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全球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Adayearly,buttheEarthishappyyouremembered.,一、板块构造理论(PlateTectonics)二、地幔柱理论(MantlePlume),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从全局上囊括全球构造演化多方面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地球是怎样活动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而地幔柱的提出完善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诸多不足。,PlateTectonicsisatheorydevelopedinthelate1960s,toexplainhowtheouterlayersoftheEarthmoveanddeform.ThetheoryhascausedarevolutioninthewaywethinkabouttheEarth.Since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geologistshavehadtoreexaminealmosteveryaspectofGeology.PlatetectonicshasproventobesousefulthatitcanpredictgeologiceventsandexplainalmostallaspectsofwhatweseeontheEarth.,一、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背景板块构造学说的孕育,先后经历了六十年的坎坷曲折的历程,它发端于1912年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经过海底扩张假说,最终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Drift)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吻合和中生代前地质古生物相似的特点,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表面曾存在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并根据地质构造上的联系,特别是各大陆之间古生物的联系在何时中断,得出泛大陆是从侏罗纪开始破裂的,在这之后才漂移散开。现今的各大陆和大西洋,印度洋都是经过大陆漂移后形成的。这一结论在多年以后被古地磁及其其他地质资料所证实。,AlfredWegnerwasaGermanMeteorologistintheearly1900swhostudiedancientclimates.Likemostpeople,thejigsawpuzzleappearanceoftheAtlanticcontinentalmarginscaughthisattention.HeputtogethertheevidenceofancientglaciationsandthedistributionoffossiltoformulateatheorythatthecontinentshavemovedoverthesurfaceoftheEarth,sometimesforminglargesupercontinentsandothertimesformingseparatecontinentalmasses.Heproposedthatpriortoabout200millionyearsagoallofthecontinentsformedonelargelandmassthathecalledPangea.,大陆漂移说最大的缺陷就是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学机制,所认为的驱动大陆漂移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Spreading)随着魏格纳的献身于格陵兰草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直到英国学者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驱动大陆漂移的机制,这一概念才为现在的海底扩张说所采纳。海底扩张说是赫斯和迪茨上世纪60年代初在肯定了巨大的地幔对流体是影响岩石圈构造运动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大陆是在与相邻的洋底焊接以前,被动的驮在下伏地幔对流体上,犹如传送带上一样,被运载着缓缓漂移。作为海底扩张说的自然延伸,1968年一个新的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说诞生了。,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和创立大致可分3个阶段:1912年德国学者A.L.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5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测得各地在地质时代中的磁极位置变化多端,用大陆固定论无法解释,采用大陆漂移说则可得到圆满解释,大陆漂移说随之受到重视。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提出了得到海底磁异常研究支持的海底扩张说,论述了壳的产生和消亡,并获得深海钻探的验证。1965年加拿大学者J.T.威尔逊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并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19671968年法国人X.勒皮雄、美国人D.P.麦肯齐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2.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1)由地壳和软流圈之上的固态上地幔构成的岩石圈以洋中脊、俯冲带和转换断层为界,分成若干个刚性块体(即板块)。(2)以地幔对流为基本动力,板块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3)岩石圈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分为三种形式:沿洋脊裂谷系的分离运动导致海底扩张而生成新的洋壳;沿沟岛弧系和大陆新造山带的汇聚运动导致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幔深处消亡,引起造山运动和陆壳增生作用;沿转换断层的平移运动,这里岩石圈板块既不生长也不消减。