛干扰其视线右手托掌可穿其咽喉。 动作七接上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朝上右手握 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 5 要求两手、两臂与身体间隔距离 8 厘米一 10 厘米有圆掤之 感随落拳腰劲下沉。此动呼气。 内劲劲由腰起塌腰松肩沉肘贯于右拳。两臂掤圆周身放 松下沉气归丹田。 动作八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 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 要求提腿肘身体要下沉有上下相合之意提拳时要松肩沉 肘促使内气下降脚步稳健。此动吸气。 内劲塌腰松肩劲贯右拳上提塌腰松胯劲贯右膝提起。 用法右拳上冲可击其下方颏、咽喉提膝可撞其裆部、腹部、 胸部等。 动作九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肩同 宽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要求右拳、右脚同时下沉震脚发劲松胯屈膝气沉丹田 此动呼气。 内劲此势为金刚捣碓成势即内劲归原姿势。从太极初势起 内劲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走肌肱毫毛行一周气仍归丹田 但一招一势均要结合腰劲。腰为肾之府心为周身之主肾为发气之 源腰脊如车轴四肱如车轮一动以腰为轴节节贯串。 用法捣拳震脚一可踏其脚趾二可促进血液循环振奋精神。 歌诀 云 金刚捣碓敛精神太极浑然聚我身 6 变化无方皆元气股肱外露寓屈伸。 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劝君智力休使尽留下余力扫千军。 第三式懒扎衣 动作一身体微左转重心右移。右拳变掌逆缠上掤左手逆缠 下按目视左前方。 要求右拳变掌上掤时先塌腰旋转以身摧手弧线上掤与 左手下按配合形成开劲。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丹田起通过转腰松肩缠于两臂右手上掤左手下 按气均贯于两手中指端。 用法两手右上左下分开对方双手可进迎门靠亦可上护头顶 下护身。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由双逆缠变双顺缠划弧交叉于胸前左手 合于右臂内手心朝外右手心朝上。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横 开一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目视身体右前方。 要求手合脚开要同时进行并协同一致手到脚到开步要轻灵 自然。此动呼气。 内劲接上势结合腰使劲贯于两臂以右臂为主上缠于右手 小指领劲下缠于右腿开步逆缠里合。 用法此势是“上引下进”法上肱将来劲引空下肱可套、管 对方腿脚。 左手合于右臂上以护面门。 7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手顺缠上掤目视右 前方。 要求移重心时裆走后圆弧向右移右肘掤劲不丢右腋不能 夹死有圆虚之感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左腿缠至右腿塌于右腰身体左转劲缠至右肩 右手领动。 用法右肩含背折靠法。 动作四接上势右手逆缠外翻右臂向外加掤劲右手顺缠下 沉于腹前手心朝上重心在右目视右前方。 要求右臂外翻时要松右胯、右肩身体微向右转下沉切勿 挑肩架肘。此动呼气。 内劲腰劲下塌右转上行至肩通过松肩再贯于肘。 用法接上势用肩靠法后劲贯右肘可用肘法。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开至右膝上方松肩沉 肘略变顺缠指尖高与眼平左手逆缠至身左侧叉腰四指在前 母指在后重心在右眼随右手转视前方。 要求开右手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松肩沉肘贯于指端 塌腰松胯开裆贵圆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右腿膝盖与脚跟上下对 照不能前倾、后倒、外撇左腿挺而不直、膝微屈脚尖内扣立 身中正舒展大方此势继续呼气。 8 内劲懒扎衣势劲由左腿上缠至腰下行于右腿上行以腰催 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左手逆缠叉腰松胯、松肩周身放松。心 气下降气归丹田。 歌诀 云 世人不识懒扎衣左屈右伸抖神威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中藏伸识者稀 裆中分峙如剑阁头上中气似旋机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第四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略右移左手从左腰间走上弧 与右手相合右手略有前引下沉之意目视右手中指端。 要求左手与右手相合时与身体右转、重心右移相结合两手 坐腕接劲。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丹田起上缠于两臂贯于两手塌于裆腰。 用法两手前迎相合迎对方手臂欲有下掤之意。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左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自右 而左向下捋目视身体右前方。 