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泰《庄子发微》的研究.doc_第1页
钟泰《庄子发微》的研究.doc_第2页
钟泰《庄子发微》的研究.doc_第3页
钟泰《庄子发微》的研究.doc_第4页
钟泰《庄子发微》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摘要春秋战国是一个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奏起辉煌乐章的时代,正是这个特殊的时代孕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智慧光芒穿透了历史的风尘闪耀千古,几千年来备受关注。而对庄子一书的注解更是像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庄子思想深邃宏阔,所以很难被完全地解读出来。因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注解,庄子发微便是在五四时期对庄子一书的解读。故本文拟对庄子发微一书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研究,从而探究钟泰对庄子思想所作的阐释和其为振兴处于衰落中的儒学所做的努力。本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研究钟泰作庄子发微的动因。通过对钟泰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属的太谷学派的研究,探寻出他以传统的方法诠释庄子,试图振兴处于衰落中的儒学。第二章主要研究庄子发微的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首先分析庄子发微编撰的指导思想和编撰体例与框架。其次,从校诂精审,考辩严谨;阐释义理,比附六经;融会贯通,关照全文这三方面来说明庄子发微一书的写作特点。第三章主要研究庄子发微一书儒学化倾向的表现。首先从庄子尊孔、以孟阐庄、庄子与易经这三点来阐释庄子发微一书中所提出的“庄学出于孔门”之说,并以此来表现出其所具有的儒学化倾向;其次,从内圣和外王这两方面来诠释庄子中所具有的儒家应世的积极思想,并以此来表现出庄子发微一书所具有的儒学化倾向。庄子发微一书的研究还在方兴未艾地进展着,无论是对庄子发微的编撰体例、写作特点的研究还是对庄子发微内容的解读,本文还都只是做了最初步的探讨。关键词:钟泰;庄子发微;庄学;儒学化倾向;III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a war-torn era of hegemonybetween feudal lords, was also the Chinese culture played brilliant era of movement. It was the special erathat gave birth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wisdom of Chuang tzu penetrated the historys dust and has been shin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ocusof Chuang tzus annotation just likes mushrooms are emerging in endlessly, but because of the ideology isbeen covered just likes cloud and fog, so it is difficult to be completely unified to interpret. Therefore,every historical period has its unique annotation, Zhuangzi Fawei was the interpretation for Chuang tzu inthe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article will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and research on Zhuangzi Fawei, so as to explo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ongtai for ideology of Chuang tzu.And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one mainly discusses the writing motivation of Zhongtai for Zhuangzi Fawei. Through hisera background and subordinate TaiGu school of study, we find out that he gave the annotation for Chuangtzu by a traditional method, and he tried to revive Confucianism which was in decline.The second one mainly studies the writing style and writing feature of Zhuangzi Fawei. First of all, tosimply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uang tzu from ancient to today and the belongings of the inner, outer andmiscellaneous chapter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ccording book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yle of ZhuangziFawei. Second,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Zhuangzi Fawei from three aspects:accurate check, rigorous argument; explaining argumentation by Confucian Classical works; achievingcomprehensive study, taking a focus on the full text.The third one mainly studies the performance of Confucian tendency for Zhuangzi Fawei. Firstly, thethird part interprets the Zhuangzi Fawes idea of Chuang tzus ideology coming out of Confucius