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_第1页
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_第2页
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_第3页
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_第4页
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8年7月 第21卷 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Normal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uly. 1998 Vol . 21 No. 3 从 春秋左传 看先秦时期 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 田 恒 金 摘 要 先秦时期女性命名取字的方式与男性不同,一是女性的名讳必须带上自己的姓,二 是女性的名、 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先秦女性的名、 字、 号由母家国名、 夫家国名、 母家姓、 母家 氏、 夫家氏、 排行、 夫谥、 自谥等八种材料组成,能反映出籍贯、 家庭背景、 血缘关系、 婚姻状况、 德行 善恶,如同一个个履历标签,具有标识身份的功用。作为血缘集团标志的姓是女性名讳中必不可少 的组成要素,因此,女性名讳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识血缘、 别婚姻的特殊社会功能,能满足周人禁 止同姓内婚的社会要求。此外,周代女性的字、 号往往带上夫谥和夫氏,反映出当时社会关系中女 性从属依附于男性。 关键词 先秦 春秋 左传 女性 名字 文化内涵 分类号 K8922 春秋 、 左传 两书记载了大量贵族妇女的事 迹。两书的记载告诉我们,先秦时期女性同男性一 样,有名、 有字、 有谥,已婚妇女还有各种各样的称 号;但是,女性命名取字的方式与男性不同。女性的 名、 字及各种称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命 名习俗、 婚姻制度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包含着丰富 的文化内涵。 在周代,女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父母便给她取一 个名,左传 一书记载了不少为女性命名的故事。当 时有 “以生命名” 的习俗,人们根据孩子出生前后出 现的各种情况来给孩子取名。母亲在怀孕期间做过 什么梦、 占卜的结果、 生产时顺利与否、 婴儿出生时 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往往成为命名的依据。据 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 记载,齐平公有位夫人,出生时 呈赤色,通体长满毛,父母认为不吉利,将她扔掉,旁 人将这孩子捡回抚养,取名叫弃。这种 “以生命名” 的习俗大概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据 左传昭公二十 八年 记载,远古部落有仍氏有一位女子,出生时头 发黯黑,光亮可鉴,美丽异常,因而取名叫玄妻。 这种 “以生命名” 的习俗大概与当时人们的观念 有关。当时的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而那 些在孩子出生前后出现的种种现象如怀孕期间父母 做过什么梦、 孩子出生时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等等, 也就被人们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上天作出的某种暗 示,被当作一种判断一个人一生祸福荣辱的预兆。 左传 在记叙人物事迹时,时常从人物出生前后发 生的事情写起,作为叙事的伏笔,从某种角度上讲, 正是当时人们天命观念的一种反映。正因为这样, 左传 里很多人物的命运好像在娘胎里就注定了。 宋武公的女儿仲子仅仅因为出生时手上的纹理与 “鲁夫人” 三字相似,长大后真的稀里糊涂地就作了 鲁惠公的夫人。郑庄公因兄弟相残、 母子反目在史 书上留下难堪的一笔,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出生时难 产,吓坏了她的母亲,其母遂厚弟薄兄,生出废长立 幼的念头,从此埋下祸根。正是由于当时的人把孩子 出生前后出现的种种现象看成是预示祸福荣辱的预 兆,所以采取 “以生命名” 的方式来给孩子取名,通过 孩子的名字把那些预兆记录下来。 按周礼的规定,女性到了十五岁,得举行加笄 礼,取一个字,表示她已成人,可以婚配了。这时别人 收稿日期: 1996- 11- 09 就不能再称叫她的名,而要称叫她的字。只有在介绍 婚姻时,男女双方方可了解对方叫什么名。 