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亭煤矿童亭煤矿 90 万吨新井设计万吨新井设计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 矿区概述 1 1 1 交通位置交通位置 童亭井田位于安徽省北部平原 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内 北距淮北 市约 42km 东距宿州市 30km 西北以赵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 东以 4 线与杨柳井田相连 南部以孟集断层 张家断层 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 东西走向长 8 58km 南北倾斜宽 2 07km 井田面积约 17 26km2 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宿州站约 30km 井田西部 10km 有青阜铁路通 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 陇海铁路干线相接 区内青芦支线已建成 矿 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 经小周家 周小庄进入矿井 装车站 公路可直通徐州 宿州 淮南 阜阳 河南永城 正在施工的淮 六公路 穿过本井田 水路方面童亭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 交通十分便 利 见图 1 1 濉溪县 淮北市 永城 童亭矿 宿州市 符离集 徐州市 邳县 徐州市 邳县 永城 宿州市 淮 北 市 砀山 灵璧 泗县 固镇 怀远 蒙城 蚌埠市 嘉山 浍 河 1 1000000 图图 1 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童亭矿交通位置图 1 1 2 地形 地貌地形 地貌 井田内地势平坦 地表自然标高 25 28m 相对高差不超过 3m 总 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 均为 201 50 291 67m 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 井田内农用沟渠纵横交错 1 1 3 河流及水体河流及水体 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 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 雨季可形成内涝 积水深度 0 50 m 最高洪水位为 28 34m 最大洪峰流量为 865m3 s 1965 年 7 月 1 1 4 气象及地震气象及地震 本区属海洋 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春秋两季温和 年平均降雨量为 900mm 最大降雨量为 1481 3mm 年平均气温 14 3 最高气温 40 3 最低气温 23 2 最大积雪深度 22cm 最大冻土深度 15cm 最大风速 20m s 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淮北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 东有郯庐大断裂 西有阜阳 麻城 断裂 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 南有宿南断裂 五河 利辛断裂 1929 年 11 月 19 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 5 5 级地震 裂度为 度 1931 年 9 月 26 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 6 25 级地震 震中裂度为 度 1937 年 5 月 13 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 5 5 级地震 裂度为 度 1937 年 9 月 22 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 4 级地震 1965 年 3 月 15 日在芦岭及固镇 长丰断裂之间发生 4 级地震 1983 年 11 月 7 日 5 时 9 分 山东菏泽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 5 9 级地震 波及淮北矿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 1973 年 9 月的鉴定意见 本区地震基本 裂度为 度 1 1 5 矿区经济概况矿区经济概况 本矿地处华东平原 地区经济较发达 工农业基础好 对能源需求大 土地肥沃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 大豆等 工业主要有煤矿 化肥 以发电 农机 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等 开发该井田对加快华东经济区的建 设和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 1 6 水源及电源水源及电源 矿井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水源均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 第三系 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源 供电电源 从海孜 110KV 变电站引双回路 35KV 专用供电线路 保证 了矿井双回主供电电源 1 2 井田地质特征 1 2 1 井田地质构造井田地质构造 童矿区处在淮北闸河煤田之南侧 童亭背斜西北端 大地构造环境是 处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徐宿弧形构造带上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 西地层分区 徐州 宿县地层小区 区内基岩出露面积很小 仅占总面积 的 3 而绝大部分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 童亭井田位于临涣矿区童亭背斜 井田西翼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 东翼为南高北低的单斜构造 