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毕业论文—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探析.doc_第1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探析.doc_第2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探析.doc_第3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探析.doc_第4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绩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东亚区域分工背景下 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探析 学生姓名 学 号 2009103063 指导教师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2009级 教务处制 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2013 年 6 月 1 日 摘 要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1990s初期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日本推行的“雁行模式”塑造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雏形,这一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日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二是东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产业内分工为主。1990s之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分工主要沿着价值链展开。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的分工路径反映了分工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的深化是贸易自由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分工关系下,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根据区域内经济体比较优势的不同被分割成若干个生产阶段,形成东亚经济体之间专业化的生产阶段分工,这种生产关系奠定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分工基础。 作为亚洲“四小龙”,贸易立国的城市经济体新加坡,70年代承接日本产业转移,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不断求变和创新,在东亚各国中位于领先地位。本文在东亚区域分工背景下利用新加坡与东亚9对外贸易实证数据及其新加坡服务贸易情况对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情况进行浅析,探寻其迅速发展原因,并指出对与新加坡贸易联系密切的中国的启示。关键词:东亚区域分工 新加坡 贸易结构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ast Asia the early 1990s for the sector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previous stage of the flying geese model Implemented by Japan shaped prototype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this stage has two characteristics:First,Japan occupied the absolute dominant position;Second,the east Asian reg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intra-industry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After 1990s,the East Asian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have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has expanded along the value chain. The depth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product level to the process level,inter-industry- intra-industry - intra-Product division of labor reflects the improve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 efficiency.The deeply division is th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mbined with other factors . In the new division of labor relations,the same produc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of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economies in the region,formed a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stag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laid the East Asia division of labor basi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As one of the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the city economy,trade nation Singapore, undertook Japans industrial transfer in1970s and rapidly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ti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ontinued to change and innovate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this Article use Singapore and East Asia Foreign Trade empirical data and its Singapore trade in services to Analysis the Singapore trade structure upgrading,to explore the reason of its rapid development,and to point out the inspiration to China which have close trade links with Singapore .Key words:Division of east Asian regional Singapore Trade structure 目 录1 引 言1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1.2.1 概念界定11.2.2 研究方法11.2.3 研究思路21.