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成语故事让枣推梨唐李延寿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后汉书孔融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温馨提示让枣推梨:指兄弟间的友爱谦让,不能用于其他关系。常错用为: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客套。,第1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意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一、(2009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盒子。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非常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性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担忧。在与其他分子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解析原文中是“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不是“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答案B,二、(2009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说“异”詹克明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句话出现在文末,但原因要从第二、三、四段中筛选整合。要回答出两层意思,一是正常,二是必需。答案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三、(20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纯朴的嗜血者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3.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全无心机。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本文的题目是“纯朴的嗜血者”,文中也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所以在理解“纯朴”这一重要概念时,要将它与“嗜血”区分开。B项“崇尚暴力”和C项“没有悲悯之意”都属于“嗜血”,故可排除。D项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应是珍爱生命,反对滥用暴力。在文中,关于李逵“纯朴”的表述集中在第一段中,“活得洒脱奔放全无心机的大男孩”。答案A,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关键语句和思想观点的理解能力。本句在文章的结尾,是总结性的重点句子,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观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好不要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因为这类人崇尚暴力,滥杀无辜;最好这类人活在书中,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警醒。答案(1)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2)反对滥用暴力。(3)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真题探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论述类、实用类文章“理解”层级中两个重要考点。对于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外延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题型可用选择题可用主观题,多以选择题为主。,对于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考查重点是: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1.无论是重要概念还是重要句子,都是“在文中”,强调的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的语境原则。2.理解重要概念、句子的方法技巧。,阅读点拨高考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理解概念开始的,而对重要概念理解与否,往往决定着对文章观点内容的准确把握与否。为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具有三种意识:1.“概念”意识。“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应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题,首先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考虑,看命题者是侧重于内涵的理解还是外延的界定。一般说来,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多侧重于概念的内涵,选出错误的一项多侧重于概念的外延。,2.文体意识。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要依据其文体特征进行分析。论述类文章自然要抓住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从文本的首尾找出怎样的论点;分析文中支撑论点用了哪些论据,哪些是事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观点。实用类文章要分清是传记、新闻,还是报告、科普。如传记要从典型事实、人物特征、作者评价三方面把握,新闻则要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个方面把握。,3.结构意识。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像纯朴的嗜血者,先说李逵好的一面纯朴,再说李逵不好的一面嗜血,然后谈两者的矛盾统一,最后表明作者的观点。懂得了这个思路,判断概念的具体含义就清晰多了。对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一向是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难点,虽然能力层级为B级,但往往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有时还要探究其言外之意,稍不留意,就会答非所问或丢掉要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该句子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在文中的区位。,1.表现作者主旨观点或情感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在文章的“起”和“合”处,或文章标题中。作为观点的句子,要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把握阐述观点的理由,通常要分析作品结构,将文本切分成几个层次,再根据层意把握内容要点,寻找文中相应的解释。2.揭示段意和文意的语句相比较而言,这种句意理解研读的区间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局部层次乃至于某一个语段。我们同样可以将揭示段意和文意的语句看成小论点,然后对所关涉的段意或文意作切层处理,分析写了几层意思,分析出来的层意就是给出语句所包含的丰富内涵。,3.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对这样的语句,首先要判断它是否为表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语句或揭示段意和文意的语句,如果是,先按上面所说的解题策略思考答案;其次根据修辞格的构成作具体解说,尤其要注意对比喻和象征的深层含意的把握。对于文本的题旨句,要结合文本的论述层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句子的内涵。,现场批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她”从哪里来?张宝明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第一次闪亮登场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西蒙的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日。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he,she,it),汉语难以对译。早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与友人交流过。当时正值讨论女性解放、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时期,周作人在他翻译的瑞典小说改革的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其中透露了刘半农的大胆构想:“中国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i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她”字问题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尽管1920年9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已经成诗,但毕竟没有正式铅字付梓。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对象的情诗。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正是由于刘半农创造了“她”,他对“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现代白话文中流行的“她”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她”绝对不是一个字的形式创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作者认为“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6分)【现场答案】作者认为”她”的创造和使用包含了新文化运动中提倡写白话文的现代精神。【评分分析】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现代性”内涵的理解。该答案分析出了一个重要方面,但未能结合上文分析出其他蕴涵的要点。故只得2分。