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层法》例题详解_第1页
1《分层法》例题详解_第2页
1《分层法》例题详解_第3页
1《分层法》例题详解_第4页
1《分层法》例题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算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线刚度值()。图1解:1、简化为两个图:图2、图3所示图2 第二层计算简图图3 底层计算简图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2,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3。各层梁的弯矩传递系数,均为1/2.图4 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图5 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如:G节点处:H节点处: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见图6、图7。图6 二层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图7 底层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4、采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各梁、柱杆端弯矩(1)第二层:计算各梁杆端弯矩。将各杆变成单跨梁,刚节点看成是固定端。图8 二层计算简图计算由荷载产生的、各梁的固端弯矩(顺时针转向为正号左负右正), 各梁端节点进行负弯矩分配和传递,各两次,第一次负弯矩分配与传递后再进行第二次负弯矩分配与传递:计算各柱的杆端弯矩。下柱GHHGHI 下柱 IH下柱0.3320.6680.3530.4720.1750.8640.136-13.1313.13-7.327.324.368.774.39-3.16-6.32-1.0-1.25-2.49-3.32-1.23-1.660.410.840.420.721.430.234.77-4.77-0.40-0.54-0.20.77-0.7715.05-13.62-1.431.59-0.48-0.26图9 二层弯矩分配传递过程(2)第一层:计算各梁杆端弯矩。图10 底层计算简图计算由荷载产生的、各梁的固端弯矩(顺时针转向为正号),写在各梁杆端下方:各梁端节点进行负弯矩分配与传递,计算各柱的杆端弯矩。二层柱的远端弯矩为各柱的近端弯矩的1/3(即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的远端弯矩为近端弯矩的1/2.上柱下柱DEED上柱下柱EFFE上柱下柱0.1860.3480.4660.3080.1230.1560.4130.7090.0890.202-17.8117.81-8.898.893.316.208.304.153.15-6.30-0.79-1.80-1.53-3.06-1.22-1.55-4.10-2.050.290.530.710.360.731.450.190.413.606.73-10.33-0.34-0.13-0.17-0.451.99-0.60-1.3918.92-1.35-1.71-15.861.203.37-0.450.86-0.20-0.70图11 底层弯矩分配传递过程5、将二层与底层各梁、柱杆端弯矩的计算结果叠加,就得到各梁、柱的最后弯矩图,详见图12。图12 弯矩图(单位:)6、力矩再分配由以上各梁、柱的杆端弯矩图可知,节点处有不平衡力矩,可以将不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