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硝烟迷雾的洞察者知名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研究.docx_第1页
国际硝烟迷雾的洞察者知名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研究.docx_第2页
国际硝烟迷雾的洞察者知名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研究.docx_第3页
国际硝烟迷雾的洞察者知名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研究.docx_第4页
国际硝烟迷雾的洞察者知名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国际硝烟迷雾的洞察者知名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尹璐他曾亲身经历过无数场战争,也曾见证过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伤痛与血泪。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不是冲锋在前的士兵,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他没有华丽的战袍, 也没有锋利的刺刀,但他却以笔代枪,以镜头代替刺刀,凭借尖锐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以 及一颗不断追求正义、自由和人权的心,揭露了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内幕,写出了一篇篇震撼 人心的报道,拍出了一部部发人深省的纪录片。他就是著名调查记者,穿梭奔走于各个战场 的人权捍卫者、战火硝烟背后洞察者约翰皮尔格。约翰理查德皮尔格,出生并成长于澳大利亚的悉尼,现定居于英国伦敦。是著名的 战地记者,同时也是一名作家、编辑、制片人和导演。他奔走于战火之间、置身于底层人民 的生活,他替平民说话、为正义发声,他不断质疑主流媒体的公正性、更敢于对总统说“不”, 他是真正的对正义、自由和人权的坚决捍卫者。BBC 世界时事主编约翰辛普森曾这样评价约翰皮尔格:“倘若一个国家的新闻界没有 一个约翰皮尔格,那将是何其的虚弱和悲哀。”1737 2005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 特也给予他极高评价:“约翰皮尔格毫无畏惧。他以铁证的事实挖掘肮脏的真相。我向他致敬。”1738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更是对其不吝溢美之词:“约翰皮尔格是这个黑暗时代一束耀眼的光。他揭露的真相是永恒的启示。他客观的洞察力和勇气也激励着我们。”1739皮尔格其人其事约翰皮尔格 1939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从小在悉尼的邦代海滩长大,母亲有爱尔兰血 统,是一名法语教师。皮尔格在悉尼男子高中读书时便创办了第一份学生报纸信使报, 不久后他成为澳大利亚合众社的一名实习记者,任职四年之久。1958 年,在担任悉尼太 阳报的抄报员不久后,20 岁的皮尔格便成为悉尼每日电讯报的一名记者,负责撰写 体育稿件,同时还为其姐妹报悉尼周日电讯报撰写专栏文章。移居欧洲后,皮尔格先在意大利做了一年的专栏记者后于 1962 年定居英国。他先后担 任英国合众社和路透社助理编辑。1963 年,他受聘于英国每日镜报,起初仍任助理编辑, 但很快便成为一名正式记者、特稿撰写员以及首席驻外记者。1968 年 5 月,当时正在美国 工作的皮尔格目击了肯尼迪遇刺。在此后的二十年中,皮尔格成为英国每日镜报的明星 记者,其对于社会问题的报道尤其受到读者推崇。皮尔格曾先后赴越南、柬埔寨、埃及、印 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的比夫拉等地担任战地记者,报道真实的战争。但在罗伯特麦克 斯韦购得镜报十八个月后,时任主编理查德斯托得于 1985 年 12 月 31 日将皮尔格解雇。约翰皮尔格在电视业上的发展起步于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Granada Television)的系列 时事调查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1969 年,他为该节目拍摄了两部纪录片,分别 于 1970 年和 1971 年播出。其中 1970 年播出的纪录片名为宁静的暴动。此片描绘了越战 中普通美国士兵的形象,展现出士兵士气的变化及其对西方部队的公开反抗。皮尔格这篇独173717381739/wiki/John_Pilger /wiki/John_Pilger /wiki/John_Pilger655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家新闻成为首部展现因美军公开反抗而导致大陆军撤军的纪录片。