整体为一轴向北东的较为对称的宽缓背斜构 造 现分述如下 1 褶曲 1 童亭背斜 该背斜是童亭井田主体褶曲构造 贯穿整个井田 轴向 NE83 16 向南东及南西倾伏 倾伏角 11 相对浅部较陡 深部较缓 背斜两翼基本 对称 浅部翼角 24 左右 深部为 12 左右 2 断层 1 赵口断层 正断层 为赵口断层较大分支 走向北东向 倾向南东 区内走向延伸长度约 5000m 落差 0 110m 由西南向东北尖 灭 有三孔控制 地震勘探良好 属基本可靠断层 2 张家断层 正断层 处于陈楼东南部边界断层 走向北东方向 倾向北西 区内延伸长度 3500m 落差 100 300m 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变 小 该断层有两孔穿过 地震勘探良好 可靠 3 孟集断层 正断层 走向南西方向 倾向北西 区内延伸长度 3500m 落差 250 500m 该断层有两孔穿过 地震勘探良好 可靠 地层 童亭井田属华北型沉积 含煤地层假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 含煤地层 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其下的泥盆系 志留系 其上的三叠系 侏罗系 白 垩系地层缺失 含煤地层上部被第三纪和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 平均厚度 达 228m 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下统老虎山嘴 马家沟组 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 上统太原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上统上石盒 子组 石千峰组 第三纪上新统 第四纪的更新和全新统 现将井田内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1 奥陶系 o 中奥陶统老虎山组及马家沟组 O2t O1m 据临涣井田 030 孔揭露厚 27 00 米 岩性为灰 浅灰色中厚 巨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及石灰岩 细 晶质结构 方解石自形程度较高 2 石炭系 C 1 中石炭统本溪组 C2 据临涣井田 039 孔 临水孔资料 地层厚 3 8 米 岩性为银质泥岩 灰白色 紫红色 致密性脆 含少量菱铁粒 2 上石炭统太原组 C3 据临涣井田 039 孔揭露地层厚度 140 12 米 由灰 浅灰色石灰岩 灰色西砂岩 灰 深灰色粉砂岩 深灰色泥岩组成 3 二迭系 P 1 下二迭统山西组 p11 本组地层厚 95 9 170 m 平均 138m 是井 田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为泥岩 粉砂岩 细粒砂岩 中粒砂岩 夹有簿层 炭质泥岩 1 2 层 泥岩 粉砂岩为深灰色 具水平层理 细 中粒砂岩呈 灰 灰白色 以石英为主 次为长石 2 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 P12 本组地层厚 87 152m 平均 121m 是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为粉砂岩 泥岩 中粒 细粒砂岩 以粉砂岩和 泥岩为主 粉砂岩 泥岩 呈灰 灰绿色 泥岩中带有紫色 黄色斑纹 3 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 P21 本组地层厚 169 269m 平均 219m 该 组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上以中粒结构巨厚灰色石英砂岩 顶面与 石千峰组为界 基本是一套陆相沉积 岩性以杂色底细碎岩为主 4 上二迭统石千峰组 P22 本组地层厚 140m 岩性 无煤段 以赤 红色细砂岩 粉砂岩为主 夹深赤褐色泥岩 粉砂岩 细砂岩 石千峰组 与新生界上新统呈假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与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4 第三系 R 本组地层厚 123m 以灰岩为主 其中夹有 1 2 层簿层细砂 粉砂岩 上新统与石千峰组呈假整合接触 5 第四系 Q 1 下更新统 Q1 本统层厚 54m 由浅黄色 土黄色细砂 肉红色 粉砂及棕红色页岩组成 下更新统假整合于中上更新统之上 2 中上更新统 Q2 3 本统地层厚 30m 由土黄色 棕黄色 棕 红色夹少量灰绿色斑块的粘土和砂质粘土 3 全新统 Q4 主要由浅黄色 土黄色粘土和砂质粘土组成 厚 度平均为 30m 详见图 1 2 图图 1 2 地质综合柱状图地质综合柱状图 童亭井田自下而上沉积了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 总厚 348 585m 平均 478m 详见表 1 1 表表 1 1 童亭井田含煤层地层厚度统计表童亭井田含煤层地层厚度统计表 地层名称厚 度 m 平均厚度 m 上石盒子组169 269219 下石盒子组87 152121 山 西 组92 6 164138 1 山西组含煤地层 本组地层厚本组地层厚 95 9 170 m 平均 138m 井田内地层厚度较 稳定 沿走向方向变化小 沿倾向方向 浅部及露头受风化剥蚀严重 向 下趋于稳定 2 山西组地层主要由泥岩 砂岩及煤组成 含煤 2 层 编号为 10 11 煤其中 11 煤组呈薄层状 有 1 2 个分层 均不可采 10 煤为不可采 本 组底部为海相沉积 中上部主要为过渡相沉积 3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与山西组连续沉积 平均厚为 121m 其下部以灰 灰白色粉砂岩 泥 岩为主 其底部有一层稳定的铝质泥岩 K2 与下伏山西组为界 厚度 1 09 8 89m 平均 3 98m 岩性特征明显 层位 厚度稳定 易于鉴别 颜色灰 浅咖啡色 性脆 贝壳状断口 并含有较多的菱铁鲕子 其上部 以 3 煤层下 60 70m 处一层细中粒砂岩 K3 底面与上石盒子组为界 过 渡相 陆相沉积 岩性主要为灰 深灰色粉砂岩 泥岩及砂岩 上部泥岩 中含紫色 黄色斑纹 局部含有菱铁鲕粒 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含煤层 5 6 7 8 等煤层 组 其中 5 6 煤层不可采 7 8 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位于本组中下段 4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平均厚度 