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31.3.1 主要创新点31.3.2 不足32 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及相应产业结构变迁42.1 第一阶段(19591967):进口替代阶段42.2 第二阶段(19671973):出口导向阶段52.3 第三阶段(19731984):技术导向产业结构重组阶段52.4 第四阶段(19851997):经济多元化发展阶段62.5 第五阶段(1998至今):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63 新加坡对外贸易总体格局变化73.1 新加坡对外贸易总体格局73.1.1 贸易总量增量较大73.1.2 地区分化73.3.3 两大经济衰退时期的表现73.2 新加坡对东亚9贸易量93.2.1 东亚各国融入世界经济总体格局93.2.2 “新柔寥成长三角”依然发挥巨大作用93.2.3 日本地位被中国取代104 新加坡商品出口结构升级114.1 2003、2011年新加坡对东亚9出口商品结构114.2 以半成品和零部件贸易联结东亚并实现贸易结构升级124.2.1 转向石油和化学品生产及机械设备中转贸易基地134.2.2 加大对周边国家半成品自主贸易和中国零部件中转贸易144.2.3 东亚区域内贸易分工加深155 新加坡服务贸易演进165.1 20002011年新加坡服务贸易结构165.1.1 服务贸易竞争力显著增强并趋稳175.1.2 金融服务成为最大亮点,其他商业服务次之175.1.3 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竞争力弱175.1.4 政府服务、运输转为较具优势、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劣势改善185.2 生产性服务、流通性服务、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对比186 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原因探析196.1 客观地理历史原因196.2 政府角色196.2.1 政府制定高度自由的对外贸易政策196.2.2 大量吸引外资196.2.3 设立国际金融机构206.3 亚洲价值观的影响206.3.1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社会道德、思想建设的影响216.3.2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制度的影响216.3.3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行政制度的影响217 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对中国的启示217.1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217.2 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27.3 中国政策调整的主要着力点23参考文献25281 引 言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东亚地区自20世界下半叶以来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举世注目。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生产网络,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分工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外贸依存度高的东亚也深受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东亚区域内贸易成为必然选择。探究东亚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但却集世界旅游、金融、贸易、石油提炼中心为一体的城市经济体新加坡的发展路径,明确新加坡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找寻其迅猛发展原因,对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开展,以及转型时期中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2.1 概念界定 对外贸易结构(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方式结构(Mod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模式结构(Mode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Region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等。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定义,外贸结构的主要方面-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入手,对新家坡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既而从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和服务贸易商品结构两方面展开。1.2.2 研究方法 (1)对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划分的界定: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提供的相对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对新加坡与世界、东亚9国和地区(简称东亚9)、北美3国、欧洲16国 东亚9国和地区指后文分析到的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泰国。北美3国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16国指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瑞典、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丹麦、爱尔兰、挪威。分地区进行贸易额对比,按照BEC(广义商品分类)(如表1.1)五阶段分类方法,对东亚区域中经济与贸易规模占主要比重的9国和地区分别与新加坡贸易与分工关系展开统计研究。 (2)对服务贸易结构的界定: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UNCTAD)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政府服务11大类,从2000至2011年分别对其TC指数进行测算,再将各项归入生产性服务、流通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三大类,其中,生产性服务包括: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流通性服务包括:运输、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证、其他商业服务;消费性服务包括:旅游、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政府服务。进而对比新加坡三大类服务比重,对其服务贸易作出基本分析。