此后他还拍摄了三部有关越南的纪录片,分别为:越南:依然是美国战争(1974), 你还记得越南吗?、(1978) 和越南:最后的战斗(1995)。1972 年至 1973 年,皮尔格在 BBC 为名为星期三的系列节目撰写了五篇报道,但 由于英国联合电视公司的相关规定,只有其中两篇得以刊登。1974 年,名为皮尔格的 半小时系列节目得以在英国 ITV 网络电视播出。到 1977 年,该节目共完成五篇报道,渐渐 成为英国电视观众的宠儿。最后一期节目包括“一个遥远的国度”内容涉及苏联解体前的捷 克斯洛伐克。1740 皮尔格和他的团队采访过捷克斯洛伐克 1977 请愿运动的成员,秘密使用 过国内电影设备。在片中他高度赞扬了 1977 请愿运动对自由和责任的追求勇气,并将共产 党极权主义描述为“伪装成社会主义的法西斯”。1978 年至今,约翰皮尔格更加频繁地穿梭于各国战场及民主运动等,将其大半生都奉 献给了对战争背后的真实事件的挖掘。从一位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青年人到一位备受尊敬的白 发苍苍的老者,皮尔格从未放弃过对真实的追求,以及对正义、人权和自由的捍卫。正如其 挚友,维基解密创办人,被誉为“全球普通民众的超级英雄”的朱利安阿桑奇一样,认为, 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秘密,使得新闻报道难以平衡,因此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 实。他还批评传统媒体被政府所主导,不能将调查深入下去,因此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自由在 奋斗。1741约翰皮尔格一生的奔波为其赢得了众多来自各界的肯定。他曾两度荣获英国新闻界最 高荣誉“年度记者”(Journalist of the Year)。他还曾荣获“年度国际记者”(International Reporter of the Year)和“联合国媒体和平奖”(UN Media Peace Prize)等众多奖项。1742 他的纪录片曾 经获得法国 “无国界记者” (Reporter Sans Frontiers)大奖、艾美奖(Emmy Award),以及英 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颁发的“理查德丁布尔比 奖” (Richard Dimbleby Award)。1743 2003 年皮尔格以 30 年来揭露真相倡导人权的成绩而获 苏菲基金会颁发的“苏菲奖”(Sophie Prize),该奖项旨在奖励为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积 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1744 正如约翰皮尔格 2009 年所获悉尼和平奖的颁奖词一样,颁给其 作为一名作家、制片人和记者的出色表现,也颁给其作为一名驻外战地记者无与伦比的勇气, 使得无权者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颁给其通过揭露政府使政府为侵害人权作出解释的维护和 平正义的举动,也颁给其对任何形式的的审查制度的无惧和勇敢。1745主要作品及主题约翰皮尔格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关于战争,特别是美国和英国政府在他国战争中所扮演 的角色。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至今,约翰皮尔格在 30 多年的时间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花在对于战争的调查和报道上的,如:1970 年至 1978 年对越南战争的报道,1979 年至 1990年对柬埔寨的报道,以及 2003 年起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等,可见其对战争报道及揭发战争 背后的真实事件的投入程度,所以“战争”无疑是他所有调查性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一个关 键词。约翰皮尔格至今已为所在报社和通讯社撰写了无数篇新闻稿件,出版或拍摄多部书 籍、纪录片和电影。约翰皮尔格的作品主要包括三类:根据其报道整理成的书籍、拍摄的 纪录片以及改变成的话剧。在约翰皮尔格的作品中,作为其事业第一个转折点的便是对于174017411742174317441745参见 /wiki/Charter_77/opinion/special/asangqi/ http:/www.guardian.co.uk/profile/johnpilger /b2c/scrp/bookdetail.cfm?iBookNo=250988 参见 http:/www.sofieprisen.no//view/37a99211866fb84ae45c8de7.html656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越南战争的报道。