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_第1页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_第2页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_第3页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_第4页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1671- 8585(2010) 03- 0153 - 07 收稿日期: 2009- 12- 28; 改回日期: 2010- 02- 04。 作者简介: 陈可洋(1983) ), 男, 助理工程师,硕士, 主要从事地震资 料数字处理方法研究工作。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 陈可洋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地震波逆时偏移是目前精度较高的深度域成像方法,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逆时偏移方法进行了研究。 因此, 在回顾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概述了当前流行的几种叠前、 叠后逆时成像方法及其适用 性, 通过模型实例分析了几种叠后逆时成像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对比了几种叠前逆时成像方法对 Marm 2 ousi 模型的逆时成像效果, 最后指出了逆时偏移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逆时偏移; 波动方程;爆炸反射面; 半速替换;初至旅行时; 相关法;逆时成像 中图分类号:P63114文献标识码:A 地震波逆时偏移法是现行偏移方法中最精确 的一种成像方法, 是一种基于波动理论的深度域偏 移方法, 它与地震波正演数值模拟问题刚好相反, 将检波器接收到的波场进行逆时延拓, 利用逆时成 像条件实现对地下各点的成像。由于逆时偏移方 法采用全波场波动方程, 并对波动方程中的微分项 进行差分离散( 如有限差分法、 有限元法、 伪谱法 等), 对波动方程的近似较少( 这取决于差分方程与 微分方程的逼近程度), 因此不受倾角和偏移孔径 的限制, 可以有效地处理纵横向存在剧烈变化的地 球介质物性特征( 如速度、 密度等)。Whitmore1 (1983)最早在第 53 届 SEG 年会上提出逆时偏移 方法, Baysal 等 2 (1983)提出了不同的逆时偏移概 念, Loewenthal 和 Mufti3(1983)将逆时偏移方法 应用在空间- 频率域。Levin 等 4 ( 1984) 概括了 逆时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Hildebrand 等5(1987) 将逆时偏移方法应用于波阻抗成像, 取 得了很好的效果。Levy 和 Esmersoy 6 ( 1988) 研 究了逆时波场外推、 成像和反演问题。Zhu 和 Lines7(1994) 比较了逆时偏移与克希霍夫积分偏 移方法, 得出前者对 Marmousi 模型成像精度更 高, 但耗时多的结论。Wu 等 8 (1996)研究了三维 高阶有限差分法逆时偏移技术, Causse 和 Ursin9 (2000)进行了粘弹性波动方程试算, 证明逆时偏移 方法对粘弹性波一样适用。Sun 和 McMechan 10 (2001)进行了标量波动方程的逆时深度偏移, 对纵 波和横波的成像结果表明, 弹性波逆时偏移比单纯 声波效果更好。张美根等 11 ( 2001) 实现了各向异 性弹性波叠前、 叠后逆时深度偏移, 张会星等12 (2002)实现了弹性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 Mul2 der 等 13 (2003) 比较了单程和双程波动方程偏移 效果, Yoon 等14(2003)采用声波波动方程实现了 三维逆时成像。Yoon 等15( 2004) 指出逆时偏移 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逆时偏移方法可以消除多 次波效应, 但是无法压制逆时偏移过程中的次生干 扰。Zhang 等16(2007)提出真振幅逆时偏移的计 算策略, Sava 等17( 2005)提出了时移成像方法, 薛 东川等 18 (2008)采用有限元法实现了弹性波动方 程叠前逆时偏移, Guan 等19(2008) 采用多步法高 效实现了逆时偏移, Liu 等20( 2008)提出了反假频 波动 方程 正演 和逆 时偏 移方 法, Wards 等 21 (2008)提出了相移时间步逆时偏移方法, Soubaras 等22(2008) 提出了两步法显式匹配逆时偏移方 法, Jones23( 2008) 提出了逆时偏移的预处理方 法, Guo 等 24 (2008) 采用三角网格有限差分法实 现了叠后逆时偏移。Chattopadhyay 等25(2008) 和 Costa 等26( 2009) 提出了时空移相关法叠前逆 时成像方法, 实现了复杂介质叠前逆时成像。陈可 洋 27 30 (2009)提出基于旅行时成像条件的高阶交 错网格有限差分叠前逆时偏移方法, Zhang 等31 (2009)采用一步内插法实现逆时深度偏移, Dus2 saud等 32 (2008)研究了逆时偏移的计算策略问题 等。本文对逆时偏移方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归纳 总结。 1 逆时成像方法 文中采用的地震波正演递推算子和逆时延拓 算子的具体计算公式可参见文献27 , 在此不再赘 述。下面分述 4 种逆时成像条件及其适用性。? 第 33 卷第 3 期 2010年 6月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Vol. 33, No. 3 Jun. , 2010 ? 1. 1 基于爆炸反射界面原理和零时间的成像方法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方法是最常用、 最简单的一 种成像方法, 适合于单程旅行时零偏移距剖面的叠 后偏移成像, 不适合于叠前逆时成像。它把地下反 射界面假设为爆炸源, 爆炸源的形状、 位置与反射 界面的形状和位置完全一致, 它所产生的脉冲波的 强度和极性与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和正负一致, 所 以称地下反射界面为爆炸反射界面。