表1.1:广义商品分类三阶段五阶段BEC代码BEC商品种类初级产品111工业用的初级食品和饮料21初级工业供给品31初级燃料和润滑油中间产品半成品121主要为工业用的加工过的食品和饮料22加工过的工业供给品32加工过的燃料和润滑油零部件42除了运输设备外的资本品的零附件53运输设备零部件最终产品资本品41除了运输设备外的资本品521其他工业用运输设备消费品112主要为家庭消费用的初级食品和饮料122主要为家庭消费用的加工过的食品和饮料51运输设备客车522其他非工业用的运输设备61耐用消费品62半耐用消费品63非耐用消费品注:包括BEC Code 7(其他商品)外的所有贸易商品。1.2.3 研究思路以梳理新加坡产业结构变迁为起点,宏观把握新加坡成立自治邦以来发展状况,为贸易结构升级探析奠定基调。再对1998年(第五阶段)以来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了解新加坡总体贸易情况,明确新加坡贸易地区结构变迁及在东亚分工体系中所扮演角色的变化,再透过新加坡与东亚各国的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结构演进,明确中国在新加坡以至东亚分工体系中重要地位的确立,最终为中国在东亚进行战略选择提出借鉴和启示。 新加坡与世界、东亚9、北美3国、欧洲16国贸易对比新加坡产业结构梳理新加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贸易结构升级原因分析 新加坡对东亚9分国别贸易对比新加坡对东亚9货物贸易结构(19982011)对外贸易(商品)结 构新加坡服务贸易结构(20002011)1.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1.3.1 主要创新点(1)对新加坡单个城市国家贸易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多见其与香港、上海对比或其某一突出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本文以新加坡贸易结构为重点,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以产业结构为研究起点,较为全面、深刻剖析新加坡贸易升级原因及对中国启示。(2)伴随东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点,把新加坡置于东亚网络分工背景下,打破以往只研究新加坡或只研究东亚区域分工格局,从而对明确新加坡在东亚的地位和东亚贸易及其国家间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3.2 不足 (1)由于前期对统计方法的考虑不周,本文对新加坡货物贸易结构剖析不够细化,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2)由于统计国别及贸易商品类别较多,数据庞大,因此个别数据统计可能存在误差;从庞大的数据中可能还有未得出的结论或结论解释受知识累积限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理性分析。2 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及相应产业结构变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加坡经济奇迹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基础上。 赵超.新加坡产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0(04).2.1 第一阶段(19591967):进口替代阶段 1959年,新加坡成为自治邦。成立之前,受历史地理原因,以转口贸易为主、产业结构单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临近的其他东南亚国家纷纷展开直接的进出口贸易,使以转口贸易为生的新加坡经济迅速陷入萧条,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失业率达到13.2% 田兴利、龙祖坤.新加坡的产业结构调整浅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06).。加之居住条件恶劣,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威胁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在不得已情况下,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满足国内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解决当务之急的失业问题,满足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并借此转变严重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完整布局,为工业化起步埋下伏笔。1959年11月,经济开发委员会颁布和实施新兴工业(豁免所得税)法和工业扩展(豁免所得税)法,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投资商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建立劳动密集型新兴工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积累资金和经验。1960年,裕廊工业区首先建立,工业区分为轻、重工业两类,前者包括纺织、塑胶、印刷、食品、药品等;后者包括炼油、制铁炼钢、造船、修船等。 罗佩恒、罗佩菁.新加坡简史M.新加坡:新育出版社.1984,第157、158页.1961年8月,将原工业促进局改制为经济发展局(EDB),作为新加坡在国际商业及投资领域负责策划和执行的领导机构,承担着维持新加坡作为环球商业及投资中心的任务,与从事制造及服务的各行各业的本地和外国公司紧密合作,统筹实施计划事项,包括协助办厂、技术研究、人员培训等。1965年,制造业企业已由1959年的531家增加的1000多家,工人人数则从25199人增加到46126人,失业率降到8.9%。至此,新加坡第一个五年计划(1961-1965)完成,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显著上升,战后经济的“助跑”阶段结束,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开始扭转。2.2 第二阶段(19671973):出口导向阶段1965年8月,新加坡独立,与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马来西亚腹地相对分离。1966年英国宣布提前撤军,使得GDP减少20%,就业人数减少总人数的1/6 ,原本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然而,此时也正值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调整,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形成的大好时机。发达国家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提供大量资金、机器设备和必要的销售市场。 面对国内与国际局势,1967年,新加坡调整发展战略,颁布经济扩展奖励法案,对出口商提供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在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培育本地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确立出口导向战略,逐步形成三大主导产业,即炼油、交通设备与石油钻井设备设施生产、电子产品与电脑组装,这三项产业产值在1971年就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43.6% 郭建军.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全球化进程(1965-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189页.。 