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六_第1页
中医学导论六_第2页
中医学导论六_第3页
中医学导论六_第4页
中医学导论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一、病因:致病因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医学源流论),餐后水果是胃病的一大病因,(一)病因学说: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 病特点的学说。(二)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询问并推断病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三)病因分类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等。,二、病机: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病机学说:研究和探讨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二)病机分类:邪正消长、阴阳失调、升降失常。(三)病机本质:不在机体的外部,而在机体的内部正气与邪气。,第二节 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疠气。,(一)外感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感病邪,是超限度、反常的六气。其致病特点为:1.外感性 2.季节性3.地区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此外尚有因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五种病理反映,称为“内生五邪”。,1.风邪1.1 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1.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2.1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1.2.2 风性善行而数变1.2.3 风性主动1.2.4 风为百病之长,1.2.1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常易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而发病。,风邪袭表、腠理开泄(汗出、恶风)风邪循经上扰(头痛)风邪犯肺(鼻塞、咽痒、咳嗽等。)“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1.2.2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性。即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1.2.3 风性主动,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大凡临床上见到眩晕、抽搐等征候均可归属于风性主动的范围。“风胜则动”,1.2.4 风为百病之长,外感六淫中,其余五淫常兼夹于风邪而致病。“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2.寒邪,2.1 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外寒病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深浅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2.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2.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2.2 寒性凝滞,易致疼痛2.2.3 寒性收引,2.2.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胜则阳病,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寒邪直中太阴,伤及脾阳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之阳受损恶寒蜷卧,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2.2.2 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使机体经脉气血凝结阻滞而表现为各种疼痛。疼痛的特点为遇寒加重,得热减轻。,2.2.3 寒性收引,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故寒邪侵袭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恶寒发热无汗。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经络收缩拘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寒入厥阴经脉:经脉拘挛,少腹拘急不仁。,3.暑邪3.1 概念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3.2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4.湿邪4.1 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4.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2.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4.2.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4.2.3 湿性粘滞,4.2.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困脾阳则可见水肿,泄泻或里急后重等征候。,4.2.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肢体困重湿邪袭表: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关节疼痛重着,故湿邪偏盛的痹证,又称为“着痹”。, 浊:浑浊,秽浊。上则面垢,眼屎多。下则小便混浊不清,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反映在体表则湿疹,滋水秽浊等。,4.2.3 湿性粘滞,在症状上:粘滞不爽,涩滞不畅。在病程上:缠绵难愈。,5.燥邪,5.1 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5.2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燥易伤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6.热(火)邪,6.1 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温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少火:机体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正气。壮火:火热之邪。,6.2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6.2.1 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6.2.2 火性炎上6.2.3 热邪易生风、动血6.2.4 热邪易致疮痈,6.2.1 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 伤津:迫津外泄,消灼煎熬阴津。 耗气:人体之热靠气化而生,热盛则耗气过多,同时气随津脱。体倦乏力少气,6.2.2 火性炎上,火热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其症状多表现在机体的上部。,6.2.3 热邪易生风、动血, 热生风:火热之邪侵犯机体,热盛时使肝阳亢奋,进而肝风内动。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征候。 热动血: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征候。,6.2.4 热邪易致疮痈,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故名为痈”。“痈疽原是火毒生。”,(二)疠气,1.概念: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2.疠气的致病特点2.1 传染性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2.2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瓜瓤瘟、疙瘩瘟,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2.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3.1 气候反常3.