在零时刻所 有爆炸反射界面同时起爆, 在地表接收地震波场, 接着将地表接收到的波场以给定的模型速度沿逆 时间方向延拓至零时刻, 此时的波场值就能够正确 描述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 自动实现叠后逆时深度 成像。 1. 2 半速替换原理和零时间的成像方法 该方法同样基于爆炸反射界面的基本假设, 不 同的是, 它考虑的是双程旅行时零偏移距剖面偏移 成像, 不考虑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与极性, 同样不 适用于叠前逆时成像。该方法将震源置于整个地 表, 在零时刻所有震源同时起爆, 沿着速度模型向 地下传播, 遇地质界面后反射至地表, 并被所有地 表检波器所接收。接着, 检波器接收到的波场以给 定介质速度的一半向地下传播(这里采用半速替换 的目的是使双程旅行时等效为单程旅行时, 因为这 里只考虑反射界面至地表检波器的距离, 它是地 表) 地下界面) 地表总距离的一半(基于水平介质 假设)。速度减半后, 双程旅行时就自动等效于单程 旅行时), 并沿着逆时间方向延拓至零时刻, 此时的 波场已经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 从而实现了叠后逆时成像。 1. 3 初至旅行时成像 该方法(可参见陈可洋 27 提出的基于旅行时 成像条件的叠前逆时成像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方 法, 它通常适用于叠前声波和弹性波逆时偏移成 像, 本文将其推广应用于声波叠后双程旅行时零偏 移距逆时偏移成像。它采用波场传播的时间一致 性成像原理, 即地震波到达地下某一反射界面的时 间与地表接收波场逆时延拓至该反射界面位置的 旅行时一致, 否则该位置不在反射界面上, 由此筛 选出符合条件的成像值, 组合后得到逆时偏移剖 面。其具体过程可描述为: 将震源置于地表( 对叠 后逆时偏移情况, 将震源置于整个地表, 而对于叠 前逆时偏移情况, 则只置于点震源位置), 在零时刻 所有震源同时起爆, 沿着速度模型向地下传播, 遇 地质界面后反射至地表被所有地表检波器接收, 接 着, 根据具体的速度模型计算出初至旅行时成像条 件, 并将检波器接收到的波场以给定介质速度沿逆 时间方向向地下延拓, 在延拓的每一个时间步中, 根据已知的初至旅行时成像条件, 筛选出具有相同 旅行时的波场值作为其成像值, 从而实现逆时成像。 1. 4 相干成像 该方法不同于以上 3 种方法, 它适合于处理具 有双程旅行时特征的叠前、 叠后声波和弹性波逆时 偏移成像。它采用波场传播的最大相干性成像原 理, 即地震波到达地下某一反射界面的波场与地表 接收到的波场逆时延拓至该反射界面的波场具有 最大相干性。如果两者的相干性不是最大, 那么该 位置不在反射界面上, 由此记录最大相干值并累加 作为该位置处的成像值, 从而实现逆时偏移。其具 体过程与初至旅行时成像方法相似, 差别在于不必 求取初至旅行时成像条件, 而是对地表接收波场与 震源波场在同一时刻作相干成像处理, 筛选出某一 空间位置处的最大相干累加值作为其成像值, 从而 实现逆时成像。目前典型的几种相干成像方法如 下( 以二维为例)。 1. 4. 1 非时空移相关法 这是最为常用的成像方法, 它是将震源波场 (S)与接收波场( R) 在同一空间位置( x, z) 作互相 关运算再累加来估算该位置处的成像值 I(x, z): I(x, z) = E s E t Ss(x, z, t)* Rs( x, z, t) ( 1) 其频率域表达式为: I( x, z) = E s E X Ss( x, z, X ) Rs( x, z, X )( 2) 式中: x 和 z 分别表示水平和深度轴, t 为时间, 下 标 s代表炮集个数。该成像方法对小阻抗差结构 的成像是有效的, 如图 1 所示。 式( 2)与常规单程波偏移成像方法相比, 两者 的计算公式相同, 这很好地说明了单程波偏移方法 和双程波逆时偏移方法具有相似的理论基础。 1. 4. 2 非时空移反射系数相关法 该方法借鉴了照明分析的基本思想, 并可进一 步压制次生干扰, 其计算公式如下: 震源照明 I1(x, z) = E s E t Ss(x, z, t)* Rs(x, z, t) E t S 2 s(x, z, t) ( 3) 接收照明 I2(x, z) = E s E t Ss(x, z, t)* Rs(x, z, t) E t R2s( x, z, t) ( 4) 式中, 分子为互相关计算, 而分母为自相关计算。 154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第 33 卷 式(3)和式(4) 在频域也与常规单程波偏移算法计 算公式相同。为了避免分母自相关值接近于零, 导 致数值溢出(发散), 对式(3)和式( 4)的分母进行修 正处理, 增加一修正因子 E( 也可称为稳定性因 子), 于是得到修正后的计算公式如下: 震源照明 I1( x, z) = E s E t Ss(x, z, t) * Rs(x, z, t) E t S 2 s(x, z, t) + E (5) 接收照明 I2(x, z) = E s E t Ss(x, z, t)* Rs(x, z, t) E t R2s(x, z, t) + E ( 6) 式( 5)和式(6) 即为平滑逆时成像方程。Guit2 ton 等33( 2007)指出, 在理论上, 修正因子 E取决 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而在实际计算中, 可通过选 取不同的修正因子 E值作交互试验, 分析其剩余谱 特征来实现参数的合理选取。 图 1 震源波场( a)、 接收波场(b)和震源波场与接收波场的相关处理(c) 1. 4. 3 时空移相关法 时空移成像方法是通过震源波场与接收波场 在空间方向和时间方向均作互相关运算来估算最 佳成像值的一种方法。它由 Sava 和 Fomel17 (2006)提出, 是 1. 4. 1 方法的一般情况, 其计算公 式如下: I( m) = E s E t Ss(m+ h, t + S) * Rs( m-h, t - S)(7) 在频域可表示为 I (m) = E s E X Ss(m+ h, X ) Rs(m-h, X )e2iX S (8) 式中: i=- 1, m 代表空间坐标位置( x, z) , h 代 表空间方向相关计算位移量( hx, hz) , S代表时间 方向相关计算位移量。由该方程同样可以推导出 时空移反射系数相关法逆时成像方程。Sava 等17 (2006)还指出时移比空移更为有效, 可以大大减小 计算量和存储量。 2 实例分析 2. 