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_第1页
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_第2页
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_第3页
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_第4页
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作者姓名:专业名称:工程管理指导教师: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随着我国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工程招投标作为国际上通用流行的做法正逐步成为我国商业行为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制度。但由于招投标制度在我国仅发展了20多年,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要使招标投标市场的运作朝着更为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还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本文对我国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划分为市场主体问题(包括建设单位问题、投标单位问题、评标方、主管单位)和制度环境问题,涉及业主单位的违规操作、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招标文件缺陷、招标程序违法、评标人员素质等,投标单位的联合保标、违规分包、挂靠、越级承包、不平衡报价等,地方监督部门不严格监督招投标各方的行为,甚至亲身加入了招投标的实际操作中,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的缺陷等问题。研究了形成这些问题的经济利益驱动、监管机制失灵、诚信机制缺陷等深层次根源,并对由此造成的建设行业的腐败、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侵害国家利益等危害进行了剖析。在对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招投标制度立法、行政监督机制以及改进评标方法和实行专家制度等对策,力求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招投标管理制度。最后,对一个服装厂厂房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功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关键词:招投标;资格预审;监督机构;招投标管理- V -AbstractBeing a formal member of WTO, engineering bidding as a internationally popular project in business activity has also been accepted and gradually becoming a important system in China. However, because of bidding system just developing for only 20 years in china, it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not become perfect. It still need a long time for bidding system to be developed on the way of more standardized and market-directed operation. The thesis classifies and analyzes the issues existed in the bidding processes of the building projects in our countr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e question of the market host (including the question of the building unity ,bidding unity, bidding evaluation and the unity in charge)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ystem environment .The issues refer to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employer entity to against regulations, false bidding and black case work, the defect of the bidding documents, illegal bidding procedure, the personality of the people for bidding evaluation, the union chucker-out, the illegal subcontracting and subordination ,contracting out to bypass the immediate leadership and the imbalance quotation of the bidding entity. along with nonfeasance or intervention of some local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in bidding project,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defect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deep-layer origins of these issues such as the driving of the economic profit, the malfun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defect of the confidence mechanism and so on. besides analyzes malversation of indurstry builder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impairment of national interest caused by those problem abov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bidding and its foundation, to arouse the highly value of societ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complement the bidding management system, consummating the bidding system and law of our country, enhancing administra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improving evaluation method and implementing specialist system are brought forward in the thesis. In the end, problem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a clothes factory are case-analysized.Key words: bidding; pre-qualification; supervision department; bidding management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前言1第一章 我国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发展:21.1 招投标发展阶段2第二章 招投标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2.1 招投标过程中问题的提出42.2 我国国内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现状42.3我国市场主体各方及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82.3 问题的根源分析102.4 招投标工作中问题的危害11第三章 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问题的解决对策133.1 进行可行性研究133.2采取工程量清单报价143.3推行合理低价中标办法143.4完善评标专家数据库163.5规范招标行业的代理行为173.6加强法制监督,打破地方保护,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17第四章 关于完善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办法分析184. 