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3 社会因素3.4 预防隔离工作不好,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三、其他致病因素,(一)外伤(二)寄生虫(三)中毒(四)水湿痰饮 (五)瘀血(六)七情,(四)水湿痰饮,1.概念: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都是机体的津液在输布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2.形成过程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而湿为水液弥散浸渍于机体组织中的状态。,3.水湿痰饮的形成原因,各种病因都可导致形成。在脏腑中,肾、膀胱、肺、脾、肝和三焦对水湿痰饮形成影响最大。,3.1 肾阳主水液蒸化。3.2 膀胱为州都之官。3.3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3.4 脾主运化水湿。3.5 肝主疏泄。3.6 三焦决渎。,4.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4.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4.2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4.3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4 易扰乱神明4.5 多见滑腻舌苔,痰饮停于肺:肺失肃降,可导致胸闷、咳嗽、喘促等症候。 水湿困阻中焦脾胃: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 痰饮流注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痰饮结聚于局部:痰核,阴疽。,4.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4.3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2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痰湿上蒙清窍:头昏头重,精神不振。 痰迷心窍:胸闷心悸,或痴呆,或癫证。 痰火扰心: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等。,4.4 易扰乱神明,4.5 多见滑腻舌苔,1.概念: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内脏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五)瘀血,疼痛:痛处固定,多夜间益甚。 肿块:青紫肿胀。 紫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 舌质紫暗:或舌质有瘀点、瘀斑。 脉涩或结代。 渴不欲饮,肌肤甲错。,2.瘀血的致病特点,3.1 气虚血瘀3.2 气滞血瘀3.3 血寒致瘀3.4 血热成瘀3.5 久病成瘀,3.瘀血形成的基本形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推动无力而致瘀;统摄无力而致瘀。,3.1 气虚血瘀,舌质胖淡舌苔白,“气运于血,血随气以周流,气凝血亦凝矣,气凝于何处,血亦凝于何处。”,3.2 气滞血瘀,舌质紫暗或有淤斑点,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均可使血液运行不利而凝聚成瘀。,3.3 血寒致瘀,舌质紫暗苔白,热入营血,血受热而粘滞,运行不畅;或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而成瘀血。,3.4 血热成瘀,各种病症久治不愈,必定会由浅入深发展,影响血液循行,导致瘀血的发生。“初病在气,久病在血”。,3.5 久病成瘀,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安神。,(六)七情,直接损伤脏腑,影响脏腑气机,第三节 病机,概念:利用中医学理论阐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异常变化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基本形式,一、邪正消长二、升降失常三、阴阳失调,一、邪正消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的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中所发生的消长变化。,(一)邪正消长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实:邪气亢盛。“邪气盛则实”虚:正气不足。“精气夺则虚”,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 虚实转化: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 虚实真假: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至虚有盛侯”和“大实有羸状”。,(二)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正虚邪恋邪正相持邪盛正虚,好转,相持,恶化,二、升降失常,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的病理变化。,(一)气机升降失调具体表现,1.气滞2.气逆3.气陷4.气闭5.气脱,1.气滞,1.1 气机郁滞:包括气滞和气郁,气行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而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1.2 病理表现:闷、胀、痛是共同的病理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喘咳。 肝经气机郁滞:胁肋胀,少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2.气逆,2.1 气逆即气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冷热不适,或外邪侵犯,或痰浊壅滞,亦有因虚而致者。,2.2 病理表现,气逆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可见咳逆、气喘。 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或呃逆、嗳气。 气逆在肝,肝气逆上,则发作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3.气陷,3.1 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的关系最为密切。,肺脾气虚者不宜多喝茉莉花茶,3.2 病理表现,分为“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方面。3.2.1 上气不足指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不足,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3.2.2 中气下陷,脾气虚损,升举无力,可致脏腑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脾气虚陷,运化失职,可致清浊升降失调,可并见少腹坠胀,便意频频等。 气陷多由气虚发展而来,故又兼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4.气闭,即气之出入障碍,主要指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塞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4.1 气闭病变产生的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滞气机出入所致。,气闭的病机都属于多种原因而致气的外出与纳入受阻,因而气闭不畅之故。,4.2 病理表现,多为气机不利,郁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同时兼见四肢逆冷,甚则四肢拘挛。 若因外感六淫,或痰浊内阻,则可致肺气郁闭,气道不畅,可见呼吸困难,甚则气急鼻煽,面色青紫等。,5.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5.1 气脱病变形成的原因,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 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下等,致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5.2 病理表现,由于气的大量外散脱失,全身之气严重不足,气的各种功能突然全面衰竭,可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三、阴阳失调,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表现形式: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一)阴阳偏盛,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二)阴阳偏衰,阳偏衰: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阴偏衰:即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