219m 2 煤及 2 煤以上地层未见 上以粉砂结构厚度大于 50m 的巨厚层灰色石英砂顶面与石千峰为界 基本 是陆相沉积 上段 由泥岩 粉砂岩 细粒 中粒砂岩组成 是以灰色石英为主的 中粒砂岩 灰色粉砂岩 灰 灰绿带紫斑的泥岩为主 上段底部有 1 煤层 组 含有 1 3 个薄煤层 全井田均不发育也不可采 下段 主要由粉砂岩 泥岩组成 中粒 细砂岩次之 在接近 3 煤组 时 有一层明显的灰色 深灰色粉砂岩与浅灰 浅灰绿色细砂岩组成的互 层具薄层状 具有水平层理 本段含有 2 煤 3 4 煤 均不可采 1 2 2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本区为新地层覆盖达 200 多米的隐伏煤田 地表河流属淮河水系 井 田内地势平坦 地面标高 20 30m 平均 27m 左右 在井田东北部有季 节性河流浍河 河流流量和水位受大气降水控制 雨季河流水位上涨 流 量突增 枯水期河水水量较小甚至干涸 在井田南部有一条人工开挖的沟 渠孟沟 浍河最高洪水位为 28 34m 1965 年 最大洪峰量为 865m3 s 井田内涝积水深度为 0 50m 自 1967 年开挖了新汴河后 增强了泄洪能力 浍河水从未溢出河床 基本上消除了区内水患 由于本区巨厚新地层有良 好的隔水层 地表水系对井下生产无直接影响 1 主要含水层 组 1 第三 第四系新地层含水层 组 第一含水层 组 该层埋深 2 19 41 72m 两极厚度 7 82 23 27m 平均 14 80m 岩性 主要由浅黄 土黄色粉砂 细砂 粘土质砂组成 夹 2 3 层薄层砂粘土 本含水层分布比较稳定 但厚度变化大 砂质较均 含水性强 据童亭矿 水源井资料 静水位标高一般为 25 25m 单位涌水量 q 1 07L s m 渗 透系数 K 12 25m d 水质类型为 HCO3 K Na Mg 矿化度为 0 47g l 单井涌水量 35 40m3 h 水质类型较好 该含水层水为矿区饮 用水水源 本组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补给 地下水运动处于积 极交替带 第二含水层 组 该层埋深 54 80 96 55m 两极厚度 3 10 28 50m 平均 14 1m 岩性 主要由黄 暗黄色粉砂 细砂 粘土质砂组成 其中夹有 2 3 层粘土和砂 质粘土 该含水层 组 砂层结构松散 厚度变化大 在河床相沉积砂层 较发育 富水性较强 漫滩相沉积地段砂层不发育 富水性较弱 据童亭 矿水源井资料 静水位标高一般为 25 1 25 6m q 0 391 1 068L s m 渗透系数 K 4 23 6 71m d 水质类型为 SO4 HCO3 K Na 该含水层水现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水源 本 含水层以区域层间径流补给为主 第三含水层 组 该层埋深 89 80 168 30m 两极厚度 4 15 47 60m 平均 22 92m 岩 性主要由土黄色 浅棕红色 灰绿色粉砂 细砂 中砂 粘土质砂组成 夹 3 4 层薄层砂质粘土 将该层分为上下两个分层 上段砂层较发育 单 层厚度大 结构松散 分布稳定 富水性强 下段砂层不发育 单层厚度 小 泥质含量高 多为粘土质砂 富水性较上段弱 据童亭矿 89 观 3 孔 及临涣矿区水源初勘 3 抽水试验资料 静水位标高 25 78 26 78m q 0 043 0 575L s m 渗透系数 K 0 465 3 51m d 富水性弱 中等 水质类型为 SO4 HCO3 K Na 或 SO4 Cl K Na 本含水层以区域层间径流补给为主 基本不受井下 排水影响 第四含水层 组 以下简称 四含 该层埋深 187 23 291 67m 两极厚度 0 23 0m 平均 8 71m 本含水 层直接覆盖煤系地层之上 岩性主要由深黄色 棕红黄色砂砾 粗砂 细 砂 粉砂 粘土质砂及砂质粘土 钙质粘土组成 其厚度受古地形控制 变化较大 分布不稳定 在 18 线以西为 10 15m 18 线以东仅 5m 左右 但在 11 110 孔附近砂砾层较厚 达 18 7 21 7m 据 117 西 192 孔抽水 试验资料 静水位标高一般为 25 79 26 23m q 0 0206 0 353L s m 渗透系数 K 0 1127 3 01m d 水质类型为 SO4 Ca Mg 型 矿化度为 3 644g l 全硬度 81 32 德国度 四含岩性为粘土质砂 粘土夹砾石 细砂 砾石 粘土 细质粘土相互出现的组合结构关系 各种粒级不同的岩性相 互掺杂 反映四含分选性差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和测试结果 四含沉积物 压密度高 孔隙小 释水能力弱 渗透性差 按水文地质分类 四含属弱 含水层 2 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段 本区该含水层 段 从岩性上看 是由灰岩 细砂 粉砂岩 泥岩等 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区内仅有 11 059 两孔揭露全部太原组 全组总 厚 131m 含石灰岩 5 层 石灰岩总厚 62m 占全组总厚的 47 其地下 水主要贮存和运移在石灰岩岩溶裂隙网络之中 灰岩富水性从浅部向深部 逐渐减弱 3 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位于太原组灰岩之下 远离煤系 地层 主要岩性为灰 浅灰 灰白色灰岩 致密 性脆 质纯 井田内无 揭露全层的钻孔 总厚度不详 11 059 西 32 孔三孔揭露厚度为 1 67 14 74m 钻探揭露时西 32 孔发生漏水现象 区域资料表明 该层浅 部裂隙发育 富水性强 据 91 观 9 孔 临涣矿 6 孔 童亭背斜水源孔抽 水试验资料 静止水位标高 21 41m q 0 131 11 29L s m 渗透系数 K 1 07 17 92m d 水质类型为 SO4 Cl Ca Mg Na 型 可见奥陶 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 在浅部露头裂隙发育 含水极丰富 由于含水层 段 远离煤系地层 在一般情况下对矿井无充水影响 若井 巷工程遇断层或导水陷落柱 奥灰水可直接涌入矿井 造成淹井 是矿井 开采的重要隐患 2 主要隔水层 1 第一隔水层 组 该层埋深 29 00 74 33m 两极厚度 6 20 36 58m 平均 17 50m 岩性 主要由浅黄 土黄色 浅棕色砂质粘土 粘土为主 夹 2 3 层薄层状细砂 粉砂及粘土质砂 富含钙质 铁锰质结核及砂礓块 可塑性较强 隔水性 能较好 但局部隔水层厚度较小 具有弱透水性 2 第二隔水层 组 该层埋深 65 00 128 75m 两极厚度 5 00 43 5m 平均 19 31m 岩性 主要由棕黄色 灰绿色 浅棕红色粘土 粘土砂质组成 夹 1 