1 叠后逆时深度偏移 以二维带凹陷的层状介质模型为例, 如图 2所 示。模型总大小为 1 000 m 1 000 m, 采用雷克 子波 作 为 震 源, 声 波 速 度 从 上 到 下 依 次 为 2 000 m/ s、 2 500 m/ s、 3 000 m/ s、 3 500 m/ s, 时 间步长为 015 ms, 纵横向空间步长均为 5 m。采 用一阶双曲型声波方程, 应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 分法进行离散, 差分精度为时间 2 阶和空间 10阶, 在边界处采用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 制作出不 同零偏移距剖面, 并实现相应的叠后逆时深度 偏移。 图 2 层状介质速度模型 图 3 为基于爆炸反射界面原理和零时间成像 方法得到的单程旅行时零偏移距剖面和叠后逆时 155 第 3 期陈可洋1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 深度偏移剖面, 采用的主频为 30 H z, 总旅行时间 为 1 s; 图 4和图 5 均为基于半速替换和零时间成 像方法得到的零偏移距剖面和叠后逆时深度偏移 剖面, 总旅行时间为 2 s, 采用的主频分别为 40 Hz 和 10 Hz; 图 6 是采用主频 40 Hz、 基于自激自收 方式合成双程旅行时零偏移距剖面, 再根据旅行时 成像方法得到的叠后逆时深度偏移剖面。对比图 3a、 图 4a、 图 5a 可知, 尽管 3 种方法采用的主频不 同, 但剖面中均无明显的数值频散和边界反射现 象, 说明合成零偏移距剖面的计算精度较高。对比 图3b、 图4b、 图 5b 和图 6 可知, 采用爆炸反射界面 原理和零时间成像方法的叠后逆时偏移剖面能够 准确地恢复地质界面, 且信噪比较高。采用半速替 换和零时间成像方法的叠后逆时偏移剖面也可以 准确地恢复水平层位, 但剖面中存在较强的频散现 象(即伪波动), 其随着主频的降低而逐步减弱, 并 且绕射波没有收敛。究其原因, 首先是由于检波器 接收到的反射波是双程旅行时, 而绕射波传播的路 径是从绕射点至地表检波器, 因此是单程旅行时, 采用半速替换后, 绕射波变成了/ 半单程旅行时0, 无法实现收敛。其次, 根据 K = v f 和 N = K $h (这里 K为波长, v 为波速, f 为频率, $h 为空间步长, N 为每波长所占有的空间节点数), 在给定频率 f 的情况下进行半速替换, 波长 K必然减小, 而此时 空间步长 $h 大小不变, 那么每个波长所占空间 样点数必然减少一半。通常每个波长占 8 个采 样点时才能保证整个计算过程具有较弱的频散 现象( 只有精细网格剖分才能最大程度压制频 散, 而这必然带来巨大的计算量) , 而这里半速替 换后, 每个波长所占采样点数减小为 4 个, 从而导 致了频散现象显著。由此可见, 该方法只适合于低 频和水平介质的叠后逆时偏移。这也从侧面说明, 该方法适合于 CDP 域的叠前逆时成像, 因为 CDP 156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第 33 卷 图 5 主频 10 Hz 时, 基于自激自收方式合成的零偏移距剖面(a) 及其半速替换后的叠后逆时深度偏移剖面(b) 域波场的偏移处理是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 为了解决反射波和绕射波所具有的单、 双程旅行时 问题, 本文采用垂直旅行时成像方法, 这样可以保 证绕射波准确地收敛于绕射点, 反射波准确归位 (图 6)。由于不需要进行半速替换, 因此偏移剖面 无频散现象。对比图 4b、 图 5b 和图 6 也不难发 现, 剖面中均存在一些次生干扰, 这是基于双程波 动方程方法进行逆时偏移所难免的。另外还需指 图 6 根据零偏移距剖面(图 4a)并基于旅行时成像条件生 成的叠后逆时深度剖面 出, 基于旅行时成像条件的叠后逆时偏移剖面中, 断层会削弱部分深层同相轴的能量。 2. 2 叠前逆时深度偏移 采用 3 种逆时成像方法分别对 Marmousi 速 度模型( 图 7)进行叠前逆时成像试验。模型总大 小为 1 915 m605 m, 空间纵横向网格间距均为 5 m, 最 小 速 度 为 1 500 m/ s, 最 大 速 度 为 5 500 m/ s, 密 度 为 1. 0 g/ cm3, 时 间 步 长 为 0 14 ms, 满足稳定性条件。采用最大频率为 80 Hz 的零相位雷克子波作为震源, 采用右侧放炮多次覆 盖的观测系统, 震源和检波器均置于地表, 第 1 炮 位于模型的 420 m 处, 炮间距为 10 m, 道间距为 5 m, 排列长度为 420 m, 共激发了 151炮。 图 8a 图 8c 分别为应用非时空移相关成像 方法、 非时空移反射系数相关成像方法和基于旅行 时成像方法的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剖面。对比图 8 与图 7 可以看出, 各种地质构造形态成像清晰准 确, 3条右倾主干大断层、 向斜和背斜构造及不整 合界面清晰可见, 局部的小断块也清晰可辨, 说明 这几种成像方法的逆时偏移噪声能量较小, 计算精 度较高。 图 7 Marmousi 速度模型 157 第 3 期陈可洋1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 图 8 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剖面 a 非时空移相关成像方法; b 非时空移反射系数相关成像方法; c 基于旅行时成像条件 3 结束语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是当前勘探或计算地球 物理学界的研究热点, 该方法采用精确差分离散计 算方法来求解双程波动方程, 不需要进行上下行波 分解, 能有效处理多值走时问题, 并可以通过简单 的直达波切除和窗口相关成像处理, 或通过应用旅 行时成像方法拾取成像值来实现复杂介质高精度 逆时偏移成像。 目前, 逆时偏移仍存在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 题, 如: 它是基于双程地震波动方程, 不可避免地 在逆时偏移过程中会产生次生干扰; 无论采用哪 种成像方法和数值离散计算方法, 它所需的计算量 和存储量均是非常庞大的, 特别是三维逆时偏移情 况, 这主要是由相关成像运算造成的; 它的主频 有限, 在保证逆时偏移无数值频散的前提下, 要提 高逆时偏移剖面的主频必然要减小空间网格步长, 这势必增加更多额外的计算量和存储量。 