礼记: “妇人许嫁,笄而称字”,“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女性取字的方式是在女子母家姓的前面冠以 “伯” 、 “仲” 、 “叔” 、 “季” 表示排行,区别长幼。 “伯” 表 示排行最大,“季” 表示排行最小。 左传僖公二十 三年:“狄人伐广啬无咎,获其二女叔隗、 季隗。 ” 杜预 注:“广啬无咎,赤狄之别种,隗姓” 。 “叔隗” 、 “季隗” 的 “叔”“季” 表示二女在姐妹中的排行,“隗” 表示她们 母家为隗姓。 左传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 而有文在其手,曰 鲁夫人 ” 。宋国为子姓,“仲子” 的 “仲” 表示该女的排行,“子” 表示她母家为子姓。 春 秋隐公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杜预注: “伯姬,鲁女。 ” 鲁国为姬姓,“伯姬” 的 “伯” 表示该女 在姐妹中排行最大,“姬” 表示她母家为姬姓。 有时用 “孟” 字表示最大排行。 左传隐公: “惠公元妃孟子。 ” 杜预注:“子,宋姓也” 。 “孟子”,宋 国女,“孟” 表示该女排行最大,“子” 是她母家的姓。 现在广为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根据周代女子 取字的习惯,“孟姜女” 这个名字应该理解为姜姓人 家的长女,不能理解为姓孟名姜。 女性这种在母家姓前冠以排行、 区别长幼的取 字方式与男性截然不同。男性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总 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而女性的名与字之间没有任何 意义上的联系。 从技术上讲,女性的取字方式有一个很大的缺 陷,可供取字的材料只有排行和母家姓两个,排列组 合的余地相当小,可以组合出来的字相当有限。同一 个姓的女性最多只能取五个字:孟某、 伯某、 仲某、 叔 某、 季某,而同姓同排行的女性不知有多少。 左传 一书里类似 “伯姬”“孟子” 这样的名字往往代表好几 个女性,这样就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 的人不得不根据已婚妇女夫家和母家的情况取一些 称号来对她们进行区别。从构成上看,春秋左传 两书的女性称号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在字的前面冠以其它成分。(1)冠以娘家国 名。 左传桓公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 杜预 注:“季姜,桓公后姜,纪姓。 ” 纪季姜,纪国女,姜 姓,“纪” 表示其娘家在纪国,“季” 表示她在姐妹中排 行最小,“姜” 表示她的娘家为姜姓。(2)冠以夫家国 名。 春秋 庄公二十七年 :“春,公会杞伯姬于 洮。 ” 杜预注:“伯姬,庄公女”,孔颖达疏:“二十五年 始归杞” 。杞伯姬,鲁庄公女,杞君夫人。 “杞” 表示该 女已嫁到杞国,“伯” 说明她在姊妹中排行最大,“姬” 表示她娘家姓姬。(3)冠以夫家氏。 春秋僖公二十 五年:“宋荡伯姬来逆妇。 ” 孔疏:“伯姬,鲁女,而以 荡冠之知为宋大夫荡氏妻也” 。荡伯姬,鲁女,“荡” 表 示该女已嫁于荡氏,“伯” 表示她排行最大,“姬” 表示 她的娘家姓姬。(4)在字前冠以 “子” 字,加 “子” 字表 示该女业已出嫁。 春秋 文公十二年:“二月庚 子,子叔姬卒”,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书子叔姬者, 明其已嫁也。若未嫁之女,则不冠以 子 字。 ” 除了在字前冠以其它成分以外,也有一些称号 是在字的后面加上女性的名。 左传定公四年: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 ”“季芈畀我”,“季 芈” 是她的字,“季” 是她的排行,“芈” 表示她的娘家 为芈姓;“畀我” 是她的名。(见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二、 在母家姓前冠以夫谥。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 王力 古代汉语:“申, 国名,姜姓;武姜,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母 家姓姜。 ”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 得臣之女,曰庄姜。 ” 杜预注:“得臣,齐太子。 ” 齐国, 吕望之后,姜姓。庄姜,“庄” 表示她的丈夫为庄公; “姜” 表示她的娘家姓姜。 有一些称号还在夫谥与母家姓的前面再冠以其 它成分。有的冠以夫家国名,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 ” 杜注:“穆姬,申生 姊,秦穆夫人。 ” 秦穆姬,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人;“秦” 表示她的夫家在秦国;“穆” 表示她的丈夫为秦穆公, “姬” 表示她的娘家姓姬。