3 层砂及粘 土质砂 粘土质纯致密 粘性和可塑性强 隔水性能较好 该层分布较稳 定 但局部地段隔水层厚度较小 具有弱透水性 从而将构成新生界松散 第二 第三含水层 组 地下水之间的越流补给条件 3 第三隔水层 组 该层埋深 144 00 277 67 m 厚度分布不稳定 12 线以西厚度 55 0 65 0m 平均 61 63m 12 线以东隔水层厚度 19 50 48 10m 平均 34 50m 孟集断层南部受断层影响 厚度可达 120 m 其岩性主要由粘土 砂质粘土和少量钙质粘土组成 致密块状 上部以灰绿粘土为主 夹浅棕 黄色 棕红色粘土 下部以棕黄 棕红色粘土为主 夹有少量浅灰绿色粘 土 其上部粘土内可清晰见到灰绿色与浅棕黄色相互掺杂组成的花斑结构 三隔粘土质纯致密 粘性和可塑性强 塑性指数达 21 5 37 5 具有膨胀性 膨胀系数达 10 13 7 粘土矿物多属高岭石族和蒙脱石族 据抽水资料 单位涌水量为 0 0000629L s m 渗透系数为 0 000045m d 渗透性能极 弱 隔水性能较好 有效地阻隔了区内大气降水 地表水和上部一 二 三含水层水对四含水的垂向补给 4 8 煤至太原组第一层灰岩隔水层 段 该段正常厚度 112 181m 平均 177m 上部多为砂泥岩互层 粉砂岩 下部为海相泥岩 粉砂岩夹少量细砂岩 岩性致密 完整 裂隙不甚发育 隔水性能好 矿井涌水量 矿井年平均涌水量为 3 3m3 min 最大涌水量为 4 6 m3 min 1 2 3 其它有益矿物其它有益矿物 1 高岭岩矿 本井田煤系地层中 具有含铝泥岩供 9 层 其中铝质含量较高 可称 为高岭岩矿的仅 1 层 平均 3 39m 2 稀散元素 该井田各可采煤层中均含有稀有分散元素镓 Ga 锗 Ge 和放射性 元素铀 U 经化验分析 其含量均很低 无利用价值 1 2 4 地质勘探程度地质勘探程度 童亭井田 1955 1959 年由原华东 120 勘探队进行普查找煤 1964 1965 年原华东煤炭工业基建公司第三勘探队勘探 1973 1974 年安 徽省煤田地质第三勘探队又进行了详细勘探 并相应提交了 临涣 孙疃 普查资料 童亭地区普查报告 及 临涣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 同时 部直属电法队 省煤田物测队于 1957 1961 1964 1974 年在此区进行了 电法 地震勘探工作 分别提出 涡阳 蒙城 宿县电法报告 韩 村 五沟地震勘探报告 宿西地区电法报告 详查 童亭地区地震报 告 及 西童亭精查中间资料 1969 年省煤田地质三队在进行韩村一井田 精查勘探中 又有 3 个孔落入童亭井田区域内 精查勘探前 共施工钻孔 79 个 含陈楼 42 个 工程量达 38625 67m 地震测线长 113km 1975 年 6 月 1977 年 9 月 省煤田三队和物测队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对童亭井田进行了精查地质勘探及补充地震勘探工作 1977 年 10 月两队提 交了 童亭井田精查勘探综合地质报告 并经原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 指挥部批准 精查期共施工钻孔 58 个 工程量 32498 36m 地震测线长 68km 1979 年 10 月 1 日矿井开工后 由于施工巷道揭露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 情况与精查报告提供资料出入较大 原安徽煤炭工业公司以皖煤设字 84 0726 号文批准童亭矿首采区补孔 9 个 1984 年 9 月至 1985 年 5 月省煤田 三队在首采区 14 21 勘探线间施工钻孔补 1 补 9 总工程量 5700 41m 1985 年 7 月提交 童亭矿首采区补钻地质资料 1989 年 11 月 30 日矿井投产后 原淮北矿务局勘探队于 1990 年 1991 年 1993 年 1998 年先后对三四 八三 八四 八五采区进行生产补勘 建立临涣区 四 含 太灰 奥灰 水位观测网 共施工钻孔 28 个 其中地质钻孔 16 个 水文观测孔 12 个 报废 1 个 1999 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以地矿 1999 120 号文批准将原杨柳井田 4 线 以西部分 称陈楼块段 划归童亭矿开采 面积约 9 7km2 由于陈楼块段未 进行精查勘探 经淮北矿务局要求 安徽煤田地质三队于 1997 年 8 月编制 了 淮北矿务局童亭矿陈楼块段详查 首采区精查 补充地质设计 安徽 煤田地质局于 1997 年 9 月 7 日以皖煤地字 1997 136 号文对该设计作了批 复 补充勘探共施工钻孔 8 个 工程量 3157 70m 在补充勘探前 有钻孔 42 个 其中找煤 4 个孔 普查 6 个孔 详查 32 个 为探明陈楼块段首采区的煤层赋存和地质构造状况 1999 年集团公司 决定对其进行地震勘探 三维和二维 2000 年 10 月安徽煤田地质局物探 测量队提交了 童亭矿陈楼块段首采区地震勘探报告 其中三维测线 13 束 施工面积 5 63km2 二维测线长 17 58km 全区共完成工作量 3504 个 物理点 经地震勘探后 区内煤层分布形态及地质构造展布均与地勘成果 有较大变化 为进一步指导设计与施工提供了较全面的地质资料 经以上各阶段勘探工作 童亭矿共施工钻孔 174 个 总工程量 91955 79m 其中检查孔 4 个 测井 52650 33m 未包括找煤期钻孔及 16 个生产补孔 抽水 12 次 启封 5 孔 采取煤芯样 380 个 简易可选性煤样 33 个 机械力学测验样 51 个 水样 6 个 井田内先后施工钻孔 174 个 前两个阶段 全取芯钻进 自 1967 年后 随着测井技术的提高 采取了取芯 无芯和分段取芯相结合的钻井方法 各时期钻探工 程量见表 1 2 表表 1 2 童亭井田各时期钻探工程量一览表童亭井田各时期钻探工程量一览表 钻 孔 日 期 1 3 煤层特征 1 3 1 煤层煤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厚为 478m 含煤 11 层 可采煤层 2 层 编号为 7 8 煤 总厚 4 3 m 含煤系数 1 71 其中下石盒子组地层厚 121m 含可采 煤层 7 煤 平均厚度 2 3m 含煤系数 3 16 山西组地层厚 138m 含可采 煤层 8 煤 平均厚 4 37m 含煤系数为 3 17 井田内可采煤层 2 层 倾角 9 20 一般 14 煤质较软 1 可采煤层情况分述 下石盒子组煤层 本区内有可采煤层 2 层 7 煤 8 煤层为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7 煤位于下石盒组下段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结构一般较简单 上距 6 煤层平均 14m 下距 8 