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群、协调与经济长波(沈宏亮)_第1页
新集群、协调与经济长波(沈宏亮)_第2页
新集群、协调与经济长波(沈宏亮)_第3页
新集群、协调与经济长波(沈宏亮)_第4页
新集群、协调与经济长波(沈宏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集群、协调与经济长波新熊彼特派长波理论述评沈宏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026)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历史应用两个方面介绍了新熊彼特派长波研究的进展。新熊彼特派不仅在创新集群概念、长波高峰和低谷转折点创新的特征及其引发经济长波的机理等方面,推进了创新长波理论;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长波理论对于直到目前为止的资本主义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概括。合理借鉴新熊彼特派长波理论的有益成分有助于长波研究的发展。关键词:新熊彼特派长波理论 创新集群 协调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o-Schumpeterian Long-Wave theory. 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uch areas a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cluster, features of innovation at top and bottom of long-wave,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ffecting economy.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also has been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long-wave theory. T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great success will be achieved with the absorbing of the nutrition of Neo-Schumpeterian Long-Wave theory.Key words:Neo-Schumpeterian Long Wave, Innovation clusters, coordination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趋势发生逆转,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长期发展和结构性变革为对象的长波研究出现复兴。在这次长波理论复兴过程中,兴起了包括比利时学者曼德尔(Ernest Mandel)代表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SSA)、法国调节学派(French School of Regulation)等诸多流派1。其中门施(Gerhard Mensch)、范杜因(Jacob van Duijn)、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卢桑(Francisco Lou)、佩雷斯(Carlota Perez)、克莱因克耐希特(Alfred Kleinknecht)、特里克特(Andrew Tylecote)等新熊彼特派(Neo-Schumpeterian)学者,坚持以创新解释长波,不仅具体刻画了创新内涵,揭示了创新周期及其引发经济长波的机理等理论问题,而且以创新长波理论为框架阐释了直到目前为止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推进了熊彼特开创的创新长波理论。一、资本主义长波的源动力创新集群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创新。每隔一定历史时期,企业家就会引入创新,创新产生的高额利润诱发其他企业的模仿,结果创新扩散开来。该过程具有“创造性破坏”特征,即创新“破坏”原有技术和产业的同时,产生出新的技术和产业。熊彼特认为,创新在时间上不是均匀分布,而是以蜂聚形式出现的,一般每隔50-60年左右一次。他将创新引发的经济增长周期命名为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熊彼特确信作为长波动因的创新呈现出集群的特点,但是关于创新集群的含义则不甚确切,有时意指创新内容的多样性,既包括产品和工艺在内的技术创新,又涵盖组织创新和新市场开辟等;有时又强调创新及其扩散在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蜂聚特点。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新熊彼特学派明确了创新集群概念。门施在技术的僵局(1979)一书中,首先探讨了创新集群问题。他把创新区分为基本创新(产生新产品和新产业)、工艺创新和虚假创新,并视基本创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他研究中发现,诸如直升飞机、电视、铅、钛等一系列基本创新都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不仅如此,在1830年和1880年左右也出现了大批基本创新。基于此,门施提出了基本创新的“随波效应”(Bandwagon effects),即基本创新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蜂聚,从而证实了熊彼特的创新蜂聚假说2。这一创新集群思想受到了其他新熊彼特派学者的批评:一是门施的创新集群,仅仅是一系列不相关的基本创新,忽视了各项基本创新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系统性。在弗里曼等看来,尽管微观主体对于开启创新必不可少,但是不能把创新简单地当作个别的非连续孤立事件进行分析,相反,应该将创新集群理解为由于社会或者技术原因非均匀分布于特定部门的彼此相关的创新产生的蜂聚效应3;二是没有考虑创新者成功之后超额利润诱发的模仿者的蜂聚而至,从而背离了熊彼特创新集群原意4。弗里曼等认为,创新集群既应该考虑创新的扩散与模仿,又要强调引发和促进基本发明和创新的各种复杂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进步以及社会、管理和组织变迁5。一个体现上述诸因素的创新集群概念是佩雷斯提出的“新技术体系”(new technology systems)。具体而言,一个新技术体系通常由下列因素构成:(1)一种重要的、通用的低成本投入品,例如作为历史上不同时期“核心投入”或“动力部门”的铁、煤、钢、石油、电子芯片等。