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一_第1页
中医学导论一_第2页
中医学导论一_第3页
中医学导论一_第4页
中医学导论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 Introduction,内容体系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中医学(一)概念:又称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病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学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和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二、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秦、汉时期(二)晋、隋、唐时期(三)宋、金、元时期(四)明清时期(五)近代和现代,(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1.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内容包括医学理论(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诊法、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和哲学(阴阳、五行、气、天人相应、形神关系),把先秦以来的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难经,难,即质难,共有81个问答,阐述了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的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是可与黄帝内经媲美的古典医籍。,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宋代林亿等整理出版时,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确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的法则论述伤寒疾病,主要针对于外感疾病。,金匮要略以脏腑理论论述杂病,主要针对内伤疾病和慢性疾病。,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收载中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的基础。,(二)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充实和系统化时期,1.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使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进一步充实系统。,2.晋代王叔和,脉经,在诊脉的理论、方法和对每一种脉的临床意义等方面进一步系统和全面。,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4.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对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有所发展。,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为方剂学奠定了基础。,(三)宋、金、元时期,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寒凉李 杲(东垣)补土张从正(子和)攻邪朱震亨(丹溪)养阴,1.刘完素(河间)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病多用寒凉方药,“主火派”或“寒凉派”。其学术思想对温病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李杲(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情志所伤,皆损伤脾胃,从而导致百病丛生。养生首先要着重保护脾胃,而治病亦应以补脾胃之气为先,后世称之为“脾胃学派”。,3.张从正(子和)之所以生病,多因邪气侵入机体所致,故治病应当首先以驱邪为要务,故治病多用汗、吐、下三法,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后世称之为“攻邪派”。,4.朱震亨(丹溪)“郁症”,“百病多因痰作祟”。在其相火论中提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善用养阴方药,称之为“养阴学派”。,(四)明清时期,命门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形成,1.命门学说: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2.温病学派: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典型的温病。温病家有强烈的崇实创新精神,通常被称为“时医”,处方用药以“轻、清、灵、巧”见长,重视预防及潜伏期和初期治疗,病程中注意存津救液、保护元神。,(五)近代和现代,枯木逢春,小知识,药圣:孙思邈医圣:张仲景,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1.机体本身的整体性2.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1.机体本身的整体性,(1)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胆)五体(筋、脉、肉、皮、骨)诸窍(目、耳、口、舌、鼻、二阴),(2)通过经络共同构成机体。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肝系统:肝、胆、筋、目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 脾系统:脾、胃、肉、口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和二阴,2.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与天地相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脉 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1)机体生理与自然变化的一致性,(2)疾病防治与自然变化的一致性,脾肾阳虚性咳喘,往往春夏减轻,秋冬加重,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此即所谓“春夏养阳”。,阴虚肝旺,春季易使病发作,故在阴盛的冬季给予滋补,以预防春发,此即所谓“秋冬养阴”。,(二)辨证论治,征体征。如热、肿、皮疹等。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发热。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的一种状态。,1.中医所说的证包括 病因(如风寒、瘀血、痰饮等) 病位(如表、里、某脏等) 病性(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2.辨证与论治,(1)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2)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3)辨证论治的实质对疾病的治疗,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证的区别,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则治法也相同。,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