有的冠以夫家氏。 左传 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 杜注:“庄姬,赵朔 妻” 。按,“庄” 是赵朔的谥,赵庄姬,“赵” 表示夫家为 赵氏;“庄” 表示她的丈夫为赵朔;“姬” 表示她的娘家 姓姬。 三、 在母家姓前冠以夫家国名。 左传庄公十 年:“蔡哀侯取于陈,息侯亦娶于陈,息妫将归,过 蔡。 ” 陈国国君为妫姓,息妫,“息” 表示夫家在息国, “妫” 表示娘家为妫姓。 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 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 芮 姜,“芮” 表示夫家在芮国;“姜” 表示母家为姜姓。 四、 在母家姓前冠以母家氏。 左传桓公十 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女 吉,生厉公。 ” 杜注: “雍氏,女 吉姓,宋大夫也。 ” 雍女 吉,“雍” 表示母家为雍 氏,“女 吉” 表示母家为女 吉姓。左传昭公四年:“公孙 明知叔孙于齐,归,未逆国姜,子明娶之。 ” 按,国氏, 05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齐国贵族,姜姓。 左传昭公四年:“(穆子)适齐, 娶于国氏,” 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 ” 国姜,“国” 表示母家为国氏,“姜” 表示母家姓姜。 有些称号在母家氏和母家姓前再冠以母家国 名。 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宋 华子生公子雍。 ” 杜注:“(宋华子 ), 华氏之女,子姓。 ” 宋华子,“宋” 表示母家在宋国,“华子” 表示她是子姓 华氏之女。 五、 在母家姓前冠以夫家氏。 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晋)文公妻赵衰赵姬请逆盾与其母。 ” 赵姬,“赵” 表示夫家为赵氏;“姬” 表示母家为姬姓。 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 仪行父通于夏 姬。 ” 杜注:“夏姬,郑穆公女” 。夏姬,“姬” 表示母家为 姬姓,“夏” 表示夫家为夏氏,左传宣公十年:“陈 灵公与孔宁、 仪行父饮酒于夏氏”,这一记载说明 “夏 姬” 的 “夏” 是氏。 六、 在母家姓前冠以母家国名。 左传僖公十 七年:“齐侯之夫人三:王姬、 徐嬴、 蔡姬,皆无子。齐 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 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 生懿公。 ” 徐国、 葛国为嬴姓,蔡、 郑、 卫、 密四国为姬 姓。 徐嬴、 葛嬴、 卫姬、 郑姬、 密姬等人名中的 “徐” 、 “蔡” 、 “卫”“郑” 、 “葛” 、 “密” 是这几位女子娘家的国 名;“姬” 、 “嬴” 是她们娘家的姓。 左传宣公三年: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女 吉。 ” 杜预注:“女 吉,南燕姓。 ” 燕女 吉,“燕” 表示母家在南燕国,“女 吉” 表示她母家为 女 吉姓。 周代,女性同男性一样,死后也有一个对其平生 言行进行评价的谥。从 春秋 、左传 两书的记载来 看,女性死后的称号分为两类: 一、 在字前冠以谥。 左传昭公十年:“公与 (陈)桓子莒之旁邑,穆孟姬为之请高唐,陈氏始大。 ” 穆孟姬,“穆” 是该女的谥,“孟姬” 是她的字,“孟” 表 示排行,“姬” 是她娘家的姓。 左传成公十六年: “齐声孟子通于侨如,使立于高、 国之间。 ” 杜注:“声 孟子,齐灵公母,宋女。 ” 声孟子,“声” 是谥,“孟子” 是 字,“孟” 表示排行,“子” 表示母家姓子。 二、 在母家姓前冠以谥。 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 妫,生桓公。 ” 杜注:“妫,陈姓也。厉、 戴皆谥。 ” 孔疏: “谥法暴慢无亲曰厉;曲礼:无愆曰戴。 ” 有些称号 还在谥和母家姓的前面冠以该女母亲的姓。 左传 襄公十九年:“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无子。其侄 声姬,生光,以为太子。 ” 颜懿姬、 声姬的 “姬” 表示 二女母家为姬姓;“懿”“声” 是她们的谥;“颜”“ ” 是 她们母亲的姓。杜预注:“颜、 皆二姬母姓,因以为 号;懿声皆谥也。 ” 上面分析的是诸侯、 贵族妇女的字号,至于周天 子的女儿、 后妃,则有一套独特的字、 号。周天子为姬 姓,周王的女儿称 “王姬” 。周王妻妾则在母家姓的前 面冠以 “王” 字作为称号。 左传庄公十九年:“初, 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 ” 杜注:“王姚,庄王之妾也, 姚,姓。 ”“王姚” 的 “王” 表示她是周王的妻妾;“姚” 表 示她的娘家姓姚。