要求下捋时重心下沉、塌腰两手合劲不丢加外掤劲。此 动呼气。 内劲劲塌至腰裆左转由右腿移至左腿贯于两手。 用法向左下用采捋劲使对方下趴。 9 动作三此势为动作四的过渡动作。在分解练习时此势不停。 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向左后上方捋重心 向右移目视右前方。 要求捋时两手不能偏后右臂掤劲不丢。身体继续左转重 心右移脊椎起中心轴作用。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腰左旋上行缠于两臂、两手下行由左腿缠至右腿。 用法上肱继续将对方劲引空下肚劲慢慢移进以破坏对方重 心的稳固。 动作四上势不停重心继续右移两手变左顺右逆缠向上划弧 合于肩前随两手相合身体向右转目视右前方。 要求在由捋变按时两手下捋上合均由裆腰左移右旋沉肘 松肩旋腕转膀使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转折顺遂。此动继续吸 气。 内劲劲继续右转塌腰松肩旋腕转膀缠至两手。 用法由捋劲转变为按劲调节转换全在裆、腰、胸间运化。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不变身体微右转下沉两手合力走弧线 向右前下方按左脚收于右脚内侧 20 厘米左右脚尖点地。目视右 前下方。 要求双手下按时要松胯塌腰松肩沉肘两手合力随身体下 沉前按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周身完整劲通过松腰胯沉肩肘贯于两手形成按劲。 10 用法双手合力将对方按出或以听劲与沾粘劲封闭对方使其 处于被动。 第五式单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顺缠左前右后旋转手 心向上重心在右左腿以脚尖为轴膝随身转里合目视两手。 要求两手旋转时要圆活不能有抽扯之形。此动吸气。 内劲气由丹田起腰右转缠于两臂、两腿注重在右手顺缠 内转。 用法腰脊旋转力贯于手重点解脱被人捉拿的右手。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在右左腿以前脚掌着地膝 随身体转外摆右手逆缠五指合拢走弧线腕向上提起与肩平 左手心朝上随身转下沉于腹前左肘棚劲不丢目视右手。 要求右手变勾上提时随着体旋转塌腰松肩沉肘以腰 为轴节节贯串。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以腰脊旋转过肩肘缠于手腕五指合拢手腕领劲。 用法 五指合拢 旋腰转腕 解脱擒拿后 用手腕击对方要害处 。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全移于右腿左腿屈膝提起 左膝内扣右手腕领劲左手不动松肩沉肘上下相合目视身体 左前方。 要求右腿支撑重心上下相合切忌弯腰突臀。此动为合吸 气。 11 内劲右手领劲劲移右腿提左膝左手腕下沉与丹田气相合 周身之气团聚不散。 用法提左膝扣裆可起护裆的作用也是破对方腿法的一种方 法。另也可侧蹬、瑞对方。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支撑重心左腿脚跟内侧着地向左铲地滑 出脚尖上翘里合右手腕领劲左手下沉合劲目视左前方。 要求立身中正掤劲不丢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团聚丹田之气上领右手腕顺大腿下行缠至脚跟内侧 脚尖大趾领劲左臂下沉向右引劲。 用法此为身体左侧的“上引下进”法左脚铲地开步可以蹬 也可以套、管对方腿脚。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手穿掌 上棚逆缠外翻至右胸前目视前方瞟视左手。 要求移重心时裆走外下弧线旋转移动左膝不能超出左脚 尖左手外翻时注意不能挑肩架肘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带动劲由右脚外向内逆缠上升至长强穴位于尾骨 尖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再由内向外顺缠至左脚尖左脚尖外摆右 脚尖内扣然后再上行由腰至肩至肘至手左手拇指领劲。 用法此姿势左侧含背折靠和穿肘法。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上变顺缠放 松下沉目随左手送至体侧后再转视正前方。 12 要求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扣松胯屈膝开裆贵圆立身中 正虚领顶劲松肩沉时两臂与两腿有上下相合之意。此动为外开 内合拳势有“外三合”、“内三合”之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手与脚合此称外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此称 内三合”) 呼气。 内劲劲由丹田起沿左腰催肩肘至左手中指端放松下沉回 归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歌诀 云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问此势妙何处去寻脊背骨节中。 第六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左移右手变掌顺缠走下弧 与左手相合目视左前方。 要求右手与左手相合时随身体转动协调一致。此动先吸气 后呼气。 内劲劲由丹田至腰脊缠至两臂贯于手两手相合。 用法两手迎接对方右手、肘也可捋也可采、拿兼用。