该纪录片名为宁静的兵变(The Quiet Mutiny),记录了驻地美军中对越战的公开反抗。这部电影对 1973 年美国陆军撤离越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皮尔格最广受赞誉的报道是 1979 年的零年:柬埔寨的沉默死亡(Year Zero: The SilentDeath of Cambodia)。这篇几乎占据了一整期镜报的独家报道不仅揭示了战乱纷飞的柬埔寨在赤寨党管制下的惨境,更揭示了西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在政治和物质上暗中支持当时的暴君波尔布特的真相。皮尔格的报道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其后拍摄纪录片为柬埔寨 难民筹集了近 5000 万的善款,愤怒的民众也纷纷施压要求政府(主要是英美政府)改变对 柬埔寨的外交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在红色高棉的三年零八个月管制期间,战乱中的柬埔寨 约有 200 万人死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等,占当时柬埔寨人口的五分之一,是 20 世纪最血腥暴力的认为大灾难之一。目前在柬埔寨发现的埋人坑超过 20000 个。约翰皮尔格其后的许多报道和作品都与战争有关。其中值得一提的有 1993 年他潜入东帝汶针对印尼对东帝汶的入侵而拍摄的纪录片和 2004 年关于英国政府为方便美军建立军 事基地而强制驱逐迪戈加西亚岛居民的纪录片。约翰皮尔格最近上映的一部纪录片名为你看不见的战争(The War You Dont See)。 皮尔格希望借此片揭露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背后的“政治宣传”和关于战争的真实报道。 因为他一直认为:“战争的真实面貌是可怖的。它是树上挂掉着孩子的残尸断腿。它是人们 活生生地在你眼前陷入癫狂。它是裤裆里塞满屎尿的恐惧的士兵。对战争的报道不应有倾向 性和选择性。民众有权利知道完整的真相。”跨国监督的合法性生于澳大利亚悉尼、成长于英国伦敦的约翰皮尔格,却自动肩负起了报道越南、柬埔 寨等并非广受人关注的国家的战争背后的故事,并揭露美英等国政府的种种劣迹。显然他已 将自己置身于全球这个大环境下,而将自己定位为这“地球村”中的一员。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变成了 现实,全球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作为全球公民社会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新闻媒体正在跨 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对超国家事务进行新闻干预,揭露了一些超国家组织和国际强势集团通 过操纵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所制造的腐败,进而维护了国际共同体的利益。1746 “全球公 民社会”这一概念是指“公民们为了个人或集体的目的而在国家和市场活动范围之外进行跨 国结社或活动的社会领域,它包括国际市民社会组织和市民社会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 跨国社会运动、全球公共领域等”。1747 各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国际社会又越 加为全球公民社会所影响。现在全球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 量。在全球社会中,针对权力(政府的、商业组织的以及任何具有巨大权力的集体或个人的) 的监督与对公共事务的介入与讨论无疑是全球公民社会的意旨所在。在全球公民社会中,媒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国际性的媒体,全球公共领域 得以形成。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中把公共领 域定义为:“一种用于交流讯息和观点的网络”,这可能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公共判断。1748 “公 共领域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关一般利益问 题的批判性的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谓公共舆论,以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 国际的公共政策。”1749 而约翰皮尔格正是在公共领域中,通过报道对他国的战争暴行以及 权力监督,介入讨论某些小国的人权等问题,从而影响国际社会以及全球公民社会,为维护 全球正义和人权而努力。