(2)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生的新产业。例如棉纺、蒸气机、铁路、电力器材、汽车、计算机等,这些新产业和新的基础设施一起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3)基于前两者之上的“新技术经济范式”(new techno-economic paradigm),即表现为一种最佳行事方式(a best-practice model)的相互关联的、同类型的技术和组织原则6。 二、资本主义长波上升的引擎创新蜂聚长波理论的关键在于“解释各转折点:为什么一种扩张转变为一种收缩,以及为什么经济又从一个波谷中走了出来?”7新熊彼特学派对此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根据长波理论,一次长波分为上升与下降两个长的历史时段,上升期和下降期又大致可以分为复苏、衰退和萧条、回升两个阶段。门施的实证研究表明,19世纪30年代、8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三次基本创新浪潮,都恰逢萧条时期,由此他得出了萧条诱发创新蜂聚的假说。门施对此给出解释是,“只有在周期的波谷,当利用殆尽的技术所带来的利润低得令人不堪忍受时,资本才能克服对承担风险的厌恶,并依赖于可能会获得的基本创新。”8克莱因克耐希特不仅运用新的数据和方法维护门施的假说,而且进一步指出,在长波的萧条期,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饱和会降低向新的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成本9。佩雷斯也认同萧条时期存在基本创新的巨大潜力。她在批评熊彼特未能研究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深度萧条理论的同时,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产业与产品成熟和饱和的情况越严重,多种多样的试错活动就越强烈。面对着既有范式的限度和危机,将会促进和推动人们去打破原有的趋势,寻找新的方向。当每次技术-经济范式走到尽头的时候,它所遭遇的特殊障碍将为寻找一套新的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指南。”10与门施稍有不同,范杜因认为基本创新集群更可能出现在从深度萧条走向复苏的早期,因为萧条本身可能延缓创新。弗里曼等则对萧条引发创新蜂聚假说提出了批评:首先,萧条时期诱发和抑制基本创新的因素同时存在,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萧条引致创新蜂聚。其次,门施的萧条加速创新机制属于一种“需求引致”(demand-led)论,只考虑萧条期创新利润对于企业的诱导,较少顾及经营原有产品可能招致的损失对企业施加的压力。弗里曼等认为,萧条时期企业面临的压力大于获取利润的内在动力。第三,需求引致论忽视了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科学突破为基本创新提供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弗里曼等没有否定门施的理论,只是认为后者忽视了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扩散11。三、资本主义长波下降的原因协调的丧失在新熊彼特派学者看来,创新集群引致经济高涨,创新匮乏则导致经济停滞和衰退。造成长波由上升转而下降的情形包括:首先是原有创新的收益递减。在门施看来,通过基本创新创生的新产品和新产业,一般要经历引入成长成熟饱和下降的s型生命周期。当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基本创新便向以工序创新为特征的改进性创新转变,创新收益开始递减,一旦进入需求饱和阶段,创新先表现为“虚假”创新,接着由于产业陷入“缺乏基本创新”的“技术僵局”而停滞。但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不仅体现在创新产业本身,更重要的是技术、组织创新突破原有产业和部门的限制,向其他产业的扩散,该扩散过程也可以延缓创新收益的下降。可是,按照佩雷斯的分析,一旦创新及其扩散构成的“技术革命”进入展开期(the deployment period)的成熟阶段,不仅作为增长引擎的核心产业开始遇到市场饱和、技术创新收益递减的困境,而且对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也全部显现并开始递减。其结果是,企业的生产率、利润和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减缓的局面。其次,创新的路径依赖特征延迟了新创新集群的出现。范杜因注意到,在创新的制造业部门面临的市场逐渐饱和的同时,没有及时出现新的重大创新形成新的增长部门导致长波下降。对于替代性创新不能及时出现的原因,他以基本创新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解释。在主导部门迅速增长的长波繁荣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受预期高额利润的影响快速增长。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时滞,当基础设施建成投产之时,创新高涨期往往已经过去,基础设施使得繁荣时间延长;但是停滞和衰退期对基础设施过剩能力的“消化和处理”也使得引入新的基本创新的时滞延长,造成长波下降12。佩雷斯则进一步从创新集群的路径依赖特征揭示了长波下降机制。在她看来,每一次创新浪潮都是由一系列相关创新构成的系统,后发生的创新往往是在已有创新开辟的范式中进行的,即遵循着特定的自然轨道(natural trajectory)。它一旦形成,便自发地容纳与先发创新相适应的创新,排斥与之不相适应的创新。不仅如此,与特定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相应的社会调节体制自然形成一种耦合系统,这种耦合系统内在的包容-排斥机制,都非常有利于创新沿着特定的自然轨道进行。一旦一个创新集群的潜力衰竭,既定的自然轨道就转变为新创新集群产生的障碍。开辟全新创新的“外来者”,则需要经过较长的酝酿期,因为“某些技术只有当它们汇合在一起形成一场革命,其潜力才会完全显现出来”13这样,原有创新潜力耗竭而新创新迟滞造成长波下降。最后,新技术潜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调节体制,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已适合于陈旧技术的社会调节体制间的结构性错误匹配就会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不匹配将导致社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罢工、甚至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整个社会陷于“调整的结构性危机”(structural crises of adjustment)之中,从而长波出现下降。