fromthree aspects: Chuang tzu respected Confucius, to describe Chuang tzu by Mencius, Chuang tzu and theBook of Changes. And to show the tendency of its Confucianism; Secondly, to interprets the Confucianpositive thinking of Chuang tzu from two aspects: inner perfectness and outer king, and to show ZhuangziFaweis Confucian tendency.IIIThe research on the book Zhuangzi Fa Wei is in the ascendant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the researchon compiling styl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he content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aper only has given anelementary discuss for that.KEY WORDS: Zhong Tai; Zhuangzi Fa Wei;Ideology of Chuang tzu; Confucian tendencyIV目录摘要 . IABSTRACT . III引言 . 1第一章钟泰作庄子发微的动因探析 . 5第一节 钟泰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 5第二节 庄子发微的写作背景 . 6一 影响钟泰毕生的太谷学派. 6二 钟泰在文化的生存危机中潜行. 7三 钟泰的“中国化研究模式”. 9第二章钟泰庄子发微的编撰和写作特点 . 11第一节 庄子发微的编撰 . 11一 庄子发微编撰的指导思想. 11二 庄子发微编撰体例与框架. 12第二节 庄子发微的写作特点 . 13一 校诂精审,考辩严谨. 13二 阐释义理,比附六经. 15三 融会贯通,关照全文. 17第三章钟泰庄子发微儒学化倾向的表现 . 21第一节 关于“庄学出于孔门”之说 . 21一 庄子尊孔. 22二 以孟阐庄. 24三 庄子与易经. 26第二节 内圣外王 . 28一 内圣人格理想. 28二 外王政治理想. 29结语 . 35参考文献 . 37V后记 . 3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1VI引引言言一位学者曾经把思想比作一道门,那么先秦诸子就是中国思想的第一道门,经由这道门便掀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在这一时期中,先秦思想从孔、墨显学到战国诸子,它表现的最大特色就是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思想形式还是内容,几乎各不相同。即便是属于同一个学派的学者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具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庄子作为道家的第二号代表人物,他有着艺术家的气质和诗人的浪漫,并以其高远深邃的思想和恢弘谲怪的语言风格创造出了庄子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在各学派中独树一帜,即使庄子在经历了悠久的历史长河的洗礼之后,仍旧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正是因庄子思想的诙诡奇谲所以素来以难解著称。作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历代都有很多治庄者对庄子进行注解阐释。如魏晋时期司马彪的庄子注、向秀的庄子注、郭象的庄子注;隋唐时期陆德明的庄子音义、成玄英的庄子疏;宋元时期林自的庄子注、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明清时期朱得之的庄子通义、焦竑的庄子翼、林云铭的庄子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庄学著作。由于庄子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所以在庄学阐释史上又具有多种阐释指向,有以庄解庄、以儒解庄、以禅解庄等。就以儒解庄来说,在魏晋时期就开启了以儒解庄的先河,如郭象在继向秀提出的“以儒道为壹”的理论基础上,又修正了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的理论,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新论题,调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因而郭象的庄子注具有明显的儒学化倾向;到了隋唐,以儒解庄的势头不断高涨,在庄学的儒学化倾向过程中,韩愈在送王秀才序中提出的关于庄子之学源于儒家的观点: 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这也是庄子之学首次被认为渊源于儒家。韩愈这个观点的首创性和独特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把庄学改造成儒术的急切之情;到了宋代以后,以儒解庄就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思想潮流。王安石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庄子的思(唐)韩愈 著,刘真伦 岳珍 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10:11011“钟泰庄子发微研究想进行重新诠释,使得庄周也有了儒家圣人的“用心”。苏轼所提出的庄子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的观点,亦有明显的儒学化倾向,这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清时期,治庄者基本传承了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的特点,如朱得之的庄子通义、宣颖的南华经解、林云铭的庄子因、陆树芝的庄子雪、马其昶的庄子故等都不同程度的在阐释庄学思想的同时融入了儒家学说。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的学术呈现出了新旧交替、中西交融的局面。 庄子的研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一、继续运用传统的研究模式,对庄子文本进行疏证并沿袭以儒解庄、以禅解庄、以庄解庄的思路,对庄学主旨进行解读。