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手变左 顺右逆缠加外掤劲走弧线向右后方捋手心朝外目视左前方。 要求两手捋时与转腰移重心一致。此动吸气。 13 内劲接上势两手相合随重心移动劲由左腿缠至右腿随 腰右转劲贯两手向后上捋。 用法此势为上捋牵引对方向上倾斜跌出六封四闭一势为下 捋。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走下弧移至左腿左脚尖外 摆膝盖与脚跟上下对照松胯屈膝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前掤 左手棚至左膝上与胸平手心朝下右手下沉棚至右膝前上手心朝 外目视左前方。 要求身体先动松左胯移重心走弧线两臂掤劲不丢此动 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逆缠上行移至左腿变顺缠腰劲向左缠催左臂逆 缠前掤劲贯左小臂外侧至掌外缘右手顺缠合于掌外缘顶劲领起。 动作四接上势左手向前撩掌向上环绕一周合于胸前手 心朝下。右手走下弧向前托掌于胸前手心朝上右小臂与左手指相 合右腿随右手上托时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向 左转 90 度目视正前方。 要求转体、移重心上右步时要保持立身中正屈膝松胯左 腿支持重心气不能上浮。此动吸气。 内劲腰劲略向左带贯于左手指前撩右手领劲带右脚上步。 用法同上势。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放松下沉左手顺缠翻掌降于腹前手心 朝上。右手变拳内收落于左手掌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14 要求拳落掌内与腹部间隔一拳距离两臂掤圆意守丹田。 此动呼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下沉右拳逆缠向上提起略比右肩高右 腿屈膝提起右脚放松悬于裆内左手略顺缠下沉手心朝上目视 前方。 要求提拳提腿时要屈膝松胯松肩沉肘上下相合。决不能身 上拔气上浮。此动为蓄劲吸气。 内劲、用法说明同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八。 动作七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两脚之间距离与肩同宽右拳 落于左掌内身体成半蹲姿势目视前方。 要求震脚时重心还在左腿全脚掌落地踏平用腿部的弹抖 劲震脚发劲气沉丹田。此动呼气。 内劲、用法说明同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九。 第七式白鹅亮翅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左后右微转右拳变掌逆缠上掤至额前 左手逆缠翻掌下按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前方。 要求用手旋转分开时均走弧线右手上掤时注意不要挑肩架 肘。此动吸气。 内劲劲随腰左转再右转缠于两臂形成右掤左按的开劲。 用法两手在身前弧线分开有“上护头顶下护身”之意。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后退一步左脚尖着 地身体随倒步左转两手成开劲目视前方。 15 要求倒步时要虚实分明轻灵自然。与前势同时进行也可以。 内劲劲移右腿左腿逆缠倒步塌腰劲贯两手成开劲。 用法撤步欲将对方劲引空。引劲落空的关键在于明阴阳、分 虚实。伯父照丕公曾说虚实不分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能上下相随 就不能引劲落空不能引劲落空就不能借助打人。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后退步两 手双顺缠划弧交叉于胸前左手指朝上手心朝外右手指朝前手 心朝上目视前方。 要求向后退步时眼观前方耳听身后步法轻灵身法中正 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内劲接上势劲由右腿缠至左腿再提右腿退步用逆缠丝劲 松胯塌腰劲贯两臂顺缠里合交叉于胸前。 用法退步可套管对方腿脚劲缠腰贯背可用肩打背靠。两手 交叉于胸前可守护于中门。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后移至右腿身体向右转两手双逆缠分 开左手下按手心朝下右手上掤手心朝外两臂成半圆形。左 脚收回至右脚左前方脚尖点地目视前方。 要求重心右移两手分开随身转并结合腰劲。此动接上势 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劲由腰脊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劲上缠于两肩胛过肩肘 贯于两手周身放松下沉合劲复归丹田。 16 用法此势为白鹅亮翅成势。两手如鹅亮翅大开门户诱敌深 人暗藏杀机。 歌诀 云 元气何从识太和两手犹如弄丝罗 沿路绵缠神机足亮翅由来见白鹅。 第八式斜形 动作一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后摆右手顺 缠沉肘松肩向左前划弧摆动目视左前方。 要求以身带手催动两臂转动如风摆杨柳一样。此动吸气。 内劲 劲由丹田发出 由腰缠至右肩 过肩肘至手 以右手为主 右手顺缠在面前划弧左手逆缠向后划弧。 用法如人用拳击我面部或胸迅速侧身左转用右手臂裆过。