1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制宣传184.2完善招投标机制,统一招标市场194.3加大监督机制,引入纪检全程跟入204.4招投标立法中出现问题的对策214 .4.1法律冲突的适用原则214.4.2清理法律法规中相冲突的规范214.4.3加快我国招投标配套法规的制定224. 4. 4质疑程序应贯穿招投标全过程22第五章 四川乐山浦亭乐居招投标案例分析235. 1项目背景及招标工程情况说明235.2资格预审245.3评标委员会245.4评标245.5公开招标取得的成效25总结27致谢29参考文献30前言我国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国内招标投标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招标投标领域不断扩展,且在逐步规范化,招投标工作早已成为了推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对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保证工程质量,提升经济效益,预防和减少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招标投标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待解的问题。比如招标人违规招标、虚假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政出多门、规则不统一,弄虚作假和恶意竞标之类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评标行为的不规范,评标人未能从客观公正的立场采用公正的态度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行业保护以及地区封锁等问题还依旧在不同地方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招标投标工作事业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形成。尽管国家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招标投标法的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各级招标投标监督机构针对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推出了一些管理上的新办法和新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招投标机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项目招投标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例证分析指出了当前项目招投标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后果及产生的原因,并且尝试从转变投资体制、政府监督、诚信体系建立、招标办法等方而寻找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招投标的对策分析,寻求积极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的解决办法,希望加强对招投标的政府监督,建立项目招投标诚信体系、树立诚信体系的权威性;积极开展和完善招标代理制度;根据不同项目实行灵活的招标方式等。力图使项目招投标市场更加规范、透明,建立更加完善的约束机制来保证招投标制度健康发展,从整体土提高项目招投标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第一章 我国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发展:1.1 招投标发展阶段招标投标作为成熟的市场交易机制之一是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越来越完善,这种交易方式在我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具有很大的前景.值得推广。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发展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初步建立。八十年代,我国招标投标经历了试行推广兴起的发展过程,招标投标主要侧重在宣传和实践,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探索。 第二阶段: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以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招标投标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招标投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完善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招标投标制度不断完善。随着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当今,我国各个领域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机制即是先由招标人预先编制出一个工程造价作为标底,然后根据这个标底决定谁入围和作为专家打分的主要依据,得分高者中标。这种招标投标机制可以有效控制投资,防止施工方漫天报价。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排除人为因素。要克服现行招标投标机制存在的局限和缺陷,就必须对工程招标方式进行改革,从相关法规上来限制和约束这种行为,或者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剔除在招标投标环节上的人为因素,最大限度地排除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因素,使找关系、托人情、送礼丧失原动力也使干部从关系和人情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招标投标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我国招标投标发展起步晚,经验少,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招标投标市场如何完善是很重要的课题。如何通过完善机制和体制的创新,真正体现招标投标活动所应遵循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这一基本原则,使那些违法违规者无懈可击、无空可钻、有空不钻。本人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好根源的问题。通过建立长效的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完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价机制、科学的监管体制和完善的法规制度等,来提高招投标从业人员素质,遏制权力膨胀,实施有效监管,防止各自为政,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办事。