1746174717481749展江、张金玺等: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 711 页。李惠斌、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 124 页。 /wiki/Public_sphere 展江、张金玺等: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 713 页。657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由于跨国舆论监督是超越国界的新闻行为,因此不能简单地适用一国的国内法。二战以来制定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法的一些规定保障了国际社会的新闻自由,而世界各国在制定信息 自由法、保护消息来源法等专门性法律方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这些都使得跨国舆论 监督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合法性。国际法方面,联合国公约和区域性国际条约都有新闻自由的相关规定。比如,1948 年 联合国发表了著名的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 19 条称:“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 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 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1750 此外,1950 年发布的欧洲人权公约第 10 条,1969 年通 过的美洲人权公约第 13 条以及 1980 年通过的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第 9 条也有类 似规定。关于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的立法还在不断加强。这些法律法规都为约翰皮尔格这 样的战地记者提供了一定的人身安全保障,便于其进行跨国调查性新闻报道。主要作品分析在约翰皮尔格众多关于战争的报道中,最著名的两篇报道是其对柬埔寨和伊拉克战争 的报道。这两篇报道及其后续报道均被收录在由约翰皮尔格本人编著的别对我撒谎:23 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中,一篇是皮尔格较为早期的报道零年,而另一篇则是近 期报道报道伊拉克的真相。别对我撒谎:23 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这部书由中 国著名学者甘阳推荐的理由是:“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公允、公正神话的破产。”1751书中涵盖过去五十年来意义重大的事件、丑闻与抗争。从海明威前妻、名记者马莎盖尔霍恩笔下在 1945 年解放后的纳粹死亡集中营达豪,到 2003 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后的血腥杀戮。读者从书中可以深入理解不公不义如何蹂躏越南、柬埔寨、东帝汶与巴勒斯坦 等地的人民。皮尔格为每一篇报道做了详尽的导读,针对作者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同时皮 尔格也为全书写了一篇绪论,他大声疾呼:本书全力表彰的调查报道,正面临诸般恶势力从 新闻界发动的颠覆威胁,这些恶势力正是调查报道要口诛笔伐的敌人。综而观之,本书由当 代最顶尖记者的精彩报道铺陈出一部跨越世纪的“秘史”和重大历史时间的背后真相。本文 将主要对约翰皮尔格本人关于柬埔寨问题的报道进行简要分析。零年(1979)1979 年,约翰皮尔格同与他合作多年的两名同事纪录片的制片人戴维芒罗和摄 影师埃里克派珀来到了波尔布特政权刚刚被推翻的柬埔寨,亲身经历并且记录了他们所看 到及听到的一切。此后,一系列的世界性国际报道见诸报端,首次占据了几乎一整期每日 镜报,并且很快一售而空。紧接着便是由英国独立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零年:柬埔寨的 沉默死亡震撼了整个世界。该片将高棉民族所承受的痛苦真实的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从 而为他们带来了来自世界人民大量的捐款和援助,其中多数为小额捐款,包括超过 400 万欧 元来自英国学校学生的捐款。这些物资为柬埔寨提供了实质性的救济,包括拯救生命所需要 的药物如青霉素,还有制衣业的重新出现使得柬埔寨人民得以脱下战时被强迫穿上的黑色制 服。根据国际性发展和救援组织联盟乐施会的主管布莱恩沃克的说法,零年的播出使整 个国家变得团结且充满激情。约翰皮尔格和戴维芒罗此后又接连拍摄了四部关于柬埔寨的影片。