(4)板块内部基本不变形。(5)板块边缘是地壳活动最强烈的地带。(6)板块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过程,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构造作用。,3.板块的边界类型及板块的划分,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离(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会聚)型板块边界俯冲带碰撞带平错型板块边界,板块边界类型及运动方向,全球岩石圈板块的划分,依据:地震带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X.LePichon划分)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大洋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12大板块(许多微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12个板块是在六大板块基础上的划分:美洲板块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比板块;太平洋板块西侧划分出菲律宾板块;非洲板块东北部划分出阿拉伯板块;东太平洋中隆以东与秘鲁智利海沟及中美洲之间(原属南极洲板块)划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全球十二个主要板块的分布,Theredlinesonthismapoftheworldrepresentthelargestplateboundaries,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成功的回答了先前其他构造学说难于解释的地学问题,诸如大陆裂解、大洋扩张、板块俯冲、板块碰撞、火山地震分布等许多地学现象。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解决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动力来源问题,认为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比如汇聚型板块边界,当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板块相遇时,比重较大的洋壳板会下插或俯冲到陆壳板块之下;但如果是陆壳板块之间会聚,由于两者性质相似,将不会发生类似洋壳与陆壳板块之间的俯冲事件,其最终结果是碰撞上隆形成山脉。,4.所解决的地学问题,板块运动及大洋的形成,板块运动及大洋的闭合,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被称为地学革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其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和板块内部地质现象问题等。,5.板块构造学说的困惑,(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板块运动驱动机制或驱动力问题尚未解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认为地幔中温度差或密度差的存在可引起物质的缓慢移动,热的、轻的地幔物质上升,冷的、重的物质下沉,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个对流环。从而使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板块是由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作用而运动的,地幔上升流使板块分离,下降流使板块聚合。,但对于地幔对流的具体动力学过程有分歧:一种认为地幔对流囊括整个地幔;一种认为对流仅局限于上地幔软流圈,下地幔粘性太大,不足以引起对流;还有一种双层对流模式,认为对流分别在上、下地幔两层中进行,因为在650km深度存在的不连续面可能是物质的分隔界面。,其他如俯冲板块的重力拖拉作用,中洋脊顶部的推挤作用和顺坡下滑作用等驱动力源说,更是无法解释地质历史中的板块的形成及板块运动的变更。,(2)板块内部地质现象对于解释大陆板块内部为什么会有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出现?大洋板块内部为何出现了火山链?等诸多板块内部发生的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就显得力不从心。,AHotspotAlternative.Theriseofasurface-relatedexplanationisturningthingsupsidedown.,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板块构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终极真理,它只是当代地质学对地壳或岩石圈演化规律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能解决或解释的难题。当一种理论被局限在某一个范围,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时,人们便会去寻找一种新的理论。为了弥补板块构造的不足,科学家们提出了地幔柱构造理论。,二、地幔柱理论,地幔柱假说最初是用于解释夏威夷火山岛的成因,逐渐完善后成功地解释了对板块构造学说最具挑战性的海底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的成因,提出了板块内部和地球深部的活动性问题,深化、完善了板块构造学说。,1.地幔柱的概念Morgan最早描述的地幔柱大致意思是,地幔柱(plume)是一种起源于深部地幔、能在地表形成“热点”(hotspots)的相对原始热物质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幔的热浮性(thermalbuoyancy)。地幔柱(plume)可以说至今在地学领域还没有精确的定义,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在不同学科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Whatistheplumehypothesis?,ProposedbyMorgan(1971).Hotupwellingsofrelativelyprimordialmaterialwhichrisefromthedeepmantleoriginatingfromathermalboundarylayerandfeedhotspots.ThoughttorisefromtheDlayerattheCMB.Conceptofaplumeallowsforthereturnflowofmaterialtothesurfacerelativetosubductedslabs.,Numericalsimulationofmantleplumes.Red=hotupwellings.Blue=colddownwellingsKeiferandKellogg,1998,2.