通过增强投标人的竞争机制、改革评标标准和办法,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使招标投标回归本来面目,让招标投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自我完善。 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招标代理机构是从事招标代理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从国际上看,招标代理机构是建筑市场和招标投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招标代理机构必将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尽快同国国际惯例接轨。第二章 招投标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1 招投标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招标投标是指招标人对工程建设、货物买卖、劳务承担等交易业务,实现公布选择采购的条件和要求,招引他人承接,若干或众多投标人做出愿意参加业务承接竞争的意思表示,招标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择优选定中标人的活动。我国正式推行招标投标制度以来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对保障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制止发包中的不正之风以及维护招投标双方利益卓有成效。并且招标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己广泛实施。它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树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实施原则,由发包单位择优选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实践证明,招标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取得理想经济效益的最佳办法。但是,由于市场发育尚不规范,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工程招标投标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评标委员会和评标办法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建立了各级有形建筑市场,实施了规范的招投标制度,整顿了建筑市场秩序,加大了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但目前一些地区在招投标过程中仍存在违规操纵,互相串通,明招暗定,暗设陷阱等诸多不规范的运作,给工程质量及安全埋下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尽可能避免有损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违规行为发生。2.2 我国国内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现状1.推行力度和广度不够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招标采购在政府和公共采购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招标投标的知识和技巧缺乏了解或知之甚少,不愿意招标投标,或出于其他一些顾虑,甚至不敢采取招标投标采购方式。因此,目前仅在机电设备、工程建设领域以及国家强制要求的项目开展了一定范围的招标投标以及在出口配额、科研项目等服务领域的少量招标投标,还有大量的采购活动仍继续沿用直接采购的方法。即使这样,很多政府机构、学校、武装团体等单位为了规避法律监管,故意降低项目标底,避免招标2. 采购领域违法乱纪现象严重 公共采购的资金属公有性质,管理缺少约束,在交易过程中,如果缺乏透明度,容易发生权钱交易、以公谋私等问题。尤其在国内目前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大捞一把,不惜以损失国家利益和财产为代价,行贿受贿,中饱私囊。同样,在招标投标中也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如搞虚假招标、贿赂招标、私泄标底、哄抬标价等不正当行为,破坏公平竞争,扰乱招标市场秩序。3招标市场不统一目前我国招标采购比较集中在机电设备、设备成套设备、工程建设、科研项目等领域,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归口管理。各地方政府也按照这种管理格局分别设立招标机构,从事本领域的招标投标。有的部门还拥有自己的建筑队伍,他们的招标投标活动往往在部门内进行,一般不允许其他部门的企业参加投标,千方百计排斥或拒绝外省市的投标者。这种部门垄断、地方保护、画地为牢的招标投标管理体制,破坏了招标投标的基本原则,阻碍了招标投标统一大市场的形成。4项目单位对招标投标制的运用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我国招标投标制的推行主要依赖于行政管理手段和反腐倡廉的政治威力。作为市场主体的很多项目单位,对招标投标制的运用却比较淡漠,不积极,这主要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尚未到位,项目法人责任制及其相关的制度尚未建立完善。项目投资建设的决策权力、责任风险、利益回报大多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和控制,以致项目法人对运用招标投标制,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既没有内在的利益动力,也缺乏责任约束,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自主权,这也是许多项目不招标、假招标的最主要原因。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项目上马凑班子,项目完成散班子,依靠行政指挥,轻视合同约束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导致项目管理和招标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决策只管眼前,不顾长远;管理人员素质永远在低水平上重复;其管理方式和手段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5工程二级分包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近几年出现的很多工程质量事故和腐败交易行为与工程承包单位违法转包、层层分包有直接的联系。工程承包单位在承包范围内按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工程分包,可以自主选择分包单位。只需发包单位认定,无需组织分包招标,也无需政府部门对分包交易进行监督。但由于目前项目法人和承包单位经营责任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不正当行为还得不到有效约束。同时,由于一级发包市场的政府监督体系相对比较严格有效,许多不正当交易活动都集中到二级分包市场,造成二级分包市场的转包和层层分包现象失控蔓延,既助长了腐败行为,又危及了工程质量。6招标书存在倾向性在招标准备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残酷性和网络的发达,很多项目一旦立项就会有很多公司蜂拥而至,由于招标人并不能真正了解各个项目,因此为了使项目得到更好的设计,招标人会在先期与潜在投标人沟通时让各个投标人都进行方案设计,汇总后进行学习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招标人不能立场坚定,很容易就会被某个或某几个投标人“收买”,导致最终的招标书是某个投标人设计,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影响了招标的公正。