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_第1页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_第2页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_第3页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_第4页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革命(democraticrevolution)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其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中共领导下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基本史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革命范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革命前途,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为主,资产阶级为主,领导阶级,反封建反侵略,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第二课辛亥革命,概念鉴定,“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政府之不足与有为也,殆已成铁据。中国未有于一朝之内,自能扫其积敝者也。必有代之者起,于以除旧布新,然后积秽尽去,民困克苏。不革命而能行改革,乌头可白,马角可生,此事断无有也。”陈天华猛回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林觉民与妻书,一、背景、条件,1.革命的必要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列强侵华加剧)2.革命的可能性(条件)(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军事基础: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渲染革命氛围,加速了革命的进程。培养革命力量,抓住有利的革命时机:即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发动起义。,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新政的主要内容:(1)筹措军饷,训练新兵;(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材料一:清末的新政改革,的确做得不错。庚子后的乱局,很快就稳定下来,经济达到很大的恢复,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破记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大多有结余。爆发武昌起义的湖北,打开藩库的革命党人,发现他们拿下的这个政府,居然有四千万元的库银。事实上,正是有这些结余,各地的起义者才赖以招兵买马,扩张军队,维持了革命的命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材料二:“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民众。结果,1909至1910年的民变成了普遍性,或为抗捐,或为抢粮,总不外为求生存,虽非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其不满现状,仇视政府则一,而以长江各省为最。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清末“新政”评价:1、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新政的某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3、废科举,推行新式教育,使西方新式思想(如革命、立宪)等为更多人所接受。4、编练的新军成为了辛亥革命各地起义的主力。,1905年,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但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他们企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迫使他们转而采取“保全”、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就国内形势而言,19世纪晚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与不断高涨的民主思潮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锐;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而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也积极活动,企图通过立宪分得一点权力。不愿接受任何变革的清朝统治集团,在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震撼下觉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将“全局糜烂”,必须慎重选择“善后之策”,才能保持危在旦夕的统治地位。而所谓“善后之策”,就是在加强镇压的同时,瓦解革命,拉拢立宪派。直接原因却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奕劻声名狼藉,余或昏庸无知,或为纨绔子弟,而摄政王又优柔而寡器识。“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一、背景、条件,1.革命的必要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列强侵华加剧)2.革命的可能性(条件)(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军事基础: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渲染革命氛围,加速了革命的进程。培养革命力量,抓住有利的革命时机:即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发动起义。,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详见现代部分孙中山思想)。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分土地,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此是革命首要目标。此为民族革命。但反映了落后的民族观。(前提)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为政治革命。(核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补充、发展)此为社会革命。,对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材料一: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数月而归,自是停习英文,复治中国经学之史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固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材料二:孙中山对日本记者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民权思想作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来源于汤武革命“应乎天,顺乎人”,继承“民贵君轻”,“国以民为本”,兼收了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因袭儒学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儒学信徒孙中山:我的思想继承自孔子,材料三:1924年他在民生主义的演讲中对马克思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推崇备至,“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则仆之素志也”。浅议孙中山民生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思想,“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武装斗争一览,“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1914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一、背景、条件,1.革命的必要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列强侵华加剧)2.革命的可能性(条件)(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军事基础: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渲染革命氛围,加速了革命的进程。培养革命力量,抓住有利的革命时机:即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发动起义。,二、过程,1911、10、10:1911、10、11:至1911、11月下旬:1912、1、1:1912、2、12:1912、3:1912、4:,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部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部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部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各部总长中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各部总长都是立宪派人士中同情革命者。不过次长几乎全是同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B.国民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的原则,反对封建等级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责任内阁制原则,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约法局限性: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的理论。,临时约法尽管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反封建纲领。但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其精髓在于它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其实践意义在于在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先河。其思想启蒙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起来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其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其宪法意义在于实现了宪政原则。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二、过程,1911、10、10:1911、10、11:至1911、11月下旬:1912、1、1:1912、2、12:1912、3:1912、4:,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1、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2、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生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革命先烈尸骨未寒,帝制复辟就接踵而来等,故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然而辛亥革命在探索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以其亲身经历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扣响了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失败的原因:(1)客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力量异常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组织涣散,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没有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也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民主法制化.经济商品工业化.思想科学理性化等。,2、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史料1:我(孙中山)今只要说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史料二: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史料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史料4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民主法制化.经济商品工业化.思想科学理性化等。,2、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2)经济上: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等。资产阶级的这一主张与活动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因而与“民主共和”成为辛亥革命后的两大社会思潮。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的理想并不能实现。,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1、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由近代工商业者形成的资产阶级,从事机器生产的产业工人和出卖劳动力的城市贫民,组成了新型的市民社会,人们再也不以“士农工商”作为社会群体分野的界别。即使在市民社会中,各个群体的构成,也与晚清时代有了明显变动。摘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1、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2、辛亥革命带来全新的社会面貌。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