周天子的王后死后,则在 “王” 字与 “后” 字之间加上她的谥号作为称号,称 “王某后” 。 左传昭公十五年:“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卒。 ” 这 位王穆后是周景王的王后。 “穆” 是她的谥。 周代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里有不同的名字,反 映在 春秋左传 两书里,同一个人往往有不同的 叫法。 左传僖公四年 有一位秦国妇女,起初嫁给 晋怀公,称 “怀嬴”,后来改嫁晋文公,称 “辰嬴”,前者 为夫谥加母家姓,后者为自谥加母家姓。其实她应该 还有两个名字:一是出生之初命的名,一是行笄礼后 取的字,只是史书没有记载下来罢了。 通过对 春秋左传 两书女性名讳的分析,我 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先秦时期女性同男性一样,有名、 字、 谥, 此外,还有一些对成年女性加以区别的称号。而女性 的名字(特别是字、 号)实际上是一个个简单的履历 标签,其作用就是从籍贯、 家庭背景、 血缘关系、 婚姻 状况、 言行善恶等方面对女性的身份加以标识。先秦 女性的字和各种称号分别由下面八种成分构成 : (1) 母家国名 ; (2) 母家姓 ; (3) 母家氏 ; (4) 排行 ; (5) 夫家 国名 ; (6) 夫家氏 ; (7) 夫谥 ; (8) 自谥。其中第(1)项至 第(4)项标识出女性的籍贯、 血缘关系和家庭状况; 第(5)项至第(7)项标识出女性的婚嫁情况;第(8)项 是对女性一生言行的评价。把这八种构成部件串起 来,就是一个简单的履历表了:某女出生于某国,母 家为某姓某氏;在姐妹中排行第几位;长大后嫁于某 国某氏,为某人之妻;该女平生德行如何。 正是由于先秦时期女性的名讳能起到标识身份 的作用,春秋左传 两书里的有些女性,我们只要 看到她们的字号,就可以对其情况作出粗略的判断。 其次,作为血缘集团标志的姓是先秦女性字号 最重要的构成部件,每一位女性都必须在字号中把 自己的姓标识出来。这是由当时的婚姻制度决定的。 15田恒金 从 春秋左传 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 远古的姓是血缘集团的标志,同一个姓的人血缘相 同。周人已认识到同血缘内婚对生育后代有巨大的 危害。 “同姓不昏,惧其不殖”(国语周语 ), “内官 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左传昭公元年 ), 是他们 对血缘、 婚姻、 生育三者关系的认识。此外,周人认为 同血缘内婚影响人的健康,左传昭公元年:“内 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 ” 因此, 禁止有相同血缘的人结婚也就成了周礼的一个重要 内容。 “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左传昭公元 年)。周人同姓不婚的规定相当严格,只要同姓,不 论血缘关系疏远到何种程度,都禁止通婚。晋文公的 父母都是姬姓,而他们并没有因为 “男女同姓” 而 “其 生不蕃”,在当时被视为奇迹。据 左传 记载,晋文公 重耳逃难到郑国,郑文公对他无礼。郑国大臣叔詹认 为这将招致后患。他认为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而 重耳却能长大成人,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其实, 重耳能长大成人,并非是上天偏爱他,实是因为周人 对血缘、 婚姻、 生育三者关系的认识有些矫枉过正。 重耳的父母虽然同姓,但他的母亲狐姬为戎狄之女, 与其父晋献公的血缘关系已相当疏远了。周人禁止 同血缘内婚,人们在择偶时,首先必须弄清对方是否 与自己属于同一个血缘集团,而他们又是通过对方 的姓来确定对方所属的血统的,作为血缘集团标志 的姓自然而然地具有了 “别婚姻” 的功能。辨姓自然 就成了择偶的首要工作。所以 左传昭公元年 里 面说 “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而女性到了成年,加笄 待字,必须在字、 号上把母家的姓标识出来,以便择 偶者识别。这就是女性必须在字、 号上带上母家姓的 原因。 女性这种在字、 号上带上母家姓的方式与男性 完全不同。男性只在字、 号上标出自家的氏,不标姓。 先秦典籍的一些人名如孔丘、 孟轲、 屈完、 华元, “屈” 、 “孔” 、 “孟” 、 “华” 都是氏。有些书称孔子姓孔名 丘字仲尼,严格地讲,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此外,一 些历史书称周文王名姬昌,周武王名姬发,其实男性 在当时绝对没有这种在名上冠以姓的取名方式。 正因为姓对女性极为重要,不仅要在女性的字、 号上把姓标识出来,周代还可以直接用姓去称呼某 个女子,如姜姓女子称 “姜氏” 或 “妇姜”,妫姓女子称 “妫氏” 或 “妇妫” 。 左传隐公元年 就屡次称郑庄 公的母亲武姜为姜氏,郑庄公自己也称其母为姜氏。 