在拍摄零年 的过程中,他们的生命安全曾受到极大的威胁,比如他们曾被警告:皮尔格已被列在红高棉 “死亡名单”中;还有一次他们险些遭到红高棉军队的伏击。英国电影协会(BFI)评价零 年这部电影时说:它是 20 世纪十部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17501751/view/3438497.htm /view/5673330.htm658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约翰皮尔格在 2006 年描述英国对于零年这部影片的评价时说:这部纪录片在电视上播出后会引起巨大且广泛的影响。零年不只揭露了波尔布特政府的恐怖统治,同时 也展现了理查德尼克松和亨利基辛格对柬埔寨的“秘密”轰炸造成的惨重灾难以及红色高 棉的崛起。该片还描述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如何对那些受到袭击的国家进行控制的。 柬埔寨的事实上的解放者是越南,一个在冷战时不与美国为盟的国家,一个在前不久击败美 国的国家。柬埔寨所遭受的痛苦是美国蓄意的复仇行动。英国和美国甚至设法恢复波尔布特 政权,让其继续占据柬埔寨在联合国中的席位。而玛格丽特撒切尔却拦截运送给波尔布特 黑暗统治下的幸存儿童的牛奶。这一切却几乎全部未能见诸报端。如果零年只描述了波 尔布特的黑暗统治,那么这篇报道将很快便被遗忘。而事实上报道中还包括了“我们的”政 府和这黑暗统治的勾结,包括了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加广阔的真相。零年播出后的两天内, 40 麻袋的信件寄到英国联合电视公司。在伯明翰 ,第一批信件就有 26000 袋。捐款很快就 达到了一百万欧元,而且几乎全部是小额款项。“这是给柬埔寨的,”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 公共汽车司机写信过来,并附上了他一个星期的工资。一位 80 岁的老太太寄来了她两个月 的养老金。唐宁街在几周之内不断收到请愿书。国会成员们收到成百上千封信,要求英国改 变外交政策。总之,我知道一部纪录片能够唤醒人们对历史和政治的记忆,并且呈现出隐藏 在表面背后的真相。对这部影片的奖励是对大众的提醒,过去是现在依然是。1752奥曼的一席话实为调查报导的砥柱:“真正客观的新闻不仅要报导事实的真相,更要阐 发事件的意义。这样的新闻不仅在事发当时动人心魄,更能够传之久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 消息来源可靠,更能够与历史的展现相得益彰。这样的新闻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 依然真实而睿智地反映人间万事。”1753 秉承这样的原则, 约翰皮尔格极其同事在 1979 年 后的日子中又曾多次到访柬埔寨,对从红色高棉政权中解放出的国家和国民进行更加深入和 更加持久的调查,从而写出这篇刊登在别对我撒谎:23 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的 深度调查性报道。文章选自约翰皮尔格的两本书英雄(Heroes)和遥远的声音(Distant Voices)中的通讯报道和章节。文中的时间跨度超过了 20 年:从 1970 年代初美国的轰炸,到 1975 年的“零年”,到 1979 年波尔布特政权垮台,再到 1992 年联合国的所谓“和平”倡 议,不断揭露出主流媒体不曾报道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维基百科中对于 1979 年零年:柬埔寨的沉默死亡这部电视纪录片的界定极其影响 的描述为:本片由约翰皮尔格编剧并出品、由戴维芒罗指导,叙述了美国 1970 年对柬埔 寨的轰炸、波尔布特政府和他的“红色高棉”部队对柬埔寨人民残忍的屠杀和种族灭的绝行 为,及之后来自西方对柬埔寨的大量援助。此处的“援助”在约翰皮尔格看来,却并非如此。他在零年这篇文章中的导读中 写道,“对很多人来说,零年揭露出另一个事实和片中的悲惨画面一样令人不安:因为冷 战的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和英国政府只向泰国境内的柬埔寨难民派出了人道主义援助,却没 有给予柬埔寨本土的、更大多数的难民以同样的援助。波尔布特被推翻 11 个月之后,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到达柬埔寨的西方援助加起来不过是 1300 吨食品:实际 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更有甚者,英国和美国政府都秘密参与了波尔布特的支持者对柬埔寨人 民和越南的制裁。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都被宣布为冷战的敌人,两国都遭到了禁运,让人 不禁联想起 1990 年代几乎摧毁伊拉克的经济包围。”1754约翰皮尔格在报道中首先使用了“参与式观察”的媒介调查研究技巧。