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右脚尖微向右摆左脚尖着地膝 向里合左手随身转由身体左后向上划弧向前合于鼻前中线立掌 掌心朝右右手逆缠划弧下按于右腿外侧手心朝下目视左前方。 要求两手转动时以腰为轴顶劲领起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轴劲由左向右转缠至右手划弧下按左手顺缠 合于胸前。 用法接上势如对方之拳连续出来右手化过再迅速向右转 体右手下按左手裆面守护中门。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下沉左腿屈膝提起两 手向右上方掤目视身体左前方。 17 要求两手上掤身体下沉右腿支撑重心屈膝松胯上下相 合。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下沉左脚跟着地向左前方开步脚尖上 翘两手继续上掤目视身体左前方。 要求开步时脚跟里侧铲地而出两手上掤腰劲下塌有上 下对称之意。此动呼气。 内劲右手逆缠上掤左手顺缠上掤提左腿里缠开步沉肘松 肩劲合于腰。 用法两手上掤可捋可裆提腿可蹬、踹、勾、挂。左肩含背 靠法。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缠随身体左 转走下弧至左膝下右手顺缠向后环绕变逆缠合于右耳下目视左 前方。 要求转体与移重心要协调一致。 此势分大、中、小三种身法练习。小身法步小身高左手从腰 间转过中身法如上势手从膝下转过大身法左肘从左膝下转 过故有“七寸肘和七寸靠之说”就是肘与肩离地 7 寸约 23 厘 米左右。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以腰左转劲下行缠至左腿合住。左腰劲上行缠至左肩、左 肘、左手右手逆缠旋腕合于右胸前。 用法此势以左侧为主右侧为辅。左侧为挤劲至肩、至肘 至手右手做后盾随时呼应。 18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在左左手五指合拢变勾 手弧线上提至肩平右手立掌合于胸前目视前方。 要求左手上提手腕放松领劲右手蓄而待发松胯塌腰劲 蓄在右腰间。此动为吸气。 内劲塌腰、松肩、沉肘使劲贯左手腕。 用法五指合拢以防被人折拿手指上提手腕可击对方下颚。 动作七接上势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划弧向右拉开松肩沉肘 含胸塌腰松胯屈膝目视前方。 要求此势两手两足位四隅角要立身中正舒展大方开裆贵 圆虚领顶劲上下四旁八面支撑谓之“中定身法”。此动为呼 气。 内劲以右手为主腰劲右转缠至右肩劲到松肩再缠至右 肘劲到沉肘再缠至手劲到坐腕劲贯中指端。到成势时要屈 膝松胯含胸塌腰立身中正顶劲领起周身放松气归丹田。 用法此势为中定身法有支撑八面之意向右开时含有右肩 和右肘的用法。 歌诀 云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 学到有形归无极方知玄妙在天工。 第九式搂膝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下沉、松胯屈膝下蹲两手先逆缠略上领 再双顺缠下合于左膝上重心在左腿目视前下方。 19 要求两手下合时要身法正直随身下沉如两手捧水一样合劲 不丢。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腰劲下塌劲合左腿上行于两肩松肩沉肘合于两手。 用法两手下合可击来抱腿人的太阳穴亦可下击头后使其 面部与我膝相撞。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领劲上掤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立掌于 胸前中线随手上领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收回至右脚左前方脚尖 点地。屈膝松胯目视前方。 要求重心走下弧线移至右腿左腿收回要自然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左腿后移至右腿塌腰松跨两手领劲合于胸前中线。 用法两手封闭中门起守护作用以静待动。左脚尖虚点地 便于上、下步与变动方向。 第十式拗步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逆缠向右下捋左腿屈膝 提起目视前方。 要求下捋时掤劲不丢提腿上下结合右腿着地要稳。此动为 呼气。 内劲劲随腰右转上缠于肩贯于两手松胯塌腰使劲下缠 行于左膝。 用法两手下捋带其前仆提左膝撞其胸腹。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腿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脚尖 上翘重心在右腿两手左逆右顺缠向上向前掤目视前方。 20 要求向前迈步要自然两手划弧上掤下捋要与身法自然相合。 两手上翻时吸气下沉时呼气。 内劲劲随腰先右后左转缠于左腿脚跟着地脚拇趾上翘领 劲劲上行通过两臂贯于两手左逆右顺缠前掤。 用法向前上步两手前掤击对方面部。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缠后下按 右手逆缠向前推出右腿屈膝提起目视前方。 要求步法稳重上步轻灵自然。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内劲腰左转劲由右腿移至左腿提右腿上步左手逆缠下捋 右手逆缠前掤。 用法连续进步击掌两手臂在身体左右两侧划弧随上步下捋 前掤以护左右两肋及面部。