综上分析可知, 逆时偏移的工业化应用必需建 立在快速、 高效的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上。 参 考 文 献 1 Whitmore N D. Iterative depth imaging by backward time propagation J . Expanded Abstracts of 53rdAn2 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1983, 382 384 2 Baysal E, Kosloff D D, Sherwood J W C. Reverse time migrationJ. Geophysics, 1983, 48(11): 1 514 1 524 3 Loewenthal D, Mufti I R.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in 158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第 33 卷 spatial frequency domain J . Geophysics, 1983, 48(5): 627 635 4 Levin S A. Principles of reverse time migration J . Ge2 ophysics, 1984, 49(5): 581 583 5 Hildebrand S T. Reverse 2time depth migration: Imped2 ance imaging condition J . Geophysics, 1987, 52( 8): 1 060 1 064 6 Levy B C, Esmersoy C. Variable background Born in2 version by wavefield back propagation J.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1988, 48( 4) :30 32 7 Zhu J, Lines L. Imaging of complex subsurface struc 2 tures by VSP migrationJ. CJEG, 1994, 30( 1) :73 83 8 Wu W, Lines L R, Lu H. Analysis of higher 2order, fi2 nite 2difference schemes in 32D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Geophysics, 1996, 61( 3) :845 856 9 Causse E, Ursin B. Viscoacoustic reverse 2time migra2 tion J. Journ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2000, 9( 1): 165 184 10 Sun R, McMechan G A. Scalar reverse 2time depth mi2 gration of elastic seismic data J . Geophysics, 2001, 66 ( 5) :1 515 1 518 11 张美根, 王妙月. 各向异性弹性波有限元叠前逆时偏 移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 5) :711 719 12 张会星, 宁书年. 弹性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 J . 中国 矿业大学学报, 2002, 31( 5) :372 375 13 Mulder W, Plessix R. One 2way and two 2way wave 2e2 quation migration J . Expanded Abstracts of 73rdAn2 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3, 1 292 1 295 14 Yoon K, Shin C, Suh S, et al. 3D reverse 2time migra2 tion using acoustic wave equation: An experience with the SEG/ EAGE data set J . The Leading Edge, 2003, 22( 1) :38 41 15 Yoon K, Marfurt K J, Houston U, et al. Challenges in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Expanded Abstracts of 7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EGMeeting, 2004, 1 057 1 060 16 Zhang Y, Sun J, Gray S.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Am2 plitude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J . Expanded Ab2 stracts of 77thAn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7, 2 145 2 149 17 Sava P, Fomel S. Time 2shift imaging condition J . Ex2 panded Abstracts of 75thAn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5, 1 850 1 853 18 薛东川, 王尚旭. 波动方程有限元叠前逆时偏移 J. 