煤层 35m 左右 煤层厚度平均 2m 煤质较软 8 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段 下距山西组 20m 上距 7 煤层 25m 左右 其煤厚平均 2 0m 煤层以单一煤层为主 构造简单 煤层赋存稳定 据统计 8 煤含煤面积为 17 25km2 可采面积约 17 06km2 占含煤面积的 96 穿 过层位孔 107 个 见煤总数 106 个 局部含一层夹矸 仅有 4 孔揭露 夹 钻孔数 个 工程量 m 施工单位备 注 55 59 找煤 83574 27华东 120 勘探队全取芯 64 65 普查 104129 36华东第三勘探队全取芯 67 74 详查 6130922 04华东第三勘探队分段取芯 75 77 精查 5832498 36华东第三勘探队分段取芯 84 85 补勘 95700 41华东第三勘探队分段取芯 90 生补 53071 39局勘探队分段取芯 91 生补 53521 69局勘探队分段取芯 93 生补 31342 38局勘探队分段取芯 97 陈楼精查 83157 70省第三勘探队分段取芯 98 生补 31928 62省第三勘探队分段取芯 检查孔 4 其中陈楼风井 1 个 2109 57省第三勘探队全取芯 总 计17491955 79 矸多为泥岩 煤层顶板以层状砂岩为主 砂泥岩互层 粉砂岩次之 底板 以泥岩为主 少量粉砂岩和砂岩 详见表 1 3 表表 1 3 童亭煤矿可采煤层一览表童亭煤矿可采煤层一览表 见煤点缺失点两极厚度 m煤 层 编 号 穿 层 点 数 可 采 不 可 采 可采 指数 变异 系数 平均厚度 m 结构类型 710710610 992 0 2 8简单稳定 811611420 981 8 2 2简单稳定 2 不可采煤层 1 上石盒子组不可采煤层 本组含 4 个不可采煤层 即 1 2 3 4 煤层 1 2 煤层位于上石盒子 中部 3 4 煤位于上石盒子下部 4 煤组下距 5 煤 80m 左右 上距 1 煤组 72m 左右 1 煤组厚平均 0 34m 其顶板 底板岩性以泥岩 粉砂岩为主 2 煤组一般由 1 6 层薄煤层或煤线组成 厚平均 0 34m 3 煤组厚平均 0 45m 其顶板 底板岩性以泥岩 粉砂岩 细砂岩为 主 4 煤组厚平均 0 60m 其顶板 底板岩性以页岩 粉砂岩为主 均不 可采 无工业价值 2 下石盒子组煤层 本组不可采煤层有 5 6 7 煤层 共 3 层 1 5 煤层 位于下石盒组上部 上距 4 煤平均 80m 下距 6 煤平均 19m 一般由 1 5 个薄煤层组成 局部为炭质泥岩 厚度 0 0 85m 平均 0 51m 全区 不可采 无工业价值 其顶板以泥岩 粉砂岩为主 2 6 煤层 位于下石盒子中部 上距 5 煤层 19m 左右 下距 7 煤层 14m 由 1 6 个分煤层组成 厚平均 0 58m 煤层结构复杂 全井田内均达不到开采厚度 其顶底板以泥岩为主 粉砂岩次之 3 山西组煤层 1 10 煤 位于山西组下部 本井田主采煤层之一 其下距太原组一灰 112 181m 平均 147m 上距 K2 标志层底板 22m 左右 井田范围内含煤 面积 17 26km2 见煤孔 116 个 断失孔 5 个除外 其中不可采孔 2 个 占 见煤钻孔总数的 1 72 10 煤层煤层薄度 平均 0 6m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结构简单 10 煤顶板多为层状粉砂岩 局部为泥岩 细砂岩 所有的钻孔及实揭资 料表明 10 煤层为稳定的煤层 也是本井田的主要不可采煤层 2 11 煤层 位于山西组底部 上距 10 煤层一般 28m 下距 K1 太原组 22m 左右 一般有 1 2 个分层 厚度平均 0 69m 层位分布较稳定 全井田内均达不 到开采厚度 顶底板多以海相粉砂岩或泥岩为主 1 3 2 煤层顶 底板煤层顶 底板 3 号煤层 直接顶一般为厚 1 29 8 4m 的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老顶 为 3 65 5 63m 的细砂岩 直接底一般为 1 50 7 69m 细砂岩 砂岩 51号煤层 顶板在 16 17 线以西 西 4 线以东以泥岩为主 16 17 线与 西 4 线之间以粉砂岩 细砂岩为主 局部为泥岩 其直接顶厚度一般为 0 5 1 8m 属 类顶板 老顶为厚度 1 15 2 20m 的细砂岩 底板为 3 96 11 15m 的泥岩 52号煤层 顶底板均以泥岩为主 局部为粉砂岩顶板为 3 96 11 5m 的 泥岩 直接底为 4 89 26 85m 的泥岩 老底多为粉砂岩 厚度为 7 23 30 93m 7 号煤层 顶板以泥岩为主 局部为粉砂岩 偶见 0 1 0 3m 的炭质泥 岩伪顶 直接顶厚度一般 1 25 6 24m 老顶为 1 67 6 93m 的中细砂岩 其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 1 3m 周期来压不明显 直接底为 0 43 9 92m 的泥岩 8 煤顶底板 伪顶 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 常与煤层分界不清 多缺失 极易冒落 平均厚 0 05m 直接顶 以页岩 泥岩为主 灰色 致密块状 含砂量由下向上逐渐 增大 中上部含大量完整植物化石 裂隙发育 易冒落 平均厚 7 2m 井 田东西两翼岩性差别不大 其顶板分类定为 类 老顶 浅灰色 灰色中砂岩 裂隙较发育 不易冒落 厚度平均 4 19m 直接底 由粉砂岩组成 主要为灰 灰白色 厚度平均 7 43m 老底 由中砂岩组成 主要是灰 灰白色 厚度平均 8 36m 10 煤顶底板 直接顶 以灰色泥岩为主 致密性脆 块状 由下向上含砂量逐渐增 大 裂隙较发育 硬度 3 4 度 厚平均 13 65m 顶板分类应定为 类 老顶 以粉砂岩为主 灰白色 块状 厚平均 33 74m 直接底 以泥岩为主 灰色 含砂少 致密 泥质胶结 厚平均 10 51m 老底 砂泥岩互层 深灰色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灰色细砂岩迭层出现 以薄层砂质泥岩为主 遇水易膨胀 平均厚 8 49m 1 3 3 煤质煤质 1 煤的物理性质 本井田各煤层均为黑色 一般是油脂光泽 玻璃光泽 以块状粉末状 为主 少量为鳞片状 质地较软 比重轻 常具线理状 条带状结构 内 生裂隙发育 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亮型 光亮型 显微煤岩类型主要是亮 型和亮暗型 2 煤岩特征 据 1977 年精查报告资料 显微煤岩组分均以凝胶化组分为主 其次是 丝炭及丝炭化组分 稳定组分一般都可见到 但煤的变质程度较高时 其 特征趋向和凝胶化组分一致 凝胶化组分主要为均一状的凝胶化基质 有 时含少量木炭 木质镜煤等形态分子 丝炭 半丝炭化组分 以丝炭 半 丝炭基质为主 其次为焦炭 半丝炭基质 木质镜煤半丝炭以及丝炭碎片 体等残余植物组织 