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向右前上步腿跟着地脚尖上翘重心 在左腿身体微左转左手后摆右手前掤目视前方。 要求上步如猫行轻灵自然两手臂在身体两侧圆弧缠绕以 腰为轴。此动呼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脚尖外摆落地 右手逆缠划弧下按至右腿外侧左手顺缠上翻划弧向前推出目视 前方。 要求左手上翻时注意不要挑肩腰劲要下塌。与上动的气相连。 动作六接上势重心在右腿身体微右转左腿屈膝提起。左 手立掌在鼻前中线右手下按目视身体左前方。 21 要求提腿时身体下沉屈膝松跨上下相合。此为吸气。 动作七接上势左腿向左前方开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 里合身体下沉两手在原位加掤劲目视左前方。 要求身法中正切忌弯腰凸臀。此势呼气。 说明动作四、动作五、动作六、动作七与动作二、动作三的左 右上步时的运动路线及用法基本相似故不赘述。 歌诀 云 初收言第一楼膝 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越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练到老 练到老年自然悟豁然贯通神理妙。 第十一式斜形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逆缠划弧 向下至左膝前右手顺缠外翻由后由上划弧变逆缠合于右耳下目 视左前方。 要求转体移重心两手旋转时要结合腰劲臀部下沉。此动 与上势的呼气相连。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在左左手五指合拢变勾 手弧线上提至肩平右手立掌全于胸前。目视前方。 22 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劲由腰至肩至肘至手左手腕 领劲右手蓄而待发。此动吸气。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划弧向右拉开松肩沉肘 含胸塌腰松胯屈膝目视前方。 要求此势两手两足位于四隅角要立身中正舒展大方开裆 贵圆虚领顶劲上下四旁八面支撑谓之“中定身法”。此动为 呼气。 内劲腰劲右转、缠至右肩劲到松肩再缠至右肘劲到沉肘 再缠至右手劲到坐腕劲贯中指端。成势时要屈膝松胯含胸塌 腰立身中正顶劲领起周身放松气沉丹田。 用法与第八式斜形中动作七相同。 第十二式搂膝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下沉松胯屈膝下蹲两手先逆缠略上领 再双顺缠下合于左膝上重心在左腿目视前下方。 要求两手下合时要身法正直随身下沉两手如捧水一样合 劲不丢。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腰劲下塌劲合左腿上行于两肩松肩沉肘合于两手。 用法与第九式楼膝中动作一相同。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领劲上掤。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立掌于 胸前正中线。随手上领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回至右脚左前方脚 尖点地屈膝松胯目视前方。 要求、内劲运行、用法均与第九式楼膝中动作二相同。 23 第十三式拗步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逆缠向右下捋左腿屈膝 提起目视前方。 要求下捋时掤劲不丢提腿上下相合。右腿着地要稳。此动 为呼气。 内劲劲随腰右转上缠于肩贯于两手松胯塌腰使劲下缠 行于左膝。 用法两手下捋带其前仆提左膝撞其胸腹。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腿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脚尖 上跷重心在右腿两手左逆右顺缠向上向前掤。目视前方。 要求向前迈步要自然两手划弧上掤下捋要与身法自然相合。 两手上翻时吸气下捋时呼气。 内劲劲随腰先右后左转缠于左腿脚跟着地脚拇趾上翘领 劲劲上行通过两肩过两肘贯于两手左逆右顺缠前掤。 用法与第十式拗步中动作二的用法相同。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缠后下按 左手逆缠向前推出随之右腿提起目视前方。 要求、内劲运行、用法均与第十式拗步动作三相同。 动作四接上势右脚向右前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重心 在左腿身体微左转左手后摆右手前推目视前方。 要求、内劲运行、用法与第十式拗步动作五相同。 24 动作五接上势右脚尖外摆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左前方 上一步身体随上步自左向右转体 90、右手逆缠下沉左手顺缠上 翻划弧经左耳变逆缠与右手交叉相合于胸前重心偏右腿目视前 方。 要求移重心上步时身体不能上提两手交叉掤劲撑圆立 身中正。此动接上势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腰右转内劲下缠于右腿脚掌踏实抓地随提左腿上步 左手由顺缠变逆缠与右手相合两臂掤劲饱满裆劲圆活。 用法起防护作用以静待动。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双逆缠自下向左 右分开目视前方。 要求两手分时以身带手沉稳圆活此动接上势继续呼气。 