为应付发展上的需求,1968年6月,新加坡政府进一步加设几个机构,包括裕廊镇管理局(JTC)、新加坡发展银行、机械工业发展局和国家贸易局,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这一阶段,相应的软饮料、砖土陶器、服装和纺织、玩具、玻璃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也在发展并初步形成。2.3 第三阶段(19731984):技术导向产业结构重组阶段 经过前两次产业结构调整,新加坡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中,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亦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1973年的石油危机不可避免地使新加坡受到冲击。由于各国纷纷建立本国的石油部门或石油代用材料工业,新加坡作为石油生产者的中介作用日渐削弱。新加坡意识到本国经济又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1979年开始实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重组计划,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借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从而使新加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项计划的重点在于,优先发展加工业中使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和能源消耗少、污染少的部门,如电子计算机、航空仪器、通讯设备、医疗器械及船艇修造等行业,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公害严重的工厂逐步转向周边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转移。 王道南.新加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投资决策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1982(01).为此,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第一:大幅提高工资,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第二:加大科技研发与投资。1979年,设立肯特岗科技工业园区,并放宽了对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入境控制,同时实施一系列投资、税收、财政的优惠政策,直接促进科研开发;第三:鼓励对技术与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投资,并利用外国政府和外商举办专业学校和培训中心。但改革的步伐步履维艰。由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加之政府政策急于求成,经济结构重组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由于航运业、修造船业等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新加坡经济在1980s中期首次呈现负增长。2.4 第四阶段(19851997):经济多元化发展阶段 1985年,新加坡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由此证明提高工资等简单的行政手段不能使产业结构实现升级。经济的下滑使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措施。1985年4月,新加坡成立经济委员会,该委员会分别于1985年8月和1986年2月发表了中期经济报告书和经济报告书,分析经济衰退原因,提出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着重转向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把新加坡定位于东亚区域服务中心的新发展方向。90年代初,新加坡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要在21世纪初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此,新家坡在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把咨询业和金融业作为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本地企业海外投资和产业转移。为今后“全商务中心”奠定基调。2.5 第五阶段(1998至今):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1年全球经济型衰退后,面对中国和印度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加坡建设成为“知识型产业枢纽”,通过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把制造业从下游的产品生产环节提升到研发和设计等上游环节,成为新产品的开发者。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以知识为主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促进科技发展,加强对生物医学、信息产业等世界级科学工程的基础研究,把发展生化科学、水和环境资源及数字媒体和创新产业作为主要方向。新加坡政府将国家科技局更名为科技研究局,设立全国科学奖学金,并投巨资建设唯壹科技城。2000年,政府开始实施“21世纪信息通信计划”,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实施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知识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在电子商务方面,拟在世界上率先建立相关法制,并计划在5年内使商业交易额有一半以上采用电子商务计划。其中政策措施包括:(1)政府服务工作的电脑化;(2)建立商业贸易裁决制度和电子商务制度;(3)鼓励外资投资电子商务;(4)电子商务普及。现在的新加坡已成为商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和通讯业五大类产业综合发展的国家。短短的50多年,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炼制和销售中心之一,以及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更拥有良好的市政和资讯科技基础设施。3 新加坡对外贸易总体格局变化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互动关系,进出口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反之,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促进贸易结构升级。鉴于此,本文为探析贸易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梳理为基础,下文对贸易结构展开分析。3.1 新加坡对外贸易总体格局 新加坡对外贸易自19982011年分地区呈现以下变化:3.1.1 贸易总量增量较大 新加坡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就进出口比较而言,进口在量上和增长速度上均略逊于出口,且这种顺差逐步扩大。3.1.2 地区分化 东亚成为新加坡贸易的主要地区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点,新加坡在东亚扮演重要角色。