有时连 “妇” 字 “氏” 字也省去了,左传僖公二十三 年:“(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 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 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 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 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 这里就将齐桓公的女儿称作 “姜氏” 或 “姜” 。 春秋 、 左传 两书对男性是绝对没有这样称呼的。 第三,先秦时期有些女性是在母家姓的前面冠 以夫谥或夫家氏来作为称号的,说明当时在家庭关 系上,女性从属于男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先秦时期女性有名有字,死 后有谥,此外,还有对已婚妇女进行区别的各种称 号;而女性的名讳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个简单的履历 标签,它从籍贯、 家庭背景、 血缘关系、 婚姻状况、 德 行善恶等方面对女性的身份进行标识。周人禁止血 缘内婚,因而作为血缘集团标志而起到 “别婚姻” 作 用的姓也就成为女性字、 号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每 一位女性都必须在字、 号中把母家姓标识出来。此 外,先秦女性的名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 从属依附于男性的不平等关系。 注释: 原文:“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 共姬 之妾取以入,名之曰弃,长而美。 ” 原文:“昔有仍氏生女,黑 真而黑,而甚美,光可以鉴, 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 ” 左传 有不少类似的记载。如 左传庄公三十二 年:“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 其名曰友,在公之右 及生,有文在其手,曰 友,遂以 命之。 ”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 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 及 生,有文在其手,曰 虞,遂以命之。 ” 对这类故事,似乎可以 这样理解:左传 记载说某人出生时身体上有字,极有可能 是婴儿身上的纹理与某个汉字偶合,并非真的写着什么字。 理由有三:第一,手上的纹理最集中、 最复杂,与某个汉字偶 合的可能性最大,而 左传 记载说某人出生时身上有字,不 在别的部位,全在手上,这正说明所谓的字实际上是与某个 字偶合的纹理。第二,周代使用的是古文字,笔划圆转而非 方折,图画性极强,如 “夫人” 二字,篆文作 ,“友” 字,篆 文作 。人手上的纹理偶尔与它们相似是有可能的。第三, 古人迷信,把手上的纹理附会成某个字,以为这是上天给他 们的某种暗示。 人们常说老虎头上有个 “王” 字,这也是一种 附会。 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长,而老虎头上的花纹与 “王” 字 相似,(下转第104页) 25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词史意识在词学复兴的清代进一步形成了它以 “尊 体” 为标志的理论形态,对此,常州词派的周济阐述 得最为明确,他说: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 厝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 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见事多,识理透,可 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几自树 一帜矣。 经过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州乐府 所昭示的词 史意识终于在介存斋的论稿中形成了它明确的理论 形态。 注释: 王易 词曲史具体第三 。 陈世修 阳春集序 。 见 强村丛书 。 见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卷二十四。 黄升 花庵词选自序 。 宋陈元靓 岁时广记 引 复雅歌词 七则,皆附词 本事,近人赵万里辑有十余则,“视为最古之词林纪事” 。唐 圭璋收入 词话丛编 新版。 萧著第113页 , ( 台湾)文津出版社。 史通载文 。 演山集 卷三十五。 列朝诗集序 引。 见明毛晋汲古阁据明弘治本刻印 中州集 。 张博泉 中州集 与 金史 见 元好问研究论文 集 。 如 能改斋漫录 卷十七载:政和间,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