内劲劲以腰裆右转左移两手逆缠分开劲掤于两小臂外侧及 掌外缘。 用法如对方双掌击来用双手分劲将来势分化。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右移身体略右转右手顺缠上翻变拳合 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立掌合于胸前正中线目 视前方。 要求握拳合劲时身体中正下沉松胯屈膝劲合于右腿蓄而 待发。此动吸气。 25 内劲松胯、塌腰丹田劲过长强穴顺督脉冲风池位于项 部过百会位于头正中线离前发际约 16 厘米至人中在鼻 下唇上鼻唇沟之正中下分两肩松肩沉肘顺缠将右拳合于腰 间左手合于胸前。 用法左掌在前掩护右拳藏于腰间。用时突然从左掌下前冲 故名“掩手肱拳”。 动作三接上势右腿蹬地里合身体迅速左转、松左胯右拳 逆缠螺旋前冲左肘向后发劲目视右拳前方。 要求发劲时拧裆转腰将拳突然击出。前拳后肘完整一气。 此动发劲呼气。 内劲劲由右脚蹬地里缠腰迅速左转劲螺旋通过肩肘催于 右拳顶左肘顺缠向后发劲与右拳配合。故内劲运行有“生于肾 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催于手”之说。 用法前拳后肘前后对称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完全用裆腰 的旋转力。故有“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 歌诀 云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 上鼻下臁兼两眼脑后一击要人魂。 第十五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下沉重心在左右拳变掌顺缠里合。左 手逆缠合于右小臂内侧目视前方。 要求右臂下沉里合时不要弯腰夹肘失去掤劲。此动吸气。 26 内劲塌腰松肩沉肘右臂顺缠使劲下沉里合。 用法设对方向我背后突然来侵袭我身体迅速左转沉肘松肩 将来劲引空寓有“背折靠、上掤肘”之法。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右手逆缠外翻上掤至 右太阳穴外侧左手逆缠下按于膝上左脚尖内扣目视身左侧。 要求两手掤劲不丢左脚尖内扣时左胯要松切勿顶住使 转髋不灵。脚尖内扣是为了转动方向。此动呼气。 内劲腰右转劲顺督脉上升至两肩右手逆缠上掤左手逆缠 下按丹田气下行使左腿松胯里合左脚尖内扣裆劲合住。 用法右手上掤捋将其身体前带可以用左胯打左手下插其 裆上挑可作大背摔。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经左脚内侧 环绕向前上步脚尖点地右手顺缠向下划弧上托于右胸前手心 向上左手顺缠上翻变逆缠合于右小臂上手心朝下与胸平日视前 方。 要求重心左右移动步法轻灵自然周身放松下沉。两手合时 吸气合好下沉时呼气。 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六相同。 动作四接上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小腹前手心朝上右手 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 要求、内劲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七相同。 27 动作五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 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 要求提腿时身体要下沉有上下相合之意提拳时要松肩 沉肘促使内气下降脚步稳健。此动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八相同。 动作六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肩同宽 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要求右拳右脚同时下沉。震脚发劲松胯屈膝气沉丹田。此 动呼气。 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九相同。 文章引用自 陈正雷 第十六式撇身捶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右后左微转两手在腹前微上掤后下沉 右拳变掌双手同时走下弧向左右分于身体两侧掌心相对目视 前方。 要求两手下分时要接劲心气下降身体有下沉之感。两手上 接劲时吸气分时呼气。 内劲劲由丹田发起下行于腿上行顺督脉至两肩贯于两手。 用法可用两手腕或手背撩击身体两侧敌之裆部。 28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下沉立身中正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 向右横跨一步 同时两手先逆后顺缠向上翻合于胸前交叉 左手在外 右手在里目视前方。 要求两手上撩划弧交叉时与开右步同时进行协调一致。腰 劲下塌裆要开圆。此动为下开上合吸气。 内劲接上势劲缠至两手后腰略左转劲缠至左腿再开右 腿同时两手先逆后顺缠合于胸前劲再塌于腰。 用法左右撩击后两手守护于胸前。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还在左腿两手在胸前左逆右 顺缠向左上展目视左侧。 要求两臂不能展直转时两臂要与腰相结合。此动呼气。 内劲劲以腰左转缠于两手左逆右顺。 