从1998年上文陈述的第五次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到2011年,出口从480.14亿美元增加到2455.11亿美元,增长近5倍。进口由1998年511.97亿美元增加到1667.76亿美元,增长3倍多。一个很明显的情况为:新加坡对东亚9贸易从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增长放慢外,其余年份顺差逐年上升,差额较大。而欧洲与北美开始时均为顺差,2006年后逐步转向逆差,目前虽逆差额较小,但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3.3.3 两大经济衰退时期的表现 自1985年以来,全球经济有4次出现衰退,19901993年、1998年、20012002年、20082009年。经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2000年新家坡对世界进出口增长均较为缓慢,而2001年,新加坡对全球进出口出现负增长。1998年主要是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衰退。而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主要来自美国,相反除日本外的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后续呈增长趋势。如表3.1、表3.2所示,继2001年全球衰退后的2002年,新加坡对北美3国、欧洲16国的进出口依然处于下降趋势,而对东亚9的进出口均出现增长。美国经济的衰退来源于美国储蓄下降,对IT、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度投资,由此为资产泡沫埋下伏笔。2001年9.11后,世界经济体出现较多问题,其上半年全球工业生产下降6%,美国及与美国联系紧密的日本、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台湾地区,GDP均趋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2.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1.4%。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经济的统一性不断增强,当美国和日本的投资崩溃时,依赖出口的东亚产品制造者受到强烈冲击,东亚不得不减少对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至此,东亚区域贸易地位已经凸显,欧美经济增长放慢已初见端倪。新加坡在全球整体贸易中处于顺差,且顺差几乎都来自东亚地区,东亚成为新加坡最为重要的贸易区。表3.1:新加坡对三大地区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国别年份东亚9北美3国欧洲16国世界1998480.14 229.44 179.92 1099.05 1999531.43 231.91 175.77 1146.82 2000678.98 252.44 185.60 1378.06 2001617.72 198.79 167.71 1217.54 2002651.05 202.08 162.59 1251.77 2003906.54 217.10 197.74 1599.63 20041130.83 246.90 251.48 1986.33 20051323.58 253.36 230.99 2296.52 20061596.09 294.63 297.24 2718.09 20071782.83 297.53 312.83 2992.97 20082009.10 275.72 332.28 3381.76 20091615.25 215.49 250.53 2698.32 20102106.37 255.43 334.10 3518.67 20112455.11 262.31 375.52 4095.04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表3.2 :新加坡对三大地区进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国别年份东亚9北美3国欧洲16国世界1998511.97 198.35 144.87 1017.32 1999575.38 200.21 159.57 1110.61 2000714.04 211.36 175.41 1345.46 2001585.56 199.19 157.35 1160.03 2002606.39 175.07 156.92 1164.41 2003737.42 188.25 177.35 1362.64 2004929.80 217.99 269.51 1735.81 20051043.18 247.06 245.26 2000.50 20061236.81 317.15 279.97 2387.11 20071356.71 342.79 336.44 2631.55 20081555.10 397.28 407.06 3197.80 20091197.83 307.81 360.08 2457.85 20101533.07 379.45 421.98 3107.91 20111667.76 424.81 480.91 3657.70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3.2 新加坡对东亚9贸易量 东亚10各具不同特点,分国别进一步细化研究新加坡对外贸易情况,有助于明确新加坡在东亚区域内的地位,初探东亚内部网络分工格局。3.2.1 东亚各国融入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分国别分析与总量分析在出口数量增减趋势上具有一致性,2001年与2009年贸易额依然呈现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各国均融入世界经济格局。3.2.2 “新柔寥成长三角”依然发挥巨大作用 1965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离,但经济联系与生俱来。早在1989年12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新柔寥成长三角计划”,即建立柔佛(马来西亚)和廖内琼岛(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发区,这一古老的经济开发区现仍是新加坡核心腹地。19982011年间,无论进出口,马来西亚一直是新加坡在东亚9最为重要的贸易国。印尼在新加坡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马来西亚。3.2.3 日本地位被中国取代 2001年,对中国意义重大。入世之后的十年,新加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增速均为亚洲9中最快,总量也升至前三。2011年时,无论进出口,中国与马来西亚差距已经很小,且有望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首要贸易伙伴国。自1998年以来,日本虽始终是新加坡重要的进口国,且新加坡对日本的贸易始终处于逆差,但这种逆差在随着新加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而逐渐缩小。从量上而言,新加坡对日本出口增速远快于进口增速。到2011年,新加坡对日本进出口量已分别于2005、2003年被中国超越。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低靡,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加速技术进步,中国香港转向经济服务化,以及中国大陆在欧美直接投资大量进入背景下竞争力快速上升,原来梯度分布相对稳定的“雁形模式”趋于解体。新加坡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科技投入时,其产品结构便与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从而减缓对日本产品进口量。 