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指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从事某项活动的人而(不同程175217531754/wiki/John_Pilger参见 /wiki/Robert_Aumann澳 约翰皮尔格:别对我撒谎:23 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牟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 96 页。659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度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1755 参与式观察是田野报道的一种形式,即对于描述原始资料搜 集的概括和整理,一个研究者可以从中得到对某种亚文化、组织或有趣活动的深入了解。约 翰皮尔格在他对柬埔寨的调查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柬埔寨、波尔布特政权、红色 高棉、美国政府、英国政府、越南、泰国等。其调查目的在于对于柬埔寨应得的国际援助的 去向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对于美英政府对波尔布特政权的态度以及行为,对于柬埔寨的人权 状况以及人民生活及思想的改变程度,并揭露美英等政府及联合国的种种不合理做法。约翰皮尔格一行人将自己置身于这一片废墟之中,仿佛自己便是其中一员。当他们于 波尔布特政权已经结束统治的 1979 年夏来到柬埔寨时,他所感受到的却如同泰晤士报 的一位记者在报道解放贝尔森集中营的时候写道的“描写超乎人类想象的事物,这是我的责 任”。之所以“超乎人类想象”,是因为他们来到这个原本应受到世界援助而重获新生的国度 却是这般情景:金边全城形同鬼魅,都是废弃的房屋,瘦骨嶙峋的孤儿像幼小的幽灵一样影 影幢幢,空荡荡的大街上被雨季的倾盆大雨冲刷着的,满是成百万元的柬埔寨纸币,塞满了 尸体的井里飘出死亡的恶臭,夜夜悲号一片这一切同“零年”第一天被废弃时一模一样。约翰皮尔格在文中首先描述了波尔布特三年零八个月恐怖统治所造成的柬埔寨的惨 状及其原因“我们每走几码,就有人给我们的手上喷上消毒剂。很多病人躺在石头地板 上,得了瘟疫或者炭疽,奄奄一息。他们的病都是因为吃了病牛的肉,病情会持续一个月, 然后死亡。青霉素就能治疗这些病,但是医院里根本就没有青霉素,只有和我们一起从金边 过来的法国医生让伊夫佛莱祖和让米歇尔维诺带来了一点。我清楚地记得,这里的人发 出的哀号有一种切分音般的可怕韵律,高昂、刺耳,而后,深沉、坚决,这正是死亡接近时 的声音。在这场制造孤儿的战争里,孩子们坐着,靠着,或者躺在席子上,迟钝、麻木,直 直盯着我们或者相机镜头。有一个小女孩向我们求助,随即就死了,我当时感到深深的愧疚 和愤怒。”1756但讽刺的是,正是在这残破的世界里,却能发现墙上贴着这样的海报,上面写着:“联 合国想提醒您,1979 年是国际儿童年”。联合国仍然承认被驱逐的波尔布特,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也没有派来任何救助。国际上对于柬埔寨的援助根本无法到达这里!而 1980 年起,美 国开始秘密资助波尔布特。而英国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渐渐被约翰皮尔格等人揭露出 真相。英国从 1970 年代开始就在“徽章火炬行动”中和美国一起向泰国皇家部队提供顾问。1982 年,美国、中国和东盟国家策划了让波尔布特重获联合国席位的“联合政府”。而美英 的一切部署,以及援助、训练等,都是为了更进一步控制印度支那地区,便于发动战争。红 色高棉形象在这些国家中渐渐恢复。麦卡锡提倡对红色高棉增加援助,以“诱导他们回归人 类政治的真实世界”。那些对柬埔寨人民的国际援助事实上都落到了红色高棉手中。1991 年,巴黎和会决定西哈努克返回金边,领导过渡性质的“全国最高委员会”,委员 会由他的追随者、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洪森政府和红色高棉几方共同组成。此后柬埔寨 人民的生活似乎开始逐渐“正常化”,但皮尔格等人却又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柬埔寨这种“正 常化”的空洞和虚幻,正如他在文章末尾所描写的:“在法国宫殿风格的舞厅里,女人和孩 子们坐在一起,男人都在另一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特别在隔壁的爵士乐团像抢风头一般 奏起舞在萨伏伊(Stompinat the Savoy)时,气氛更热烈了。但就在这时,有人播放起了 深受大家喜爱的柬埔寨“歌王”辛希萨穆(Sin Sisamouth)的卡带,人们纷纷停下了舞步,走 到床边啜泣起来。辛希萨穆当年被红色高棉逼着他先给自己挖好坟墓,又强迫他唱赞颂鲜血 和死亡的红色高棉国歌。之后他被活活打死。我恍然大悟:柬埔寨人民正背负着苦楚,努力 从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