用法此是“欲右先左”之动欲向右转先向左开有“声东 击西”之意。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逆缠 走下弧经右膝下转至右腿外侧左手变顺缠经左耳侧向前推于鼻前正 中线变逆缠目视右前方。 要求右手下转时裆腰劲下沉如练大身法还要更低肩、 肘均要从膝以下转过也有用右肩打“七寸靠”之说。往下转时要 先上引。上引吸气下转呼气。 29 内劲塌腰松胯腰向右转以右为主。劲由腰至肩由肩至肘、 至手裆劲由左腿里缠至右腿变外缠两膝、两脚相合。左手由顺变 逆缠合于胸前。 用法此动由腰劲催肩可高可低打靠或肘法。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向左转左手逆缠下捋 至左膝下右手顺缠上掤目随右手转动。 要求两足踏实抓地全靠裆劲左右盘旋腰左右旋转带动两 臂螺旋缠绕。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里缠至左腿变外缠腰劲向左旋转缠于左臂逆 缠下沉。右臂顺缠里合顶劲领起。 用法向左转体随裆腰劲贯于肩肘含有打左背折靠或左上 掤肘法。 动作六接上势重心在左身体继续左转左手逆缠叉腰拇 指在后四指在前右手顺缠小指领劲在身前平拦至左前方目 随右手转至左前方。 要求旋转时以腰脊为轴不丢不顶连绵不断圆转自如。 此动与上势相连继续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劲不断继续左转。 用法练习裆腰的盘旋劲结合两臂的螺旋缠绕使周身形成一 个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形于手指的空间螺旋运动 逐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奥妙境界。 30 动作七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向右转约 120左脚尖内 扣左胯要松膝微屈。右手变拳逆缠外翻向右上掤至右太阳 穴左臂撑圆左肘里合。目通过左肘尖视左脚尖。 要求旋转时拧腰转裆身体微前倾身虽斜而中气正。右拳、 左肘尖、左脚尖形成一线周身相合切勿弯腰凸臀此势吸气。 内劲劲主宰于腰由左腿移于右腿随重心移动转腰劲贯于 右肩、右肘合于左肩、左肘有左肩与右胯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 之意。 用法劲由腰裆贯于右肩时含“背靠”与“上挑肘”法左肩 肘下合可引劲落空亦可用下采肘法。 歌诀 云 撇身拳势最难传两足舒开三尺宽。 两手分开皆倒转两腿合劲尽斜缠。 右拳落在神庭上左手叉在左腰间。 身似侧卧微带扭眼神觑定左足尖。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开月半圆。 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 右手撤回又一捶此是太极变中拳。 第十七式青龙出水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右拳顺缠下沉划弧 合于右腰间 左手由左腰间先顺缠后逆缠向前合于胸前 目视右前方。 31 要求重心合于左腿松胯屈膝右拳合于右腰间立身中正 此动右拳弧线下行时呼气里合时吸气。 内劲劲由右腿合于左腿左腿里缠右腿外缠腰劲右转右 臂顺缠沉肘松肩合于右腰间。 用法设对方突然从我背后推来我身体应迅速右转沉右肘 松右肩使其扑空右肘向右后击其胸。另外如果对方从右侧抓我右 臂我应迅速沉肘松肩旋腕转臂解脱其抓拿用肘或拳击敌。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迅速向左转重心迅速移右腿右拳自右 腰间逆缠迅速向右膝前发劲冲拳左手顺缠半握拳收至左肋下左肘 向左发肘劲目视右下方。 要求用裆内弹簧力及腰的旋转力将拳催出去做到劲达力点 周身完整一气开裆贵圆。此动呼气。 用法此拳下打可击对方裆或小腹部。还可在发劲之后右拳顺 缠向上往后崩并含背靠劲故有“里缠外崩”之说。 第十八式双推手 动作一接上势右拳变掌上掤前引左手变掌随身体右转与右 手相合目视右前方。 要求两手相合时与腰劲结合。 内劲劲由腰贯于两手裆劲下沉。 用法接劲下捋。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自右腿微向左移左脚尖外 摆两手左逆右顺缠下捋目视左前方。 32 要求裆走下弧左移两手下捋向外掤劲不丢顶劲领起身法 中正。此动呼气。 内劲腰劲螺旋下沉右腿劲里合左腿劲外缠两手左逆右顺 缠下捋。 用法捋其左臂下合使其面朝下倾倒。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继续左转提右腿划弧 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里合两手左移右顺 缠随身体旋转继续左捋目视右前方。 要求移重心上步时两手捋劲不丢身法中正接上势继续呼 气。 内劲劲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腿劲外缠右腿上步脚尖领劲里 合腰左转劲达两手外掤后捋。 用法转身上步后捋是一种沾粘连随法。使敌有“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感。 动作四重心移至右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由左逆右顺缠变 右逆左顺缠向左后向上划弧合于左胸前目视右前方。 要求移重心时裆从左边移至右腿两手由捋变推按劲要圆 转自然不能断劲。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左腿缠至右腿腰劲左转松肩沉肘。