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学分析1对论文抄袭现象的经济学分析9腐败行为经济学探析论文14关于房价问题的初步分析17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2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学分析【摘要】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在我看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 商品 供给 需求 机会成本【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全国高校毕业生2001年117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近五年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除毕业生就业需求外,还有其他的需求。据劳动部提供的数据, 2004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加之高校毕业生,2004年各类新增劳动力超过1300万。2005年全社会各类新增劳动力约2400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为900万个左右。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但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新建项目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增速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现象,因此,经济发展实际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不足900万个,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成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人力资源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是通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的。在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是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没有供给方选择的余地。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供给方的高校,用人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 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 (一) 需求方面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来源,从2002年到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1.7下降到39.5。经济的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再者,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比较高,在这种价格水平下,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相应的工资来雇佣大学生。(二)供给方面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各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毕业之时,大学生纷纷找工作,所以,商品的供给是很多的。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用人单位用人很少,也就是说提供的就业机会少,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三)替代效应一些私营企业主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技术特长、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待遇要求较高,因而他们宁愿雇佣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下岗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受用人指标限制,对大学生聘用成本高,因而,他们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 (四)机会成本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失业现象。(五)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比较差,企业如果提供一定的培训班机会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会花费很的的人力、物力,而且,经过培训后的大学生也不一定长期在本企业工作,当该大学生去别的企业工作时,这家企业就不花费任何成本获得了一个有经验的人才,而这家企业也不会支付给另家企业培训费。这就出现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所以,一般的小型企业不会雇佣大量的大学生,也不会对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进行准也技能培训。(六)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另外,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而这些工作单位和行业恰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招人最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三)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提高毕业生对市场的认知度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只要有订单就一定有销售额,而高校毕业生却不同,高校毕业生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的区别是具有自主决定性。尽管用人单位有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不愿意到该用人单位就业,造成有业不就。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提高毕业生对市场的认知度。要重视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保证经费、人员、场地的投入,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通过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充分了解社会,调整就业心态,合理定位。(四)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五)学生要做的工作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机会多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一些调查表明,同等学历下,企业往往会优先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此外,还要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很好,可让他与别人交往,却连谈话都会脸红,这说明个人的心里素质差,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求职。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再者,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四、总结以上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当今就业难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可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参考文献】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22时事报告,(2007增刊)时事报告杂志社.3别业舫,张惠兰,陈明金.择业与创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4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社.5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 微观经济学论文河南工程学院对论文抄袭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刘平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沈阳 110034 摘要 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今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的论文抄袭现象进行论证、分析。