石 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 43( 1) :17 21 19 Guan H, Li Z, Wang B, et al. A multi 2step approach for efficient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Expanded Abstracts of 78thAnnualInternational SEGMeeting, 2008, 2 341 2 345 20 Liu F Q, Zhang G Q, Morton S A, et al. An anti 2dis2 persion wave equation for modeling and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Expanded Abstracts of 78thAnnual In2 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8, 2 277 2 281 21 Wards B D, Margrave G F. Phase 2shift time 2stepping for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 Expanded Abstracts of 78thAn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8, 2 262 2 266 22 Soubaras R, ZhangY. Two 2step explicitmarching method for reverse time migration J. Expanded Ab2 stracts of 78thAn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8, 2 272 2 276 23 Jones I F. Pre 2processing considerations for reverse time migrationJ . Expanded Abstracts of 78thAn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8, 2 297 2 301 24 Guo S J, Li Z C, Sun XD, et al. Post2stack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using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based on tri2 angular grids J . Applied Geophysics, 2008, 5( 2) : 115 120 25 Chattopadhyay S, Mcmechan G A. Imaging conditions for prestack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Geophysics, 2008, 73(3): S81 S89 26 Costa J C, Silva Neto F A, Alcantara M R M, et al. Ob2 liquity 2correction imaging condition for reverse time migrationJ. Geophysics, 2009, 74(3) :S57 S66 27 陈可洋. 基于高阶有限差分的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 方法J. 石油物探, 2009, 48(5): 475 478 28 陈可洋, 杨微, 吴清岭, 等. 几种地震波叠后深度偏移方 法的比较 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 32( 4) : 257 260 29 陈可洋. 标量声波波动方程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 J. 中国海上油气, 2009, 21(4): 232 236 30 陈可洋. 高阶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及其逆时偏移成 像研究D . 黑龙江大庆:大庆石油学院, 2009 31 Zhang Y, Zang G. One 2step extrapolation method for reverse time migration J. Geophysics, 2009, 74( 4) : A29 A33 32 Dussaud E, Symes W W, Williamson P, et al. Computa 2 tional strategies for reverse 2time migration J. Ex2 panded Abstracts of 78thAnnual International SEG Meeting, 2008, 2 267 2 271 33 Guitton A, Valenciano A, Bevc D, et al. Smoothing im 2 aging condition for shot2prole migration J. Geo2 physics, 2007, 72(3): S149 S154 (编辑: 戴春秋) 159 第 3 期陈可洋1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 第 33 卷第 3 期 2010年 6月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Vol. 33, No. 3 Jun. , 2010 ABSTRACT Review of seismic reverse time migration methods. Chen Keyang. PEG, 2010, 33(3):153 159 Seismic reverse time migration is a method of high imaging precision in depth domain. Different realizations of reverse mi2 gra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seismic reverse time migration, and summarized several prev2 alent prestack and poststack reverse time migration schemes and their adaptability. We demonstrated different poststack re2 verse time imaging conditions with model data,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from different reverse time migration methods on Marmousi model. The outlook of reverse time migration