7资格预审存在倾向或流于形式由于市场“僧多粥少”,采用公开招标的工程的潜在投标人常常多达数十家,为减少专家的评审工作,目前招标人一般都采用资格预审的方法,通过对投标申请人的企业资质、业绩、技术装备、财务状况和拟派出的项目经理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的审查、比较,选择不少于7家的投标申请人进入工程技术标、商务标的竞争。但由于种种原因,招标人的资格预审条件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带有倾向性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资格预审不严格。资格预审条件如资质条件、人员能力、设备和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工程经验、企业信誉等己经明确,如果严格按照这些内容进行资格预审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从目前招投标的现状看,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一些下属公司、挂靠公司、跑单帮的等依靠大的承包商承揽业务,这些大的承包商通过投标得到工程,然后把工程安排给这些公司施工,甚至这个工程本身与投标公司根本就没有关系,如此就出现了大公司的资质是合格的,而真正的施工单位是不合格的,从而在工程实际施工中就容易出现施工管理、技术人员、施工人力、施工器具跟不上等问题,同时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8编制标书时间不足一般工程的评分办法中,投标人的技术、商务标所占分值通常超过总分值的85%,且由于企业的业绩、信誉等市投标人无法左右的因素,因此,投标人一般都把技术、商务标作为投标文件的重中之重。作为决定投标人的竞争能力的关键,投标人必须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斟酌研究以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目前,国内外工程招标中,固定总价合同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带来的风险,投标人必须根据图纸对工程量清单进行仔细的计算或复核,其工作量相当巨大。同时,由于技术方案的先进、经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投标人的报价、工期等,投标人须对此进行慎重研究。9程序漏洞难言保密 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招标人必须组织进行工程项目的现场踏勘和答疑工作。目前,部分招标人安排集中进行现场踏勘及答疑工作,这种做法虽然带来了组织工作的便利,但“集中”将导致投标人身份的提前泄密,容易干扰投标人正常投标策略的制定;同时,又给不法投标人提供了相互串通投标的可乘之机,从而损害了招标单位的利益,并违反了招投标法中关于“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己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的规定。投标人得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后,既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方案设计以及报价,又有可能通过金钱收买竞争对手,形成串标。同时,对投标人而言,评标专家的意见影响着中标人的确定,可以说他们掌握着投标人的“生杀大权”,为确保评标工作的公正性,招投标法做出了“评标专家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的规定。但一些地区由于未设置开标前的专家体息室,专家只能按公示中通知的开标地点与投标人在同一场所等待,造成评标专家在开标前便处于泄密状态。由于招标市场竞争激烈,投标人完全可以利用开标前的时间差“做手脚”,从而严重损害其他投标人的利益。10专家评标时间过短以及专家评标的倾向性 一般情况下,中、小型工程要求的有效的投标文件有3至7个,而对大型工程,特别是采取公开招标的项目,专家评审的投标文件将达7家以上。据笔者亲身经历,目前中、小型工程的评标时间约为半天至一天,而每份投标文件少则七八十页,多则几百页,笔者在为广州大学城二期体育场馆建设音响扩声系统投标中,所撰写的标书为一正四副,每本分技术标、商务标和图纸,合计700余页,但最终评标只用了一天时间,从上午10点开标结束,到下午_5点公布预中标结果,扣除中午午饭时间,最多时间也就是6个小时。当时一共有3家公司投标,标书的厚度大体一致,单是把这份标书大概的翻看一遍,也要2个小时,如此看来,实际上专家对每个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的评审时间不超过1小时。而一般情况下,投标单位仅施工组织设计就长达数十页乃至于超过百页,临时通知专家的做法使专家事前对拟参加评审的工程几乎一无所知,而只能在评标开始前听取招标单位的简单介绍,因此,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专家很难对各家的投标文件做出全面的评审,从而不利于实现招标工作中所要求的择优选择中标人的原则。上面讲到的专家评审时间短还是一个比较客观的问题,专家如果在评标的时候出现倾向性就更不利于招投标制度的推广了。11低价中标尚不成熟 最大限度地节约项目的投资是绝大多数业主追求的目标,且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人的方法具有单因素评标的简单的优点,因此,该评审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应该说,目前采用该评审方法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因为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评标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专家的评审选择不低于其成本而报价最低的投标人,其前提是专家对招标要求中各项内容的成本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各企业的成本为其商业秘密,同时,在我国各大型土建企业中项目成本核算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求工程进行成本核算,按工程量取费的做法几乎不现实。而国内尚未似发达国家那样有行业协会定期选择典型工程进行成本分析后向社会公布的制度,很难保证有充分理由肯定某家企业报价是否低于其成本价。因此,专家在评审某投标单位的报价过程中,很难有充分理由肯定某家企业报价是否低于其成本价。12不平衡报价难澄清不平衡报价是指在总的标价固定不变这一前提下,相对于正常水平,提高某些分项产品的单价,同时降低另外一些分项产品的单价。不平衡报价法为有经验的投标人常用的一种投标策略,具体方法是:对于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产品,将价格大幅度降低,而对于一些价格比较好控制,市场流通价格不是很透明的产品则大幅提高;而在含服务的投标中,提高设备价格,降低服务以及安装费用。其目的有:降低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则在评标时可以强有力的打击竞争对手。13串通招标投标现象凸现串通招标投标是指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或者投标者与投标者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对招标投标事项进行串通,以排挤竞争对手或者损害招标者利益的行为。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两个方面,即: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进行串通和投标者之间进行串通,他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不正当竞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目的。2.3我国市场主体各方及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招投标市场主要涉及四个工作主体,招标方即投资建设方、投标方、评标方和监督方。下面就这四个参与方以及招投标制度的环境分别进行一下分析。1. 建设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批多建,使用阴阳图纸。