文中应用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利润=收益-成本、机会成本、外部性以及外部性的内在化等原理,旨在说明该现象产生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关键词 权衡取舍 激励 成本、收益、利润 机会成本 外部性 外部性的内部化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opy article Liu pingAbstract:Through economics, we carry on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more and more college copy the articles .In this article, we use some principles, such as people face tradeoffs,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profit=revenue-cost, opportunity cost, externality and 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 we also explain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the bad effects of the phenomenon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tradeoffs incentives cost revenue profit opportunity cost externality 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 身处大学校园,能深刻感受到“抄袭”这个词的流行之广。许多大学生将这一词奉为撰写论文的无敌法宝,造成论文抄袭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大学是神圣的精神殿堂,容不得半点污秽的存在,抄袭这一现象的泛滥,是对它极大的侮辱。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抄袭” 这种可耻的行为本应深恶痛绝,但为何却成为了它的俘虏呢?笔者试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一、抄袭还是不抄袭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做出决策通常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1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有抄袭论文想法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抄袭与不抄袭之间权衡取舍,他们需要考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如果他们选择抄袭论文,结果有两种可能:第一:批阅论文的老师没有发现抄袭行为,论文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第二:批阅老师发现该论文是抄袭的,不仅论文被判零分,抄袭者还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选择不抄袭论文,结果也有两种可能:第一:自己撰写的论文质量低劣,没有被评为优秀论文。第二:自己撰写的论文十分优异,深受老师喜爱,被评为优秀论文。一些人选择抄袭论文,因为愿意承担论文被判零分、受到严厉处罚的风险。如果批阅老师没有发现他们的抄袭行为,他们便在赌局中获胜,这种选择就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他们的目地也就达到了。否则,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就是极为不利的,他们会因此付出双倍的代价。另一些人选择不抄袭论文,是考虑到了抄袭所需承担的风险太大。他们害怕因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会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以至于不仅没有达到他们的目地,反而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他们觉得自己撰写的论文即使没有被评为优秀,也不至于被判零分的同时自己还要受到的严厉处罚。二、抄袭论文,动机何在(1)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2一些人之所以抄袭论文,原因之一是诱使抄袭行为发生的激励的存在。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往往意味着论文作者能够获得大量的荣誉和利益。同样,在大学里,如果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就意味着能获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能够受到老师们的欣赏,能让别人对自己羡慕不已。这些激励的存在本来是有利的因素,能够促使大学生写出更多有想法,有见的,有深度,有创意的优秀论文。但是一些大学生却被利益和虚荣心所迷惑,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了“抄袭”这一可耻的手段。(2)成本、收益、利润抄袭论文,原因之二是因为与自己撰写论文相比,抄袭论文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而获得收益和利润很高。这个特点正好迎合了那些追求自身所获利润最大化的人的心理,他们企图用这种弄虚作假的方式不劳而获。我们知道,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身所投入的成本尽可能地低,所获得的收益尽可能地多。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这就是:利润=收益-成本.考虑抄袭与不抄袭两种不同选择需要付出的成本有何不同。为了获得一篇与自己所拟题目和内容相符的优秀论文,选择抄袭的人需要在网上进行搜索、在刊登经济学论文的期刊杂志进行查找或者利用其它方式。在寻找到合适的文章后,可以对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再将它抄写或打印出来就可以了。整个过程所需做的工作相当少,因此付出的成本相应也就很少了。而自己撰写一篇论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检索资料、编写内容、校稿。做好这些工作是写好论文必不可少的条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就是说,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论文抄袭需要付出的成本远小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需要付出的成本。再考虑两种不同选择获得的收益有何不同。只要批阅老师没有发现抄袭行为,抄袭而来的论文极有可能被评为优秀论文,抄袭者因此便达到了他们的目地,获得了所希望得到的收益。而自己撰写的论文,可能被评为优秀论文,也可能没被评为。如果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选择自己撰写论文的学生便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收益,否则,他们便没有达到目地。由此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论文抄袭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所获得的收益。因为论文抄袭需要付出的成本远小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需要付出的成本,而其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所获得的收益,应用公式“利润=收益-成本” 可以计算出,论文抄袭获得的利润远大于自己撰写论文所获得的。上述结论的得出,是以批阅老师没有发现抄袭行为为前提的,如果前提条件改变,则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笔者试图论证抄袭行为产生的动机何在,也就是分析抄袭行为带来的益处,因此对因为前提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其它结果暂不考虑。(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该行为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3撰写一篇论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投入大量的成本。当你全身心投入到论文的创作中时,势必会减少你对其它事情的投入,也许你还要放弃做其它的一些事情。想一想,为了抓紧时间,你放弃了与女友约会;为了集中精力,放弃了与朋友打网球;为了节约开支,你放弃了吃一次“水煮鱼”。你放弃的这许多东西,都是写论文的机会成本。与自己撰写论文相比,抄袭论文的机会成本是很低的。因为不必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投入的成本少,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也相应少了。当大多数人还没有完成论文的时候,论文抄袭者已经在做其它的事情了。