胸腰运化旋 腕转膀劲贯于两手合于左胸变推按劲。 用法由捋转推按法向前平推。 33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转松胯下沉两手合力前推左脚 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重心在右腿。目视前方。 要求塌腰松胯合力前推。上动呼气。 内劲含胸塌腰腰劲略右转松肩沉肘劲贯于两手。 用法两手合力封敌双臂平胸前推。 第十九式肘底看拳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在右左手逆缠下沉于身体 左侧右手逆缠略上升目视左前方。 要求脚步不动手随身转左膝随身体左转时外摆以腰脊为 轴。接劲时吸气左手下沉时呼气。 内劲劲以腰脊为轴贯于两手。 用法左侧身引劲。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左膝随身体转里合右手变拳顺 缠下沉里合于腹前左手顺缠由身后划弧向上转至身前左侧高于头 顶目转视前方。 要求左手上翻时要身法中正切勿挑肩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脊为轴带动两臂旋转左上右下有相合之意。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在右腿左脚尖点地屈膝松胯含胸塌 腰。左肘下沉与右拳上托相合目视前方。 要求身法端正上下相合此动呼气。 内劲由丹田贯于左肘与右拳。 用法上下相合可用拿法左肘向下可击对方后脑与后心。 34 歌诀 云 左肘在上右拳在下胸有含蓄侧首俯察 左足点地右足平踏两膝屈住胸中宽大 神灵气足有真无假承上启下形象古雅。 第二十式倒卷肱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右转右拳变掌逆缠划弧下沉于身体 右侧左手向前推重心在右腿左脚尖虚点地。目视前方。 要求右手下沉时以肩右转带臂下沉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动作二接上势右手顺缠由后上翻合于右胸前身体略左转 提左腿向左后方退步脚尖着地左手略向下塌劲重心在右腿目 视前方。 要求退左步时必须等到右手将合至右胸肘再退步两手欲前 先后有相合之意。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为轴右手由逆缠变顺缠随腰劲旋转向上合于右 胸前腰劲再左转提左腿脚尖着地里缠退步。 用法倒卷肱为倒退防护法。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略左移身体向左转左手逆缠后捋右 手逆缠前推目光瞻前顾后。 要求重心移动与左手后捋右手前推要协同一致身法中正。 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轴劲由右腿移至左腿随腰左转缠至左肩、肘、 手再逆缠后捋右手逆缠前推。 35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由后向上 划弧合于左肩前提右腿划弧退步右手略顺缠下沉。目视前方。 要求退步时随重心移动脚步里缠划弧后退髋关节放松、灵 活。此动吸气。 内劲劲发于丹田主宰在腰随腰转动下行于腿上行于臂 一动周身结合。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右手逆缠划弧下捋 左手逆缠向前推目视前方。 要求身法中正以身带手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主宰劲由左腿里合缠至右腿腰劲上行以身法 带动右手逆缠下捋左手逆缠前推。 用法倒卷肱是撤退的一种方法。但撤中有守守中有攻。主要 以腰脊为轴屈膝松胯退步灵活自然两臂在身体两侧圆弧转动 以护身体两侧之要害。两手交替前推可随时击打来侵之敌。 说明倒卷肱一势是连贯动作为便于教学故将此势间断、分 解。待练熟后应将动作连贯起来一气呵成。练习倒卷肱时正规 要求从退左脚起连续五步还原到左脚上。如场地小退一步或三 步均可。 第二十一式白鹅亮翅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右手由逆缠变顺缠向后向上 划弧合于右肩前此时身体微左转提左腿向后退步脚尖着地同 36 时左手微下沉。重心微左移左脚踏实身体微左转右手前推左 手下沉于右小臂内侧两手相合目视右前方。 要求塌腰松胯两手有相合之意。此势继续吸气。 内劲劲由右腰上缠通过右肩肘至右手前推下塌两手相合 腰劲略左转劲由右腿略向左移。 用法有下捋之势。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略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后 方退步同时左手逆缠下捋划弧变顺缠向上向前与右手顺缠下捋上 合于胸前交叉。左手心朝外合于右小臂内侧右手心朝上在胸前 中线目视前方。 要求移重心向后落步两手划弧交叉要稳定重心立身中正 倒退步要轻灵自然上下相合。两手下捋时呼气上合交叉时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七式白鹅亮翅中动作三相同。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上掤于 右前上方与眉平左手逆缠下按于左膝上方提左膝把脚收于右脚左 前方脚跟提起脚尖着地目视前方。 要求屈膝松胯立身中正两手掤圆虚领顶劲。 内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