二、运用西方的思想、学术体系对庄子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作全新的诠释,而且还从整体上分析庄学思想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尽管这两种研究方式在当时的学术界平分秋色,但是西方的思想、学术还是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中国传统学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一批积极主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们,纷纷开始采用对原文进行注解、考证、训诂的传统研究模式对中华元典进行研究,以期提升和巩固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20 世纪初,一批积极主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们,运用国学方法治国学的传统研究模式,从儒学的视野出发,以经学为纲来阐释庄学。其中以廖平、钟泰为代表,廖平的庄子新解旗帜鲜明地指出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百家源于六经,在学理上是为六经枝叶;钟泰的庄子发微更是开宗明义地提出“庄学出于孔门”的观点。他们在阐述庄学思想时都以尊孔尊经为宗旨,并不遗余力地维护着经学的地位,在这以儒解庄的背后无不显现出学者们尊孔弘儒的良苦用心和期待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济世之志。钟泰先生虽作为 20 世纪初以儒解庄的代表,但是由于他的庄子发微问世于文化动乱的年代,因而流传并不广泛,没有被大家所熟知。到了 21 世纪,沉寂数十年的庄子发微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如蔡文锦论钟泰先生的(扬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作者从钟泰怎样用统计学方法揭示庄子学的儒家宗旨;怎样运用群经注经的方法来会通大义;怎样精于校诂,善于考辩,这三个方面对庄子发微一书进行研究。但是蔡文锦并没有系统的对钟泰的庄子发微所要表达的思想和钟泰的治学背景、治学方向进行阐释,只是对庄子发微一书进行了较浅层次的疏通。除了蔡文锦的论钟泰先生的,在熊铁基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庄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中也提到了钟泰的庄子发微,作者使钟泰作为二十世纪上2引言半叶以儒解庄的代表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章的第二节。在这一节中,作者对庄子发微一书中的几个篇章做了阐述,虽然作者阐述的较为深刻,但是没有从整体上去梳理,还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尝试对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一书进行较为详细地研究,从他作庄子发微的动因和时代背景开始,分析作者在社会变革与学术变革中怎样运用中国传统的研究模式对庄子进行解读,分析他又是如何领悟庄学的思想主旨的。3钟泰庄子发微研究4第一章 钟泰作庄子发微的动因探析第一章钟泰作庄子发微的动因探析钟泰在早年时加入了太谷学派,太谷学派是我国封建社会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端。钟泰作为太谷学派的再传弟子黄葆年的嫡传高足,继承并发扬了太谷学派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各家兼收并蓄的传统,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做出了贡献。第一节 钟泰的生平及学术成就由于太谷学派很长一段时间被历史所尘封,因而对钟泰生平的详细记载甚少,所以我们只能从钟泰的著作和有关钟泰的文章中得知,“钟泰(18881979),字讱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曾更名育华。早年肄业于江南格致书院,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回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任日文教译,至 1911 年总六年。曾南走新加坡办报。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师,并开老庄课程十年(19141923)。并任共和杂志社社长。19241937 年,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间曾应陈铭枢邀请南下任广东省府秘书长、参议等(19281929)。1937 年冬,杭州陷敌,避居建德西乡。19391943 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1943 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冬到四川乐山,与熊十力并任复性书院(马一浮创建)主讲兼协纂。抗战胜利后回上海。19481950 年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为二级教授。”京。1979 年病逝于家。”钟泰“博览古典,而皈依儒学。”曾受业于太谷学派的再传弟子黄葆年。钟泰“专于宋明理学,注重内心修养。”“与熊十力、马一浮、林宰平、胡小石等关系密切。”钟泰“毕生研治中国哲学,尤深于老庄之学。”著有国学概论、荀注订补、中国哲学史、春秋正言断辞三传参、讱斋论语诗、顾诗笺注校订、庄子发微等著钟泰著 陈赟编钟泰学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72钟泰著 陈赟编钟泰学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72见陈引驰为新版钟泰中国哲学史所写的本书说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方继孝钟泰先生藏友人墨迹(上)J收藏界,2004,(8):42方继孝钟泰先生藏友人墨迹(上)J收藏界,2004,(8):42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1962 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1966 年返回上海文史馆。1973 年辞职回南钟泰庄子发微研究作。而 192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他首刊的大著,在任教之江大学时以三年的精力撰成,是国内中国哲学史早期的一部通史性著作,且为国内第一本新型哲学史,并译成英文,至今在西方有很大影响。