四、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五次长波历史经验关于将长波理论作为一种逻辑一致的分析概念、还是视为概括特定历史阶段和解释历史成因的经济史理论存在争议。前一种理解认为长波理论旨在揭示“创新生命周期”引发经济长周期的逻辑;按照后一种理解,长波类似经济史上的经济增长阶段概念。由于每一次长波总包含特殊的历史成因,存在一些非循环性、不可逆的偶然因素,因此很难对长波在一个不变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予以解释,进而可能导致长波的理论意义被削弱。鉴于此,克莱因克耐希特明确反对这样理解长波。著名学者麦迪逊(A.Maddison)甚至反对将长波概念用于历史14。尽管如此,特里克特、弗里曼和卢桑、佩雷斯等学者还是将长波理论用于分析工业化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以验证长波理论的现实解释力15。在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一书中,弗里曼和卢桑强调指出,“任何对资本主义经济演化令人满意的解释,都必须把创新、来自创新的利润率及其扩散置于分析的中心地位。”16由此出发,他们坚持用创新长波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一个连续发生的技术革命向经济系统扩散的模型,对过去两个世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行描述。”17为了处理长波周期性和特殊历史因素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性历史(reasoned history)框架,将人类社会分为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五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差异明显、独立演化,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coordination)一致推动经济长波上升,不协调导致长波下降。由于“协调是解释和分析历史发展控制系统和聚合功能的恰当概念。协调解释了为什么均衡过程存在但同时受到限制;为什么不同的周期是震荡性同步的;以及为什么结构不稳定性持续存在却没有使系统走向崩溃。”18因此,他们用五个子系统是否协调解释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根据该框架,他们将资本主义发展分为50年左右一次的长波(如下表所示)。资本主义发展的五次长波历次长波 上升期 下降期 支柱部门 核心投入 基础设施 组织变革第一次 (产业革命) 1780-1815 1815-1848 棉纺织、铁制品 铁、棉花、煤 运河、收费公路 工厂第二次(机械化) 1848-1873 1873-1895 铁路、蒸汽机 铁、煤 铁路、电报 合股公司第三次(电气化) 1895-1918 1918-1940 电气设备 钢、铜、合金 钢轨、电话 “泰勒主义”第四次(机动化) 1941-1973 1973-1990 汽车、飞机 石油、天然气 无线电、机场 “福特主义”第五次(计算机化) 1990 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 “芯片” “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资料来源:根据克里斯弗里曼和弗朗西斯科卢桑所著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5-146页表整理。第一次长波即产业革命长波。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到骡机等纺纱机技术创新引发棉纺织业革命并使其成为英国的主导产业。以焦炭用于冶铁和搅拌工艺两个决定性创新为基础的冶铁业发展迅速,铁与棉花、煤成为本次长波的核心投入;水力、运河和收费公路等则提供了基础设施。企业组织以资本家集所有与经营于一身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为主导。这一系列创新集群引导英国从1780年到1815年的经济繁荣和长波上升。但是,从1815年到1848年,商品价格下跌、城市和农村失业剧增、宪章运动、卢德运动等工人罢工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动荡加剧,长波下降。第二次长波是机械化长波。随着1800到1850年蒸汽机技术创新浪潮的出现,蒸汽机大量生产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机器设备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铁和煤是第二次长波的核心投入,铁路、电报则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从1870年开始,美国得益于特有的尊重科学与技术精神、广袤的土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利的制度等因素,在引进技术和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铁路、冶铁、汽船、电报等产业,赶上并超过了英国。英国和美国的工厂发展为公司。19世纪70-90年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超过人们的购买能力,生产过剩严重,失业激增,长波下降。第三次长波是钢铁、重工业和电气化时代。在电枢、交流发电机、转子等发电机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电力在通讯、照明、城市有轨电车、铁路、冶金、化学、机械设备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依赖蒸汽动力的工业机械化发展为电气机械化。工厂生产工艺乃至工业布局因电力的使用而改变。建立在贝西默工艺、西门子工艺等炼钢工艺创新基础上的钢材成为核心投入。在化学、钢铁、铁路、电气等行业的大寡头企业,专事经营的经理阶层、官僚制、泰勒主义等新的管理和组织创新出现。1918年到1940年,由于钢铁、铁路等产业放缓和停滞,新兴产业快速扩张与增长导致的结构性冲突,加上政治、社会、战争等原因,美国、德国等主要工业国家出现大危机,长波下降。第四次长波是石油、汽车和动力化时代。