was al2 so forecast. Keywords: reverse time migration;wave equation;exploding re2 flector interface; half 2speed substitution; first arrival; correla2 tion method; reverse time imaging condition Chen Keya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imited, Daqing 163712, China Review of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 the course of integrated study of seismology quality control;well control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Li Dawei, 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 Tongji Universi2 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Realization of time 2domain residual curvature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in iCluster software platform. Zhang Bing, Wang Hua2 zhong, Sun Chenglong, Liu Shaoyong. PEG, 2010, 33 (3): 168 173 Residual curvature analysis (RCA) based on common ima2 ging point gather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migration velocity.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curvature of Kirchhoff PSTM common imaging point gathers and migration velocity, we developed a PSTM velocity analysis module on iCluster seismic data pro2 cessing platform. We tested the module with model data and re2 al data. All the tests show that this module can adjust the RMS velocity field locally and quantificationally, and can work well with Kirchhoff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Keywords: residual curvature analysis;migration velocity analy2 sis; PSTM;iCluster Zhang Bing, 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 Tongji Univer2 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Forward modeling based on anisotropic gas 2bearing sandstone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VO response. Zhou Hua2 ilai, Li Luming, Luo Shengxian, Wang Mingchun. PEG, 2010, 33 (3):174 178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 2wave characteristics of e2 lastic waves in anisotropic gas 2bearing sandstone reservoir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lti 2wave seismic data, this pa 2 per adopts high2order staggered 2gri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o simulate propagation of seismic waves in anisotropic gas 2bear 2 ing sandstone media based on anisotropic elastic wave equation. The effect of anisotropic coefficients on multi 2wavefield was an 2 alyzed,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wavefield in isotropic and ani 2 sotropic gas2bearing sandstone reservoirs were compared. Re 2 sults show that anisotropy significantly affects wavefield char 2 acteristics and AVO response, and the impact manifests different behaviors on P 2waves and converted waves. The amplitude charac 2 teristics in seismic record is consistent with theAVO reponse, indi 2 cat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forward modeling and AVO anal 2 ysis can provide a solid base for identifying mul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