值得指出的是,新家坡对香港出口虽较多,但十几年来对其进口几乎无过大变化。其出口增加源于香港虽自身市场狭小,但却也是全球著名贸易港口,新加坡对香港的出口,大部分缘于香港的转口贸易,出口至中国内地等其他地区。由此也可表明中国在新加坡贸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表3.3:19982011年新加坡对东亚9的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国别中国香港中国内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199892.21 40.64 25.66 72.31 167.46 -24.64 42.09 15.14 199988.04 39.21 35.58 85.12 189.85 -28.30 50.38 14.95 2000108.38 53.80 49.13 104.00 250.26 -33.83 58.65 20.92 2001108.19 53.30 46.86 93.33 211.21 -30.80 52.98 21.05 2002114.57 68.59 52.09 89.40 218.05 -30.40 57.10 20.85 2003144.22 101.28 60.58 96.90 227.80 157.81 32.36 61.50 24.09 2004176.41 153.71 73.87 115.61 272.68 190.21 39.17 77.40 31.76 2005215.22 197.57 80.52 125.32 303.85 221.03 41.84 94.02 44.21 2006272.94 264.91 87.40 148.57 355.05 248.81 50.81 113.02 54.58 2007313.20 289.25 106.00 143.88 385.89 294.37 61.27 123.89 65.11 2008351.30 310.81 122.84 166.60 408.84 356.78 72.81 132.02 87.10 2009312.34 263.03 125.70 122.83 309.13 261.18 50.45 100.81 69.77 2010412.10 363.51 143.64 164.10 419.69 330.56 71.83 127.01 73.93 2011451.69 426.82 154.80 183.94 499.88 427.82 67.67 140.38 102.11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表3.4:1998-2011年新加坡对东亚9的进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国别中国香港中国内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199828.50 48.65 30.47 170.29 157.23 -23.97 48.62 4.25 199931.88 56.96 41.70 184.91 172.86 -29.36 52.47 5.24 200035.11 71.16 48.15 231.54 228.32 -33.57 58.00 8.19 200127.85 72.05 38.22 160.82 200.93 -25.54 51.62 8.53 200228.36 88.62 42.99 145.78 212.14 -25.05 54.09 9.37 200330.89 110.68 49.59 153.93 215.48 83.29 28.25 55.05 10.25 200436.52 161.88 70.13 190.94 249.73 97.30 42.24 67.05 14.02 200542.08 205.16 86.00 192.33 273.35 104.47 46.48 75.14 18.17 200640.99 272.11 104.80 199.32 311.71 147.58 56.49 87.29 16.52 200738.58 319.08 127.96 215.47 344.30 146.66 58.19 85.05 21.43 200834.81 337.55 179.68 259.43 381.66 176.08 49.14 112.93 23.83 200926.86 259.27 140.30 187.27 285.15 142.51 51.56 82.14 22.76 201029.40 336.66 180.02 244.25 363.42 168.44 91.96 102.81 16.10 201131.78 379.95 217.38 262.31 391.25 192.93 62.01 113.56 16.59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4 新加坡商品出口结构升级 20032011年,新加坡进口在量上增长较快,但进口商品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在探讨贸易结构升级时,笔者主要从出口方面对新加坡贸易结构升级作一阐释。4.1 2003、2011年新加坡对东亚9出口商品结构对比2003年与2011年新加坡对外出口情况,总量变化极大,五大类商品均有增加,半成品增加最为明显。半成品和零部件一直是新加坡联结东亚分工的主要商品。 半成品增加缘于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零部件来源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如表4.1,中国在与新家坡之间以零部件和半成品为主的贸易中地位突出。新加坡对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中间产品出口额超印尼,2011年分别达366亿美元和347亿美元。日本、韩国仍是新加坡零部件次出口国。但这种贸易结构的区分不具绝对性,各国之间的半成品和零部件贸易交错进行,要明确新加坡在东亚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及贸易结构升级,还需对商品结构作进一步细化。表4.1:2003、2011年新加坡对东亚9出口商品概况 单位:亿美元 2003年新加坡对东亚9国出口商品情况马来西亚印尼日本中国内地越南泰国 中国 香港 菲律宾韩国分类商品总额初级产品1.591.180.771.280.110.270.60 0.120.20 6.12半成品58.0642.1219.0534.3914.1117.3244.809.548.91248.3零部件120.1366.7649.00 42.643.7628.9565.1414.4838.40 429.26资本品33.1530.3917.6815.983.2110.2723.644.529.13147.97消费品12.7114.468.385.912.483.887.073.10 3.2761.26贸易总额225.64154.9194.88100.223.6760.69141.2531.7659.91892.91 2011年新加坡对东亚9出口商品情况初级产品3.453.051.743.790.530.711.220.210.8115.51半成品250.79223.3833.4169.9861.4243.03109.5924.7231.46947.77零部件164.5896.9988.49177.9615.9862.10256.3926.7691.68980.93资本品44.4466.5922.434.0412.2914.1429.888.6216.72249.12消费品29.9831.0030.935.109.7517.3124.495.829.13193.48贸易总额493.24421.01176.93420.8799.97137.29421.5766.13149.82386.81资料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BEC 4.2 以半成品和零部件贸易联结东亚层级分工并实现贸易结构升级 新加坡从产业结构调整第五阶段开始,进入知识型发展阶段。相应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虽仍以零部件和半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