有些单位报批的是一套规模小的图纸,建设的又是一套规模大的图纸,其目的是向有关部门少交各种税费。 (2)工程不依法上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没有按国家要求在媒体上刊登招标公告,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使大部分实力强、信誉好的单位没有机会参与,给少数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企业提供中标机会。 (3)在确定投标人资质条件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如设定外省市企业需要办理本地施工许可,为使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企业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资质条件等。 (4)招标文件不规范,常出现下列一些现象:招标文件工本费过高,而且售后不退,不开发票,给投标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巨额的投标保证金很难要回,经常一拖再拖;有些建设单位要求投标单位垫资,垫资愈多,评标分数愈高;评标只看报价,报价最低者中标,容易形成低价中标、高价索赔,评标办法不明确,投标单位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去投标,结果是各家所报品牌不同,价格相差很大,质量相差很远;实际操作时评标办法不科学严谨,忽视施工技术的合理性、可行性,给工程质量及安全埋下隐患。 (5)评标方法不公正、不科学,如评委专业结构不科学、业务水平不高,只能凭借自己的印象和关系来评标;询标不公正,对关系户只提优点,不提缺点,对其他竞争对手只提缺点;评标过程不公开,暗箱操纵,不当场宣布评标结果;定标前谈判压价和违规分包,定标后在签合同时还要过分压价,提出违背招标文件实质性的不合理要求;评标委员会成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不高、或有时业主事先确定专家名单,挑选比较“听话”的专家,评标时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专家,令专家像傀儡一样任凭业主单位摆布来评标打分。(6)标底泄露或标底不准,使真正具有实力的投标者,远离标底而淘汰。(7)部分招标,半招半定。招标时将工程项目分解,只招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按设计变更或追加项目送给关系户来施工。(8)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者搞虚假招标,有些直接发包,或改为一对一议标。(9)有些招标不符合法定程序,如从招标公告发出之口起至投标截止口止时间少于20天,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所涉及的项目繁多,时间短容易使投标人不能充分、合理分析而废标;再如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合法投标人不足3人而继续评标,令招标没有竞争性等。2.投标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标单位作为竞争者,处于被动地位,一切都要响应建设单位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为了竞争取胜,也采取了一些违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 (1)为了参与竞争,多方找关系先入围,然后想办法得到标底,再拉拢评委打高分或与业主勾结使其中,这样使投标费用很高,不中标就造成很大损失,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现行招标办法要求公开招标时投标单位不少于7家,邀请招标时投标单位不少于3家,这样投标单位就互相串通,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大家轮流中标的现象或借机抬高标价,损害建设单位的利益,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削弱、限制了正当的竞争,使招投标流于形式。 (3)投标单位挂靠现象严重,有些投标单位不具备要求的施工资质和能力,就借用别的施工企业资质,中标后再转包或分包,获得工程利益,使工程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3评标方的问题 评标方作为招投标项目行业的专家,本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业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目前的招投标体制下,评标方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专家素质问题:现在招标中的评标专家库基本上由注册监理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师等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工程师构成,开标前在招标评标专家名册中随机抽取,然而专家库的专家没有进一步分类,虽然都是电子专业,然而懂电路并不意味懂施工,对于如何施工,以及施工中采用何种新技术新工艺不精通,对施工组织、劳动人员不具备评定施工技术标的专业素质,而且音响行业是要求建筑声学、电子学、音乐等多行业交叉产生的行业,一定要找到这方面的专家才能真正了解音响工程,而这种评标专家随机产生的结果多数是滥竿充数,貌似公平公正,实质上事与愿违。 (2)评标专家出场频率过高:专家库中本地评标专家数量较少,有些市县只有十几个评标专家,这种高出场频率容易导致投标人愿意提高投标成本,口常处理好与评标专家感情,或利用评标专家到达评标会场之前的这段时间,想办法获取评委名单,打电话或派人说情,导致他们感情评标。当然,由于某些领域本身专家就比较少,评标专家的素质以及出场频率高也是由于国内的现状所决定的。4.建设主管和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 (1)建设主管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本应严格执法,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但有些地方却大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排斥外地施工企业进入本地市场,设置各种障碍,如办理投标许可证、缩小公告发布范围、缩短投标时间、交纳注册费、管理费、巨额保证金等,使外地施工企业望而却步,长期下去,造成当地施工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施工工艺得不到提高和发展。有些部门仍然习惯于行政审批,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指导和服务明显不够,甚至以审批代替监管,侵害了建设单位的招标自主权。有些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通过打招呼、递条子等方式,为特定企业和个人说情.干扰正常的招投标活动。 (2)监督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主体,本应严格招投标各方的行为是否符合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但有些地方的监督人员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视业主和投标人的违规行为,甚至参与评标,成了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评标处于无监督状态,给其他评委作手脚、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使招投标活动不能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2.3 问题的根源分析 (1)经济利益驱动。上述招投标参与各方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大都是为了给个人或集体捞到好处,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些投标单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求得生存或者获得超额利润,不择手段,拉拢腐蚀建设单位、招投标管理单位,甚至监督部门有关人员,使他们不按程序办事,为投标单位提供作弊方便等。