陈引驰先生评价此书:“梳理学术大旨及源流,莫不切中肯綮,且言必有据体大思密而确有所见。”钟泰的另一部大作庄子发微,更是他积数十年的研究之力所作,对庄子要义有深刻的阐发,是他研治庄学的结晶,为学术界所推崇。书成后,“1963 年自费石印本 100 册”惜流传不广,今已罕见。幸有骆驼同志据此印本重为标点,198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本文的研究即主要以此本为依据。第二节 庄子发微的写作背景钟泰先生作为崇尚儒学的太谷学派晚期的学者,在传统儒学遭遇西方学术的撞击,陷入生存危机后,他与当时的很多学者一样,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作风,以精深的考据、严谨的训诂、透彻的义理等传统的治学方法,对庄子一书进行阐释和解读。使得道家经世的价值凸显出来。一 影响钟泰毕生的太谷学派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创立的一个民间儒家学派。太谷学派作为一个民间学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与其他耀眼璀璨的学派相比并不起眼,甚至一直被历史所尘封,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只是机缘巧合和一些学者的努力,太谷学派的独特魅力才逐步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太谷学派开宗立派的周太谷,推崇儒学之至,在他拜读到他的祖先周敦颐“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之说时,认识到儒家学说方是正宗。之后便潜心研读儒家经典,又对佛、道两家作了细致研究,并继承了明代学者林兆恩“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说。终在 1798 年“熟观沉思,豁有所得”,提出了“心息相依,始为大成”之说,自成一家,创立了太谷学派。该学派以周易为中心,贯通儒家群书,融会宋明儒学,内隐强诚之学,并且融通佛道。实际上该学派所宗的儒学为宋明理学,是对理学的延伸和发展。不过太谷学派虽崇于儒学但并不囿于门户之见,不泥于一家之说,对佛、道之说兼收并蓄。并对传统儒家学说的政治思想、人生修养、宇宙观、性命之学等,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是太谷学派的独特魅力所在。6见陈引驰为新版钟泰中国哲学史所写的本书说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钟泰著 陈赟编钟泰学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73第一章 钟泰作庄子发微的动因探析作为太谷学派的第三代传人,黄葆年又将太谷学派的思想加以巩固和发展,明确提出以儒家学说为主,又要吸收佛、道学说之长,使太谷学说成为圣功之学,并进入了该学派的鼎盛时期。黄葆年说:“道之明也,老氏明天道焉,彭氏明地道焉,圣人明人道焉,呜乎至矣!不明天道,酿清谈之祸,晋人之蔽也。见不善学之蔽而遂距之,则亦韩氏之蔽也。孔子之窃比老、彭也,合天地之道而一之者也。”由此可以看出黄葆年对儒学的推崇。可以说黄葆年的圣功之学,给正处于衰落时期的儒道正统带来了复兴的希望。黄葆年又对“心息相依”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在归群草堂语录里说:“心息相依可包罗千经万卷。千经万卷皆是心息相依注脚。识得心息相依,读书可,不读书亦可。否则,多读书愈加黑矣。庄子仙心,心息相依,便是逍遥游。达摩佛性,心息相依便是自心归于自性。圣功心息相依,只在仁以为己任。”黄葆年此说对宋明理学所提出的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的心性论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钟泰作为太谷学派晚期的学者,此时,传统儒学正处于没落时期,而其坚持在“心息相依”、圣功之学的余绪之中,秉承着太谷学派严谨、坚定、包容的学风,努力把太谷学派的儒学思想传承下去。二 钟泰在文化的生存危机中潜行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开始用鸦片、火炮、军舰撬开中国的国门,而清政府又软弱无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退让,于是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华民族长达一个世纪的侵略。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而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开始没落,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中。这便激起了爱国主义者的忧患意识,励志要救亡图存,重新振兴中华。然而,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是否还能担当的起这份重任?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说:“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道光洋舰征抚记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夷之长技”无非是火炮、军舰和练兵之道。只是单靠这些外在装备和技术,并不能改变清政府灵魂深处的软弱和对西方列强的恐惧。如果不从制约着人们伦理道德的精神文明上改革,就无法把中国从半殖民地的泥潭中救出来。于是,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在传统儒学中寻求富国之路,希望从儒家经典中找到“经世致用”的东西,希望这个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能够再次发挥其神奇的作用。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M(第一辑第 4 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4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M(第一辑第 5 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27钟泰庄子发微研究但是,传统的儒学终究还是无法使中国回到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也无法回到像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中国文化仍旧保持着强盛生命力的盛唐时代。儒学再也不能独立地为曾经治理了近两千年的国家撑起一片晴天了;再也不能使自己的国家以超出别国更高的优势矗立在伟大的东方了。