三、抄袭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如果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4抄袭论文的行为,产生的往往是负外部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抄袭他人的作品,是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被抄袭人的利益。 第二:欺骗自己、欺骗老师、欺骗同学,导致社会应有的诚信观念彻底沦丧。 第三:败坏良好的道德风尚,腐蚀良好的学习风气,造成抄袭行为的泛滥。 第四:造成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退化,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四、外部性的内在化 外部性的内在化,就是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外部效应。5抄袭论文现象产生的负外部性使大学校园各个方面深受其害,必须采取措施,将这些负外部性内在化。 第一:思想教育是关键,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刻认识抄袭行为的利害之处。 第二:加强对学生论文的检查工作,对论文的选题、内容、质量严格要求,铲除造假的土壤。 第三:对学生论文中引用部分要求严格注明其文章的来源,既有利于规范论文的写作,又能对学生产生约束作用。 第四:制定规范化的奖惩制度,对优秀的论文予以奖励,对抄袭论文者给以严厉惩处。参 考 文 献1 2 3 4 5格列高里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评语:本文作者运用了经济学的交易、动机,机会成本,外部性,等原理,比较客观透彻的分析了抄袭论文这一屡禁不止的现象,选题很有意义,对经济学原理运用恰当,深入浅出,逻辑严谨。 王志文 腐败行为经济学探析论文【摘要】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腐败行为 经济分析 对策 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关于腐败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腐败的,“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政府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学术界对腐败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剖析,然后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腐败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进行解析,发现腐败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 一般而言,公职人员是腐败的主体,因此分析腐败要从公职人员的特点入手。公职人员同时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是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代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这是公职人员的“政治人”属性。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有其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是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政治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公众谋福利”;“经济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个人谋私利”。对一般公职人员来说,经济倾向往往更为现实,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便极有可能摒弃“政治人” 属性,采取腐败行为。 2、混合经济是腐败的客观基础 现代经济的一般形态为混合经济,即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政府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措施,但同时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当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直接接触并交叉运行时,由于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和人类自利的本性,腐败行为的发生便难以避免了。混合经济的特征越明显,即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越深,则公职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3、“政府产品”是腐败的载体 腐败实质上就是以权谋私,表现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挪用或贪污公款及占有使用公物等。以权谋私并不是权力和私利的直接交换,因为权力本身是无形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产品”。在这里,“政府产品”并不是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而是指政府颁布的各种资格证书和证件(例如进出口许可证、营业执照、通行证和合格证等)以及各种信息、服务和人事任免,还有政府制定的各种有关经济的法规制度、优先发展计划、行业保护政策以及奖励评估和授权。这些均是微观经济主体需要或被迫购买的“商品”。政府产品的种类越多,公职人员腐败的机会就越多。 4、制度的缺失是腐败的根本原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旧制度体系因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废弃了,而取代它的新体系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摸索实验才能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对公共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就产生了,公职人员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私利而被发现的概率较小,从而增加了公职人员采取腐败行为的动机。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的财源和权力渠道。新的财源往往具有产权不清晰的特点,而新的权力渠道往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的约束或者监督。通过缺乏监督的权力来侵占产权不明晰的财富只需很小的成本,于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公职人员在权衡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就更偏向选择腐败作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二、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上述只是腐败发生的各个相关因素,它是否真实发生还要依赖于公职人员对其成本收益所作的分析。这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其实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的经济行为。 1、腐败的成本 从个人角度看,腐败成本包括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腐败的现实成本指腐败一旦暴露所付出的代价,可以分为:腐败的惩罚成本,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开除公职、判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腐败的道德成本,包括腐败实施后的心理负担和暴露后的舆论攻击;腐败的对策成本,包括收买执法人员、转移赃款赃物和给上级送礼等对付“反腐”的费用。 腐败的机会成本指腐败的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腐败行为而可能失去的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收益。这包括:政治成本,即失去的升官机会及其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利益;经济成本,即失去的正常职位的收入及各种各样的福利。 2、腐败的收益 腐败的收益指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腐败行为而得到的种种好处,包括非正常收入、各种福利等。腐败的收益并不是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而是现有社会财富的不正当分配。所以,腐败的收益对腐败者来说是有利的,对社会来说则是有害的,这也是惩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3、腐败实施者的成本与收益比较 理性的公职人员在面临腐败的诱惑时,自然会进行效益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只有在他认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腐败才会发生;在他认为成本超过收益时,他可能会放弃腐败。