这个原因也应该是产生各种不正当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法制建设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市场的不正之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对一些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条款,各方主体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单位和个人仍然知法犯法,有些人根本不学法、不守法,我行我素,胆子很大,没有丝毫规矩和约束,心存侥幸心理,以身试法。 (3)监督管理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招投标工作之所以有诸多漏洞,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管力量不足,没有严格按照程序监督,没有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只有各职能部门尽职尽责,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工作,才能减少工作失误,杜绝不正之风发生。 (4)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人员素质不高。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过度竞争导致了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招投标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招投标各方参与者有足够的业务技能,熟悉招投标程序,有很强的责任心,不能随意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突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 (5)地方法规规章与招投标法不相符。有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招投标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显与招投标法不相符,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给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坚决清理和废止不合法的地方规章制度,使招投标工作向健康、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6)诚信经营社会基础薄弱。我国还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己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作用的结果及传统文化使然,人们在口常活动中仍衷情于“权力”。工程产品虽然牵涉到大众,但它不像其它大众产品,人们可以自主行使购买和监督的权力,因此其它可视的大众产品必须以诚信经营为本,取信于民,才能获得市场利益。而现实中工程产品采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加上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在我国,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像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所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虽然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2.4 招投标工作中问题的危害(1)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违法招投标不但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造成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失控,国有资产流失,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2)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隐患。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被个人或小集体经济利益所取代,使得双方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责任约束降低,偷工减料,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行为就很难避免,甚至出现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掩盖质量问题的情况,给工程埋下质量隐患。(3)违法招投标为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案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第三章 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问题的解决对策3.1 进行可行性研究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通常只对招标文件的要求,如需要的资料,招标方对标的的质量和技术要求,对投标资格的审查方法等问题很关注,却往往忽视了期的可行性研究。因为合理的对投标与否,以及投向何标的进行可行性研究可以降低中标失败的可能性,防止工程质量最后不符合要求而导致违约等情况的出现,所以投标方在投标前应该强调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下面几个步骤进行可行性分析:(1)对招标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施工单位跨入建筑市场的路径。建筑单位进行投标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所以施工企业为了降低风险,获得收益的最大化,应当关注各个建设单位的招标信息,全面了解招标信息。另外,施工单位应该综合分析和比较收集到的各路招标信息,对其进行甄选,挑出能够赢得较多利润的工程项目,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确定最终的投标项目。(2)对投标环境进行的全面调查投标方对投标环境进行分析调查的一个内容就是对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调研,这是投标可行性研究的步骤之一。在投标活动发生之前,施工方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认真的观察施工场地周围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生产环境、人土风情、以及当地的政局稳定状况,法规建设等等各种情况。天然环境方面施工单位重点考察其水文地质情况、条例、交通状况、气候条件等;法规建设和风土人情方面施工单位主要考查安全管理政府对环保工作的有关限制以及宗教信仰和节假日情况;政局状况方面,单位主要调查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当地建筑行业是否有一些庇护行为等,假如是跨国工程,那么投标方还要弄清楚中国对这些国家政治和外交态度等。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要调查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对金融管制、市场汇率、存贷款利息等方面的限制情况等。施工企业在做出决定投标决定前,应谨慎考察和分析,然后才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施工方还要对拟投标项目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重点考察政府有没有强迫性的要求业主实招标方式,是否存在授标的可疑迹象。