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传统儒学败下阵来。1861 年,清政府开设了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同时,冯桂芳在制洋器议中还提出,政府应鼓励制造,对于那些能够制造出如同洋人那样精巧的器械的人就赏给举人头衔,并且可以参加进士考试。这就意味着,在中国西学取得了和中国尊从了两千年的儒学一样的崇高地位了。西学在逐渐侵入中国传统儒学的领域,开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展阶段。张之洞在劝学篇循序中讲到:“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当时学者们的些许无奈和传统儒学所遭遇的尴尬。之后甲午战争的失败,为中体西用是否真的能使中国走出困境画上了问号。也使传统儒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严复、康有为等人开始努力为风雨飘摇的中国寻找出路,在认识到西学的先进的同时,看到了中国传统学问的落后之后,他们认为要想中国真的强大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必用西体”。随着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教育制度等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西方学术更是迅速的影响着中国学术界,许多学者开始纷纷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和西方哲学观点来阐释和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也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之中。在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先进文化碰撞,并失去了原有的垄断优势之后,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而深刻的反省,开始意识到了要振兴传统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其中作为新儒家的代表熊十力先生开始“弃佛归儒”,他认为“儒家传统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佛教更多思辨特色。思辨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钟泰先生就是在晚清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烈,国家动荡不安,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巨大危机的历史大背景下,开始创作庄子发微的。作为新儒家的一员,钟泰在这部著作中,始终用传统的方法诠释儒学,并坚守着太谷学派坚定的学风和道德信念,阐释着理学的社会价值,努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的哲学家,8任继愈念旧企新任继愈自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74第一章 钟泰作庄子发微的动因探析钟泰先生同中国知识分子一起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振兴儒学的重担。三 钟泰的“中国化研究模式”随着西方学术的不断涌入,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开始采用西方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胡适、冯友兰等的“西方化研究模式”,钟泰的治学模式就是“中国化研究模式”。所谓“中国化研究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不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统,而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确定研究方法,采用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和问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钟泰先生认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用胡适的西方化研究模式,因为“中西学术,各有统系,强为比附,转失本真。”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和西方的学术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用西学强为比附中学,反而会丧失中学的本义。所以钟泰先生主张用中国旧有的话语方式“以中释中”。吴江金天翮为钟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作序时说,古今做学问的人有“高明”和“沉潜”两种。其中“高明”者喜欢开辟新途径,“以古人之言行就我”,“以疑古为求学之方”,“握今之辔以驭古之迹”,从而“学术思想既不得保其统绪,雅颂政教且随之以倾。”而“沉潜”者,“择术焉醇,其观古焉涵泳反复,久而得其通儒者经世之体也。”这显然是对胡适等人的治学方法的批评和对钟泰治学方法的赞扬。钟泰先生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也运用到了庄子发微的写作当中。他并没有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当下最流行的研究方法治学,而是从传统的训诂、考据、义理等方面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从庄子发微的注解、训诂、考据、义理阐释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疏通庄子的基础上,以儒来诠释庄子,从而达到会通庄儒的主旨。钟泰先生在庄子发微序中表达他对老庄的看法时说:自司马迁作史记以庄子附老子传中,班固汉书艺文志用刘歆七略入庄子与道家,后世遂以老、庄并称,而庄子之学半晦自方技之神仙家与诸子之道混,隋、唐之际被庄子以南华真经之名,其后疏注庄子者如成玄英、褚伯秀之伦,多为黄冠羽士,视庄子为修真练气之书,而庄子之学全晦。庄子之非神仙家,今之学者或能辨之若其非道家而不钟泰中国哲学史凡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钟泰中国哲学史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钟泰中国哲学史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9钟泰庄子发微研究同于老子,则能辨之者鲜矣。