地幔柱的特征(1)形态头部粗大而颈干细小的“蘑菇”状,其在岩石圈底部直径可达1000km,经水平扩展后更是可达2000km。,(2)Howhotarehotspots?,Atnormalmantletemperaturesperidotitecannotproducemeltinthecorrectvolumesorrateofthatseenathotspots/floodbasaltregions,Corderyetal.(1997).Highmantletemperaturesarethereforerequiredtoproducethemagmatism(Tpinexcessof1600oC).GriffithsandCampbell(1990)-coldhead,hottail.FarnetaniandRichards(1995)-hothead,coldtail.,Fitton&Godard-Tp1500oCfortheOntongJavaPlateauNisbetetal.(1993)-Tp=1600oCfortheGalapagosstartingplumeGilletal.(1992)-Tp=1550-1600oCforIcelandstartingplumeThesevaluesliewithinthegeophysicalrangesomayberegardedasnormalmantletemperatures!However,Thompson&Gibson(2000)-Tp=1700oCforpartsoftheTristanstarting-plumehead.,(3)动力学地幔柱的根位于深部地幔或核幔边界的D层。同板块构造系统一样,它也是以一种地幔对流形式诱发的地幔缓慢运动,热物质流以柱状形式从下地幔深部上升,而驱动力则在于地核向下地幔的热能转移。当垂直运动的幔柱到达岩石圈时,流动变为水平并各向扩散,形成具火山活动的热点。而放射状流体施加给岩石圈板块的合力以及各板块沿边界相互制约所产生的力,确定了板块的运动方向。,(1)热点(hotspots)热点(hotspots)就是所谓地幔流体流出的地方。热点以板块的局部隆升、剧烈火山活动和高热流为主要标志,通常认为是地幔柱在地表的反映。局部高热流值和相关的火山活动(热点)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热点不随板块漂移而迁移,几乎静止不动,暗示起源于活动岩石圈之下的深部地幔。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最近的地震学研究。下地幔地震波低速异常代表了低密度热物质的存在,例如地震层析揭示冰岛地幔存在一低速柱状物质,至少延伸至400km以下,地幔热柱的直径为300km,而高温可能是造成柱中低速物质的主要原因。,3.地幔柱的证据,热点及火山链,(2)大火成岩省(LIPS)大火成岩省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相伴生的侵入岩、被动火山边缘、海底高原、大洋盆地溢流玄武岩以及火山链等,是规模巨大的岩浆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极高的喷发速率,覆盖范围也类似。,LIPS的成因显然不同于正常的洋底扩张过程,难以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而与特殊的地幔动力学过程有关。如On-tong-Java海底高原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火成岩省,较相邻的深海平原平均高出2km,地球物理测量结果表明下部具有一个低速的地幔根,深达300km,与地幔柱形态常吻合。因此地幔热柱学说是较为理想的解释LIPS这一热异常的模型,而且据估计地幔热柱头的直径与LIPS的实际覆盖范围也类似。,(3)其他地幔柱上升过程中会携带巨大的能量对地壳进行烘烤、加热,使得大陆地壳地温梯度增高并发生广泛的地壳熔融事件,这种大范围的地壳重熔也可以作为识别地幔柱的一个标志。如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的形成可能就是受到了地幔柱活动的影响。,从本质上看,地幔柱是地球物质垂直运动的结果,它与板块构造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动力构造及演化规律。,4.地幔柱研究意义,(1)大陆裂解Courtillot等认为地幔柱参与大陆裂解的方式兼有主动和被动的因素。Hill和Storey则认为地幔柱上升产生的水平应力不足以引起大陆的裂解,更可能以被动的方式参与大陆裂解,也就是由于板块边界重组产生的力导致岩石圈的裂解,地幔柱或软流圈沿着这些新形成的板块边界被动上升。这种过程极可能部分地影响了板块的运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陆裂解的时间和空间位置。,(2)板块俯冲由于地幔柱的参与,俯冲带的动力学模式发生改变,表现在地幔柱促使俯冲板片的密度减小,从而使俯冲作用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烹饪营养与卫生(第3版)-课件 6.项目三任务二.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一)
- 幽默的安全规程讲解培训课件
- 2025年宏观经济展望分析报告:“新秩序”的萌芽
- 岩石书课件教学
- 尾矿工安全培训课件
- 存量房买卖居间服务绿色环保合同
- 电商平台工商股权转让与物流配送协议
- 企业多元化培训方案定制合同
- 企业内部会议信息保密及责任追究协议
- 专利授权担保合同反担保条款及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 2025至2030年中国核辐射探测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酒类小作坊管理制度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党性主题教育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T/CECS 10348-2023一体化净水设备
- 骨科与麻醉科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共识
- 打造卓越电信网络-优化技术引领业务增长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 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操作手册
- 《支架外固定的护理》课件
- 建钢结构库房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