这说明,预期收益越大,预期成本越小,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预期收益是个变量,在犯罪人的自我选择下,总希望其尽可能的大,以便“值得”犯罪。所以,防止腐败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预期成本上,使之尽可能大于预期收益,让犯罪者觉得成本太大而终止犯罪。当然,公职人员的比较分析往往是主观的,并无精确的数理计算。在他们的主观预期中,腐败的暴露率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暴露,腐败的各项成本就等于零;如果被侦破抓获,腐败成本中的惩罚成本就是一个由党纪国法来衡量的量,即法定惩罚成本。所以,腐败的暴露率和法定惩罚成本大小是预期成本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三、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腐败是和公共权力相伴而生的,只要公共权力存在,腐败就不会自行消亡。因此,反腐败的政策目标就不应当是如何彻底消除腐败,而应该是如何最大范围和最为有效地遏制腐败。 1、加快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混合经济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要减少腐败,就必须降低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尽可能减少“政府产品”。为此,首先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解决权力尤其是审批权力过多、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转变和限制政府的职能及其工作范围,贯彻“管少、管好、管活”的精神,通过体制创新,科学合理地设置权力,切断以权谋私的纽带。再次,尽快消除在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位或错位,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总之要从体制上、机制上和法制上清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堵塞权钱交易的漏洞,杜绝“官商”和“商官”现象。 2、提高腐败的成本,使腐败成为一种不合算的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能使腐败成本增大到超过腐败收益,则可以有效地抑制公职人员进行腐败的动机,从而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 (1)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腐败的现实成本。通过立法加大对腐败者的惩罚力度,不仅要对其实行经济性的罚金处罚,更要对其实行社会性的资格处罚,限制和剥夺腐败者的职业资格。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执法必严”,一旦查处,就要一追到底、决不姑息。因此,必须把惩罚落到实处,如彻底清缴非法所得、取消所享有的一切待遇(包括养老金、公积金和退休保险金)等,从而使腐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律上的罪人,经济上的穷人”。通过实行重典治腐,提高腐败的现实成本,使公职人员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敢妄自进行腐败。 (2)要提高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增加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对职业的自豪感,也会减少腐败的发生。从理论上看,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可以增加对诚实行为的激励,进而遏制腐败,但是这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实施。 (3)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加腐败的道德成本。腐败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接受道德法庭的审判,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谴责。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公职人员形成将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情操和秉公办事的敬业精神。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腐败行为的制度约束 孟德斯鸠指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是人类政治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要解决传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是要理顺监督体系,把行政机关的监督、执法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创造良好的监督环境。二是要大力开展监督的机制创新和体系创新,改变监督机关受同级政府或党委领导的架构,使监督机关真正享受不受干预的独立监督权。三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财经纪律监督。通过深化改革和强化监督,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四是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制度约束,大力推进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来约束公职人员行为,加大惩治力度,使腐败者大大降低对腐败的预期收益。五是要增加权力和决策的透明度,把每一次决策都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实行源头防腐。只有这样,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才会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 邹薇: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06(10). 5 牛宝德:论腐败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2(4). 6 马惠琴等:关于治理腐败若干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关于房价问题的初步分析引言: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房地产业这样盛产亿万富翁,各种富豪排行榜上,房地产富豪连年占据半壁江山;“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房地产业每年都是“第一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状况。房地产的问题,在开发商,政府,购房者三者来看,就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博弈。而这场博弈的焦点则是房价问题。如果说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是围绕“土地”这个关键词,那么整个房地产市场则在价格上开展了新一轮的对峙。先是开发商与购房者在房价涨跌上僵持不下;再有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土地成本论;最后则是关于房地产是否归为暴利行业的争执,“价格”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房价的构成因素,至今仍然是不透明的。公布房价成本成为另政府极为头疼的一件事。房价成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并且项目间差异性较大,同时还有软资产、品牌等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的商品房,追求品质、功能完善以及个性化成本构成越来越难衡量。 写作目的:通过对一系列影响房价的基本因素的分析,了解对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推断和经济意义上的检验。选择拟和效果最好的最为结论。在一定层面上分析房地产如此暴利的因素。当然笔者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全面的分析这一问题。仅仅就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写作方法:理论分析及计量分析方法,将会用到Eviews软件进行帮助分析。关键词:房价成本 拟合优度现在我们以2003年的数据,选取30个省市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在Eviews软件中选择建立截面数据。