在这里,钟泰先生认为后世多把庄子归于道家,是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汉书艺文志的影响,对庄子之学的阐释只停留在表面,而致使庄子之学的实质没有得到正确的诠释。在之后成玄英、褚伯秀把庄子作为修道之书,更是对庄学极大的误解。如今,庄子并非归属神仙家现代学者大都明了,但论及庄子并非源于老子则少有学者能明辨。接着,钟泰先生进一步说明了他对庄学的认识过程:予向亦尝以为庄子殆兼孔、老两家之传,及今思之,是犹不免影响之见。庄子之学,盖实渊源自孔子,而尤于孔子之门颜子之学为独契故窃谓庄子为孔门颜子一派之传,由是以观韩、苏之言,虽亦微有窥见。韩言出于子夏之徒田子方,既无有佐证,不足据。若苏云阳挤孔子而阴助之,实予而文不予是不得不深惜夫二子之仅通乎庄子之文,而尤未能穷庄子之学之真际也。钟泰先生在早年曾经亦认为庄周之学兼宗孔、老两家,但在长期的治庄过程中,从庄子中发现诸多庄子之学渊源于孔子的地方。虽然韩愈、苏轼等前贤已经提出过庄子之学源于孔子,“庄子盖助孔子者”,“阳挤而阴助之”等开拓性观点,但钟泰先生认为韩愈之言证据不足,而苏轼之言也有不当之处。他叹惜韩愈、苏轼两位大家只是通于庄子之文表面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庄子之学的真谛。所以钟泰先生认为有必要对庄子一书的主旨重新进行阐释,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庄子思想,体会庄子之学的真谛。作为太谷学派的一员,钟泰先生始终是以儒家学说为宗,这也促使他在著庄子发微一书时,在一开始就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将庄子一书纳入儒学的视野下,用“中国化的研究模式”对庄子进行阐释和解读。正是钟泰先生这种以国学研治国学的方法,对衰落中的儒学起到了一定的提升和巩固作用。10钟泰庄子发微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钟泰庄子发微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第二章 钟泰庄子发微的编撰和写作特点第二章钟泰庄子发微的编撰和写作特点庄子发微一书的体例编撰,在庄子今本的基础上又有作者自己独特的编排;作者所具有的深厚的训诂功底和文化底蕴,又使庄子发微一书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节 庄子发微的编撰钟泰因为对庄子一书有过深入透彻的研读,所以在庄子发微的编撰和体例安排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下面分而述之:一庄子发微编撰的指导思想钟泰由于受到太谷学派崇儒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中常以尊孔尊经为宗旨,且不遗余力地维护着经学的地位。因此在庄子发微中,钟泰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提出“庄学出于孔门”的观点,并且从始至终贯穿于他阐述庄学的思想之中。此外,钟泰还认为“内圣外王”是庄子学术的要领所在,所以在著庄子发微时,他重在强调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如钟泰先生于庄子发微序中说:庄子之文,已固参差而难齐,深闳而难竟,而况注家又缴绕之以玄言,错乱之以训诂,则宜乎究其趣旨者之不易得也因比附六经之义,亦兼采老子之说,为之疏通而诠释之上穷庄子之蕴以补予之不逮,使内圣外王之道不终湮没于世。自古以来,治庄者甚多,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训诂错乱,终不得庄子之趣旨。钟泰先生比附六经、疏通诠释,以郭象庄子注为主,合之则辑述它,不合则加以辩驳;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导来解释每个篇章的主旨;并无门户之见,对于其他注家的注释,凡认为有助于解释庄子蕴义的或是与庄子可互通的,也兼载述之。名之庄子发微,阐释被晦的“庄子之蕴”,使庄子中的“内圣外王”之道明于世。因此,钟泰认为研究庄子应该以“内圣外王”四字为要领,从而才能准确地勘钟泰庄子发微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1钟泰庄子发微研究定内七篇的宗旨,之后再以内七篇为要领,勘定外篇中哪篇为庄子自作,哪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二庄子发微编撰体例与框架唐宋以后流传最广的庄子本子是郭象注本和包括了成玄英疏、陆德明释文在内的本子。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在依据郭象注本的同时,对成玄英疏、陆德明释文等都有所借鉴,亦有自己独特的解说。庄子发微全书共分五卷,内七篇为第一卷;外篇的骈拇至天运此七篇为第二卷;刻意至知北游此八篇为第三卷;杂篇的庚桑楚至寓言此五篇为第四卷;让王至天下此六篇为第五卷。卷首有钟泰先生的弟子蒋礼鸿引和钟泰先生的自序,主要介绍庄子发微的写作动因和特点。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于每篇文本之前,先解释每篇题目的含义,和各家对此题目的解释;其次阐释此篇的主旨,以及在内、外、杂篇中所处的位置和其与各篇之间的关系。钟泰的庄子发微,在内、外、杂篇之前都有自己对内、外、杂篇划分和真伪的看法,并对内、外、杂篇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内、外、杂篇三部分主旨和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做总结性的归纳。如钟泰认为内七篇如连环不可解,又如九曲珠节节相通:消摇游篇言“小大之辩”,而齐物论篇则言“辩也者有不辩也”,又言“辩也者,有不见也”,所以“消摇”与“齐物”相发; 养生主篇言“保身”, 人间世篇则言“致命”,是“养生”、“人间”相足;大宗师篇言“内圣”,应帝王篇言“外王”,则“宗师”、 帝王”相承。这是相比而观之者,若相对而观之,如齐物论篇之“真宰”、“真君”,与大宗师篇之“真人”应,养生主篇之“天之生是使独”,与德充符篇之“受命于天,为舜独也正”应;人间世篇之“虚而待物”,与应帝王之“虚而委蛇”应,钟泰认为这些脉络连贯不容离析。钟泰除了认为内七篇内容连贯、首尾相承、一线贯注之外,还表达了外、杂篇尤可疑而内七篇无可疑的观点。他认为内七篇反复发明内圣外王之道,正是契合了天下篇所深嘅的闇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道。而对于外、杂篇,钟泰则认为外、杂篇次第,非如内七篇一样一线贯注,上下不可移易,孰前孰后本无不可,只是今本目次行世已久,无容改窜。并在阐释外篇内容之前,钟泰先提出了庄子三十三篇,以内七篇为本经,以剩余的二十六篇为羽翼的观点;在阐释杂篇内容之前,钟泰先生认为,杂篇内的篇章虽然多有伪作,但“微至之语能发内篇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