稳定组分中以小孢子 大孢子最为常见 此外 树脂 体 角质层以及树皮等也有存在 镜下几乎皆有条带状结构 煤中矿物杂质主要为粘土类 其次为硫化物 碳酸盐及其它矿物 粘 土矿物一般呈细小质点和包裸体分散分布或夹层分布 硫化物 碳酸盐等 矿物呈微晶 微粒镶嵌或浸染状分布于有机物之中 煤质资料详见表 1 4 1 5 表表 1 4 可采煤层有机岩组分定量统计表可采煤层有机岩组分定量统计表 凝胶化组 分 半凝胶 化组分 丝炭化及 半 丝炭化组 稳定组分 有机质总 和 变 质 阶 段 类 别 煤 层 分 7 50 40 80 80 67 58 11 0 30 9 20 4 45 11 11 20 32 90 19 87 11 0 80 8 30 4 16 8 86 40 98 80 91 59 11 8 34 10 70 30 53 25 15 3 20 18 00 10 11 15 12 00 54 10 29 63 15 0 20 9 80 3 96 11 82 50 96 90 92 87 11 注 表中 表示 平均 点数 表表 1 5 可采煤层有害组分化验成果表可采煤层有害组分化验成果表 水分 灰分 原煤精煤原煤精煤 7 1 3JM QM 0 48 1 64 1 27 13 0 53 1 69 1 16 13 10 76 29 38 19 31 13 6 30 10 96 8 27 13 WY 1 01 1 23 1 12 2 1 69 1 21 81 30 71 26 26 2 9 66 1 8 1 3JM FM 0 41 1 76 0 98 24 0 52 1 25 0 91 23 10 73 26 68 15 14 24 5 08 8 85 6 36 23 全硫 磷 原煤精煤原煤精煤 7 1 3JM QM 0 32 0 96 0 63 10 0 47 0 62 0 56 7 0 005 0 017 0 0098 3 0 0028 0 0046 0 0040 4 WY 81 3JM FM 0 14 0 73 0 37 20 0 26 0 50 0 35 12 0 004 0 007 0 0051 3 0 0008 0 0083 0 0024 12 1 3 4 瓦斯瓦斯 1 根据以前矿井瓦斯等级鉴定 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瓦斯涌出量较 小 约为 3m3 t 本矿井通风工作相对比较简单 2 煤的自燃 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重庆分院分别于 1992 年 7 月 1999 年 7 月 1999 年 10 月对我矿 7 8 煤层有关于煤的自燃倾向的报告 童亭矿 7 8 煤自燃 项 目 煤 倾向属 类 容易自燃 依据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测定结果 52煤自 燃倾向属 类不易自燃发火的煤层 见表 1 6 3 煤尘的爆炸性 据精查期钻孔取样试验结果及煤科院重庆分院 1990 年以来有关我矿煤 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本井田 7 8 煤层均属有爆炸危险的煤层 表表 1 6 煤的燃点测定成果表 精查期 煤的燃点测定成果表 精查期 据精查期钻孔取样试验结果及煤科院重庆分院 1990 年以来有关我矿煤 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本井田 3 51 52 7 8 10 煤层均属有爆炸危险的 煤层 见表 1 7 表表 1 7 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 工业分析 爆炸性试验 试样编 号 采样 地点 MadAadVdafVad 火焰长 度 mm 抑制煤尘爆 炸最低岩粉 量 爆炸性 结论 90 爆 1 324 机巷 1 4820 3723 4730 0240070 90 爆 2 51煤 上山 1 4316 6524 2729 6340075 90 爆 3 711 机巷 1 7513 8726 6131 54 40075 90 爆 4 811 机巷 1 6917 6124 4030 2440070 92 爆 1 1013 轨道 巷 1 0310 3625 1328 3535060 99 爆 69 347 工作 面 1 6614 4431 3526 30 40075 99 爆 70 729 风巷 0 9317 4727 9722 8238070 99 爆 71 8211 轨道 巷 4 7520 6024 7018 4435070 99 爆 72 1018 工作 面 1 3114 7527 2622 88 40075 有煤 岩爆 炸性 燃 点 孔号 煤层 名称 样品止 深 m 原样 氧化样 还原样 氧化程 度 自燃发 火倾向 1657502 13366366369100 类不 自燃发 火 西 2118647 5636236036771 类不 自燃发 火 西 21310341 67369364369 类不 自燃发 火 备 注 鉴定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后四样鉴定日期 1999 10 25 取样日期 1999 9 7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2 1 井田境界 2 1 1 井田范围井田范围 本井田煤层为缓倾斜煤层 井田境界采用垂直划分法 本井田划分的 原则有 1 井田范围储量 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2 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 3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划分井田 4 合理规划矿井的开采范围 处理好相邻矿井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规则和矿区总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结合煤层的赋层情况 地 质构造 开采技术条件 并保证各井田都有合理的尺寸和边界 童亭矿的 边界划分如下 东部边界 矿井东为杨柳煤矿 西部边界 矿井西以孟集断层与临涣煤矿相邻 北部边界 矿井北为赵口断层 南部边界 矿井南为煤层露头 2 1 2 开采界限开采界限 童亭井田自下而上沉积了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 总厚 348 585m 平均 478m 详见表 2 1 表 2 1 童亭井田含煤层地层厚度统计表 地层名称厚 度 m 平均厚度 m 下石盒子组169 269219 山 西 组87 152121 太 原 组92 164138 开采上限 7 号煤层以上无可采煤层 下部边界 