现在我们以2003年的数据,选取31个省市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令Y=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万元)X1=各地区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X2=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人)X3=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元/人)X4=各地区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X5=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数据如下:YX1X3X2X4X5 12698521 4254.800 569767.0 129961.0 24.77140 13882.62 5208402. 1465.800 238957.0 147063.0 23.09570 10312.91 7799313. 4748.300 989317.0 70048.00 23.16710 7239.060 5401279. 1313.300 591276.0 89151.00 22.99680 7005.030 2576575. 1450.700 265953.0 61074.00 20.05310 7012.900 10170794 3957.100 966790.0 82496.00 20.23510 7240.580 3469281. 1626.800 303837.0 77486.00 20.70590 7005.170 4401878. 2181.300 441518.0 68033.00 20.49200 6678.900 11958034 3609.200 505185.0 153910.0 29.34530 14867.49 27949354 17730.00 2727006. 100569.0 24.43530 9262.460 31272779 16183.90 2429352. 127430.0 31.02330 13179.53 6227073. 4017.600 910691.0 66407.00 20.75480 6778.030 5493441. 2952.100 553611.0 108288.0 30.29870 9999.540 3593356. 2750.900 574705.0 70826.00 22.61980 6901.420 14813618 9139.800 2072530. 60728.00 24.48080 8399.910 6345217. 3433.600 932901.0 66056.00 20.20090 6926.120 8729958. 4840.800 1048763. 81761.00 22.90280 7321.980 8188402. 4969.700 1119106. 74553.00 24.42580 7674.200 15163242 8105.000 1492820. 101932.0 24.93280 12380.43 2818466. 1721.600 353700.0 77472.00 24.17320 7785.040 394053.0 121.5000 61210.00 55361.00 23.43200 7259.250 5862095. 4939.600 817997.0 69432.00 25.72440 8093.670 12253374 8784.600 2070534. 59748.00 26.35850 7041.870 2122907. 980.3000 293310.0 72152.00 18.19430 6569.230 3967957. 2248.700 522470.0 69238.00 24.92940 7643.570 293427.0 121.3000 36593.00 73205.00 19.92990 8765.450 4404362. 1580.000 410311.0 93212.00 21.75050 6806.350 2236860. 1327.200 449409.0 46857.00 21.11380 6657.240 747325.0 242.9000 101501.0 61046.00 19.10550 6745.320 1080546. 578.7000 88225.00 61459.00 22.25500 6530.480 3196774. 1450.800 203375.0 95835.00 20.78110 7173.540先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F-statistic2.779810 Probability0.049670Obs*R-squared26.27412 Probability0.156948Test Equation: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2/05 Time: 21:50Sample: 1 31Included observations: 31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6.08E+122.29E+130.2655390.7960X51.64E+083.88E+090.0423700.9670X5287293.54453712.30.1923980.8513X5*X4380671243.56E+080.1068100.9171X5*X31363.5556160.0700.2213540.8293X5*X2-17464.3650393.75-0.3465580.7361X5*X1-453312.21215201.-0.3730350.7169X4-9.71E+111.83E+12-0.5314860.6067X424.28E+106.46E+100.6617200.5231X4*X3-1905048.1949296.-0.9773010.3515X4*X2-1901040317319142-1.0976530.2981X4*X14.23E+084.15E+081.0208010.3314X3-1386946034509844-0.4018990.6962X3241.8184322.625401.8482960.0943X3*X2517.0981231.19542.2366280.0493X3*X1-14772.938469.467-1.7442580.1117X21.51E+083.45E+080.4388530.6701X222050.2611851.4101.1074050.2940X2*X1-67170.5950453.24-1.3313430.2126X17.80E+086.17E+090.1264300.9019X121246362.746355.01.6699320.1259R-squared0.847552 Mean dependent var1.17E+12Adjusted R-squared0.542656 S.D. dependent var1.78E+12S.E. of regression1.21E+12 Akaike info criterion58.69986Sum squared resid1.46E+25 Schwarz criterion59.67127Log likelihood-888.8478 F-statistic2.779810Durbin-Watson stat1.809921 Prob(F-statistic)0.049670结果显示为没有异方差。DW值为1.809921,没有自相关。做多重共线性检验:X5X4X3X2X1X5 1.000000 0.686513 0.279851 0.836241 0.418307X4 0.686513 1.000000 0.477886 0.540881 0.538697X3 0.279851 0.477886 1.000000 0.125029 0.960871X2 0.836241 0.540881 0.125029 1.000000 0.271375X1 0.418307 0.538697 0.960871 0.271375 1.000000可以看出有多重共线性。数 97数 97得的的的采取逐步回归法:第一次回归,我们可以根据T检验值和可决系数看出:X1的效果最好: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2/05 Time: 21:16Sample: 1 31Included observations: 31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X11651.40387.6770318.835080.0000C903234.0502408.21.7978090.0826R-squared0.924432 Mean dependent var7446408.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
- 2026届长沙市重点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肥城市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江阴市澄要片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四川省甘孜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徽省宿州市鹏程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水电人防劳务合同5篇
- 办公空间租赁合同主体变更及租金调整协议
- 财务稳健型私人小企业员工薪资支付合同
- 跨国婚姻离婚协议:资产评估与跨境财产分配
- 鼻炎的培训知识课件
- 剖宫产术后腹胀护理
- 保管员技师考试题及答案
- 戴明环(PDCA循环)管理培训教材课件
- 塑胶场地施工方案
- 中小学高级职称英语全英答辩题
-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全面完整版)
- 《非常规油气地质实验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课件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2020版)
- 《毛笔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书法常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