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xwb)_第1页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xwb)_第2页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xwb)_第3页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xwb)_第4页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xw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北朝与南朝,频繁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汉胡互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上而下),各民族交流互动(自下而上),三国归晋,晋惠帝司马衷,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两晋南北朝时期(280589年),一、北朝与南朝(又称南北朝),1、三国之后,西晋实现短暂统一全国,随即陷于分裂。(280-316年),2、东晋十六国时期,(1)北方:匈奴、鲜卑、氐、羯、羌5个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五胡十六国”。,(2)南方:东晋的重建。(317年420年)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3、南北朝时期。,(1)北魏的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原为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后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此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势力日益强盛,陆续攻灭诸国,统一北方。,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嘎仙洞的发现,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嘎仙洞遗址,(2)北魏统一北方,北方进入北朝时期。(439589年),a、北魏统治北方的局面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以后东魏与西魏又被北齐与北周取代。b、历史上将统一北方后的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北朝”。,(3)南朝更替。(420589年),a、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粱、陈三朝相继更替,定都建康,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南朝”。,b、南方的经济进一步发展。,C、民族融合加强。活动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比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北朝439581年),吴,(B.C.221B.C.206),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B.C.202A.D.8),新,(825年),(25220年),(220280年),(220265年),(221263年),(229280年),隋,589年,北魏,(南朝420589年),西晋,十六国,东晋,宋,(265316年),(304439年),(317420年),东魏,西魏,(439535年),北齐,北周,577年,齐,梁,陈,581年,北方,南方,1、原因:,生产技术:,劳动力:,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为江南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雨水充足,气侯温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表现,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北方作物的引进,丝织、冶铸、造船等手工行业发达,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南朝青瓷带盘转杯,扬州在南朝,是鼓铸的重要地,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皇室工业)有东西二冶,工人多用囚徒。铁的产量多,梁铸铁钱,堆积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车载钱。梁武帝用铁数千万斤塞浮山堰决口,足见南朝铁产量是丰富的。梁武帝曾令尚方造刀剑,装饰极精巧。,刘宋时中国船西到幼发拉底河的希拉地区(今那杰夫Najaf)。与波斯湾以东地区,还保持着“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局面。其后的齐、梁二朝,与海外往来仍岁时不绝。,越窑鸡首壶,建康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城中有四个市,又秦淮河北岸有大市,还有小市十余所。建康以外,京口、山阴(会稽郡治)、寿阳、襄阳、江陵、成都、广州等地也是商业城市。,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二、民族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新的高潮,(2)目的: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政策。,(1)两个阶段:冯太后临朝听政时期与孝文帝亲政时期,(3)措施:(a)迁都: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将都城南迁至洛阳。(b)语言与服装: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c)汉姓: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d)政令: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e)通婚: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f)道德: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4)影响:a、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b、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冯太后与孝文帝,北魏冯太后永固陵石券门,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冯太后改革,494年北魏迁都洛阳,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之比较,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鲜卑姓改汉姓简表(一共118个),元,刘,陆,李,有人认为:“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他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氏族衰亡的路线,因此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孝文帝迁都、汉化的直接结果,是百余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在内的移民迁入洛阳和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以至整个亚洲文化中心,使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鲜卑各族的北方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1)经济上: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2)生活习俗: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a、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b、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3)文化艺术: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3、民族融合的意义,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北齐校书图中描绘的胡床。胡床由西域少数民族传于汉地。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称为马扎。,烤羊肉串,胡饼,胡椒、胡饼、胡羹、酪乳、奶酥,“西凉乐”起自前秦之末的凉州,魏太武帝439年平定凉州,将那里的乐舞艺人等带回平城,曾被用于嘉宾大礼。北齐也予以吸收运用,后来成了西域各族与中原汉族乐舞融会贯通的新型乐舞,一直盛行至隋唐。,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这件扁圆形壶的两面,模印出同样的胡人乐舞图像,人物形象均为典型的胡人。乐舞就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北凉乐伎与百戏壁画,史学观点: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