依靠内燃机技术创新和1908-1914年老福特在底特律海兰帕克工厂试验成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汽车工业迅速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建立在裂变工艺等技术基础上的石油,成为第四次长波的核心投入,高速公路网、机场、电讯则提供了基础设施。飞机、拖拉机、耐用消费品、合成材料等其它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凯恩斯主义以及文化观念的契合确保了战后资本主义长达25年的黄金增长。但是,从1973年石油危机到1990年,由于原有产业生产能力过剩、新兴信息经济的冲击,长波转入下降。第五次长波是信息通讯技术时代(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微电子技术更新速度加快,集成电路芯片储存、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激增的同时生产成本下降,芯片成了本次长波的核心投入,以设计、研发和生产芯片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成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产业飞速发展。互联网和电信成为本次长波的基础设施。现在,计算机、电子与电信在日益融合并形成新的技术系统即“信息通讯技术”。企业组织由严格的层级制向网络化演变。按照佩雷斯的看法,当前世界正处于本次长波导入期的关键阶段,如果通过制度调整适应并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那么一个技术创新的展开期就将接踵而至,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结构性调整时期的延长,甚至造成长波下降。五、简要评价新熊彼特派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发展和系统化了创新集群概念。以产品、工艺等技术创新为基础,同时兼顾制度、组织创新、核心投入、基础设施等的集群观念,创新及其扩散的非连续性观念,系统和丰富了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其次,对创新引发经济长波的机理给出了初步解释。创新长波理论一直因没有对创新影响就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机制提供一个符合逻辑的理论而受到质疑19。新熊彼特派提出的创新乘数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因为创新乘数揭示出,创新及其扩散要求投资于机器设备、研发、基础设施、工艺设计、技术诀窍、人力资本等,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的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五个子系统协调思想则为理解经济长周期和历史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第三,为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润率动态理论提供了有益补充。比利时学者曼德尔根据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对长波下降给出了内生解释,但是认为长波上升却是由战争、黄金发现、市场开辟等超经济外生因素引起的,从而被新熊彼特学派认为是一个不对称的长波理论20。借鉴新熊彼特派理论,引入创新有助于理解和完善马克思的利润率动态理论21。新熊彼特派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由于新熊彼特派学者没有对企业微观创新行为的系统分析,因此缺乏一个由企业微观行为到宏观经济波动的明晰传导机制。除了门施、克莱因克耐希特等对萧条时期企业“要不创新、要不死亡”的选择行为稍有涉及外,大部分新熊彼特派学者忽视了被熊彼特视为创新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和企业家行为,而更多关注的是产业部门或宏观层面的创新及其扩散、经济波动周期性等问题,结果造成其理论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22。其次,新熊彼特派对于创新以及创新长波内生性的看法悬而未决,直接导致创新长波理论的逻辑性仍有待完善。克莱因克耐希特认识到,“关于波动是不是真正的周期问题,取决于理论解释能否令人信服地证明其内生性”23,他与门施也坚持把创新视为内生变量并强调创新引发长波机制的内生性。但是,弗里曼等反对将创新及其扩散完全当成内生变量,认为创新更多的是和科学突破、需求变化等相关的外生变量。结果导致创新长波的逻辑一致性令人生疑。第三,将创新长波理论用于概括经济长期演化时存在一些模糊甚至相互矛盾之处。例如,弗里曼等声称的以五个子系统协调性阐释历史的所谓理性历史观,就与以产品、工艺等技术创新为主线解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实际做法不甚协调;创新收益递减导致长波下降的理论命题与创新冲击造成长波下降直接冲突;以新产业扩张、原有产业收缩的结构性变革难以在总产出中体现为由,代替对长波下降阶段产出、就业、价格波动趋势的计量分析,事实上表明新熊彼特派没有能够对创新引发利润率、投资、就业和整个经济增长循环波动的机理问题给出圆满解答。最后,对长波下降阶段的解释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说服力。由于创新扩散造成创新利润受到侵蚀、投资成本高企、市场需求赶不上生产能力扩张等原因,创新的收益递减,结果长波由繁荣转为衰退。这一解释显然不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说服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在激烈的竞争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会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最终造成平均利润率下降,引发长波下降。参考文献16161718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0,151-152,143,127,122。2Mensch,G.,1979, Stalemate of Technology 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llinger,11.3511Freeman, Chris, et al., ed.1982, Un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M, London: Printer. 3rd chapter,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