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电子教案Word文本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授提纲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并不都是一样的3、哲学具有两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意识形态4、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三、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科学主义4、人本主义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 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二、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对旧唯物主义批判、对唯心主义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缺点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构成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实践是构成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是理解人与意识关系的基础、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高度统一,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践观的意义和作用三、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坚定的革命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表现为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及其统一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批判性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 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二、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三、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思考题01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特点?0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03如何理解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关系?04从哲学基本问题看,哲学发展史上哲学派别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05如何看待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演变?0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07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0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0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所具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内在本性? 0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0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012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讲授提纲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6学时)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唯物主义物质观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2、物质范畴及其重要意义、物质范畴的含义、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二、 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运动范畴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及其特点、空间及其特点、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证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的错误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前提:古猿、现实性的基础:劳动2、劳动对于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作用、它促使了手和脚的专门化发展,具有从事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它促使古猿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人的意识的发端。、它促使语言的产生,使猿脑开始转变为人脑。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劳动是一种物质实践。b)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 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一、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a)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b) 社会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二、 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c) 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意识的创造性。三、 意识的功能和结构。a) 意识的结构。b) 意识的功能。四、 意识与人工智能。a) 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拟。、结构模拟。、功能模拟。2、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的本质区别。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a)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b) 物质形态的的同源性。二、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a)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b) 物质形态的同构性。三、 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实践意义。a) 世界统一性的回答。、唯心主义的观点。、二元论哲学的观点。、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实事求是。思考题11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形态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2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13如何理解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14如何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5人类社会及其运动最基本的物质性构成要素有哪些?16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17如何理解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18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19意识的主要结构分类和意识的基本功能各有哪些?110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1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112怎样理解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讲授提纲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一、 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a) 实践范畴的第一层含义。b) 实践范畴的第二层含义。二、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a)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b)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c) 从人的本质看。d) 实践的基本特征。e) 实践的基本形式。三、 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a) 实践的理性结构。b) 实践的社会结构。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a) 主体范畴。b) 客体范畴。二、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a) 主体客体化。b) 客体主体化。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a)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范围。b)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c)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一、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和统一。a) 主观世界。b) 客观世界。c)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和统一。a) 自在世界。b) 人类世界。c)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a) 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b) 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思考题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在对实践的理解上有和根本不同?22怎样理解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2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4实践活动的规律的本质及其特点上什么?25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各有哪些要素和特点?26如何理解实践中主体和客体运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27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哪些?28如何理解实践在世界变化发展中的地位?29 实践的世界观的意义是什么?210人的活动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理对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有什么意义?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讲授提纲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 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解,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b)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二、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a) 社会有机体范畴。b)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三、 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a) 社会结构。b) 社会结构与社会交往。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一、 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a) 生产力范畴。b) 生产力基本要素。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 生产力的基本属性。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a) 生产关系范畴。b) 生产关系基本要素。c) 社会经济结构范畴。三、 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a) 阶级范畴。b) 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c) 阶级与等级、阶层的区别和联系。d) 阶级产生的根源。e) 阶级产生的途径。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一、 政治结构及其核心。a) 政治结构范畴。b)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a) 国家范畴。b) 国家产生的根源。c) 国家的实质。d) 国家的职能。e)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f)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国家。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一、 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a) 意识范畴。b) 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c) 文化结构范畴。二、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a)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b) 文化结构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a)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b) 文化结构的功能。c)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四、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a) 传统文化范畴。b)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思考题31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2社会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哪些特征?33社会交往及其规范化、制度化对于社会结构的意义是什么? 