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_第1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_第2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_第3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_第4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观和生命观,主讲人:叶海,内容提示:,中医天人观的主要思想中医生命观的主要思想,要求:,理解中医天人观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医生命观的现实意义,天人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遵循着同一的运动规律,天人是相应的,中医学所说的“天”,或者“天地”,指的是自然界,是指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谓天人观,是对天人关系,或者说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世界的本原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世界的本原,古代医家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影响下,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信奉“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泛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性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黄帝内经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清轻的阳气主热、主升、主动;飘浮在空中形成苍莽的天宇沉浊的阴气主寒、主降、主静;沉降凝聚成诸如大地之类有形的物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世界的本原,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天人观和生命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事万物。“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气之多少,决定着物之盛衰,盖先有是气,然后有是物。推而广之,有无限之气,固有无限之物也。,-温疫论,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世界的本原,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世界的本原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天人观和生命观,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为关联,相互间有着种种内在联系。,阴阳学说:着重于说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最一般、最普遍的联系五行学说:试图表述复杂系统的内在结构及其联系方式,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自然界许多复杂事物的内外关联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述了生命体为什么会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保持自身机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的非线性关系,相互间常有着交叉和重叠,探究复杂的医学问题所必备的观点,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世界的本原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和生命观,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气还具有很强的活力,运动不息是其主要特征,中医学勾画出的自然界的基本图景:,气使得整个自然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新的不断生长出来,由小到大,日趋强壮-旧的逐渐衰微败亡,由壮趋老,最终凋谢,天人观和生命观,自然界的运动源于气的推动激发,而气的这一特征并非依赖外界因素,它根植于气的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气处于运动不息状态,从而促进和推动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世界的本原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无”,指天地未分以前,元气弥漫于空间,尚未聚合分化成具体形质时的情景,天人观和生命观,宋代林亿等人在校正医书,解释素问书名含义时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自然界的发生和发展,表现出从潜隐到显露,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演变过程。人体既已全备了气、形和质,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疾病,疾病也是演变的产物,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不可以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要有效地解决医学问题,就必须持发展的态度许多医家都强调:古今自然条件不同,人的禀赋有所差异,疾病也有发展变化,“古方新病,不相能也”所以既须注重继承,又须不断探索创新。,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世界的本原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然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但存在着一定规律,内经称这些规律为“天地之道”或“物化之常”,“道”和“常”都有规律之意,天人观和生命观,素问五运行大论在论述了天空中种种复杂现象后,说:“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即使再遥远,再玄秘的现象,通过悉心的观察分析,还是可以有所了解的,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来逐渐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人们可以根据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顺应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灵枢玉版:“人者,天地之镇也”,肯定了人对于自然变化的积极作用,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把人的生死归之于气的聚散,肯定了人的物质性,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中医学: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只不过人是自然界演化到较高级阶段产生的复杂生物,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言入者求之气交。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的运动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交换,为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素问:“天运当以日光明”-强调“生气通天”-突出太阳等自然环境对生命过程的重要性。,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素问中专列“藏气法时”一篇,着重探讨在四维时空范围内,生化于不同空间的藏气在时间过程中的盛衰移易变化。,例如:肝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调节血的运行;从而促进了人的生机这些功能均旺于春时,以与春三月发陈之自然变化同步,适应了生气淳化,万物以荣的环境。地球运转至太阳时空的寅卯位春时,即肝气趋旺之信息。因此,考察脏腑的功能,应把时空因素和环境变化考虑进去。,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人观和生命观,不同的脏腑,有着不同的时空特性,在整体上表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内经把整个机体的这类变化概括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的内在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有着明显的时空特性-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生命体就其物质基础而言,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同一性,导致天地万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人生活在天地之气相互交汇的场所(气交之中),充填于其中的无形之气便起着“感应”作用,将自然界的变化信息转递给生命体,从而影响着生命过程,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促使人们把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放在最为宽广的背景中加以认识和考察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亦即发端于此,天人观,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天人观和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观,生命观,是指对生命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医学家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就是生命过程,中医学在对人的生命客体的探索中,明确地反对种种对生命问题的迷信说法,认识到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从而在关于生命的最基本问题上作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观,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观,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中医理论指出:新的生命,起源于两精相搏,雄雌两神相搏,共成一形,先我身生,故谓之精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张介宾类经,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观,生命的基本特征就是恒动不止,既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也不是杂乱无规律的恒动,而是在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生克胜复的基本形式。,生克,即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具有自我调控机制的系统,天人观和生命观,胜复,指生命过程中的相互关联的各方存在着互相更迭为胜的规律,在生理情况下,一方的相对亢进达到一定程度时(胜),往往会趋于低落,一方的相对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趋于回升(复),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中医理论认为:恒动过程中的自我生克胜复,在运动中维持着生命体的稳定状态,并使生命体始终处于新陈代谢过程。,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命观,生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粗略地分为生、长、壮、老、已几大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灵枢天年就以十岁为单位,描述了健康机体一生的发展变化,天人观和生命观,十岁、廿岁,机体生长发育:“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四十岁时人的机能和精力最为旺盛:“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四十岁前后,机能也出现了趋于衰减的先兆,“腠理始疏,荣华颓落”五十岁及其之后,衰老过程加速:“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九十岁之后,机体己非常虚弱,常处于老态龙钟状态,“故言善误”进一步发展下去,便可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生命观,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观,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体质是否强健,与出生前和出生后的诸多因素有关,这些概称为先、后天,先天-先天禀赋,主要与父母有关:父母的强壮羸弱、胎儿孕育的足月与否,分娩是否顺利等,中医学:“婴儿初生先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肾主藏精,肾精又是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物质基础,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天人观和生命观,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李中梓医宗必读,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过程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旺盛的生机、健康的躯体,就必须有良好的先天禀赋和健全的消化功能,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通过自身积极而合理的摄调,加强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可以有所弥补先天之本的不足,而脾胃的调补,主要可通过健康、合理的饮食及摄身行为,这一认识,充分肯定了个体在维持、改善和增进自身生命活动及机能状态方面的主动作用,它对于不良体质的改善及慢性虚损性疾病的调治,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最广含义上,形指物质,神指运动,形神关系就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层含义,形可指机体,神可指生命机能,形神问题就是探讨机体与生命机能的关系第三层含义,形可指肉体,神可指精神,形神观就是对于肉体和精神关系的看法,天人观和生命观,形具则神生形神合一而为人形质神用,神可御形形神联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形具则神生,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类经:“神依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血脉和则精神乃居”,苟子天论:“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肯定了精神心理产生于形体物质及机能活动之上,正确地把握了形神间的先后主次关系,体现出唯物的形神一元观,天人观和生命观,形神合一而为人,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脏腑气血与精神情感密切联系,综合而成的。形神相得,合而为人。将精神情感活动看作是生命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天人观和生命观,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人方泰然长寿,故强调“形与神俱”,张介宾:“人身血气为本,精神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强调“形神相即”,形神合一而为人,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天人观和生命观,形质神用,神可御形,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生命观,金刘守真:“形质神用”,形体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形体的功能表现,类经: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强调:未有形气衰而神能王(旺)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独存者,天人观和生命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