8 号煤层以下无可采煤层 2 1 3 井田尺寸井田尺寸 井田的走向最大长度为 10Km 最小长度为 7 40Km 平均长度为 8 58Km 井田倾斜方向最大长度为 3 8Km 最小长度为 0 86Km 平均长度 2 07Km 煤层的倾角最大为 35 最小为 9 东翼平均为 14 西翼平均为 13 本井田水平面积的计算采用 AutoCAD 中面积查询的方法获得 井田 水平面积为 s 17 75 km 2 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如图 2 1 图图 2 1 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 2 2 矿井工业储量 2 2 1 储量计算基础储量计算基础 1 根据童亭井田地质勘探报告提供的煤层储量计算图计算 2 依据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关于化工 动力用煤的标准 计算能 利用储量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 0 8m 原煤灰分不大于 40 计算暂不能 利用储量的煤层厚度为 0 5m 3 依据国务院过函 1998 5 号文 关于酸雨控制区及二氧化硫污染控 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 内容要求 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 3 的矿井 硫 份大于 3 的煤层储量列入平衡表外的储量 4 储量计算厚度 夹石厚度不大于 0 05m 时 与煤分层合并计算 复杂 结构煤层的夹石总厚度不超过每分层厚度的 50 时 以各煤分层总厚度作 为储量计算厚度 5 井田内主要煤层稳定 厚度变化不大 煤层产状平缓 勘探工程分布 比较均匀 采用地质块段的算术平均法 6 煤层容重 7 号煤层容重为 1 40t m3 8 号煤层容重为 1 40t m3 2 2 2 井田地质勘探井田地质勘探 1964 1965 年原华东煤炭工业基建公司第三勘探队勘探 1973 1974 年安徽省煤田地质第三勘探队又进行了详细勘探 并相应提交了 临涣 孙疃普查资料 童亭地区普查报告 及 临涣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 1969 年省煤田地质三队在进行韩村一井田精查勘探中 又有 3 个孔落入童 亭井田区域内 精查勘探前 共施工钻孔 79 个 含陈楼 42 个 工程量达 38625 67m 地震测线长 113km 1975 年 6 月 1977 年 9 月 省煤田三队和物测队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对童亭井田进行了精查地质勘探 1977 年 10 月两队提交了 童亭井田精查 勘探综合地质报告 并经原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批准 精查期 共施工钻孔 58 个 工程量 32498 36m 地震测线长 68km 1984 年 9 月至 1985 年 5 月省煤田三队在 14 21 勘探线间施工钻孔补 1 补 9 总工程量 5700 41m 1985 年 7 月提交 童亭矿补钻地质资料 1999 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以地矿 1999 120 号文批准将原杨柳井田 4 线 以西部分 称陈楼块段 划归童亭矿 面积约 9 7km2 安徽煤田地质三队于 1997 年 9 月 7 日补充勘探共施工钻孔 8 个 工程量 3157 70m 在补充勘探 前 有钻孔 42 个 其中找煤 4 个孔 普查 6 个孔 详查 32 个 2 2 3 工业储量计算工业储量计算 本次储量计算是在 童亭井田精查勘探综合地质报告 及 童亭矿补 钻地质资料 的基础上 储量计算可靠 矿井主采煤层为 7 号 8 号煤层由于井田边界形状不规则 但煤层赋存 较为均匀 因此采用 AutoCAD 中查询面积的方法得到井田的平面面积 工业储量由下式确定 Zg 17 75 M R cos14 2 1 式中 Zg 井田工业储量 万 t M 煤层厚度 m M 4 3 R 煤的容重 t m3 R 1 35 Zg 10619 万 t 2 3 矿井可采储量 2 3 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1 工业场地 井筒留设保护煤柱 对较大的村庄留设保护煤柱 对零星 分布的村庄不留设保护煤柱 2 各类保护煤柱按垂直断面法或垂线法确定 用岩层移动角确定工业场 地 村庄煤柱 岩层移动角为 65 65 65 表土层移动角为 45 3 维护带宽度 工业场地维护带 15m 村庄 10m 风井场地 20m 4 断层煤柱宽度 30m 5 井田境界煤柱宽度为 20m 6 煤层露头为 50m 5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 根据 煤矿设计规范中若干条文件修改决定的说 明 中第十五条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见表 2 2 将工业广场定为长 400m 宽 360m 表表 2 2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 井 型 万 t a 占地面积指标 公顷 10 万 t 240 及以上1 0 120 1801 2 45 901 5 9 301 8 2 3 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 1 井田边界保护煤柱 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 20m 宽 则井田边界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336 70 万 t 2 断层保护煤柱 断层煤柱留设 30m 宽 则断层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293 万 t 3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工业广场按 级保护留围护带宽度 15m 工业广场面积由表 2 1 确定 取 13 5 公顷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如图 2 3 则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807 万 t 4 大巷保护煤柱 以大巷中心为基点 大巷两侧的保护煤柱宽度各为 30m 则大巷保护 煤柱损失量为 351 7 万 t 5 井筒保护煤柱 主 