34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本质及其特点是什么?35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6如何理解阶级的实质?37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实质是什么?38国家的实质及其基本职能是什么?39社会文化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310社会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基本功能有哪些?31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及其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312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讲授提纲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第一节 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一、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a) 人的个体存在。b) 人的个体发生的两个遗传。c) 社会遗传与生物遗传的区别。二、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a) 现实个人的范畴。b) 现实个人与现实社会的关系。c) 承认社会的现实性和尊重个人的现实性的意义。三、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a) 人的社会化的理解。b) 人的个性化极其表现。第二节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一、 人的社会价值。a) 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b) 人的社会价值在各个层次上的表现。二、 人的个人价值。a) 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b) 人的个人价值对于自身的意义。c) 人的个人价值的具体表现。三、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a) 相互联系。b) 互为因果。第三节 社会创造与人创造社会一、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a) 人类社会的三种生产。b) 社会关系的生产。c) 社会关系生产与人的发展。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 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b)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的意义。思考题41如何理解自然遗传和社会遗传在社会的个体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42如何理解现实的个人及其与现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43、什么是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如何理解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辩证关系?44何谓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45怎样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为什么在对人的价值的把握上,要特别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46怎样理解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47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48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讲授提纲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一、 世界的普遍性与系统联系1 世界的普遍联系(1) 联系是客观的(2) 联系又是普遍存在的(3) 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联系(1)系统论(2)系统论的特点二、 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1 物与物的关系2 “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特征三、 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1 运动、变化、发展三者的关系2 事物变化的多向性3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 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1 决定论2 决定论的形态二、 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1 规律及其实现2 从可能到现实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1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2 联系和发展规律体系的核心四、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2主观辩证法3实践辩证法思考题5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52系统论在把握世界普遍联系上有哪些基本特征?系统论的产生对于人类认识和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发展有何意义?53实践中“为我关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人的实践中,物与物的自在关系与人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自为关系)之间的辩证法?54“运动” “变化” “发展”三个概念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理解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性?5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56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各有哪些基本理论类型?57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58怎样理解必然与偶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59怎样理解可能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510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基本构成要素?5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512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 讲授提纲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一、 质、量、度 1 质2 量3 度二、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 量变与质变2 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三、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1 量变的复杂性2 质变的复杂性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1 矛盾的同一性2 矛盾的斗争性3 二者的辩证关系4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2 矛盾的特殊性 (1)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2) 矛盾地位和矛盾方面的特殊性 (3)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三、 矛盾论与系统论 1 系统论 2 矛盾论与系统论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一、 肯定与否定 (1) 肯定 (2) 否定 (3)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1 否定之否定 2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 三、 “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思考题61什么是事物的质、量、度 ?准确把握质、量、度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何意义?62量变与质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是什么?63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64如何理解辩证矛盾及其基本属性?65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66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67如何正确认识广义系统论(即系统科学)与矛盾论之间的关系?68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69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怎样揭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610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包括哪些基本要点?611如何理解“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论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的含义?用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学说分析有关社会问题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讲授提纲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 历史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1 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 2 发展过程的自为形式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 经济基础 2 上层建筑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4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1 阶级斗争 2 阶级斗争的作用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一、 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1 科学技术革命 2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1)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2) 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 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二、 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1 社会革命 2 社会改革 三、 伟大任务: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 1 伟大任务 2 伟大任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一、 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 1 社会 2 社会形态 3 社会经济形态 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2 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 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同一性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思考题71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即自然的发展形式)与自为形式(即社会发展形式)之间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7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意义?74怎样全面科学地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75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76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7如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78为什么说科技革命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根本途径?79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10如何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11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作用?712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71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714如何理解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讲授提纲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一、 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 实践 2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 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2) 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用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3) 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二、 认识的种系发生 三、 认识的个体发生 (1) 第一阶段,即动作感知思维阶段 (2) 第二阶段,即形象具体思维阶段 (3) 第三阶段,即符号运算思维阶段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一、 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认识本质说”评析 (1) 唯心主义先验论 (2) 不可知主义的怀疑性 (3)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 反映的摹写性 (2) 反映的创造性 二、 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 1 认识的本质 2 人的社会性 三、 反映客观世界与创造客观世界 1 反映客观世界 2 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一、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二、 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1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作用 2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特征 (1)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本互作用为基本持特征 (2) 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3) 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三、 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1认识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 2认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3认识结构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思考题81什么是认识的发生?