,【正确答案】“她”的创造和使用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一个伟大的创意(或“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她”的创造和使用顺应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她”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潮。【增分提示】因为所选取的重要句子多半富有高度概括性,有时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所以,理解句子时尤其要注意句意筛选的范围,方保不遗漏要点。如本题,不能只顾第5、6段,更要注意第3段内容。,训练与总结考点针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核心提示:如何看待掌掴事件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周泽雄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狱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瞧,就是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花大绑”,已经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真正让我纳闷的是,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盎然登场。很显然,上述命题,姑不论正确与否,哪个不需要来一番宏大论证?非凡的学术命题竟然可以省略起码的学术论证,而代之以一腔热情,这个爱好,在思维品格上恐怕有点第三世界色彩。,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选自2008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1.对第4自然段画线部分的“第三世界色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指把做学问看做作文章,让其中有猫腻可藏。B.指对阎崇年遭掌掴事件大加渲染,上纲上线。C.指只提出宏大的学术命题,却不进行相应的学术论证,就武断定论。D.指对一个本来寻常的事件加以臆测,随意引申,得出宏大的结论。解析联系上下文语境。,C,2.文章结尾说:“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就阎崇年遭掌掴事件而言,这句话如何理解?对学问之道有何启示?()解析关键是答出“有能耐的活计”“有能耐的方式”指什么。前一词语从第3自然段“才是能耐”看出。后一词语代表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阎崇年遭掌掴事件与一般人被掌掴相比,确实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值得人们关注,予以评论。但这种评论应是实事求是的,而不能捕风捉影,主观臆测。对学问之道的启示是:对严肃的学术命题,要用严谨的学术论证去解答。,考点滚动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核心提示:中国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的秘密:十几亿穷人的无限创新曾鸣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1978年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贫穷而封闭、农业占经济比重的70%、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100年的中国,在30年后,会因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而使曾遥遥领先的西方国家深怀警惕。从打火机、玩具、服装、家具到电池、洗衣机、集装箱、数据交换机,数以亿计,的“中国制造”每天被运往全球各地,而它们的本土生产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并力图超越各个领域内的全球巨头们,他们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富进取心的一个群体,而他们的野心从未如此富有现实感。饱受压力的西方竞争者们批评道:“中国制造的价格不符合经济规律。”这样的说法或许并非全然强词夺理,它提出了大部分人的疑惑:中国制造为什么能将成本控制在“不合理”的低处?,愈来愈多的西方政客、学者、企业主和公众倾向于将之归因为中国不合理的经济制度被大大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不公平的政府补贴、血汗工厂和不加限制的污染排放等等并要求本国政府限制对中国贸易。这些因素当然都有影响,但是指责者并未发现中国制造的真正秘密。中国的阿基米德式支点是人的创造力。十几亿渴望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中国人,在不断解除束缚的过程中,进行着由利益驱动的自发努力,以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行着创新。创业者出了格的想象力和看似疯狂的努力,使他们一再突破西方领先者们所固守的可能,性边界,在全球化带来的成本革命的过程中,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为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没多少钱,还得活命,还得朝前走,这就是中国的企业家当初面对的现实,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他们的宿命。可以看到,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被逼出来的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成本创新战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共性是能够把中国的比较优势(最核心的就是低成本劳动力)创造性地转化成自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他们为中国制造赢得未来的全球对决奠定了难得的基础。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摘自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有改动),3.对“中国制造”具有创新优势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西方竞争者们认为“中国制造的价格不符合经济规律”,这样的说法并非强词夺理,因为这是大部分人的疑惑。B.中国企业要正视维护工人正当权益、有效控制污染排放等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C.中国制造能够将成本控制在“不合理”的低处,主要得益于中国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制度,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和政府补贴的减少,这种优势将荡然无存。D.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灵魂人物,他们是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内核。解析A项原文是“并非全然强词夺理”,程度不同。C项这是西方政客、学者、企业主和公众的偏见和误解。D项文章末尾说“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答案B,4.结合文章内容,对第五段中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他们的宿命”这句话进行解释。()解析要解答该题首先要知道“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个俗语的意思,“螺蛳壳”地方很小,“道场”指的是宏大的法事。联系该句的前文可知,这指的是中国企业家在极其困难的创业条件下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答案在创业基础几乎空白的客观条件下,中国企业不断想象和创新,把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成为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意思对即可),考点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核心提示: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解析“直接生成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逐渐形成”,而且不仅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还有其他地域文化。答案C,6.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C.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青海省格尔木市中考物理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每日一练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4银行招聘模考模拟试题【考点精练】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省荣成市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通关考试题库(达标题)附答案详解
- 2024年安全监察人员预测复习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人教版8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专项攻克试题(含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
- 2024一级建造师考试黑钻押题【必考】附答案详解
- 医师定期考核通关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濮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物理》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共青团入团团章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老旧护栏加固施工方案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青海海东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实务终端与业务)高、中级考前题库及答案
- 露天煤业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食堂安全培训课件
- 【课件】角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数学级上册+
- 2025年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认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解读
- 美发裁剪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