副井井筒保护煤柱在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范围内 风井井筒保护煤 柱在大巷保护煤柱范围内 故井筒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0 6 防水煤柱 由于松散层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覆盖煤系地层上 矿井在浅部开采时 必须 留设合适的防水煤柱 防止矿井突水 煤 图图 2 3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导水裂隙带的高度由下式确定 H 100 M 1 6 M 3 6 5 6 2 2 式中 H 导水裂隙带高度 M 可采煤层厚度之和 m M 4 3 H 43 50 5 6 取防水煤柱垂直高度为 50m 其倾斜长度平均为 206m 各种保护煤柱损失量见表 2 3 表表 2 3 保护煤柱损失量保护煤柱损失量 煤 柱 类 型煤损 万 t 井田边界保护煤柱336 7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807 大巷保护煤柱351 7 井筒保护煤柱0 防水煤柱647 01 合 计2142 41 2 3 3 矿井可采储量矿井可采储量 矿井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的可以采出的储量 可按下式计算 Zk Zg P C 2 5 式中 Zk 矿井可采储量 万 t P 保护工业场地 井筒 井田境界 河流 湖泊 建筑物 大 断层等留设的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万 t C 采区采出率 厚煤层不小于 0 75 中厚煤层不小于 0 8 薄煤 层不小于 0 85 则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Zk 10619 2142 61 0 8 6781 11 万 t 3 矿井工作制度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 1 矿井工作制度 根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相关规定 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 确 定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 330 天 工作制度采用 三八制 每天两班作业 一班准备 每班工作 8 小时 矿井每昼夜净提升时间为 16 小时 3 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 2 13 2 1 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本井田煤层倾角平均在 14 左右 主采煤层为 7 号煤和 8 号煤 可采厚 度平均在 2 6m 左右 本次设计对 7 煤做具体设计 7 煤顶板为泥岩 中砂 岩 粉砂岩 底板为泥岩 粉砂 中砂岩 煤层中无夹矸 瓦斯含量为 3m3 t 属低瓦斯矿井 在距 8 煤下 177m 处有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 分有 5 层 厚度共计 62m 距 8 煤下 207 4m 处揭露厚 28m 的灰岩 属奥陶中 下统含水层 具体厚度不详 考虑到其间距较大 不会受 7 煤采动影响 因此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开采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60 万 t 理由如下 1 资源情况 煤田地质条件简单 但储量相对较小 两主采煤层厚均在 2 3m 左右 适合于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开采 2 本井田走向长度平均在 8 58Km 倾斜长平均为 2 07Km 较短 但本 井田中部狭窄根据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 可以设计中型矿井 3 本井田埋藏较深 井筒也较长 为满足施工要求及装备布置需要 井 筒断面不宜过小 因此 井筒基建费用增多 4 在设备及基建工程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与教育机器人的融合趋势分析
- 教育心理学在医疗培训中的实践
- 增强现实的潜力论其在血液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 教育建筑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教育价值
- 学校建设项目监理工作分析
- 打造互动课堂游戏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 家庭教育政策在社区的推广与实践
- 2025届陕西省延安市物理高一下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医疗科技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 基础护士心血管疾病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度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质量保修协议2篇
- 2021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调研报告
- 化学检验员(高级)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 《太原星河湾规划》课件
- 装配钳工基本技能培训
-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粉刷匠》课件
- 第五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形势与政策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合同范本
- DB11∕T 1692-2019 城市树木健康诊断技术规程
- 期末练习卷(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法律意见书(适用于股权投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