认识发生的两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8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8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之前的各种旧的认识论派别之间有何本质区别?84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5如何理解人的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的本质之间的一致性?86如何理解人的认识所具有的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两大功能之间的辩证统一性及其方法论意义?87如何理解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及其同源性?88人的认识结构中的各个基本要素在认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8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基本特征?810人类认识结构的演化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具体阐明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九章 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讲授提纲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第一节 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一、 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1 感性直观 2 理性思维 3 二者的统一 二、 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 1 认识的感性形式 2 认识的社会历史性 三、 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 1 认识的理性形式 2 理性思维的特征 (1) 理性思维区别于感性直观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抽象化 (2) 理性思维区别于感性直观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它的间接性 (3) 理性思维区别于感性直观的又一基本特征是它的“理解性”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二、 反思、建构与虚拟 1 反思 2 建构 3 虚拟 三、 语言、符号与认识 1 语言符号的运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 2 语言符号是主体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效形式 3 语言符号是表达和交流认识的成果的基本手段 4 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成果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四、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种的作用 1 情感因素对人的认识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意志对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3 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一部分 五、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认识主体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实际改造的目的和方式 3还必须考虑实践手段、实践条件的制约性,把理论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考题91如何理解人的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性? 92感性认识形式与理性认识形式之间的区别何在?93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阶段与理性认识阶段的辩证关系?94反思性思维和建构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在认识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95语言符号在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96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如何评价它们在认识中的作用?97对一个事物比较完满的认识所要经历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和意义分别是什么?98把握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有何意义?99怎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讲授提纲第十章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第一节 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一、 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1 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 2 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 3 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 二、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 思维方法的本质 2 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1) 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发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 (2) 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一、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1 知性思维 2 辩证思维 二、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 归纳与演绎是人们把握事物的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 2 分析与综合是比归纳与演绎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方法 3 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 三、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1 控制方法 2 信息方法 3 系统方法 4 结构功能方法 5 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 四、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辩证思维方法 2科学思维方法 思考题101 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的一致性?102思维方法的特征及其对思维活动规范作用是怎样的?103现代思维方法革命的主要实现途径有哪些?104何谓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105什么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06如何理解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及其在思维和认识发展中的作用?107如何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及其在思维和认识发展中的作用?108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逻辑进程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109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是怎样的?1010辩证思维的几种基本方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各自在思维中的作用是什么?1011当代科学发展中形成的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各自的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及其意义是什么?1012如何理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讲授提纲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第一节 真理一、 真理及其属性 1 真理 2 真理的属性 二、 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 1 实践标准 2 逻辑证明 3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三、 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 1 知识的客观有效性 2 人的生存实践 第二节 价值一、 价值的客观基础 二、 价值的主体性特征 1 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2 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 3 价值关系是一种以主体为尺度的关系,依主体的不同层次而表现出每一主体的个体性或特殊性 三、 价值的相对性 四、 价值与评价 1 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2 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一、 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 真理原则 2 价值原则 二、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1 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 2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三、 实践: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思考题111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12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4为什么说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115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之间是什么关系?116追求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追求人的生存实践意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117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和特性?118如何理解价值的特性?119何谓价值评价,其特点是什么?1110作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基本前提是什么?1111怎样理解价值评价和科学认识的区别和联系?1112什么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安全员考试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健身项目经理专业素质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健身房管理师职业水平评定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玻璃幕墙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检查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摄影师招聘面试技巧与模拟题答案
- 2025年暑期消防安全知识测试题库
- 机电知识培训目的课件
- 2025年工地安全员高处作业规范及答案
- 2025年收费站安全生产法规模拟题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实验室PH电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及应用
-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红岩》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特色小吃街商业运营与管理合作协议
- 金提炼过程中的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考核试卷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
- 2025建筑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GF
- T/SHPTA 082-2024光伏组件封装用共挤EPE胶膜
- 钢化玻璃制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 《财税基础(AI+慕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