向西的调查过程如下:首先,政府有没有对招标企业下达不正当的指令;其次,仔细研究招标文件,明确其间是否存在暗藏的,但是不公正的条款;然后,调查分析各投标方与招标方的重要负责人的关系;最后,调查和分析全部投标方,重点调查那些位处项目地理区域周边的投标企业,通过搜集这些企业的背景资料,探究其有没有获得什么特权,有没有与此次工程项目相同或相似的施工经验、他平时惯用的投标策略等等。投标人假如希望想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打败竞争对手的投标策略,最终赢得项目的承包权,就一定要非常清楚的了解所有的竞争对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3.2采取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市场通过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效办法,结合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经过很长时间很多次的摸爬滚打之后,提出了“强行执行统一规范,放开报价市场竞争”的概念,真正地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建筑市场中来。发展成了现在以独立定价,宏观调控和非静态监管三种方式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方法。这种计价方式在很多国家也是很常用的,只是特征不一样,它最初出现在英国,但是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体系,而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也己经非常的完备了。为了满足我国成为WTO成员之一的需要,为了能够与国际惯例靠近,我国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已成必然。2003年,我国建设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用于规范此方法的实施。工程量清单报价方法是指工程量清单报价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由招标人按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自主报价,并按照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招标人在编制招标文件的同时,编制出拟建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清单,随招标文件同时发送给投标人,投标人根据招标人提供的清单项目进行报价。工程量清单上包括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和工程数量。3.3推行合理低价中标办法大家常常将最低价和合理低价混为一谈,实际上是对二者理解上的误解。有的人觉得招标投标法的初衷就是以最低的价格中标,而非以未失真的低价获胜。但是,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方的报价必须大于等于其个别成本,并且最后的中标价必须首先符合招标方的标准,然后还要是经评审后的最小价格。因此,将其称之为合理低价而不是简单的最低价。合理低价的意思是对于投标人而言,报价一定可以接受的最低价,即还能获得一些利润,同时还要是参与竞争的报价中最小的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报价一定得不小于成本,通常我们把这个成本称之为阀值。在经评审的合理低价中标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非常之多的麻烦,因此,非常有必要想出一些办法,推进合理低价中标制度的实施与应用。 (1)质量终身负责制与项目法人责任制并行要保证合理低价中标方法的顺利实施与推广,就要完善各种市场法制法规,确定公平的市场竞争原则,尤其是要建立项目法人制和责任终身制。在合理最低价评标法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承包商会采取低报价中标再逐步提高造价这样一种畸形的竞争决策。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可以使项目法人的负责人不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竞争,而遵循市场机制的运行;使得他们会聘请监理专家来进行项目管理;使得他们不以领导者的意志,而改按工程合同来进行项目管理。如果以过低的价格中标,承包商通常会使用拿次品顶替合格品、不合理的缩减工时、降低用料标准等手段来降低企业的损害,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都不合格,圈顾工程的质量。要让承包商不唯利是图,不偷工减料只能是他们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具有很大的弹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包商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在面临利益驱使时通常是无力的。所以只能采取法律手段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采取责任制,我国在2000年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特别声明了,施工方要对工程项目在其使用时段里的质量承担全部责任,应重视对安全和质量的认识,在工程的三个建设过程中都要非常重视工程的质量,以预防为主。另外各级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的控制。(2)强化风险分担意识如果投标方的中标价太小,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资金不足的现象,使得工程很难进行被迫暂停施工,要么增加投资,要么变更施工单位,事实上承担直接损失的依然是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同时还会威胁国家财产的安全。目前国内已努力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勒令承包单位提供履约保证书,只要不是业主未能付款的缘故,如果承包单位在施工期间发生违约,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按约履行合同,担保方就要保证会对业主由于承包商发生违约而遭受的所有损害进行赔偿;或者担保方要保证会为承包单位提供资金或资金援助帮助其履行合同;或者保证会安排新的承包单位承接原承包单位的任务,以使该项目顺利完成;还可以三方协商,业主再次开标,由中标的承包单位接替完成合同中规定的未完成的任务。但是,因为以上各种原因导致的项目最初合同造价小于最终造价而发生的损失,由保证方承担。假使业主对以上各种处理都不同意的话,那么保证方应当根据保证书中约定的实际担保金额补偿给业主。因为采取担保保证制度的话,保证方由于承包单位违约而使其遭受的损失最终仍由承包单位的支付,并且承包单位的信誉也会因为此种情况的发生而注入污点。所以,实际的最终受害者仅仅是承包单位本人。(3)严禁转包、制约分包有的施工单位凭借低价中标之后,通常会将工程再转包给更低层次的施工单位或其他个体施工队,并从中赚取差价,坐收管理费。对于合理分包问题,如果在投标时已通过审查,那么可以在监理单位的监管下,可以进行。但是对于那种违法的转包问题,监管单位是不允许其发生的,并且还应当对其进行行政处罚。(4)保护建筑业的合理利润以过低的价格中标,不仅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也会阻碍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当市场供应的产品大于需求时,社会平均利润就会大于行业的平均利润。因最低价评标价法而产生的价格降低,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减少甚至为负的现象发生不是我们的初衷。所以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制约建筑行业的总供给,努力消灭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